【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七单元第6课时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课件+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七单元第6课时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课件+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10:40:5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
课程目录

课时
内容总览
项目提要
01
趣味导入
02
诗意想象
03
诵读古诗
04
诗作背景
05
课后拓展
06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运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图文对照、注释对照、联系上下文,一边猜,一边读。
单元任务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跟着诗歌去旅行
欣赏美景 诵读古诗
活动要求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壮丽河山都喜欢用他们的诗作抒发情感,请你想一想,你都学过哪些古诗是描绘美丽景色的呢
趣味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色。
下一站,目的地是哪里呢?
趣味导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幻想象。
读懂诗题
望天门山
聚焦诗题
读懂诗题
从一个“望”字中,你感受到些什么?
1.看;向远处看。
2.拜访;问候。
3.盼望;希望。
4.声誉。也指享有声誉的人。
5.望月。意思是望日的月相;满月。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
六或十七)。
……
读懂诗题
注释:
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注释能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诗题
东梁山
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与西梁山合称天门山。
景点传说
想象画面
多读几遍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景物之美。
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项目要求

孤帆
楚江
天门山
碧水
青山
圈画景物
“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根据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金 文
小 篆
楷 书
小篆的“断”,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
诗意想象
读这句诗,是什么力量把天门山给分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放佛看到:( )的天门山被( )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了,一分为二的景象。
诵读想象
雄伟壮丽
奔腾不息
小篆
楷书

象形字,回旋的漩涡

1.曲折环绕。
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想象画面
猜一猜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 说说你的理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汹涌的波涛断开山脉,江水碰到山壁时回旋,翻滚咆哮。
朗读诗句
在地图上找一找“天门山”的位置。
搜集有关天门山的图片和资料。
想象古诗中的景色,熟练诵读古诗。
课后拓展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书写指导
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时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内容分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应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图文对照、注释对照、联系上下文,一边猜,一边读。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情境导入:趣味导入:大好河山,钟灵秀;无垠林海,毓英杰。让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与李白、苏轼、王维一起诵读唐诗宋词的美好,想象文字中的山川河流的绮丽风光,辽阔疆域下的富饶广博。抒发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之情。 环节一:欣赏美景 诵读古诗 环节二: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欣赏美景 诵读古诗
1.趣味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壮丽河山都喜欢用他们的诗作抒发情感,请你想一想,你都学过哪些古诗是描绘美丽景色的呢 (学生自己回答) 出示课件:图文对照。诵读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师总结:这些诗句中都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每当我们诵读古诗时,就仿佛能看到诗中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节课,就让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与李白、苏轼、王维一起诵读唐诗宋词的美好,想象文字中的山川河流的绮丽风光 2.齐读三诗句。 3.谈话导读:我们跟随李白看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也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色,“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幻想象。 这节课我们又要跟着诗人的脚步去远行了,同学们一定要紧跟老师的脚步去看看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 4.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聚焦“望”字,读题引入。 教师指导停顿:望/天门山。 教师引导:从一个“望”字中,你感受到些什么? 交流指导:“望”指向远处看。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天门山是怎样的山? 大家说的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 天门山雄踞安徽省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质疑:那么,传说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诗人远望天门山会看到些什么景色?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 (2)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景物之美。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 ②全班齐读,老师指定学生读古诗,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的朗读起伏结构。 ③感受古诗的韵味。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古诗的节奏划分。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简介背景,感知内容。 播放视频:天门山 想一想,自己学过的写景的古诗。 看图片,读一读,这几首诗句。 读一读,三首古诗。 读课题。感受望字 齐读课题 看图片和注释,了解天门山 读古诗,注意古诗中的字音。 听范读,了解古诗的节奏划分,了解古诗的韵脚规律,了解“叠读”的方法。 看视频,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活动意图:(可详写也可略写) 通过对写景古诗的回忆与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背诵李白的诗,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 通过学生喜欢的视频方式介绍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
环节二: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圈画景物,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经常讲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望天门山》是一幅风景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串联画面,感受诗意。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这句诗句,注意加点字词,体会天门山的磅礴之美。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 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说说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预设:滚滚的长江水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天门山从中间劈裂。 教师启发:江水的这种气势你们感受到了,你们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奔腾不息)教师引导:诗人李白,坐在船上顺流而下,随着镜头的往前移动,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②齐读诗句。 (2)出示课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图文对照。 关注诗句中的加点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①思考: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②结合生活探讨: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③合作探究: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拓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 ④回到“望”字,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入: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李白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华,第一次离开巴蜀,刚踏上实现人生理想的征途。此时的李白,望着这样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他的心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又会由衷感叹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感受。 (3)指导诵读: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当你看到浩浩的长江水,咆哮着奔腾向前,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眼前的景色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当你看到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引导: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预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学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敢不敢挑战自己呢?教师指名诵读(看图背诵古诗) 圈出古诗里边的景物。 了解青山、楚江、碧水指代的是哪个地方。 抓住关键字体会诗句的意思。 从“断”体会天门山的雄奇和磅礴的气势。
活动意图: 圈画诗中景物,是为了知道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抓“断”“开”“至此回”想画面,是因为从这些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同时也是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
环节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断、楚、至、孤、”四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 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 “断”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 “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2.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作业: 在地图上找一找“天门山”的位置。搜集有关天门山的图片和资料,想象古诗中的景色,熟练诵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