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10 课
课题:身边的“小事”
内容分析: 本课以“身边的‘小事’”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行为事件,区分令人温暖的行为和不文明的行为,并通过小组交流、汇总意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激发表达欲望。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身边“小事”的看法。学习汇总小组意见,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整合不同观点的能力
文化自信: 通过探讨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增强对文明行为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 语言运用: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习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件、表达看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会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对不同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辨别行为的美与丑,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好行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按顺序、较完整地介绍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 难点: 如何把每一步骤说清楚,让听的人能听明白,并能根据同伴的提问进行有效互动。
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身边寻宝’游戏!不过我们要找的宝贝呀,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种特殊的‘小宝贝’——它们就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 (停顿一下,用夸张的语气和眼神交流) “它们有时候是这样一个神奇的魔法:(模仿动作推的动作)同桌忘了带橡皮,你‘嗖’地一下把自己的推过去,他脸上立刻亮起了开心的笑容! 它们有时候又是一个小小的问号:(模仿扔纸的动作)咦?刚才还干干净净的操场,怎么突然多了一张废纸在跳舞呢? 这些‘宝贝’呀,有的能让我们的心里像晒了太阳一样,暖烘烘、亮堂堂的;有的却像一个小疙瘩,让人看了有点不舒服。 它们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小事’(书写板书课题)!别看它们小,能量可大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好聊一聊、说一说,怎么样?” 现在,让我们开始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图片引入,讨论话题
观察插图,发表看法。 展示课本中的四幅插图,逐幅引导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这四幅图里的行为,哪些是令人温暖的,哪些是不文明的?为什么 (2)交流反馈。指名四位学生分别说一说。 (3)小结:图中这些“小事”有的给人带来温暖,有的令人厌恶甚至给人带来危险。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积累名言名句。 2.联系生活,分享 “小事”。 (1)个人思考:请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类似的 “小事”,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不文明的。 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 具体是怎么回事?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简单记录要点,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交流: 要求:每人轮流分享自己的 “小事”,说清楚事情是什么,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可以补充或提问。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重点关注表达是否清晰、倾听是否认真。 (3)小组代表准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总小组内的 “小事”,准备在班级交流。 预设: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有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遛狗不栓绳、乱停共享单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文物上乱涂乱画、闯红灯、踩踏草原绿地……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有随手捡拾垃圾、随手关灯、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爱护小动物、爱护公园的花花草草…… 逐幅观察课本插图,描述图中行为,判断是温暖 / 文明还是不文明行为,并在小组内讨论原因。 1. 个人回忆身边的 “小事”,简单记录(可用拼音)。 2. 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 “小事” 及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或提问。 3. 推选小组代表,汇总小组 “小事” 并准备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视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小事” 对生活的影响,快速融入课堂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借助插图搭建学习支架,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学会从具体画面中提取信息、分析行为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思维,同时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合作交流意识。
第二节:班级交流,深化认知
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互动环节:听完代表分享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你觉得这件事为什么是文明的 / 不文明的呢?” 或者补充 “我也见过类似的事,我是这样想的……” 3.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表达,引导学生明确文明行为值得赞扬和学习,不文明行为需要抵制和改正。 4.教师总结:汇总时要尽可能地把每个同学的意见都囊括进来,不要遗漏,可以逐一转述每个人讲述的内容,也可以稍微归纳整理一下,比如先说对“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的看法,再说对“不文明”的行为的看法。 1. 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汇总的 “小事” 及看法。 2. 其他同学倾听后,针对分享内容提问或补充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公开表达的机会,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和清晰度,增强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倾听、思辨和互动能力,促进对 “小事” 的深度认知,明确文明与不文明行为的界限。
第三节:总结延伸,践行 “小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身边的 “小事”,也分享了对这些事的看法。这些 “小事” 其实不 “小”,它们反映了我们的品德和素养。 2.实践作业:课后当一名 “文明观察员”,记录身边更多的 “小事”,和家人分享你的看法;同时从自己做起,践行文明行为,比如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不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学会了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各种行为的看法,并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和汇总他人意见。这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共19张PPT)
让教学更有效
www.21cnjy.com
(部编版)三年级
上
身边的“小事”
第10课时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探讨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增强对文明行为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习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件、表达看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会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对不同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引导学生辨别行为的美与丑,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好行为。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趣味导入
二
三
方法总结
四
班级展示
五
六
多维评价
链接生活
这些小事虽小,能量可大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好聊一聊、说一说。
我们从哪里说起呢?就从这四幅图片开始吧……
这些人在干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图上这些“小事”。
看图说话
这四幅图里的行为,哪些是令人温暖的,哪些是不文明的?为什么
不文明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发表看法
勿:不要;为:做。
不要因为他是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它,不要因为它善行微小就不去做它。
积累名言
请你选择一件身边的“小事”讲给小组同学听,说清楚看法。
联系生活,分享 “小事”
思考:回忆自己身边类似的 “小事”。
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
具体是怎么回事?
你有什么感受?(温暖?厌恶……
简单记录要点,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注意:说看法时,先简单把事情说清楚,再表明你的观点,还可以讲讲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影响或改进的意见。
把你发现的“小事”和小组同学交,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小组交流
按照顺序说。
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在公共场合打喷嚏不没有遮挡措施,不禁令人感到不舒服,而且还可能会传播疾病,给他人的健康带来危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大家不要这样做。
你说我说
上楼梯靠右,下楼梯靠左,排队走不仅不会发生拥挤和踩踏,还节省时间避免拥堵,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不管在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都要这样做。
我说你说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汇总的“小事”和看法。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闪亮登场秀
小事分享会
各小组进行自我介绍展示,其他成员根据以下几点给出评价。
内容 星级
能列举出身边文明或不文明的行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认真倾听,了解每个人的看法,注意记录关键词 ☆☆☆
汇总时涵盖每个人的看法 ☆☆☆
黄金点评团
黄金点评团
本节课我们一起观察、分享了身边的 “小事”,学会了清晰表达自己对这些行为的看法,也倾听了很多同学的想法。希望大家今后能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
课堂总结
课后当一名 “文明观察员”,记录身边更多的 “小事”,和家人分享你的看法;同时从自己做起,践行文明行为。
课后延伸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