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丰富媒体素材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元的能力进阶课,学生在掌握文本搜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搜索技术。聚焦“以图搜图”“听歌识曲”“以图搜视频”三种新型搜索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其操作技巧,并应用于非遗项目素材的精准获取中,完成从“文字信息检索”到“多模态素材处理”的能力升级,支撑单元最终成果“非遗数字资源包”的媒体素材整合。同时,通过分析技术滥用案例和版权保护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使用数字技术的社会责任意识。重点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创新搜索能力,同时强调在搜索过程中尊重文化内涵、注重信息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技术伦理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正确价值观,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已具备基础多媒体操作能力的学生,他们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播放音视频,但在媒体素材搜索中普遍存在“直接使用截图搜索”“忽略版权信息”等粗放式操作习惯。学生对“听歌识曲”“以图搜图”等智能交互功能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为深入讲解特征匹配技术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理解多媒体特征提取原理和建立系统的版权审查意识将成为主要学习难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字生活经验,通过“技术演示-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的渐进式学习路径,引导他们从“随意获取”向“专业采集”转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抽象技术概念与实际操作的衔接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示范版权合规的判断标准,帮助学生克服认知转化障碍。
学习目标确定
(1)能够熟练运用“以图搜图”“听歌识曲”“以图搜视频”等媒体搜索工具和技术,获取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多媒体素材。
(2)通过流程分析和小组讨论,理解媒体搜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了解特征提取、构建特征数据库、相似度匹配运算等关键环节,完成对非遗项目相关素材的高效搜索。
(3)通过学习多媒体搜索技术,提高搜索效率和结果的相关性,快速定位所需素材。形成在使用数字素材时的知识产权合规意识,避免侵权行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使用“以图搜图”、“听歌识曲”和“以图搜视频”等工具,获取非遗相关媒体素材。
媒体搜索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特征提取、相似度匹配等关键环节。
(2)教学难点
媒体搜索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特征提取、相似度匹配等关键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情境导入——非遗寻宝挑战
教师活动1 1. 展示模糊的皮影戏图片,提问:“如何找到这张图的高清版本?” 2. 播放一段古筝旋律,提问:“能否识别这首非遗乐曲?” 学生活动1 1. 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2. 提出“以图搜图”“听歌识曲”猜想。 1. 低清皮影戏图片 2. 古筝音频片段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环节二 技术探索——多媒体搜索
教师活动2 1. 演示操作:上传“彝族服饰”图片至识图搜索页面。布置任务:实操搜索“黎族织锦”高清图。 2. 解析原理: 播放“以图搜图”原理动画,引导学生将特征提取的过程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 3.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除搜索民族服饰外,还有哪些场景可以使用“以图搜图”功能。 学生活动2 观看演示,实操搜索“黎族织锦”高清图。 绘制特征提取流程图。 3.小组讨论“以图搜图”应用场景,填写问卷星。 1. 教材图片素材包 2. 特征提取图(动画)
活动意图说明:掌握技术操作,理解底层逻辑。
教师活动3 1. 指导操作:用网易云音乐或QQ音乐识别《东方红》陕北民歌片段。 2. 分析“音频指纹”匹配原理。 3. 引导学生讨论听歌识曲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最佳收音距离:30-50cm(约一臂长); 背景噪音<45分贝(相当于安静教室)。 学生活动3 1. 小组之间互相识别音频片段,并对比不同APP识别准确率 2. 学习并理解“音频指纹”匹配原理。 3. 讨论技术局限性(环境噪音影响、最小有效时长、避开头尾器乐solo)。 民歌音频
活动意图说明:体验音频检索技术,培养实证精神。
教师活动4 播放演示视频,分析“以图搜视频”的功能和原理(视频帧序列特征融合)。 引导学生讨论“以图搜视频”应用场景。 学生活动4 1. 观看演示,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以图搜视频”应用场景,填写问卷星。 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通过应用场景培养信息意识。
环节三 综合实践——非遗资源采集
教师活动5 发布任务:为选定的非遗项目收集: ①高清活动图片(3张); ②特色音效/唱段(1段); ③典礼仪程视频(1个)。 学生活动5 使用多种技术获取资源。
活动意图说明:综合应用技能,产出非遗数字资源包。
环节四 展示点评与文化深挖
教师活动6 1. 邀请小组展示搜索成果(如找到的图片、了解到的文化信息)。 2. 结合PPT中的“优秀表现”与“常见问题”进行点评,强调技术操作与文化内涵结合的重要性。 3. 文化点睛:介绍一种非遗符号的文化寓意(如:泥塑虎额“王”字=镇宅辟邪)。 学生活动6 1.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分享搜索技巧和遇到的困难。 2. 倾听点评,反思自身操作的不足。 3. 记录一种非遗符号的文化寓意。 学生搜索成果、非遗文化符号介绍
活动意图说明:展示交流,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
环节五 伦理研讨——技术应用思辨
教师活动7 展示反面案例,如:抢票软件滥用“以图搜图”技术,盗用非遗图片的侵权事件等。组织学生辩论:技术是否应设置伦理边界? 学生活动7 分组准备论点论据,开展微型辩论赛。
活动意图说明:培养技术伦理观,树立版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