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三首》里的第二首,此诗放在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呈上,体现在这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从军行》中的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启下,则体现在本诗所表达的对人民深受苦难经历的折磨的同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的情感,与下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收复失地后喜悦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这节课在本教材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仞、岳”等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示范朗读法、引导启发法、自主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和朗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完成预习单;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唤醒诗意
1.爱国诗导入
(1)出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生齐读。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你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的什么情感吗?你们还积累了哪些爱国诗句呢?
(3)老师出示几句有名的爱国诗,学生齐读。
师导入:不同的诗句,却饱含了作者相同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陆游,去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知诗人
(1)关于陆游,你有哪些了解呢?
(2)学生拿出预习单提炼关键词,用精炼的语言介绍陆游。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解诗题。
(1)咱们今天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应该怎么把它读好呢?哪位同学想来试一试?
(2)你为什么这么读呢?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
(3)学生再次齐读诗题。
(4)师小结: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将要天亮的时候,他索性走出那道篱笆做成的门,迎面吹来习习的凉风,诗人深有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5)面对此刻的陆游,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过渡:是啊!微凉的秋夜,本是睡觉的最佳时光,可诗人却彻夜难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地开声读一读这首诗,开始吧。
【设计意图】从爱国诗入手,创设语境,唤醒诗意,引导学生结合陆游的简介,体会作者身上强烈的爱国之情,为学习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做好铺垫。
二、反复朗读,催化诗意
1.初读正音:请几位学生读古诗。
2.划分节奏:师生合作划分节奏线。
3.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催化诗意,在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三、体会内涵,点燃诗意
(一)品读诗歌前两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诗歌前两句,结合注释,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
2.师过渡:在刚刚这位同学描绘的画面中,有祖国的名山大川,这条“大川”指的是什么呢?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3.“名山”指的是哪座山呢?华山的别称指的是什么?你们对岳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4.现在我们对黄河和华山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黄河和华山呢?那诗人又是怎样来形容黄河和华山呢?(学生汇报)
5.这里的“三万里”“五千仞”是真实的数字吗?师借机介绍“虚指”的表现手法。你还知道哪些运用了“虚指”表现手法的古诗呢?(学生汇报)
6.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板书:山河壮丽)
7.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怎样的情感呢?
8.多种形式朗读诗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二)学习诗歌两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地图。师过渡:真是万里江山无限好呀!哎!可是如此壮丽的河山当时已经被金人给占领了,那些在金人统治之下的宋朝百姓生活过得如何呢?诗中是怎么写的呢?
2.学生齐读古诗后两句。
3.师: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4.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教师适时补充华山和黄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感知祖国河山的壮丽,从而体会诗句的内涵,点燃心底的诗意。
四、情景交融,感悟诗意
1.师过渡:这两句诗主要写的是谁?“遗民”是什么意思呢?遗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呢?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的呢?(学生汇报)
2.你还从哪个词语体会到遗民的生活过得不好呢?(胡尘)“胡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汇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3.播放战场上遗民哭泣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4.课堂小练笔:你看,胡人的铁蹄践踏而过,漫天沙尘扬起,带走了无数的生命,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朝代,想一想都有哪些人在流泪呢?他为什么会流泪呢?
5.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6.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是啊,小孩子在金兵的横行中失去了父母,他们是多么孤苦无依啊,所以—遗民泪尽胡尘里!还有谁在流泪呢?是啊,妇女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她们满腔的愁绪该对谁诉说呢?唯有—遗民泪尽胡尘里!还有谁在流泪呢?是啊,老人在金人的铁蹄下失去了孩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啊!所以—遗民泪尽胡尘里!(指导朗读)
7.教师过渡: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真是满目疮痍!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8.他们“望”的是什么?(学生汇报)
9.那么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你是从哪个字词知道的呢?你们猜一猜,“又一年”是多少年?(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对于生活在金人统治之下的宋朝百姓来说,一天的日子也是煎熬啊!难怪作者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板书:遗民泪尽)
10.情境朗读:一年过去了,他们没有等来朝廷的军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等到朝廷的军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0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等到朝廷的军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5年过去了,他们始终没有等到朝廷的军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创设“遗民泪尽”和“又一年”这两个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走进遗民的内心,从而体会遗民内心的盼望和悲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诗意。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意
1.师过渡:那么南宋统治者在忙些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不来收复失地,拯救遗民呢?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古诗《题临安邸》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2.出示古诗《题临安邸》,学生齐读。
3.当遗民们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时,南宋统治者在忙着干什么?(学生汇报)
4.这个时候,陆游又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汇报)
5.师:是啊,遗民们的痛苦时刻牵动着诗人陆游的心。让我们回到诗题中,现在你知道诗人为什么睡不着觉了吗?(学生汇报)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6.其实,陆游至死都在盼望着祖国统一,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7.出示《示儿》,学生齐读。
8.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
9.师生合作读、配乐吟诵古诗。
10.布置课外作业:阅读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试着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这几个方面与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赏析古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美读古诗,通过补充的材料《题临安邸》和《示儿》,将南宋统治者和陆游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感。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山河壮丽 遗民泪尽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