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概念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或其代表)领导,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为核心目标的革命。
单元导读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革命背景
革命组织
革命失败
革命影响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学习目标
1.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时间、口号和影响,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知道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起义概况,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同盟会建立的背景,认识三民主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感受他们英勇抗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880年
14岁时赴檀香山求学,就读于教会学校。
1884年
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行医。
檀岛求学
粤港求知
行医救人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为掩人耳目,在旅馆内登记时准备写下化名“中山樵”,笑称是“来自中国的山樵”,“孙中山”从此便成为了孙先生的敬称。
孙中山
(1866-1925)
名孙文
号逸仙
1866年
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年少入私塾。
出身广东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人物简介
1894年
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
思想转变
年少时喜欢听太平天国的故事,在其心里埋下革命种子,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转变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思考: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思考:材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医人→医国(弃医从政)
希望清政府改革变法,
走上富强之路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想转变
孙中山的上书最终石沉大海,这使得他对清政府失望至极,此后,他的观念再次发生变化。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思考:材料三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又发生怎样的转变?
思考:从“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革命”观念转变,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精神品质?
热爱祖国,心系人民,
与时俱进,敢做敢为!
改革→革命
推翻清王朝,拯救国家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孙中山毅然决然的投身于革命。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结合课本,说说兴中会的概况。
时间:
地点:
宗旨:
纲领:
地位:
1894年11月
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成员合照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清朝统治者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革命活动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
陆晧东烈士坟场
陆皓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断发改装, 坚定革命信念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从此,断发改装,流亡海外,继续革命。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革命活动
相关史事
1896年秋,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所派的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后来因英国政府干涉获释。此事在当时成为著名的国际事件,各种报纸争相报道。孙中山借此机会用英文写成了《伦敦蒙难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伦敦蒙难事件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孙中山声名鹊起,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
——孙中山
流亡日本的孙中山
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9次到新加坡、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推动了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1901年带来了新的历史特点,这特点是国内斗争的空前激化和革命高潮的正式涌现。中国人民与清政府的矛盾,成了反帝斗争的突出课题,革命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革命军》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猛回头》
宣传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思考:这些著作主要宣传了哪些思想?
华兴会
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
光复会
由蔡元培、徐锡麟等在上海组织成立的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随着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为革命到来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1904年,华兴会成立后,计划在湖南、湖北等生策划反清起义,因事机败露,黄兴、宋教仁等骨干成员流亡日本。1904年,光复会成立,后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在浙江等第联络会党,为起义做准备,后失败。
思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特点及存在问题?
分布范围广;
革命团体数量多;
相对比较分散。
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结合课本,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纲领
领导
机关报
地位
意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分化。
首要前提
核心任务
补充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
民
主
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结合下图,说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结果如何?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徽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
1
2
3
4
失 败
(1)萍浏醴(lǐ)起义
时 间
地 点
规 模
结 果
地 位
意 义
1906年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3万余人参加
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2)安庆起义
时间
地点
目标
领导人
结果
1907年
安徽安庆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徐锡麟、秋瑾
失败,徐锡麟遇难,
秋瑾被捕遇害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徐锡麟
秋瑾
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曾游历日本。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学校,宣传革命排满,暗中积蓄革命力量。与秋瑾策划皖、浙同时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杀。
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提倡男女平等
参加安庆起义,被叛徒出卖慷慨赴死
只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
同盟会群英中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
(3)黄花岗起义
时 间
地 点
领导人
结 果
意 义
1911年4月
广州
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八百人选定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然宽犹未足,而被敌人严防,事泄人拿,不得不东,故此失败。
——孙中山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作用
问题探究
①群众基础薄弱;②准备不足,斗争方式单一; ③资金不足;
失败原因
作用
①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心系国家、浴血奋斗、百折不挠、坚持理想、不惧牺牲!
22岁就义
35岁就义
32岁就义
24岁就义
平均年龄29岁
【家国情怀】结合下列材料,说说革命志士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
中国同盟会
成立团体:
志士奋斗:
革命政党: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
成立:
机关报:
指导思想:
1905.日本东京
《民报》
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课堂小结
1.章士钊曾在《孙逸仙自序》中评价:“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认同……”。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领袖的原因是( )
A.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最早创建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
B.他领导了农民起义,发动金田起义反抗清政府统治。
C.他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统治
D.他投笔从戎,亲自领导了多次起义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A
练习巩固
2.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并基于此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张。这表明他( )
A.重视工业发展 B.宣传进步思想
C.关注社会公平 D.发展资本主义
C
3.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纲领。这一组织的性质是( )
A.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中国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组织
B
练习巩固
4.同盟会在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宣告:“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这反映出同盟会( )
A.提出变法救国主张 B.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促进民族资本发展 D.追求自由民主共和
D
5.1911年4月,在黄兴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共收敛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
练习巩固
6.辛亥革命爆发前,很多人对革命党人的起义等活动并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叛逆”“暴徒”;但在黄花岗起义后,“众多普通民众开始对革命党人另眼相看,不少人甚至暗中向革命党人表达敬意与支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封建正统思想地位的动摇
C.反清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