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14:00:0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新考向情境题】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中考新考法·示意图填充)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应填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B
2. 李鸿章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一观念指导下,热心洋务,兴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开展的主要途径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大力推动重工业发展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促进封建制度的变革
2. C
3.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官派幼童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们除了学习一系列与军事和工业技术相关的学科外,还必须服从留学管理机构的管理,修习系统的儒学课程。这体现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  )
A.抵抗外敌侵略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加强国防建设 D.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 D
4. 左宗棠率军西征的消息传出之后,新疆各族人民欣喜欢迎,他们不仅主动献马,支援清军,而且直接参加消灭阿古柏的战斗。清军在库尔勒陷入缺粮困境时,当地人民挖出了几十万斤窖藏粮食,帮助清军成功渡过难关。材料说明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得益于(  )
A.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B.军事武器先进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清军英勇作战
4. C
5. (中考新考法·要素辨识)“1887年,日本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这份狂妄的计划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以上材料有助于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5. A
6. 历史地图直观地呈现了历史事件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根据右侧战争形势图的信息,判断该战争的特点是(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A.从国内到国外
B.陆战和海战兼具
C.日军节节败退
D.战争持续时间长
6. B
7. 《马关条约》屈辱的内容,让中国人民无法接受,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怒;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以上内容最能说明(  )
A.民族危机激发民族觉醒 B.日本在中国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知识分子是挽救民族危亡主力
7. A
8. 如下大事年表摘录了某一时期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事件
1898年3月 至5月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等条约,使俄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
1898年3月 6日 中德订立《胶澳租借条约》,据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6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九龙半岛及其附近的水面和岛屿99年
1899年4月 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取得在福州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
1899年11月 签订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两广和云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8. D
9.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主题学习活动。根据如下人物评语可知,这一人物是(  )
  他的一生,大致以1895年为界,“半生文章,半生事业”。前半生,在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下,他主要精力用于科举求仕,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后半生,他以实业为起点,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A.张謇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林则徐
9. A
10. 小历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数据图。图中数据在1895年后变化明显,这是由于当时社会(  )
A.发展民族工业
B.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探索制度变革
D.积极学习西方技术
10. C
11. 近代一位维新派人物通过翻译西方典籍,系统地将西方进化论、政治经济学等引入中国,为维新变法奠定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被胡适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这位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1. C
12. 百日维新中诏谕废八股改试策论,政变后又复八股,但风气一开难以遏制,问津八股者为数寥寥,人们争入学堂、留学者人数日增;新政时鼓励译印报纸、著作新书,政变后虽一时缄默,但报纸、杂志仍不断涌现。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提高了国家军事实力
12. B
13. (跨音乐·歌谣鉴赏)在义和团看来,洋人也罢,洋物也罢,无一不与侵略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歌谣中唱道“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材料体现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 B.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C.注重团结义和团成员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3. D
14. (中考新考法·史料价值判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若要研究这一内容,如下最可信的史料是(  )
A.史学著作《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录》
B.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的照片
C.油画《廊坊之战》
D.电影《八国联军》
14. B
15. 通过《辛丑条约》,中国的主权尊严被剥夺殆尽。列强不仅勒索了巨额赔款,攫取了设立使馆区以及在沿海至京师沿线的驻军权,而且还严格限制了中国的自保权,中国的心脏地区,实际上已被它们所控制。这说明(  )
A.西方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中国进出口贸易被列强垄断
C.列强对华侵略转为资本输出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15.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8分,共30分)
16. (项目化学习)杰出人物·推动发展。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0分)
【项目名称】杰出人物·历史策展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展览活动,走近杰出人物,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御敌卫国·铸民族脊梁”为主题,搜集整理了如下一组图片设计展览。
(1)请将图片的序号填入以下相对应的展区中,并结合相关人物事迹,概括这几位英雄人物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4分)
展区一 禁烟御侮 展品:       展区二 抗敌守土 展品:       展区三 甲午英烈 展品:      
共同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革新图存·启发展新程”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展区。
展板一
曾国藩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主张:      (1分)
展板二
康有为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摘编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主张:      (1分)
展区总结·问题思考:根据展板内容指出,康有为的思想相比曾国藩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进步:      
影响:      
(2)请根据上述内容,帮助同学们补全展区设计内容。(4分)
(3)综合上述任务内容,谈谈你对杰出人物的认识。(2分)
16. (1)展区一:⑥;(1分)展区二:③⑤;(1分)展区三:①②④。(1分)精神品质:坚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1分,任答一点即可)
(2)主张: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增强国家实力,应对内忧外患;(1分)康有为呼吁朝廷进行变法改革挽救民族危亡。(1分)进步:认识到了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足以救中国,并进一步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1分)影响: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分)
(3)认识:杰出人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杰出人物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支持和推动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17.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套上了层层枷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经过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和奴役“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这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巨额赔款和大量的白银的外流,使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所受的剥削加倍加重了;再加上“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得不四处逃亡。
——摘编自阎中恒、詹开逊《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概述》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1901年9月7日,十一国公使与奕劻、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这个空前屈辱的条约除正约十二款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它是帝国主义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极其沉重的镣铐,也是清政府自己立下的卖身契。
——摘编自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概括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3分)
(2)(跨地理·地理位置解读)材料二所示地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对比图1、图2,分析两次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有什么变化特点?这反映出列强怎样的侵略意图?(4分)
(3)材料三中的“卖身契”指的是哪一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约内容简述将之称为“卖身契”的原因。(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带给你的感悟。(2分)
17. (1)名称:《南京条约》。(1分)变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2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由东南沿海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入,逐渐深入中国腹地;深入经济富庶地区。(2分)侵略意图:扩大商品倾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掠夺生产原料。(2分)
(3)卖身契:《辛丑条约》。(1分)原因:《辛丑条约》规定了巨额赔款,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这使得中国的海关、盐政等重要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使中国在军事上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和威胁之下;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意味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任答两点即可)
(4)感悟: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 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开始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2分)
(2)(中考新考法·提炼观点论述)根据材料二,围绕“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6分。要求:150字左右,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18. (1)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
(2)【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艰难曲折。
论述:面对民族危亡,近代各阶级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所以其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改革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实业家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的打压,民族企业发展非常艰难。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的道路艰难曲折。(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新考向情境题】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中考新考法·示意图填充)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应填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李鸿章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一观念指导下,热心洋务,兴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开展的主要途径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大力推动重工业发展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促进封建制度的变革
3.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官派幼童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们除了学习一系列与军事和工业技术相关的学科外,还必须服从留学管理机构的管理,修习系统的儒学课程。这体现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  )
A.抵抗外敌侵略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加强国防建设 D.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 左宗棠率军西征的消息传出之后,新疆各族人民欣喜欢迎,他们不仅主动献马,支援清军,而且直接参加消灭阿古柏的战斗。清军在库尔勒陷入缺粮困境时,当地人民挖出了几十万斤窖藏粮食,帮助清军成功渡过难关。材料说明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得益于(  )
A.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B.军事武器先进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清军英勇作战
5. (中考新考法·要素辨识)“1887年,日本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这份狂妄的计划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以上材料有助于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6. 历史地图直观地呈现了历史事件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根据右侧战争形势图的信息,判断该战争的特点是(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A.从国内到国外
B.陆战和海战兼具
C.日军节节败退
D.战争持续时间长
7. 《马关条约》屈辱的内容,让中国人民无法接受,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怒;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以上内容最能说明(  )
A.民族危机激发民族觉醒 B.日本在中国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知识分子是挽救民族危亡主力
8. 如下大事年表摘录了某一时期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事件
1898年3月 至5月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等条约,使俄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
1898年3月 6日 中德订立《胶澳租借条约》,据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6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九龙半岛及其附近的水面和岛屿99年
1899年4月 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取得在福州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
1899年11月 签订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两广和云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9.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主题学习活动。根据如下人物评语可知,这一人物是(  )
  他的一生,大致以1895年为界,“半生文章,半生事业”。前半生,在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下,他主要精力用于科举求仕,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后半生,他以实业为起点,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A.张謇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林则徐
10. 小历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数据图。图中数据在1895年后变化明显,这是由于当时社会(  )
A.发展民族工业
B.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探索制度变革
D.积极学习西方技术
11. 近代一位维新派人物通过翻译西方典籍,系统地将西方进化论、政治经济学等引入中国,为维新变法奠定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被胡适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这位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2. 百日维新中诏谕废八股改试策论,政变后又复八股,但风气一开难以遏制,问津八股者为数寥寥,人们争入学堂、留学者人数日增;新政时鼓励译印报纸、著作新书,政变后虽一时缄默,但报纸、杂志仍不断涌现。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提高了国家军事实力
13. (跨音乐·歌谣鉴赏)在义和团看来,洋人也罢,洋物也罢,无一不与侵略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歌谣中唱道“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材料体现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 B.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C.注重团结义和团成员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4. (中考新考法·史料价值判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若要研究这一内容,如下最可信的史料是(  )
A.史学著作《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录》
B.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的照片
C.油画《廊坊之战》
D.电影《八国联军》
15. 通过《辛丑条约》,中国的主权尊严被剥夺殆尽。列强不仅勒索了巨额赔款,攫取了设立使馆区以及在沿海至京师沿线的驻军权,而且还严格限制了中国的自保权,中国的心脏地区,实际上已被它们所控制。这说明(  )
A.西方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中国进出口贸易被列强垄断
C.列强对华侵略转为资本输出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8分,共30分)
16. (项目化学习)杰出人物·推动发展。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0分)
【项目名称】杰出人物·历史策展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展览活动,走近杰出人物,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御敌卫国·铸民族脊梁”为主题,搜集整理了如下一组图片设计展览。
(1)请将图片的序号填入以下相对应的展区中,并结合相关人物事迹,概括这几位英雄人物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4分)
展区一 禁烟御侮 展品:       展区二 抗敌守土 展品:       展区三 甲午英烈 展品:      
共同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革新图存·启发展新程”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展区。
展板一
曾国藩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主张:      (1分)
展板二
康有为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摘编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主张:      (1分)
展区总结·问题思考:根据展板内容指出,康有为的思想相比曾国藩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进步:      
影响:      
(2)请根据上述内容,帮助同学们补全展区设计内容。(4分)
(3)综合上述任务内容,谈谈你对杰出人物的认识。(2分)
17.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套上了层层枷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经过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和奴役“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这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巨额赔款和大量的白银的外流,使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所受的剥削加倍加重了;再加上“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得不四处逃亡。
——摘编自阎中恒、詹开逊《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概述》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1901年9月7日,十一国公使与奕劻、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这个空前屈辱的条约除正约十二款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它是帝国主义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极其沉重的镣铐,也是清政府自己立下的卖身契。
——摘编自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概括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3分)
(2)(跨地理·地理位置解读)材料二所示地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对比图1、图2,分析两次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有什么变化特点?这反映出列强怎样的侵略意图?(4分)
(3)材料三中的“卖身契”指的是哪一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约内容简述将之称为“卖身契”的原因。(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带给你的感悟。(2分)
18. 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开始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2分)
(2)(中考新考法·提炼观点论述)根据材料二,围绕“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6分。要求:150字左右,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