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14:01:2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新考向情境题】
八上历史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19世纪末,中国积贫积弱,他最先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李鸿章
1. B
2. 小敏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整理了如下笔记,据此可知她学习的是(  )
·时间:1894年11月 ·目的:“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入会誓词: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A.同盟会的组建 B.筹划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提出 D.兴中会的成立
2. D
3. 如下三部作品在清末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反复再版。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潮流是(  )
A.维护封建统治,强调自强求富
B.关注国家命运,号召变法维新
C.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民主革命
D.发展近代工业,践行实业救国
3. C
4. 同盟会成立后,其成员进行了长期艰苦扎实的准备工作,使长江流域的革命条件逐渐成熟。武昌起义爆发时,同盟会积极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使得起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材料强调了同盟会的成立(  )
A.推动革命发展 B.终结封建帝制
C.启蒙民众意识 D.打击外来侵略
4. A
5. 《孙中山的自述》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史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武昌起义的发动
C.二次革命的开展 D.护国战争的爆发
5. A
6.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使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受到启发,纷纷加入革命行列,参与到反对清朝的运动中。材料说明黄花岗起义(  )
A.稳定军心,储备革命物资 B.鼓舞斗志,壮大革命力量
C.团结组织,建立革命政权 D.提升信心,巩固革命成果
6. B
7. 日记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如下是小名同学搜集到的国学大师吴宓的一则日记。从中可知(  )
1911年10月12日   夕,阅报,则湖北武昌府方有革党举事,而防兵复变,倒戈相向,以故武昌府城已陷,瑞督(指湖广总督)逃驻汉口,提督张彪已被捉杀。乱事方炽,正未有已。
A.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广州起义的发展
C.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D.二次革命的过程
7. C
8. 历史学家林家有在《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中写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政治变革 B.开启近代化历程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传播了民主思想
8. A
9.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把革命看成只是局限于上层人士的政治活动。在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发动过士兵暴动、会党暴动,还一度发动过商团起义,所动员的都是脱离生产的社会力量。材料说明辛亥革命(  )
A.缺乏统一的领导 B.脱离人民群众
C.未改变社会性质 D.自身妥协退让
9. B
10. (中考新考法·补全目录)如下是某历史著作中的部分目录,其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
B.革命党人的起义
C.发动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十二章 武昌起义与帝制覆灭 第一节 武昌起义 第二节        第三节 清帝退位
10. D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国民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D.提升了民众的参政意识
11. C
12. (中考新考法·史料佐证)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但一夜之间社会又回到了黑暗之中。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料是(  )
12. D
13.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袁世凯一再破坏《临时约法》,为操纵国会,派人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并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党人。针对这一状况,革命党人(  )
A.开展护法运动 B.发动二次革命
C.宣告云南独立 D.进行护国战争
13. B
14. “袁总统今竟自称彼之为元首,其权不特因国民选举而得,且由清室下谕授之……谓袁总统之权乃清室禅让之,袁总统之组织共和政府,乃受清室之委托。此种言论,极有关系;盖将以宪法为总统之附属品,总统将自认为清室继续者。”这一内容(  )
A.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C.说明袁世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4. A
15.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如下地图反映出这一时期(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
A.军阀之间相对和平共处 B.国家政治局势分裂动荡
C.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民众对不同军阀的支持
15.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共30分)
16. 孙中山先生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孙中山自幼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心中埋下了反满的种子。但甲午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夏,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孙中山还把政府官员称做“人民之公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纸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蓬勃发展。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救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念?并概括中华民国成立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简要评价。(1分)
16. (1)变化:从改革到革命。(1分)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暴露了其腐朽本质,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改革难以实现;上书李鸿章失败,打破了孙中山对清政府改革的幻想。(2分)
(2)政治理念:主权在民、民主共和。(2分)影响:民众心理改变,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促进了各种政治团体的兴起和群众活动的发展。(2分)
(3)评价: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步。(1分)
17. 历史证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只因为他这时候还控制着清朝的新式陆军,理论上还有打败革命党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妥协,和平成为事实……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可是这种办法全靠高级军官间的人身关系,也就很难在超出省区间的场合生效。于是阴谋与政变成为家常便饭,一切都带有流动性。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阶段民主革命目标发生的演变,并说明这种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历程的认识。(2分)
17. (1)革命目标演变:从反清到反袁(或从反清革命到捍卫民主共和、反对独裁)。(2分)发展趋势:摆脱封建专制压迫,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
(2)问题:资产阶级的妥协,导致民主共和国的建设困难重重;体制更迭混乱,军事力量私人化,导致军阀割据出现。(2分)影响:社会秩序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混乱的政治局势使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分)
(3)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充满曲折;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要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必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辛亥革命在很多方面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八年级(1)班同学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活动一 【解读人物言论——认识共和曙光】
宋庆龄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都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国革命。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一业绩也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这个王朝所进行的残酷的剥削和自私自利,使得一度兴盛的国家沦于极度贫困。推翻清政府就是铲除了一个充斥着野蛮习俗的、道德败坏的朝廷。
毛泽东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第一组同学搜集到如上人物言论,请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位人物的观点,并说明你赞成哪一观点及其理由。(4分)
活动二 【分析文献资料——探究经济变革】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畸形地、艰难地发展。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到1911年,资本总额共13 000多万元,而从1912年至1919年,新增资本近14 000万元。八年的增长额超过以前的五十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14—1919年,在中国每年注册的工厂数,每年平均达到了90家。
——摘编自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
(2)(中考新考法·任选阶段并分析)第二组同学围绕如上资料展开分析,请根据资料,指出1912年前和1912年后两个阶段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原因。(4分)
活动三 【释读官方文件——认识社会新貌】
文件 内容
《大总统令内务部 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要求“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
《民国服制》 男子常礼服一是西装,一是褂袍。由此,长袍与西服并存,彻底摒弃了清代官袍以马蹄袖、厚底靴为标志服饰。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 查妇女缠足,环球所无,陋习相沿,久为诟病……顾以禁令未严,遂至流为恶俗。习非胜是,举国靡然,微独于人道有伤,抑且开种弱之渐……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3)上表是第三组同学整理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相关文件,请指出这些文件颁布的共同目的,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风尚?综合上述活动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18. (1)观点:宋庆龄认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2分)【示例】赞成毛泽东的观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分)
(2)发展概况:1912年前发展缓慢;1912年后发展迅速。(2分)【示例】原因:1912年前,清政府对商业活动设置诸多限制,使得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与良好环境;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大量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使得中国本土民族工业产品受到挤压,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投资设厂等挤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共同目的:革除社会积弊。(1分)社会风尚:自由、平等。(1分)认识: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新考向情境题】
八上历史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19世纪末,中国积贫积弱,他最先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李鸿章
2. 小敏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整理了如下笔记,据此可知她学习的是(  )
·时间:1894年11月 ·目的:“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入会誓词: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A.同盟会的组建 B.筹划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提出 D.兴中会的成立
3. 如下三部作品在清末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反复再版。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潮流是(  )
A.维护封建统治,强调自强求富
B.关注国家命运,号召变法维新
C.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民主革命
D.发展近代工业,践行实业救国
4. 同盟会成立后,其成员进行了长期艰苦扎实的准备工作,使长江流域的革命条件逐渐成熟。武昌起义爆发时,同盟会积极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使得起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材料强调了同盟会的成立(  )
A.推动革命发展 B.终结封建帝制
C.启蒙民众意识 D.打击外来侵略
5. 《孙中山的自述》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史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武昌起义的发动
C.二次革命的开展 D.护国战争的爆发
6.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使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受到启发,纷纷加入革命行列,参与到反对清朝的运动中。材料说明黄花岗起义(  )
A.稳定军心,储备革命物资 B.鼓舞斗志,壮大革命力量
C.团结组织,建立革命政权 D.提升信心,巩固革命成果
7. 日记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如下是小名同学搜集到的国学大师吴宓的一则日记。从中可知(  )
1911年10月12日   夕,阅报,则湖北武昌府方有革党举事,而防兵复变,倒戈相向,以故武昌府城已陷,瑞督(指湖广总督)逃驻汉口,提督张彪已被捉杀。乱事方炽,正未有已。
A.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广州起义的发展
C.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D.二次革命的过程
8. 历史学家林家有在《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中写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政治变革 B.开启近代化历程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传播了民主思想
9.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把革命看成只是局限于上层人士的政治活动。在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发动过士兵暴动、会党暴动,还一度发动过商团起义,所动员的都是脱离生产的社会力量。材料说明辛亥革命(  )
A.缺乏统一的领导 B.脱离人民群众
C.未改变社会性质 D.自身妥协退让
10. (中考新考法·补全目录)如下是某历史著作中的部分目录,其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军阀割据混战
B.革命党人的起义
C.发动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十二章 武昌起义与帝制覆灭 第一节 武昌起义 第二节        第三节 清帝退位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国民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D.提升了民众的参政意识
12. (中考新考法·史料佐证)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但一夜之间社会又回到了黑暗之中。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料是(  )
13.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袁世凯一再破坏《临时约法》,为操纵国会,派人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并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党人。针对这一状况,革命党人(  )
A.开展护法运动 B.发动二次革命
C.宣告云南独立 D.进行护国战争
14. “袁总统今竟自称彼之为元首,其权不特因国民选举而得,且由清室下谕授之……谓袁总统之权乃清室禅让之,袁总统之组织共和政府,乃受清室之委托。此种言论,极有关系;盖将以宪法为总统之附属品,总统将自认为清室继续者。”这一内容(  )
A.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C.说明袁世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5.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如下地图反映出这一时期(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
A.军阀之间相对和平共处 B.国家政治局势分裂动荡
C.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民众对不同军阀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共30分)
16. 孙中山先生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孙中山自幼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心中埋下了反满的种子。但甲午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夏,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孙中山还把政府官员称做“人民之公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纸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蓬勃发展。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救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念?并概括中华民国成立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简要评价。(1分)
17. 历史证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只因为他这时候还控制着清朝的新式陆军,理论上还有打败革命党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妥协,和平成为事实……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可是这种办法全靠高级军官间的人身关系,也就很难在超出省区间的场合生效。于是阴谋与政变成为家常便饭,一切都带有流动性。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阶段民主革命目标发生的演变,并说明这种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历程的认识。(2分)
18. 辛亥革命在很多方面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八年级(1)班同学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活动一 【解读人物言论——认识共和曙光】
宋庆龄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都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国革命。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一业绩也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这个王朝所进行的残酷的剥削和自私自利,使得一度兴盛的国家沦于极度贫困。推翻清政府就是铲除了一个充斥着野蛮习俗的、道德败坏的朝廷。
毛泽东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第一组同学搜集到如上人物言论,请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位人物的观点,并说明你赞成哪一观点及其理由。(4分)
活动二 【分析文献资料——探究经济变革】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畸形地、艰难地发展。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到1911年,资本总额共13 000多万元,而从1912年至1919年,新增资本近14 000万元。八年的增长额超过以前的五十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14—1919年,在中国每年注册的工厂数,每年平均达到了90家。
——摘编自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
(2)(中考新考法·任选阶段并分析)第二组同学围绕如上资料展开分析,请根据资料,指出1912年前和1912年后两个阶段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原因。(4分)
活动三 【释读官方文件——认识社会新貌】
文件 内容
《大总统令内务部 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要求“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
《民国服制》 男子常礼服一是西装,一是褂袍。由此,长袍与西服并存,彻底摒弃了清代官袍以马蹄袖、厚底靴为标志服饰。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 查妇女缠足,环球所无,陋习相沿,久为诟病……顾以禁令未严,遂至流为恶俗。习非胜是,举国靡然,微独于人道有伤,抑且开种弱之渐……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3)上表是第三组同学整理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相关文件,请指出这些文件颁布的共同目的,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风尚?综合上述活动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