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7)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8-25 17: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动量守恒定律
(时间:60分钟)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系统动量是否守恒的判断
1、2、3
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6
7
反冲运动
8
9、10
综合提升
11
12、13
INCLUDEPICTURE
"../../../达标基训.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系统动量是否守恒的判断
1.关于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系统内存在摩擦力,系统的动量就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中有一个物体具有加速度,系统的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动量就守恒
D.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都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不一定守恒
解析 根据动量守恒的条件即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可知,选项C正确;
系统内存在摩擦力,与系统所受外力无关,选项A错误;系统内各物体之间
有着相互作用,对单个物体来说,合外力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但整个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仍可为零,动量守恒,选项B错误;系统内所有物
体的加速度都为零时,各物体的速度恒定,动量恒定,总动量一定守恒,选
项D错误.
答案 C
2.如图1-2-12所示,物体A的质量是B的2倍,中间有一压缩弹簧,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同时放开两物体后一小段时间内
(  ).
A.A的速度是B的一半
B.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C.A受的力大于B受的力
D.总动量为零
答案 AD
3.(2012·苏北模拟)如图1-2-13所示,小车与木箱紧挨着静放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现有一男孩站在小车上用力向右迅速推出木箱,关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男孩和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小车与木箱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男孩、小车与木箱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木箱的动量增量与男孩、小车的总动量增量相同
解析 由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可知男孩、小车与木箱三者组成的系统动
量守恒,选项A、B错误,C正确;木箱的动量增量与男孩、小车的总动量
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D错误.
答案 C
4.木块a和b用一根轻弹簧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紧靠在墙壁上.在b上施加向左的水平力使弹簧压缩,如图1-2-14所示,当撤去外力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尚未离开墙壁前,a和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a尚未离开墙壁前,a和b组成的系统的动量不守恒
C.a离开墙后,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a离开墙后,a、b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
解析 在a未离开墙壁前的弹簧伸长过程中,对a和b构成的系统,由于受
到墙给a的弹力作用,所以a、b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因此B正确、A
错误;a离开墙后,a、b构成系统合外力为零,因此动量守恒,故C正确、
D错误.
答案 BC
知识点二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如图1-2-15所示,设车厢长为L,质量为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厢内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与车厢来回碰撞n次后,静止于车厢中,这时车厢的速度为
(  ).
A.v0,水平向右
B.0
C.,水平向右
D.,水平向左
解析 物体和车厢所受的合外力为0,在物体与车厢的n次碰撞的整个过程
中系统的动量守恒,忽略中间细节,只考虑初、末状态,由系统动量守恒得:
mv0=(M+m)v,车厢最终速度v=,方向与v0相同,即水平向右.
答案 C
6.如图1-2-16所示,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和B,A、B的质量分别为m和2m,开始时将它们固定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保持静止,A、B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现同时释放A、B,经过一段时间,B的速度大小为v,则此时
(  ).
A.A球的速度大小为
B.A球的动量大小为mv
C.A球与B球的动量大小之比一直为1∶1
D.A球的动能为2mv2
解析 A、B两带电小球被释放后,其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mv′=2
mv,
可得v′=2v,故A错;A球的动量大小为2mv,故B错;因A、B两带电小
球被释放后动量一直守恒,因此A球与B球的动量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存在数值上的1∶1的关系,故C正确;A球的动能EkA=mv′2=m(2v)2
=2mv2,故D正确,应选C、D.
答案 CD
7.如图1-2-17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连着物体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被水平速度为v0的子弹射中并且子弹嵌在其中.已知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的质量的,子弹的质量是物体B的质量的,求弹簧压缩到最短时B的速度.
解析 子弹、A、B组成的系统,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一直到弹簧被压缩到最
短的过程中,系统所受外力(重力、支持力)之和始终为零,故全过程系统的
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A+mB)v2,又m=mB,mA=mB,
故v2==,即弹簧压缩到最短时B的速度为.
答案 
知识点三 反冲运动
8.小车上装有一桶水,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如图1-2-18所示,桶的前、后、底及侧面各装有一个阀门,分别为S1、S2、S3、S4(图中未全画出).要使小车向前运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打开阀门S1
B.打开阀门S2
C.打开阀门S3
D.打开阀门S4
解析 据水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原来系统动量为0,由0=m水v水+
m车v车知,车的运动方向与水的运动方向相反,故水应向后喷出.
答案 B
9.质量m=100
kg的小船静止在平静水面上,船两端载着m甲=40
kg、m乙=60
kg的游泳者,在同一水平线上甲向左、乙向右同时以相对于岸3
m/s的速度跃入水中,如图1-2-19所示,则小船的运动速率和方向为
(  ).
A.0.6
m/s,向左
B.3
m/s,向左
C.0.6
m/s,向右
D.3
m/s,向右
解析 甲、乙和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开始时总动
量为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0=-m甲v甲+m乙v乙+mv,解得v=
,代入数据解得v=-0.6
m/s,负号说明小船的速度方
向向左,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
10.如图1-2-20所示,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2和m1,其水平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设A、B之间以及B与水平地面均无摩擦,当A由B顶端从静止开始滑到B的底端时,B的水平位移是多少?
解析 设下滑过程中A、B对地水平平均速度分别为
v′、v′,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0=m1v′-m2v
又v′·t+vt=b-a,即m1sB=m2sA,sB+sA=b-a.联立得Sb=.
答案 
INCLUDEPICTURE
"../../../综合提升.tif"
\
MERGEFORMAT
11.如图1-2-21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21
解析 碰撞前:vA=0,vB=0,所以有mAvA+mBvB=0
碰撞后:vA′=0.09
m/s,vB′=0.06
m/s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有
mAvA′+mBvB′=0.2×(-0.09)kg·m/s+0.3×0.06
kg·m/s=0
则由以上计算可知:mAvA+mBvB=mAvA′+mBvB′.
答案 匀速 0.09 碰撞前后滑块A、B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不变量
12.光滑水平面上一平板车质量为M=50
kg,上面站着质量m=70
kg的人,共同以速度v0匀速前进,若人相对车以速度v=2
m/s向后跑,问人跑动后车的速度改变了多少?
解析 以人和车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选v0方向为正方向.设人跑动后车
的速度变为v′,则人相对地的速度为(v′-v).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根据动
量守恒定律有
(M+m)v0=Mv′+m(v′-v).解得v′=v0+.
人跑动后车的速度改变量为Δv=v′-v0==1.17
m/s.Δv的数值为正,
说明速度的改变与v0方向一致,车速增加.
答案 1.17
m/s
13.如图1-2-22所示,在沙堆表面放置一长方形木块A,其上再放一质量为0.10
kg的爆竹B,木块A的质量为mA=6.0
kg.当爆竹爆炸时,木块因反冲作用陷入沙堆中.从爆竹爆炸到木块停止下陷历时0.1
s,已知木块在沙堆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90
N.求爆竹能上升的最大高度.设爆竹中火药的质量及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取g=10
m/s2.
解析 在爆炸的瞬间,爆竹获得向上的速度v1,木块获得向下的速度v2,A、
B系统在竖直方向可以看做动量守恒.而木块在其重力及沙子的阻力作用下
以初速度v2下陷一段距离,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v2.
对木块A,以向下为正方向,有a==,
解得v2=0.5
m/s,即在爆炸的瞬间木块A获得向下的速度为v2=0.5
m/s
以A、B为研究对象,爆炸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有
mBv1+mAv2=0,解得v1=-=-30
m/s,
负号表示方向向上.爆炸后爆竹以速度v1做竖直上抛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
为H==45
m.
答案 45
m
图1-2-12
图1-2-13
图1-2-14
图1-2-15
图1-2-16
图1-2-17
图1-2-18
图1-2-19
图1-2-20
图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