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14:0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知识分子阅读喜好改变 B.“师夷长技”意识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西法中用”成为共识
2.史料记载:“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一事件被称为?( )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洋务运动
3.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4.史料记载:“洋务运动虽然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使其无法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促使先进中国人认识到?( )
A.必须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必须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C.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D.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5.“他向光绪帝提出了大集群臣,革旧维新;设对策所,广征贤才等主张……建议仿效日本,实施新政。”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宋教仁 D.陈天华
6.甲午战争后,维新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光绪皇帝和政府高层也在反思过往教训,思考变法大计。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民族危机加剧的结果
C.由地主阶级主持推动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7.在中国近代史上,报刊是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据此,阅读下方相关史料
《时务报》主要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宣传( )
A.师夷长技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提倡( )
A.学习西方技术 B.开展维新变法 C.推翻封建制度 D.推动思想解放
9.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翻译《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创办时务学堂,讲授变革的思想。这些新思想( )
A.进一步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发展
C.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必然原因 D.阐释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10.历史社团开展“探究戊戌变法”活动,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 B.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C.历史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片段
11.下列报刊属于维新派创办并宣传维新思想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图所示漫画反映出维新变法( )
A.受到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遭到顽固势力阻挠
13.《明定国是》诏书中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同时,光绪帝还下令“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上述法令( )
A.废除了科举制 B.抛弃中学为体思想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14.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以“看不懂”或“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C.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D.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15.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革命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17.维新派人士提倡妇女“身体支配”“身份解放”“意识觉醒”。下面是1898年《申报》关于这些思想的报道篇数的统计图,这表明维新变法( )
A.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B.揭露了弱肉强食的规律
C.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 D.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18.下图为戊戌变法的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百日维新的出现说明变法得到了全国的支持
C.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取得成功
D.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19.史料载:“戊戌变法‘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大多被废除,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成为后来北京大学的前身’。”这说明戊戌变法在哪个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 )
A.政治领域 B.教育领域 C.经济领域 D.军事领域
20.《戊戌政变记》所述:“虽新政未实实施,而舆论已大行,民智骤增”。另据《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1902年新设学堂数量较1898年增长320%,课程中西学占比达65%。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B.促成了近代思想启蒙
C.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D.掀起了科学民主思潮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批评了惨淡经营30多年的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带来的“购船置械”“设邮使,开矿务”等,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这种只是“小变”。他认为“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才是“全变”。他认为“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帝,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认为洋务运动是“小变”的原因,并概括其“治强之计”的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B D B D A
题号 1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C B C D B B
21.(1)原因: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虽有图强的意愿,但触及的仅仅只是局部的东西;
主张: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2)原因:维新派缺乏斗争策略;紧要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等。
(3)时代特征: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1.C
【详解】据材料“到1895年以后……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可知,1895年之前正值洋务运动,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强调“自强”“求富”;1895年之后,社会科学书籍占比上升至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后,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转而关注西方政治制度,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政治制度,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亡,这体现了当时中国人们意识到只学习西方器物无法救中国,政治变革的愿望增强,C项正确;阅读喜好是表面现象,核心是社会需求的变化,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促使知识分子转向政治制度学习,而非单纯的阅读偏好改变,排除A项;“师夷长技”主要指学习西方科技,而1895年后自然科学书籍比例下降,表明这一意识减弱,而非提高,排除B项;“西法中用”指将西方制度应用于中国,但题干仅反映社会科学书籍比例上升,未能证明这一理念已成为“共识”。此外,“共识”一词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所学可知,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并请求变法。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公车上书”(汉代以公车接送应试举人,后借指举人上书),A项正确;“百日维新”是1898年光绪帝推行的变法运动,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的政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改革,早于题干时间且性质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一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它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一事件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维新思想传播,为后续的戊戌变法(1898年)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D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但拒绝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这种片面改革无法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战后,先进中国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识到,单纯学习技术不足以救国,必须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如推行君主立宪),从而推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项正确;洋务运动已尝试此路,但失败证明其不足,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仍主张改良而非推翻清朝,排除C项;洋务运动涉及兴办企业,但失败核心在于政治制度问题,而非单纯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他向光绪帝提出”“革旧维新”“建议仿效日本,实施新政”可知,材料中主张变法维新,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B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提出效日本,实施新政,排除A项;宋教仁被刺杀后引发了二次革命,他生活于民国时期,与“光绪帝”不符,排除C项;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不主张“维新”,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促使维新派呼吁改革,统治阶层开始寻求变革,这反映出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剧的结果,B项正确;戊戌变法主要由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官员推动,缺乏广大农民和普通群众的支持,因此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推动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而非保守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多反对变法),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只强调改革的起因是民族危机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时务报》主要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材料所述报刊主要宣传主张变法;根据材料“《国闻报》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可知,体现维新派通过报刊大力宣传变法思想,沟通中外的意图,因此维新派通过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思想,D项正确;师夷长技为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但未成为报刊主流,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主张,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口号,但洋务派侧重实践,报刊宣传较少,排除B项;民主科学属新文化运动,时间较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题干“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的现状,材料围绕变法,从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到变官制,体现了他提倡开展维新变法,B项正确;学习西方技术是洋务派的主张,梁启超更强调制度变革,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的是改良,并非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推动思想解放是维新变法的影响之一,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梁启超提倡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严复宣传“物竞天择”思想和时务学堂讲授变革思想,均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宣传。严复的《天演论》以进化论为变法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变法的必要性;时务学堂的变革思想直接支持维新主张,两者共同阐释了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列强瓜分野心主要由甲午战败后清廷的衰弱引发,维新思想并非刺激因素,排除A项;虽涉及新式学堂,但题干强调“思想”的作用,而非教育形式本身,排除B项;甲午战败原因更多指向洋务运动的局限,与题干思想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直接记录历史事件的原件或当事人记录,可信度最高。《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变法期间发表的论著,属于直接参与者的原始文献(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是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第二手史料),可能存在主观分析,排除B项;教辅资料内容经过简化或改编,可靠性较低,排除C项;影视作品带有艺术加工,可信度最低,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选择②③④,D项正确;①《申报》是1872年创办的商业报纸,与维新思想无关,ABC项含有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①处顽固派指责变法“胡闹”,体现对变法的反对;②处“先下手为强”反映顽固派主动镇压;③处“有心杀贼”的“贼”即指顽固势力。这些内容共同表明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D项正确;漫画中未体现外国势力,维新变法主要是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并非中外势力联合绞杀,排除A项;漫画内容未涉及思想启蒙方面(民众思想得到解放)的信息,排除B项;维新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缺乏群众基础,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据题干“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和所学可知,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各省学堂的表率,将各府厅州县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引进西方的教育内容和理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并非戊戌变法时期,排除A项;“兼习中学西学”说明没有抛弃中学为体思想,排除B项;题干是教育改革内容,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者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还有些守旧官僚……拒不执行变法诏令”分析可知,变法诏令被军机大臣篡改、守旧官僚拒不执行,直接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态度,无法得出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排除A项;变法失败后清廷统治反而更保守,排除B项;变法推动了思想启蒙,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维新派通过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广开民智”,直接指向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维新派介绍西方知识以开民智的思想启蒙作用,而非对历史潮流的顺应,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并非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经济层面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上是重大历史转折,西学和新学冲击下,封建文化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动摇,这表明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完成政治变革,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宣传的是改良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排除C项;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封建制度并未被摧毁,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身体支配”“身份解放”“意识觉醒”等方面的报道篇数可知,这反映了维新派倡导妇女解放,说明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而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与题干中“维新派人士”不符,排除AD项;揭露了弱肉强食的规律与达尔文思想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戊戌变法的知识结构图可知,戊戌变法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推动近代化却因顽固派阻挠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D项正确;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萌发(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并非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排除A项;百日维新仅得到光绪帝及维新派支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地方官员多抵制,“全国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戊戌政变中光绪帝被囚、维新派遭镇压,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并非成功,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据题干“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成为后来北京大学的前身”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成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属于教育领域的改革成果,B项正确;政治领域错误,因变法中政治措施多被废除,排除A项;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均与题干中“京师大学堂”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舆论已大行,民智骤增”以及新设学堂数量的大幅增长和中西学课程的高占比等信息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在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知识更新,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开启近代化的起点,戊戌变法虽然推动了近代化,但并非“开启”者,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而戊戌变法时期并未明确掀起这一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
21.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认为洋务运动带来的‘购船置械’‘设邮使,开矿务’等,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原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虽有图强的意愿,但触及的仅仅只是局部的东西。
主张:根据材料一“他认为‘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才是‘全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严重,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国家危亡。故主张为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2)原因: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可知,维新派缺乏斗争策略;根据材料二“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帝,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可知,紧要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根据材料二“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可知,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根据材料二“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可知,缺乏群众基础。
(3)时代特征:根据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带来的‘购船置械’‘设邮使,开矿务’等,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他认为‘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才是‘全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马关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这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故时代特征为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