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0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01(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20:10: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0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方制度实行县郡制;到了战国时期,则变成了郡县制。这种变化实质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大转型。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县郡制和战国时期的郡县制的发展,说明了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B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思想、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ACD。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抓住题目的主旨,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答案。
2. 属国制度在两汉时期发展完善,政府设立属国安置归顺的匈奴族等部众,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及生活、生产习惯,政治上由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领护。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B. 以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C.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 以因俗而治为管理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可知,属国的设置保留了匈奴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风俗和习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策略,D项正确;材料无关郡国并行制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项;汉朝对归顺的匈奴部落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不能促进其封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进行律法改革,提出以“宽仁慎刑,明正典刑”为主体法制观念,减少酷刑,强调依法判案,设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处决死刑犯人时需多次上报审核等。这些措施( )
A. 消除了社会犯罪现象 B. 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
C. 促进了社会矛盾缓和 D. 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贞观年间(中国)。据材料“宽仁慎刑,明正典刑”、“减少酷刑,强调依法判案,设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处决死刑犯人时需多次上报审核”和所学可知,唐太宗以亡隋为借鉴,分析总结隋亡教训在于刑酷法峻,所以特别注意整顿和加强封建法制,执行宽大政策,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强调德本刑用的思想,重视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矛盾缓和,C项正确;“消除了社会犯罪现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这些措施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未体现道家无为思想,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已经在加快士族门阀的消亡,“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他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鉴于此,王安石主张( )
A. 抑制兼并且减轻徭役负担 B. 增加开支以刺激农民生产
C. 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 D. 提高赋税以充实国家财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到当时存在的两个问题——官僚富豪兼并土地和政府繁重的徭役。抑制兼并可以保护农民的土地不被过度剥夺,减轻徭役负担则可以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从而增加国家的生产总量,A项正确;虽然增加开支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能刺激经济,但王安石明确指出了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生产过少,而非开支问题,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中并未采取土地收归国有的措施,排除C项;提高赋税往往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与王安石希望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加生产的观点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5. 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 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 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 加快推进政治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慈禧试图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来挽救统治危机,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考试制度并不能抵御欧美列强侵略,也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C项;其并不想加快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先B项。
6. 浙江嘉善同善会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慈善机构,曾规定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这一规定
A. 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B.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C. 具有鲜明教化特征 D. 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可知,那些不遵守教化的人不能享受慈善机构的资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因而材料中慈善机构的规定,带有明显的教化特征,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慈善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属于教化范畴而非法律,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选C项。
7. “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很多疑难大狱……大体上从轻判决,救活了许多人命。他的判词合集《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由此可知,董仲舒的做法( )
A. 消弭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B. 体现了引儒入法的思想
C. 创制了礼法结合的典范 D. 杜绝了各类冤案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到东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很多疑难大狱……大体上从轻判决,救活了许多人命。他的判词合集《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可知董仲舒利用儒家经典来附会法律决断案狱,且此种方法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利用儒家经典来附会法律决断案狱,体现了引儒入法的思想,并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利用儒家经典来附会法律决断案狱,体现了引儒入法的思想,未涉及礼制,排除C项;“杜绝了”一词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 11—15世纪,随着《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的发现,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开始席卷中南欧,多学者高举这本书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主张彻底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有人还主张罗马法应该成为国家的普通法、基本法。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B. 文艺复兴核心精神拓展至司法领域
C. 西欧君主权力强化和民族国家形成 D. 缓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学者主张“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这有利于加强王权和世俗权力,而“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的主张,则可以起到打击封建领主的作用,并且法律的统一也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趋势产生于二战后,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早于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英美法系,故不能说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宣传画《劳动的愉快》。该作品反映了( )
A. 国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 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 D.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画一般包含很强的政治、文化内容,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不仅注重物质建设,也积极推进精神文明,通过宣传劳动光荣等观念来塑造社会价值观,这幅画体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宣扬,反映了国家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与这幅 50 年代的宣传画所处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幅宣传画的出现,表明国家在倡导劳动光荣的观念,但不能就此得出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的结论,这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仅从这幅画不能得出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的结论,画面主要强调的是劳动,而非女性在建设中的主力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0. 2018年,安徽合肥市启动“城市交通超脑计划”,搭建了智能交通运算中心,实现了公安自有、交通行业、互联网等多源交通数据的接人、融合和共享,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有效提升了交通畅行效率,助力减少碳排放。这说明人工智能的运用( )
A.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B.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
C. 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D. 利于集约型社会的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智能交通运算中心通过整合多源交通数据,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持,有效提升了交通畅行效率,并助力减少了碳排放。集约型社会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因此材料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有利于集约型社会的建设,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智能交通运算中心如何整合多源交通数据,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并未直接提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而是强调了其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智能交通运算中心如何提升交通管理效率,而没有提到交通工具本身的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实行双位同僚制,即设立两位执政官。两位执政官不仅拥有同等权力,且彼此拥有否决权。这一制度的设计( )
A. 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B. 旨在防范暴政的出现
C. 保障了平民阶层利益 D. 消除了贵族政治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实行双位同僚制,即设立两位执政官。两位执政官不仅拥有同等权力,且彼此拥有否决权”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两位执政官,两位执政官不仅拥有同等权力,且彼此拥有否决权,说明古罗马注重防止国家权力运行中出现专制独裁,B项正确;这一制度的设计旨在防范暴政的出现,不能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的设计旨在防范暴政的出现,与“保障了平民阶层利益”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贵族政治隐患”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英法百年战争诱因之一是法国卡佩王朝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因是查理四世妹妹伊莎贝拉的儿子,要求得到法国的王位,法国根据本地传统否认了女性系后裔的继承权,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随之加冕,开创法国的瓦卢瓦王朝。爱德华三世虽然妥协,但冲突的火种已然埋下。法国依据的法律原则来自(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法兰克人的法典
C. 1701年《王位继承法》 D. 教皇的规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世界)。根据题干中“英法百年战争诱因”和“女性系后裔无继承权”可知,这是来自法国人的祖先法兰克人的法典,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典,排除A项;1701年《王位继承法》是英国的,而且晚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排除C项;教皇没有规定王位继承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规定,西班牙以35达克特(当时欧洲专用于贸易的金币)的价格将“巴西通往亚洲香料群岛的航线(麦哲伦贸易路线)抵押给葡萄牙”。这一协定( )
A. 是在国际法基础上实现
B. 是对新世界瓜分协议的补充
C. 说明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
D. 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一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与西班牙首次协定瓜分新世界的条约是1494年签署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约定了佛得角群岛以西的势力分界线,麦哲伦舰队环球航行后,两国为明确太平洋上的势力分界线,又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B项正确;国际法的基础是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之后奠定的,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萨拉戈萨条约》只是两国之间的协议,并不是在国际法基础上实现的,排除A项;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开始走向衰落,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才签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对下图中历史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权利法案》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原则
B.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邦联制政体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后被希特勒废止
D. 1875年宪法使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1875(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使法国确立共和政体,D项正确;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国王必须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排除A项;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1919年被废除,代之以魏玛宪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国际联盟由协约国建立,它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协定之一部分,又被称为“胜利者联盟”。但国际联盟追求中立立场,规定每颁布一个新决议,都需要全体9个、后来增至15个理事会会员的一致同意。其影响是( )
A. 让更多国家参与国际事务 B. 帮助协约国瓜分世界
C. 防止了少数国家控制国联 D. 决策无力、纵容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国际联盟成立虽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但是由于自身组织缺陷及材料中的“全体一致”的原则等各方面原因,决策无力,并没有能力制止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的军事扩张;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把此事诉诸于国联,但是国联对日本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实际纵容了日本等国的侵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由于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因此也起不到让更多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作用,排除A项;国联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帮助协约国瓜分世界,排除B项;国际联盟实际由英法控制,没有起到防止少数国家控制国联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6. 苏联长期重视陆军,轻视海军,列宁更是说过“我们不需要海军舰队”。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如图为苏联海军1123型航空母舰,设计于1962年,服役于1968年。发生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B. 越南战争的扩大
C.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 D. 苏联造船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海军力量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已经可以与美国海军形成对抗,这是受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影响,危机中美国的海军实力明显压制苏联,封锁古巴海域,给苏联造成巨大压力,A项正确;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扩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战略防御计划”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造船业发展只是客观条件,无法解释材料变化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7分,18题18分,19题17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边区第二届参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86人;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边区浓厚的民主与抗日氛围,与国民党的假民主、真独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出资出粮出人力,各方进步人士积极献计献策。如陕北著名士绅李鼎铭等11名参议员提交的“精兵简政”议案,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推开后,达到了精简、统一领导、反对官僚主义、提高效能、节约五大目的。同时,抗战期间有4万多名有志青年经过敌占区到延安,爱国青年们讲:“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毛还有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摘编自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历史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答案】(1)主要方式: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④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5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任答3点)
(2)贡献: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进行了探索。(任答3点)
(3)认识:政治制度为社会治理奠定了基本框架,社会治理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践和创新: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显示,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通过设立四监司、州一级增设通判等实践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边区社会治理和全民族团结抗战;在新中国政治制度框架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地方治理、基层治理等实践和创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任答2点,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一“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根据材料一“通判”与“知州”的设置并结合所学可知,可得出“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以‘三三制’为原则”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二“边区浓厚的民主与抗日氛围”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边区民主政权探索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据材料二“参议员提交议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进行了探索”。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通判”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显示,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通过设立四监司、州一级增设通判等实践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边区浓厚的民主与抗日氛围”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边区社会治理和全民族团结抗战:据材料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政治制度框架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地方治理、基层治理等实践和创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综上,根据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可以认识到,政治制度为社会治理奠定基本框架,社会治理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践和创新。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政党分肥制”,即当选组阁的执政党将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但当内阁重组时,就要更换大批官员,这不仅滋生腐败更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政府组织考试,公开选拔文官,文官在政党活动中保持中立,文官制度自此在英国确立。
——摘编自汤勤等《西方行政制度概论》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1905年,光绪帝下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停止科举考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家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同时,把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结果作为是否录用、提拔的重要条件。又规定:“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张君峰《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中国文官制度确立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官员选拔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答案】(1)原因:英国:①“政党分肥制”的弊端;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④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反思。中国:①科举制度的僵化;②民族危机加深;③西学的影响;④维新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推动。
(2)特点: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②坚持党管干部;③注重德才兼备;④强调公仆意识。
(3)意义:①公开公正官员选拔,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②科学合理的官员选拔,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保障政府工作的持续性;③德才兼备的官员选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和中国。
原因:英国: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政党分肥制’,即当选组阁执政党将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但当内阁重组时,就要更换大批官员,这不仅滋生腐败更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得出“政党分肥制”的弊端;据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得出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据材料“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得出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反思。中国:据材料“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并结合所学得出科举制度僵化,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据材料时间“1898年”“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得出晚清民族危机加深,维新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晚清和民国初年的选官制度改革受到了西方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特点:据材料“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得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据材料“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得出坚持党管干部;据材料“把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结果作为是否录用、提拔的重要条件”得出注重德才兼备;据材料“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得出强调公仆意识。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和世界。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选官范围、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等方面分析。公开公正的官员选拔,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科学合理的官员选拔,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保障政府工作的持续性,德才兼备的官员选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打败安东尼后,屋大维已经扫清了他前进的一切障碍。经过多年内战,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的国家,但罗马并不愿接受一个专制君主,屋大维解散了军队进行选举,结果他当选执政官,即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表态要还政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然而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高卢和西班牙在当时是罗马重要的优质兵源地。同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称号;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意味着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定义其地位性质。
奥古斯都深谙执政官一职并不能保证他的绝对权力。前23年,他辞去执政官职,接受其他二职:一为监察官职,可以任意干预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决断。因为监察官职通常处理民事,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二为“统治大权”(高于诸总督的权力),这给予他在领土管理的任何事件上有最高权威。普遍认为奥古斯都在前23年里称帝,然而他仍使用第一公民这个称号。雷必达死后,奥古斯都加“大祭司”号。
——摘编自埃里希·格恩鲁《奥古斯都与元首制的形成》
材料二 对国王进行审判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以前的君主(例如爱德华二世,理查德二世和亨利六世)都是被他们的继承人推翻或者谋杀的,但无论如何都没有被以国王的身份公开审判过。
查理一世被控叛国,将个人私欲置于英格兰利益之上。1649年1月27日,法庭公开宣布查理一世全部罪名成立并判处死刑。有59人在查理一世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一般来讲,被判叛国的人都会被处以绞刑,然后示众,身上都写着诸如“叛国者鉴!”之类的话。虽然查理一世的首级被当众展示过,但是没有写任何东西。克伦威尔还同意将他的首级缝回到尸体上,以示尊重。2月7日,查理一世葬于温莎城堡。在查理一世被处决后,有一些文学作品描述了人们的愤怒,认为国王是上帝的发言人,处决国王令整个国家震惊。凯瑟琳·菲利普斯的《对查理国王的双重谋杀》表达了他们的深深的愤恨。在诗中,菲利普斯解释了“双重谋杀”——既“谋杀”了国王的生命又“谋杀”了国王的尊严。
——摘编自格雷厄姆·爱德华《查理一世的最后时日》
(1)阅读材料一、奥古斯都是如何集中权力于自身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查理一世之死引发了这些质疑?
【答案】(1)控制军队和元老院;掌握监察权和民事管理权;掌握高于总督的“统治大权”兼管国家祭祀活动。
(2)查理一世生前是国王,与其他被判叛国罪的人身份不同;基督教世界观中,国王是代表上帝统治人间的,其合法性来自上帝,民众无权审判、处决国王;资产阶级革命颠覆了长期以来的传统秩序和观念,但新的观点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尚未完全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一“然而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高卢和西班牙在当时是罗马重要的优质兵源地”、“可以任意干预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决断”结合所学可知,控制军队和元老院;根据材料一“接受其他二职:一为监察官职,可以任意干预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决断。因为监察官职通常处理民事,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可知,掌握监察权和民事管理权;根据材料“二为统治大权(高于诸总督的权力)、 奥古斯都加‘大祭司’号”可得,掌握高于总督的“统治大权”兼管国家祭祀活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二“一般来讲,被判叛国的人都会被处以绞刑,然后示众,身上都写着诸如‘叛国者鉴!’之类的话。虽然查理一世的首级被当众展示过,但是没有写任何东西”结合所学可知,查理一世生前是国王,与其他被判叛国罪的人身份不同;根据材料二“认为国王是上帝的发言人”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世界观中,国王是代表上帝统治人间的,其合法性来自上帝,民众无权审判、处决国王;根据材料二“对国王进行审判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查理一世被控叛国,将个人私欲置于英格兰利益之上,1649年1月27日,法庭公开宣布查理一世全部罪名成立并判处死刑”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颠覆了长期以来的传统秩序和观念,但新的观点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尚未完全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0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方制度实行县郡制;到了战国时期,则变成了郡县制。这种变化实质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大转型。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2. 属国制度在两汉时期发展完善,政府设立属国安置归顺的匈奴族等部众,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及生活、生产习惯,政治上由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领护。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B. 以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C.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 以因俗而治为管理特征
3.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进行律法改革,提出以“宽仁慎刑,明正典刑”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减少酷刑,强调依法判案,设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处决死刑犯人时需多次上报审核等。这些措施( )
A. 消除了社会犯罪现象 B. 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
C. 促进了社会矛盾缓和 D. 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4.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他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鉴于此,王安石主张( )
A. 抑制兼并且减轻徭役负担 B. 增加开支以刺激农民生产
C. 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 D. 提高赋税以充实国家财政
5. 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 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 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 加快推进政治变革
6. 浙江嘉善同善会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慈善机构,曾规定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这一规定
A. 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B.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C. 具有鲜明教化特征 D. 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7. “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很多疑难大狱……大体上从轻判决,救活了许多人命。他的判词合集《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由此可知,董仲舒的做法( )
A. 消弭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B. 体现了引儒入法的思想
C. 创制了礼法结合的典范 D. 杜绝了各类冤案的发生
8. 11—15世纪,随着《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的发现,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开始席卷中南欧,多学者高举这本书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主张彻底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有人还主张罗马法应该成为国家的普通法、基本法。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B. 文艺复兴核心精神拓展至司法领域
C. 西欧君主权力强化和民族国家形成 D. 缓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间的矛盾
9.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宣传画《劳动的愉快》。该作品反映了( )
A. 国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 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 D.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
10. 2018年,安徽合肥市启动“城市交通超脑计划”,搭建了智能交通运算中心,实现了公安自有、交通行业、互联网等多源交通数据的接人、融合和共享,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有效提升了交通畅行效率,助力减少碳排放。这说明人工智能的运用( )
A.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B.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
C. 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D. 利于集约型社会的建设
11.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实行双位同僚制,即设立两位执政官。两位执政官不仅拥有同等权力,且彼此拥有否决权。这一制度的设计( )
A. 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B. 旨在防范暴政出现
C. 保障了平民阶层利益 D. 消除了贵族政治隐患
12. 英法百年战争诱因之一是法国卡佩王朝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因是查理四世妹妹伊莎贝拉的儿子,要求得到法国的王位,法国根据本地传统否认了女性系后裔的继承权,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随之加冕,开创法国的瓦卢瓦王朝。爱德华三世虽然妥协,但冲突的火种已然埋下。法国依据的法律原则来自(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法兰克人的法典
C. 1701年《王位继承法》 D. 教皇的规定
13. 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规定,西班牙以35达克特(当时欧洲专用于贸易的金币)的价格将“巴西通往亚洲香料群岛的航线(麦哲伦贸易路线)抵押给葡萄牙”。这一协定( )
A. 是在国际法基础上实现的
B. 是对新世界瓜分协议的补充
C. 说明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
D. 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一环
14. 对下图中历史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权利法案》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原则
B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邦联制政体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后被希特勒废止
D. 1875年宪法使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15. 国际联盟由协约国建立,它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协定之一部分,又被称为“胜利者联盟”。但国际联盟追求中立立场,规定每颁布一个新决议,都需要全体9个、后来增至15个理事会会员的一致同意。其影响是( )
A. 让更多国家参与国际事务 B. 帮助协约国瓜分世界
C. 防止了少数国家控制国联 D. 决策无力、纵容侵略
16. 苏联长期重视陆军,轻视海军,列宁更是说过“我们不需要海军舰队”。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如图为苏联海军1123型航空母舰,设计于1962年,服役于1968年。发生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B. 越南战争的扩大
C.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 D. 苏联造船业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7分,18题18分,19题17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边区第二届参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86人;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边区浓厚的民主与抗日氛围,与国民党的假民主、真独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出资出粮出人力,各方进步人士积极献计献策。如陕北著名士绅李鼎铭等11名参议员提交的“精兵简政”议案,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推开后,达到了精简、统一领导、反对官僚主义、提高效能、节约五大目的。同时,抗战期间有4万多名有志青年经过敌占区到延安,爱国青年们讲:“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毛还有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摘编自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历史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政党分肥制”,即当选组阁的执政党将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但当内阁重组时,就要更换大批官员,这不仅滋生腐败更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政府组织考试,公开选拔文官,文官在政党活动中保持中立,文官制度自此在英国确立。
——摘编自汤勤等《西方行政制度概论》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1905年,光绪帝下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停止科举考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家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同时,把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结果作为是否录用、提拔的重要条件。又规定:“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张君峰《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中国文官制度确立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官员选拔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打败安东尼后,屋大维已经扫清了他前进的一切障碍。经过多年内战,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的国家,但罗马并不愿接受一个专制君主,屋大维解散了军队进行选举,结果他当选执政官,即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表态要还政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然而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高卢和西班牙在当时是罗马重要的优质兵源地。同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称号;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意味着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定义其地位性质。
奥古斯都深谙执政官一职并不能保证他的绝对权力。前23年,他辞去执政官职,接受其他二职:一为监察官职,可以任意干预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决断。因为监察官职通常处理民事,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二为“统治大权”(高于诸总督的权力),这给予他在领土管理的任何事件上有最高权威。普遍认为奥古斯都在前23年里称帝,然而他仍使用第一公民这个称号。雷必达死后,奥古斯都加“大祭司”号。
——摘编自埃里希·格恩鲁《奥古斯都与元首制的形成》
材料二 对国王进行审判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以前的君主(例如爱德华二世,理查德二世和亨利六世)都是被他们的继承人推翻或者谋杀的,但无论如何都没有被以国王的身份公开审判过。
查理一世被控叛国,将个人私欲置于英格兰利益之上。1649年1月27日,法庭公开宣布查理一世全部罪名成立并判处死刑。有59人在查理一世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一般来讲,被判叛国的人都会被处以绞刑,然后示众,身上都写着诸如“叛国者鉴!”之类的话。虽然查理一世的首级被当众展示过,但是没有写任何东西。克伦威尔还同意将他的首级缝回到尸体上,以示尊重。2月7日,查理一世葬于温莎城堡。在查理一世被处决后,有一些文学作品描述了人们的愤怒,认为国王是上帝的发言人,处决国王令整个国家震惊。凯瑟琳·菲利普斯的《对查理国王的双重谋杀》表达了他们的深深的愤恨。在诗中,菲利普斯解释了“双重谋杀”——既“谋杀”了国王的生命又“谋杀”了国王的尊严。
——摘编自格雷厄姆·爱德华《查理一世的最后时日》
(1)阅读材料一、奥古斯都是如何集中权力于自身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查理一世之死引发了这些质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