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实验:探究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碰撞前后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总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3块)、弹片、天平、光电门、数字毫秒计.
实验过程:
实验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天平称出两质量相等的滑块,装上相同的挡光板,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部.两滑块靠在一起,用细线拴住后中间压入弹片,处于静止状态.烧断细线,两滑块被弹开并朝相反的方向通过光电门,记录挡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由v=计算滑块的速度,求出两滑块的总动量p=mv1-mv2.
图1
计算p的值,并与分开前的总动量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二:增加其中一个滑块的质量,使其质量是另一侧的2倍,重复实验一的操作,求出两侧滑块的总动量p=mv1-2mv2.
计算p的值,并与分开前的总动量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三:把气垫导轨的一半覆盖上牛皮纸,并用胶带固定后,用两块质量相等的滑块,重复实验一的操作,求出两滑块的总动量p=mv1-mv2.
计算p的值,并与分开前的总动量比较,得出结论.
结论:
(1)在光滑气垫导轨上无论两滑块质量是否相等,它们被弹开前的总动量为零,弹开后的总动量也为零.
(2)两滑块构成的系统受到牛皮纸的摩擦力(外力)后,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不为零,即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 要探究两物体碰撞前后总动量是否守恒,需要测出相互作用前两物体的总动量和相互作用后两物体的总动量.要测动量,需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质量可以利用天平测量,还要测出相互作用前后两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可以在气垫导轨上利用光电门和数字毫秒计计时测量.
例1 现利用图2(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2(a)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图2
实验测得滑块A的质量m1=0.310
kg,滑块B的质量m2=0.108
kg,遮光片的宽度d=1.00
cm;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f=50.0
Hz.
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ΔtB=3.500
m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2(b)所示.
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100%)最大为5%,本实验是否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运算过程.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滑块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v为
v=①
式中Δs为滑块在时间Δt内走过的路程.
设纸带上打出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则
T==0.02
s②
设在A碰撞前后瞬时速度大小分别为v0、v1,则由图给实验数据代入①式可得:
v0=
m/s=2.00
m/s③
v1=
m/s=0.970
m/s④
设B在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为v2,由①式有
v2=⑤
代入题中所给的数据可得:v2=2.86
m/s⑥
设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动量分别为p和p′,则
p=m1v0⑦
p′=m1v1+m2v2⑧
两滑块在碰撞前后总动量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为
δγ=||×100%⑨
联立③④⑥⑦⑧⑨式并代入有关数据,可得:
δγ=1.7%<5%⑩
因此,本实验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例2 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探究两物体作用前后动量是否守恒,气垫导轨装置如图3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光电门等组成.
图3
(1)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②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
③接通光电计时器;
④把滑块2静止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
⑤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
⑥释放滑块1,滑块1通过光电门1后与左侧固定弹簧的滑块2碰撞,碰后滑块1和滑块2依次通过光电门2,两滑块通过光电门后依次被制动;
⑦读出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挡光时间分别为滑块1通过光电门1的挡光时间Δt1=10.01
ms,通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Δt2=49.99
ms,滑块2通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Δt3=8.35
ms;
⑧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5
mm,测得滑块1(包括撞针)的质量为m1=300
g,滑块2(包括弹簧)质量为m2=200
g;
(2)数据处理与实验结论:
①实验中气垫导轨的作用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碰撞前滑块1的速度v1为________m/s;碰撞后滑块1的速度v2为________m/s;滑块2的速度v3为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实验,同学们能否得出两物体相互作用前后总动量是守恒的?
答案 (2)①A.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
B.保证两个滑块的碰撞是一维的
②0.50 0.10 0.60
③能
解析 ①A.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
B.保证两个滑块的碰撞是一维的.
②滑块1碰撞之前的速度v1==
m/s=0.50
m/s;
滑块1碰撞之后的速度v2==
m/s=0.10
m/s;
滑块2碰撞后的速度v3==
m/s=0.60
m/s;
③两物体相互作用前后总动量守恒.
原因:系统碰撞之前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m1v1=0.15
kg·m/s,系统碰撞之后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m1v2+m2v3=0.15
kg·m/s
1.利用气垫导轨“探究两物体相互作用前后动量是否守恒”时,不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
A.滑块的质量
B.挡光时间
C.挡光片的宽度
D.滑块移动的距离
答案 D
解析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滑块的质量、挡光时间、挡光片的宽度都是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其中滑块的质量用天平测量,挡光时间用光电计时器测量,挡光片的宽度可事先用刻度尺测量;只有滑块移动的距离不需要测量,故选项D正确.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两物体作用前后动量是否守恒”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实验具体装置如图4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图4
(1)若实验已得到的打点纸带如图5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则应该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的碰撞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选填“AB”、“BC”、“CD”或“DE”).
图5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A=0.40
kg,小车B的质量mB=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mAvA=______kg·m/s;碰后总动量:(mA+mB)v共=______kg·m/s.由此可得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两物体的总动量________.(本题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BC DE
(2)0.420 0.417 守恒
解析 (1)小车碰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打出纸带上的点应该是间距均匀的,故计算小车碰前的速度应选BC段.CD段上所打的点由稀变密,可见在CD段A、B两小车相互碰撞.A、B碰撞后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打出的点又是间距均匀的,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的速度.
(2)碰撞前:vA==
m/s=1.05
m/s,
碰撞后:vA′=vB′=v共==
m/s=0.695
m/s.
碰撞前:
mAvA=0.40×1.05
kg·m/s=0.420
kg·m/s
碰撞后:
(mA+mB)v共=0.60×0.695
kg·m/s=0.417
kg·m/s
由于0.420≈0.417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维碰撞过程中,两物体的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的和保持不变,即作用前后动量守恒.
(时间:60分钟)
1.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气垫导轨水平放置,挡光板宽度9.0
mm,两滑块被弹簧弹开后,左侧滑块通过左侧光电计时器,记录时间为0.040
s,右侧滑块通过右侧光电计时器,记录时间为0.060
s,左侧滑块质量为100
g,左侧滑块m1v1大小为________g·m/s,右侧滑块质量为150
g,两滑块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m1v1+m2v2=________g·m/s.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图1
答案 22.5 0 相互作用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相等
解析 左侧滑块的速度大小为:
v1===0.225
m/s
则左侧滑块m1v1=100
g×0.225
m/s=22.5
g·m/s
右侧滑块的速度大小为:|v2|==
m/s
=0.15
m/s
则右侧滑块m2v2=150
g×(-0.15
m/s)=-22.5
g·m/s
可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滑块m1v1+m2v2=0.
2.如图2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答案 匀速 0.09 两物体的总动量守恒
解析 绳子烧断前:vA=0,vB=0,所以有
mAvA+mBvB=0
绳子烧断后:vA′=0.09
m/s,vB′=0.06
m/s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有
mAvA′+mBvB′=0.2×(-0.09)kg·m/s+0.3×0.06
kg·m/s=0
则由以上计算可知:mAvA+mBvB=mAvA′+mBvB′.
3.如图3所示,在实验室用两端带竖直挡板C、D的气垫导轨和带固定挡板的质量都是M的滑块A、B,做探究动量是否守恒的实验:
图3
(1)把两滑块A和B紧贴在一起,在A上放质量为m的砝码,置于导轨上,用电动卡销卡住A和B,在A和B的固定挡板间放一弹簧,使弹簧处于水平方向上的压缩状态.
(2)按下电钮使电动卡销放开,同时启动两个记录两滑块运动时间的电子计时器,当A和B与挡板C和D碰撞同时,电子计时器自动停表,记下A运动至C的时间t1,B运动至D的时间t2.
(3)重复几次取t1、t2的平均值.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测量的数据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用前A、B两滑块的动量之和为________,作用后A、B两滑块的动量之和为________.
答案 (3)①用水平仪测量并调试使得导轨水平
②A至C的距离L1、B至D的距离L2
③0 (M+m)-M
解析 ①为了保证滑块A、B作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必须使气垫导轨水平,需要用水平仪加以调试.
②要求出A、B两滑块在卡销放开后的速度,需测出A至C的时间t1和B至D的时间t2,并且要测量出两滑块到挡板的运动距离L1和L2,再由公式v=求出其速度.
③设向左为正方向,根据所测数据求得两滑块的速度分别为vA=,vB=-.碰前两滑块静止,v=0,动量之和为0;碰后两滑块的动量之和为(M+m)-M.
4.某同学设计如图4(甲)所示的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乙)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图4
(1)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是________cm.
(2)在以下的选项中,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是________.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B.A球与B球碰撞后,A、B两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C.A、B两球的质量
D.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3)若本实验中测量出未放B球时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为xA,碰撞后A、B两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sA′、sB′,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已知A、B两球半径均为r,则通过式子________________即可验证A、B两球碰撞中的不变量.
答案 (1)65.0(64.5~65.5均可) (2)ABC
(3)mAsA=mAsA′+mBsB′
解析 (1)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可能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处理的办法是用一个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落点位置”包括在内(其中误差较大的位置可略去),此圆的圆心即可看做小球10次落点的平均位置,则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等于圆心到O点的距离,由图(乙)可得此射程约为65.0
cm.
(2)由于A、B离开水平槽末端后均做平抛运动,平抛高度相同,运动时间相等,因此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表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没有必要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故A、B均正确,D错误;要验证碰撞前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否守恒,必须测量A、B两球的质量,C正确.
(3)依题意知,碰撞前A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为xA,碰撞后A、B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分别为xA′、xB′,由于碰撞前、后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因此通过式子mAxA=mAxA′+mBxB′即可验证A、B两球碰撞中的不变量.
5.如图5所示,A、B两摆摆长分别为L1和L2,摆球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图5
答案 动量 m1(1+)=m2
解析 两球在最低点碰撞时,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为零,动量守恒,设碰前瞬间A球速度为v1.由机械能守恒,对A球:m1v12=m1gL1①
设A、B球碰后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由机械能守恒.
对A球:m1v1′2=m1gL1(1-cos
α)②
对B球:m2v2′2=m2gL2(1-cos
β)③
由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④
由①②③④式得m1(1+)
=m2.
6.某同学把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用细线连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弹簧,如图6所示,将这一系统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烧断细线,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图6
(1)该同学还必须有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堂探究的不变量,本实验中表示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刻度尺、天平
(2)两物体的质量m1、m2和两物体落地点分别到桌子两侧边缘的水平距离s1、s2
(3)m1s1=m2s2
解析 两物体弹开后各自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知识可知两物体平抛的时间相等.所需验证的表达式为m1v1=m2v2,等式两侧都乘以时间t,有m1v1t=m2v2t,即m1s1=m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