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学习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知识要点】
1、阴极射线
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C1C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A'上。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
在平行极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
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
又因为:
且
则:
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汤姆孙把新发现的这种粒子称之为电子。电子的电荷量
e=1.60217733×10-19C
3、汤姆孙阴极射线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建立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典型例题】
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O1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和P'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后,亮点偏离到O'点,(O'与O点的竖直间距为d,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和P'间的区域,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亮点重新回到O点.已知极板水平方向的长度为L1,极板间距为b,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2
(如图所示).
(1)求打在荧光屏O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
(2)推导出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
解:(1)当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电子做匀速直线运动,亮点重新回复到中心O点,设电子的速度为,则
……①
得
……②
即
……③
(2)当极板间仅有偏转电场时,电子以速度进入后,竖直方向作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④
水平作匀速运动,在电场内时间
……⑤
这样,电子在电场中,竖直向上偏转的距离为
……⑥
离开电场时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
……⑦
电子离开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t2时间到达荧光屏
……⑧
t2时间内向上运动的距离为
……⑨
这样,电子向上的总偏转距离为
……⑩
可解得
【学后反思】
收获
疑问
【达标训练】
1.汤姆孙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C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中子
2.汤姆孙用实验证明电子的普遍存在,揭示原子是有结构的,汤姆孙建立原子模型是( D )
A.西瓜籽的分层镶嵌模型
B.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
C.西红柿籽区段分布模型
D.葡萄干面包模型
C
C1
C2
Y
A
S
磁场
x
L
萤幕
D
S
S
O
电场E
A
y
e
m
y1
y2
v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