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短章一束》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短章一束》课件(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5 20: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短


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感受诗歌形象的画面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2、了解现代诗的结构特点,感受其韵味、意境;
3、找出诗歌中的触发作者情感的意象
4、背诵五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说明:
《短章一束》共收录5首现代诗歌,都是语言简洁、明白、晓畅又含义丰富的代表作品。诗歌贵品。诗人艾青说:“《雨》全诗七句:以‘熟透了的葡萄’来形容‘五月的雨滴’,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把雨滴写得多么可爱!这就传达了雨的重量。”只有引导学生品出诗歌形象美,才能使学生懂得诗歌、喜欢诗歌,进而顺利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诗歌。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我们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诗歌、创作诗歌,才不愧这个光辉的称号——不负我们传承的职责。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朗读中,还原、再现、感悟诗歌形象。
难点:咀嚼关键词句,明确作者意图。
说明:
朗读永远都应该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准确把握诗歌形象一定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方法教学又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教给学生可操作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还原-再现-联想-体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此法,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它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合适的。咬文嚼字是困难的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咬文嚼字理解作者意图,应该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语言内部的必经之路。
知识介绍现代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表达方式划分,有叙事诗和抒情诗。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如古希腊荷马的史诗《奥德赛》、李季的故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按照结构形式分类,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的律诗、绝句、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②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③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最永恒的表现形式。今天,我们学习“短章一束”——5首短诗。
红 叶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作者简介 沙白,(1925-),中国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名理陶、李涛,笔名鲁氓等。江苏如皋人。大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从事过新闻、工业、宣传、文艺等工作。1958年任《萌芽》诗歌编辑,1962年调南通市文联,历任秘书长、副主席,1980年调至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著有诗集《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南国小夜曲》、《沙白抒情短诗选》、《独享寂寞》等。《独享寂寞》获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中坤杯·首届艾青诗歌奖”。
1,触发作者诗情的是什么?
( 红叶—霜—绿色 )
2,如何理解“掷到脚跟前”?
( “掷”写出了秋风强劲、枫叶零落的情状,描绘了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
  “脚跟前”暗含抒情主人公“我”,自然引出下面的感受。 )
3,诗人对“秋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
4,“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中,“绿”“红”“霜”各有什么含义?
( “绿”象征生命蓬勃生长。“红”象征奋斗、流血牺牲。“霜”双关,明的是借代寒冷,暗喻人生的曲折、考验。这三个词,还形象地写出了“绿”与“红”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 )
5,诗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感悟?
( 普通的生命只有经历寒霜的考验才能有火热、艳丽、可爱的颜色。 )
6,你从这首诗歌获得什么启发?
( 人生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 )
雨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这是酿造的季节呵!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作者简介雷抒雁,(1942年-),当代诗人,作家。生于陕西。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享受者。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1,作者由雨滴联想到什么?
( 雨滴——葡萄——蜜——酒 )
2,把雨滴想象成“熟透了的葡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有什么好处?
( 比喻。
  不仅形象鲜明的写出雨滴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而且传达了雨的重量。 )3,作者为什么要把雨滴想象成“葡萄”?
( 因为葡萄与下面的“蜜”和“酒”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样,不仅达到了集中地表现事物的目的,而且把现实生活想象成正在酿造的蜜和酒,流露了诗人从生活中感受到的亲切和对未来的神往。 )
4,五月的雨滴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带来什么?
( 它给人们带来希望与期待——只要善待生活,生活就会像蜜那样甜、像酒那样令人陶醉;只要热爱生活,生活就会有无私的反馈。 )
故 乡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
沿着小路

走回去
走到母亲窗前
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作者简介 杨孟芳,(1951年-),湖南平江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参加诗刊社第12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两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岳阳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著有诗集《红地毯》、《山那边》等。
1,诗歌中的“霜”是指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 “霜”是指李白的诗歌《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由此勾起作者的思乡愁情,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
2,“一条小路”可以理解成什么?
( “一条小路”即一条回家的路,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思绪,对故乡和母亲的深切思念。 )
3,“我是她的故乡”中,“故乡”是什么意思?
( 这里的“故乡”是指的对象。 )
4,“我是她的故乡”这句有什么深意?
(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母亲一生守望子女、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的情状,赞美了母爱的伟大。因此,使本诗在以“故乡”为题的作品中,别开生面,独辟蹊径。 )
我我,
一团火,
灼人,
也将自焚。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他被誉为“农民诗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经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及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我,一团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有什么作用?
( 比喻。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充满激情。 )
2,这首诗歌中,“灼人”、“自焚”分别暗喻什么?它们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灼人:暗喻感染、点燃别人。  自焚:暗喻为他人奉献自己。
  灼人:表现了作者的热情待人。  自焚:表现了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思想情感。 )
断 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是徐志摩的学生。《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 本诗的意象有: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人、明月、窗子、梦。 )
2,如何理解诗歌的第一节?
( 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当成风景来欣赏的时候,楼上的人也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欣赏。 )
3,如何理解诗歌的第二节?
( 当月光洒满你的窗户,你的形象又进入别人的梦境。 )
4,如何理解“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你”在看风景时,已经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线,一个美妙的梦境。 )
5,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间人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牵连、相互作用。 )?
小结朗读永远都应该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准确把握诗歌形象一定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方法教学又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教给学生可操作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还原-再现-联想-体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此法,就可以举一反三了。作业:
1、选择其中一首诗来谈感悟;
2、找两首关于思乡的诗与《故乡》进行比较阅读。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