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14: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2.19世纪末,义和团在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这一口号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矛盾
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义和团相信降神护体、刀枪不入 B.义和团兴起于山东、直隶地区
C.慈禧太后曾多次下令剿杀义和团 D.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4.在义和团看来,洋人也罢,洋物也罢,无一不与侵略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歌谣中唱道“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材料体现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 B.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C.注重团结义和团成员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5.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民间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上述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 )
A.兴起背景 B.发展过程 C.革命纲领 D.最终结果
6.“义和团运动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段话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具有深厚封建迷信色彩
C.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精神
7.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美媒体这一行为旨在( )
A.制造侵华借口 B.助推革命浪潮
C.宣扬西方观念 D.传播近代科技
8.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与清军和义和团激战。特别从6月17日起,俄军还与义和团和清军为争夺老龙头车站反复血战,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军死伤惨重。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横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材料叙述的是( )
A.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B.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乔装外逃
C.义和团控制了京津,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10.19世纪60年代,英、法、美三帝国闯进天津,并占据土地为租界;到1902年,天津旧城郊被九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且九国租界扼据了从海口通往北京的战略位置。近代天津的变迁,折射出( )
A.内忧外患的时代困境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 D.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11.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史料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A.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廊坊狙击战 D.威海卫战役
13.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记述:“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该记述发生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4.“‘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6页“相关史事”)关于材料所反映的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军”由英、美、俄等11国组成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大肆抢劫并烧毁
C.日本趁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D.此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15.有趣的漫画为更好的学习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趣味,下面四幅漫画记述了“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这些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16.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下列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B.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望厦条约》 D.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17.《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这一条款( )
A.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外交
1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D.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9.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近代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充满曲折
20.如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 ”处应填写( )
A.清朝皇帝昏庸愚昧 B.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C.参战将士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但这一斗争最终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这一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中所指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这一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3)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22.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天津等众多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租借地在租期之内完全由列强管辖,中国停止行使自己的主权,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在这些城市中,列强移植和建设近代公用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路灯、电话等电器,还有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管理制度。不仅为居民创造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三 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7月中旬,联军攻陷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慌忙派人向列强求和,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联军“助剿”。到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又战败了,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条约?它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为什么失败?
(3)材料三所述内容反映的是哪次列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有何影响?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D A C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C D A B A D
21.(1)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2.(1)《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义兵”是义和团战士,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进行利用,C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打击了英军,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A项;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扶清灭洋,替天行道”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表明其斗争矛头是外国侵略者,A项正确;地主与农民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不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等事件中,涉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排除C项;义和团虽有排外行为(如反对基督教),但核心是政治和军事对抗,文化冲突仅是次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是依据相关史料,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符合历史解释的定义,D项正确;“义和团相信降神护体、刀枪不入”是对义和团运动中部分迷信行为的陈述,属于历史叙述,而非对义和团运动整体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排除A项;“义和团兴起于山东、直隶地区”是在陈述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地点,属于历史叙述,并非历史解释,排除B项;“慈禧太后曾多次下令剿杀义和团”是在陈述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举措,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解释,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材料中义和团主张砍电线杆、扒火车道、杀洋人、烧洋货,反映出其对外国事物和侵略者的极端排斥,具有盲目的排外性,D项正确;“爱国精神”虽符合义和团反侵略的动机,但材料更突出其不加区分地排斥一切与“洋”相关的事物(包括现代设施),将侵略与所有洋货混为一谈,缺乏理性分析,这属于盲目排外性,排除A项;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在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排外,排除B项;团结义和团成员与材料不符,材料体现的是排外,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民间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外国传教士的猖獗,内部原因是民间组织自身的转变,这些都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因素,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在兴起前的背景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其具体的发展过程,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的革命纲领是“扶清灭洋”,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纲领,也没有关于义和团运动具体纲领内容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材料“义和团运动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可知,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打击列强野心”,材料肯定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下,中国民众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其“扶清灭洋”口号虽含模糊性,但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具有进步意义和爱国性质,“进步性”指其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目标;“爱国精神”体现其捍卫国家主权的行动,C项正确;义和团虽存在“灭洋”排外倾向,但题干未批判其局限性,反而突出反帝贡献,排除A项;义和团确实借助传统信仰,但题干未提及其组织形式,与引文重点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未明确提出反封建纲领,甚至曾支持清政府,故“彻底反封建”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需要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兵理由。通过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可以激起本国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为军事行动营造舆论氛围,从而为进一步侵华提供借口。从历史事实来看,八国联军正是以镇压义和团、保护在华利益等借口出兵的,A项正确;190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即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中的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排除B项;英美媒体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血腥细节,这种行为并非是为了宣扬西方观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为了侵华服务,排除C项;传播近代科技主要是通过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途径,英美媒体此次的行为与传播近代科技毫无关系,其核心意图是为其侵华行动制造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与清军和义和团激战。特别从6月17日起,俄军还与义和团和清军为争夺老龙头车站反复血战,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军死伤惨重”,可知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与清军和义和团激战等事件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D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与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与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与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庚子(1900年)之役”“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西逃的史实,D项正确;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事件发生于1860年,与题干中“庚子(1900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在1853年,且未导致清朝皇帝出逃北京,排除B项;虽然义和团运动与1900年相关,但直接导致皇帝出逃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非义和团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占据土地为租界;到1902年,天津旧城郊被九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且九国租界扼据了从海口通往北京的战略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天津被英、法、美等国占租界,到1902年被九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且租界扼守战略要地,体现外国对中国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D项正确;题干中天津的变迁,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未涉及国内“内忧”相关内容,如国内的农民起义、政治腐败引发的内部危机等,排除A项;“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通常表现为民众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对民族危机的感知,以及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开展的思想、行动觉醒,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侧重于中国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努力、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探索实践,但题干只是陈述天津被帝国主义侵略、租界增多的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图片”“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为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对北京进行烧杀抢掠。图中遗址和材料中文物被洗劫等内容,对应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暴行,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未进入北京抢劫文物;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场在朝鲜、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等,未涉及北京大规模文物洗劫,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和所学知识可知,廊坊狙击战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是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地区对八国联军的一次有效抵抗。这场战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适合作为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剧的素材,C项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A项;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排除B项;威海卫战役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据题干“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结合所学可知,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的记述描述了“占领北京”“抢劫皇宫”,并提到俄国军官参与抢劫。这对应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该战争是八个国家(包括俄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的侵华战争,联军于1900年8月占领北京,期间对紫禁城、颐和园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抢劫和破坏,C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主要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进行,北京未被占领,与题干“占领北京”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期间,英法联军虽在1860年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但俄国未直接参与军事行动,而是通过外交手段获利,与题干“俄国军官参与”不符,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主要在黄海、辽东半岛等地进行,北京未被占领,且俄国未参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劫掠行为,包括《永乐大典》被洗劫、户部银库被日本劫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联军”由英、美、俄等11国组成,说法错误,因为联军由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而签订《辛丑条约》的是11国,排除A项;圆明园被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与题干事件中的八国联军无关,排除B项;日本趁机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的内容相关,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漫画呈现“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漫画展现 “圆明园劫难”,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①:漫画描绘“甲午大海战”,指甲午中日战争,时间为1894——1895 年,战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漫画呈现“洋人的朝廷”,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战后签订《辛丑条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③④①②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在20世纪第一年遭受的“国耻”,D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属于19世纪,不符合“20世纪第一年”的时间要求,排除A项;《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属于19世纪,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望厦条约》签订于1844年,属于19世纪,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涉及巨额赔款及以税收担保,直接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且税收最终转嫁于民众,导致经济剥削加剧,A项正确;破坏领土完整涉及割地条款,《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条款,排除B项;损害司法主权对应《南京条约》附件中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控制外交对应使馆区驻军等条款,与赔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意味着清政府明确承诺要帮助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的观点,B项正确;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这主要是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没有直接体现清政府为洋人“守土”、镇压中国人民的特点,排除A项;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使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主要体现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控制,排除C项;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是对中国军事主权的破坏,方便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控制,没有直接体现清政府为洋人镇压中国人民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1842)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1895)割让台湾、允许外资设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1901)标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个条约层层递进,直观反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A项正确;三个条约本身是外国侵略的产物,虽激发过反抗(如太平天国、义和团),但题目仅通过条约内容无法直接体现“人民反抗”这一主题,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的主动变革,而题干中的条约是外国强加的侵略结果,两者性质不同,且条约未体现“由技术到制度”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路径,排除C项;虽然《马关条约》允许外资设厂对民族资本有冲击,但三个条约的核心是主权丧失,而非直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与主题关联较弱,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清朝屡屡遭到列强入侵,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 ”处最合适的填写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D项正确;清朝皇帝昏庸愚昧、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参战官兵忍辱偷生,都是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源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
【详解】(1)斗争:根据材料“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和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义和团运动。
原因:根据材料“但这一斗争最终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和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2)名称: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款: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危害最大。
(3)影响: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2.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一“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众多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可知,《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影响可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即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运动:根据材料二“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这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需要从学习内容角度分析,即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3)哪次:根据材料三“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7月中旬,联军攻陷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可知,这是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影响,需要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即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战败原因需要从清政府自身分析,即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