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17.2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乘法公式的基础上,研究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公式法;学习运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
2.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整式乘法公式的基础上,逆向研究如何将符合a2 b2形式的多项式,转化为(a+b)(a b)的整式乘积形式,即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等因式分解方法、分式化简等内容奠定基础,是代数运算体系中“逆向思维”应用的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并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探索并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体会逆向思维,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发展代数推理能力和运算素养,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2. 目标解析
(1)学生需先回顾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理解其“从整式乘积到多项式”的正向运算逻辑,再逆向推导“从多项式到整式乘积”的因式分解形式,明确a2 b2=(a+b)(a b)中a、b 可代表单项式、多项式等形式。通过实例练习,能准确识别多项式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熟练运用公式将其分解为两个整式的乘积,掌握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2)从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到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突破“正向运算惯性”,理解数学运算的双向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将陌生的因式分解问题,转化为已熟悉的平方差公式形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转化,提升问题转化与解决能力。用整体思想识别平方差结构,拓展对公式中“字母”含义的理解。在探索公式应用、分析多项式特征、严谨推导分解过程中,锻炼代数推理能力;通过规范书写分解步骤、细致检查符号等,培养运算素养和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不深,忽略两项符号需相反、均为平方形式等条件。应对策略:通过对比练习,分析是否满足“两项、异号、平方项”特征,结合整式乘法验证,加深对公式结构的精准识别。
2.当a、b 为多项式时,难以用整体思想识别平方差结构,不知如何下手。应对策略:先从简单的“整体代换”例子入手,让学生理解整体思想的应用;再逐步过渡到直接分析多项式,引导学生观察式子是否具备“两个整体的平方差”形式,多进行此类变式练习,强化整体思想的运用,突破思维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原题重现 计算红色区域的面积:
左图: a2 b2 右图:(a+b)(a b)
因为两个图中红色区域的面积相等,所以a2 b2=(a+b)(a b).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唤醒学生对整式乘法中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储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a2 b2=(a+b)(a b),将代数公式与几何意义关联,降低公式的理解难度。
(二)合作探究
追问1 这个等式的左边有什么特点?
答 这个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
追问2 这个等式的右边有什么特点?
答 这个等式的右边是形如a+b的多项式与形如a b的多项式相乘.
追问3 你能用文字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
答 两个数(式子)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式子)的和与这两个数(式子)的差的积.
归纳 (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符号语言 a2 b2=(a+b)(a b).
文字语言 两个数(式子)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式子)的和与这两个数(式子)的差的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式子左右两边的形式特点,逐步抽象出平方差公式的本质规律,并用文字语言精准描述,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公式结构,为后续运用公式分解因式筑牢认知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典例分析
例1 分解因式:
(1) 4x2 9 ; (2)a2 25b2 .
解 (1)原式=(2x)2 32=(2x+3)(2x 3) ;
(2)原式=a2 (5b)2=(a+5b)(a 5b) .
例2 分解因式:
(1) x2 y4 ; (2) (x+p)2 (x+q)2.
解 (1)原式=x2 (y2)2=(x+y2 )(x y2) ;
(2)原式=[(x+p)+(x+q)(x+p) (x+q)]=(2x+p+q)(p q) .
温馨提示 1.看成整体的部分需要添括号;
2.去括号时要注意是否需要变号.
设计意图:通过例1让学生初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例2则进阶到含多项式,需运用整体思想的情况,拓宽公式的应用场景。强调添括号、去括号等细节,帮助学生规范解题步骤,逐步提升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熟练度与灵活度。
(四)巩固练习
1. 下列多项式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为什么?
(1) x2+y2 ; 不能.
(2) x2 y2 ; 能,原式=(x+y)(x y).
(3) x2+y2 ; 能,原式=y2 x2=(y+x)(y x).
(4) x2 y2 . 不能.
2.因式分解:( D )
A. B.
C. D.
3.已知,,则的值为( B )
A. B. C.2 D.4
4. 分解因式:
(1) 36 m2 ; (2) 49n2 1 ; (3) a2 b2 ;
(4) 81a2 16b4 ; (5) 4b2 (b+c)2 ; (6) (m 2n)2 (m 2n)2 .
解 (1)原式=62 m2=(6+m )(6 m) .
(2)原式=(7n)2 12=(7n+1 )(7n 1) .
(3)原式=a2 (b)2=(a+ b)(a b) .
(4)原式=(9a)2 (4b2)2=(9a+4b2 )(9a 4b2) .
(5)原式=(2b)2 (b+c)2=[2b+(b+c)][2b (b+c)]=(3b+c)(b c).
(6)原式=[(m+2n)+(m 2n)][(m+2n) (m 2n)]=2m·4n=8mn.
5. 计算下列各题:
(1)1012 992 ; (2)53.52×4 46.52×4.
解 (1)原式=(101+99)(101 99)=200×2=400 ;
(2)原式=4(53.52 46.52)=4(53.5+46.5)(53.5 46.5)=4×100×7=2 800 .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归纳总结
感受中考
1.(2023·浙江杭州)分解因式:( A )
A. B. C. D.
2.(2025·山西)因式分解: .
3.(2025·江苏扬州)分解因式: .
4.(2025·江苏连云港)分解因式: .
5.(2023·河北)若k为任意整数,则的值总能( B )
A.被2整除 B.被3整除 C.被5整除 D.被7整除
解:
,
∵能被3整除,
∴的值总能被3整除,
6.(2025·四川内江)已知实数a,b满足,则 .
解:∵,
∴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新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小结梳理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清晰呈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以及平方差公式在两者间的反向变形联系。梳理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等因式分解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强化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体系的整体认知。
(八)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17.2 第1,4(2)题.
2.探究性作业:习题17.2 第7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