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jié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fá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 )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
(选自《艾青诗选 吹号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jié( ) 困fá( )
2、加点字“埋”在文中的读音是( )
A. mái B. mán
3、填入文中“( )”内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 惊 B. 警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星光璀璨,汉字是它的基石。
B.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C.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令人流连忘返。
D.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D. 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聪明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③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④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⑤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⑥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A. ①②④③⑤⑥ B. ⑤①④③②⑥
C. ⑤③①④②⑥ D. ①④②③⑤⑥
7.下列关于艾青及其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这首诗时作者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
B.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与“火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D.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达。
8.名著导读
艾青的《太阳的话》全诗运用那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9.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雪》中作者展开瑰丽想象,化静景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 雪》中描写作者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6)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诗中的“土地”和“温柔的黎明”分别象征什么?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两节内容间是递进关系,第二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升华。
B. 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的。
C.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1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凡事有度
林祖基
①凡事有度,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学问。
②“度”,它所表达的意思很多:计量单位、器量、程度、制度、度过、推测……而这里要说的“度”,是作为哲学名词的度,它是指一定的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在这种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是量变积累的结果,总要超出这种界限,发生质变,破坏原来的度而建立新的度,一事物就转化为他事物。这个度就是事务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0℃即从液体转变为固体,加热到100℃即从液体转变为气体,0℃和100℃就是水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临界点,亦称为度量关系节线,只要温度保持在0℃~100℃之间,那么水的形态就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保持事物属性的度。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量准则。所谓“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也就是这个道理。
③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度”,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把握分寸,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按照现代的通常用语,就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持正确之道。
④时下,社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无不是与“度”的掌握有关。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度”的把握,有一句话,叫做慈母多败儿。说的是一些做父母的只懂得溺爱子女,要什么给什么,放弃了教育和约束,使小孩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不爱读书,不想劳动,结果反而害了小孩。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度”的把握就更有学问了。对于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资源,我们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既不能让资源白白流失或埋在土里,但是也不能过度地开采、使用而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大自然的惩罚。过去一些地区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开发,引起种种灾害,教训深刻。
⑤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会突破原来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笔者认为凡事有度断不是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审时度势、与时更新、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取向、价值选择的行为艺术。
⑥有“度”之论,也应有度。再说下去也许就过“度”了。本文就此打住。
(选自《微言集》,有删改)
13.下面是第③~⑤段的论证思路,请补充完整。
14.下列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本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谈读书》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第②自然段中以“水”为例来阐释“度”,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16.文章结尾一段颇具意味,请从内容和语言上作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更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地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达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些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们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不足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塑造了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7. 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 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 “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明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18.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 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19. 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舢 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超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两米不到的船舱,盖着船板,一边是舢舨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折好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了,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我和小伙伴们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了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了,怕爸妈批评,他偷偷地做,我做帮手,耗时好几个月,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那只雕刻精美的小舢舨不知后来丢哪儿了。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
⑥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舨,红色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油漆已经斑驳。旧舢舨的主人是个老渔民,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花白的头发因为淋过细雨,一绺一绺地耷拉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睛有些浑浊,黝黑的脸庞留着暗红色的斑点。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帮着修,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接着拌好桐油灰加入麻筋,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囔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舨,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眼睛依旧浑浊,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船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但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着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舨了。有些记忆或许只能永远成为记忆……
老渔民兄弟专注地修着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着我的问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就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舢舨,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但那是伦理意义上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舨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神情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破旧的舢舨,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每每回望,我都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都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有改动)
20. [新题型]下面是小杭梳理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记叙、描写中。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船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但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着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仔细阅读第⑥段,说说作者描写新旧两只舢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学校文学社要编一本散文集,你想推荐这篇文章放进“赤子乡情”栏目,请你写一则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与表达
24.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想写你的名字
想写你的名字,/在蓝天碧海的沙滩。/一横是心疼,一竖是祝福,一点
是思念,/可是我担心,海浪温柔的抚摸。
想写你的名字,/在冰清玉洁的雪地。/一钩是爱恋,一捺是牵挂,一撇
是誓言,/可是我担心,阳光炙热的亲吻。
请以“想写你的名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要有真情实感;②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 用规范汉字书写;④ 不得抄袭、套作;⑤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1、捷 乏 2.B 3.A 4.C 5.B 6.C 7.B 8.拟人的修辞手法,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9.(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0、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11、C
12、(1)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2)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13.a.事物的发展要有“度”
b.家庭教育要有“度”
c.掌握“度”的重要性
14.A 15.采用举例论证,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阐述“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量准则”的观点,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现象,让读者更加直观明了了解“度”的重要性。
16.内容:强调有“度”的重要性,强调凡事不要过“度”。
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
17.B
18.(1)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或: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
(2)示例:李白。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19.示例一: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 示例二: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三: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20. ①折纸舢舨 ②修旧舢舨
21. 这句话以旧船橹做着拍打海涛的梦,含蓄地表达了老渔民对大海的深情,以及对原来的自然朴素的渔民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遗憾之情。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22. 第⑥段描写新旧两只舢舨,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舢舨主人的描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因这种变迁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23. 示例:本文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后来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怅然,于是基于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舢舨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我推荐把这篇文章放进“赤子乡情”栏目。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