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味着分封制下,王族子弟是分封
的主体,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C项正确: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贵族而非平民,排除A项:等级制度森严
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侮史大夫虽然和承相同列三公,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御史大夫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拥有监察弹劾丞相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通过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丞相,形成权力制
衡,从而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有力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主
要针对丞相,并未体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与丞相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但材料未体现这种制度缓解了官僚群体内部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制度并未削弱外朝相
权,而是通过监察机制加强君主集权,排除C项。
3.C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开始,“贴黄”用于效书局部改动,宋代成为文书正文后的重要补充以及“引黄”(将
文书主要内容贴于封皮),明清又对其继承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书处理过程中,通
过“贴黄”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突出文书的关键信息(如宋代“引黄”贴主要内容于封皮),或者方便对文书进行
修改补充(唐代用于敕书改动),使得文书在传递、阅读和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更高效地了解文书重点
和变动情况,从而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C项正确:“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贴
黄”制度主要是针对文书处理流程和形式上的一种规范,比如唐代用于救书改动,宋、明,清用于文书补充等,
它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决策事权的改变,排除B项:“贴黄”制度主要围绕文书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展开,并没
有推动文书行政机构在组织架构、职能划分等方面的变革,排除D项。
4.B据题干信总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
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
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
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
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
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
5.B根据材料可知,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再从内阁到军机处,说明为了处理国家事务,满足国家的需要,中
枢机构在不断地调整,B项正确: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中央
决策机构,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中克利斯提尼利用剧场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和直接用来召开公民大会,结合所学城邦政治以公
民为主体可知,克利斯提尼此举意在通过剧场举行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以凝聚人心,推进民主改革,D项正
确;此举并不是为戏别创作提供政治前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发挥剧场的社会娱乐功能,
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克利斯提尼扩大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的相关举措,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通过获得“奥古斯都”“保民官”等头衔,集立法、司法、军中,宗教权力于
一身,实际掌控罗马最高权力,B项正确:此时罗马已进入帝国时期,共和制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
体现公民大会掌握实权,且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公民的参与权和政治自由受到严重限制,排除C项:罗马当时
存在奴隶等被统治阶级,并未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限制王权,《王位继承
法》是这一进程的一部分,旨在防止天主教势力复辟(因为天主教与专制王权联系紧密),通过排除天主教徒
继承王位,确保新教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项正确:《王位继承法》确实限制了国王的
权力,但题目中的具体规定(关于天主教)并未直接涉及“行政权”的剥夺,剥夺行政权更多是通过其他法律
(如《权利法案》)实现的,排除A项;法案确实涉及宗教问题,但目的是“排除天主教对王位的影响”,而非完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6028B九月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中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
长
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西周
办
A.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C.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D.完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虽然和丞相同列三公,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丞相金印紫绶,秩万石;御
史大夫则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但御史大夫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拥有监察弹劾丞相的权
力。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
A.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
B.缓解了官僚群体内部矛盾
C.大大削弱了外朝相权
D.有力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3.“贴黄”源于唐代,敕书如需局部改动,贴上黄纸改写。宋代“贴黄”系贴在文书正文后的重要
製
补充,用黄纸将送呈文书主要内容写上贴于封皮称为“引黄”。明清“贴黄”是宋朝“引黄”的继
承与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贴黄”制度
A.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
B.反映了国家决策事权的异变
C.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
D.推动了文书行政机构的变革
4.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
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5.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
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
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A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
B.取缔相权后中枢机构仍在不断调整
C.军机处取代内阁行使中央决策权
D.内阁制的确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602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