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2《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2《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18: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2《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也”字的运用)。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写的层次。
3.品味本文精炼含蓄、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与民同乐、造福一方的儒家士大夫情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的层次关系。
2. 品味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 理解“醉”与“乐”的辩证关系,探究作者隐藏在“乐”背后的复杂情感。
2. 深刻领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深层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简介、滁州地理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关键词句赏析等。
学生: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记疑难字词。
2. 查阅资料,了解欧阳修写作此文时的背景(被贬滁州的经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知人论世,疏通文意
(一) 导入新课
1. 情景导入: 展示滁州琅琊山、醉翁亭的优美图片。
2. 提问激趣: “同学们,如果一位太守被贬到偏远之地,他的心情通常会怎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太守却有些不同,他自称‘醉翁’,他的快乐‘不在酒’,那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去寻找答案。”
3.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及背景: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为滁州知州。此文写于他到任后的第二年。
(二) 整体感知,诵读悟情
1. 听读范读: 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节奏和语气,特别是21个“也”字带来的独特韵味。
2. 学生自由朗读: 模仿范读的语调,放声朗读,初步感受文章悠然自得的情趣。
3. 检查字词: 解决生僻字读音(如:壑hè、伛偻yǔ lǚ、洌liè、觥gōng筹等)。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 小组合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翻译课文,标记疑难句。
2. 教师点拨: 针对普遍性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如:
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名作状,沿着山);名之者谁(名作动,命名)。
特殊句式: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以文述”)。
重点虚词:“也”字句的表达效果(判断、解释、舒缓语气)。
3. 文意梳理: 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醉翁”之意。
第二部分(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第三部分(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
第四部分(第4段):写宴会散、太守归,点明主旨。
(四) 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背景,疏通了文意,感受到了文章舒缓的节奏。欧阳修笔下的滁州山水究竟美在何处?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
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思考:文章中共出现了多少个“乐”字?这些“乐”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赏景探情,品“醉”悟“乐”
(一) 复习导入,背诵检查
抽查学生背诵第一、二段,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 文本精读,赏析“乐”境
核心问题:欧阳修的“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种怎样的“乐”?
1. 山水之乐(赏析第1、2段)
提问: 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发现”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采用“移步换景”手法(环滁→琅琊→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引人入胜。
提问: 第2段描写山间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抓住朝暮、四时的典型特点(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语言精炼。运用对偶句式,富有诗意。
2. 宴游之乐(赏析第3段)
提问: 这幅“滁人游乐图”由哪四个场景组成?
明确: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小组讨论: 这幅画面中,“滁人游”为何要放在最前面?这体现了太守怎样的心情?
引导明确: “滁人游”是“太守乐”的源泉。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悠然出游,作为地方官,欧阳修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这正是他“乐”的深层原因——与民同乐。
3. 主旨之乐(赏析第4段)
提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引导分析: 运用了层层烘托的写法。禽鸟之乐烘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而太守的“乐其乐”,正是以百姓之乐为乐,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点睛之笔: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点明身份,呼应开头,一个洒脱、豁达、有责任感的“醉翁”形象跃然纸上。
(三) 难点突破,探究“醉”与“乐”
辩论与探究:欧阳修是真“醉”还是假“醉”?“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观点一: 是假醉,是借酒排遣被贬的失意。
观点二: 是真乐,为山水之美和政通人和而陶醉。
教师总结: “醉”是表象,“乐”是内核。但“乐”中亦有复杂滋味:既有寄情山水的闲适,更有政治理想暂得实现的欣慰,或许还隐含着一丝壮志未酬的淡淡苦闷。这种“乐”是豁达的,也是深沉的。这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丰富内涵。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
总结: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更是一曲“与民同乐”的理想颂歌。欧阳修用他精妙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豁达、乐观、心系百姓的文人太守形象。
拓展对比(可选): 简要对比欧阳修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观,体会北宋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五)布置作业
1. 基础题: 整理本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 拓展题(二选一):
写作练习: 假如你是当时与太守同游的一名滁州百姓,请以你的口吻描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研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欧阳修在滁州的政绩,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与民同乐”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
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主旨:山水之乐 → 宴酣之乐 → 与民同乐(升华)
情感:寄情山水(排遣) + 政通人和(欣慰) = 豁达洒脱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