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2026学年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上学期语文九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勒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
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
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
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
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
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勃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
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勒”,
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
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
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
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
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
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
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坊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
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
“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架”等为主要内
容,以祸示生命奥秋。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
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
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
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容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希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
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
“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
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2025一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1.B【详解】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
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故选B。
2D【详解】D.“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
故选D。
3.C【详解】C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
才强大。与材料二中“上善若水”“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等无关。故选C。
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
法”,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③论证语言严谨,如运
用“始终…一向”“不管还是…都”等串联文章内容,论述严谨周密。
5.①“和为贵”,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②善待并且珍爱周
围的各种事物,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③心胸宽广,意
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一直努力,不断进取。(④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
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⑤悉心培养完美的道
德,自觉抵制外物的诱惑,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6.D【解析】恒元对减租,丈地、选代表三件事的分析,反映出的是他的老奸巨滑而不是他对村子
的关心。
7.A【解析】由文本“所有麻烦,喜富一个人都承认起来了”可知喜富并没有供出他人。故选A。B
项错误。家祥说丈地好应付,因为村长广聚是他的人,广聚在他爹恒元面前还得毕恭毕敬的。还有一
些人也好对付。C项错误。办事效率高是因为无论是选丈地代表还是丈地,都是糊弄应付。D项错误,
对桂英和小林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体现了以恒元为首的代表对妇救会主席桂英、青救会主席小林的轻
视。
8.①板话抓准事态,言简意赅,仅仅几行就把恒元、广聚、家祥翻弄丈地的事情概括出来。②文章
结尾将板话技艺渗透进小说叙述中,使得小说从视觉性的阅读转向听觉型的“听一说”模式。③语言
诙谐幽默,口语化,讽刺色彩浓厚、“垒到小响午”“三人一捏弄”“这些鬼把戏,只能哄小孩”表
现出对强权势力的喇嘲讽和蔑视。④长短句、押韵的运用,不仅节奏明快,而且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
唱。⑤字、词运用精准、凝练、直白,人物形象跃然纸上。⑥运用对比、讽刺的手法,凸显了主旨.(评
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从内容、形式、语言、主题、效果等方面作答,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
可)
9.①对农村办事的“门道”拿捏得十分精准。从文中老恒元对整个丈地事件的分析,如怎么对付马
凤鸣,选最穷、最爱打小算盘的人作代表的原因,拿工作员的反应等可以看出,赵树理对农村的事情
是相当了解的。②文中方言口语词汇的运用贴切、真实、自然、农民的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足见他是真正熟悉农民的。③对农村中意用工具及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也能看出赵树理对农村的
熟悉程度。(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10.BDF句意: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见不到将士死亡的危险,这,点没有谁能比得上燕国。大王您
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
11.DD.错误。意思和用法不同。介词,把/连词,因为。句意:我诚恳地把国家付托给您。/
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A,正确。都是成熟、收获的意思。B.正确。句意:痛恨
那些游说之士。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您申诉。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
安定/使…称王。句意: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使
他在关中称王。
12.C秦惠王拒绝苏秦的原因,除了提到“毛羽未成”“文理未明”等时机因素外,核心是“方
诛商鞅,疾辩士”(刚刚处死商鞅,厌恶辩士)。选项仅强调“主张不切实际”,忽略了“疾辩士”
这一关键背景,对原因的概括不全面,故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