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练习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 一小车沿直线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2m/s D. 小车前2s内的位移大小为2m
【答案】A
【解析】
【详解】AB.从图中可知小车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A正确,B错误;
C.小车的速度为
C错误;
D.从图中可知小车前2s内的位移大小为1m,D错误。
故选A。
2. 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120km/h,某人大雾天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50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 )
A 20m/s B.
C. 15m/s D. 10m/s
【答案】A
【解析】
【详解】为安全行驶,设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由题意可得
解得
故选A。
3. 张老师要开车从舟山去杭州,如图是他手机导航的截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小时26分”指的是时刻
B. “方案三”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77km/h
C. 若研究轿车通过公交站牌的时间,可以把车看成质点
D. 三种方案的位移是一样的,方案一路程最短
【答案】D
【解析】
【详解】A.“3小时26分”指的是从开始运动到到达的时间间隔,是时间,故A错误;
B.77km/h是由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得到的,不是平均速度的概念,故B错误;
C.轿车长度比站牌大,所以研究轿车通过公交车站牌的时间,不可以把车看成质点,故C错误;
D.三种方案的初末位置相同,位移是一样的,方案的243公里是指轨迹的长度,故为路程,所以方案一路程最短,故D正确。
故选D。
4. 在《与朱元思书》中如下片段:“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后两句写的是诗人乘坐着船随江水飘荡,任凭船随水漂去。从物理学角度,若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诗人自己 B. 空中飞鸟 C. 岸边青山 D. 天上云朵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他认为船是静止的。故A正确;
B.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空中飞鸟,船是运动的。故B错误;
C.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岸边青山,船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天上云朵,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5. 当维修检查汽车轮胎时,就需要用“千斤顶”把汽车抬高,如图甲就是一种常用的“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千斤顶”的两“臂膀”在“螺纹轴”的作用下就能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图乙),当车轮刚被顶起时“千斤顶”受到汽车的压力为,此时“千斤顶”两“臂膀”间的夹角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汽车的重力大小等于
B. 此时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
C. 若继续缓慢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千斤顶每条“臂膀”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D. 若继续缓慢摇动把手,千斤顶每条“臂膀”受到的压力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该千斤顶只顶起一个车轮,千斤顶受到的压力只是汽车重力的一部分,所以汽车的重力一定大于1.3×104N,A错误;
B.对千斤顶两臂交叉点进行受力分析,只有当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时,两臂受到的压力
而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60°,所以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大小不等于1.3×104N,B错误;
CD.若继续缓慢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的夹角变小,压力不变,根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则千斤顶每条“臂膀”受到的压力将减小,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氢气球升到离地面高空时,从上面掉下一物体,该物体又上升了高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从由气球上掉落开始至落地时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为(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取向上为正方向,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为80m,则位移为-80m。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为100m。
故选B。
7. 下列计时数据属于时刻的是( )
A. 在整个90分钟的比赛中,甲、乙两足球队“互交白卷”
B. 他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C. 列车到站时间晚点5分钟
D. 高考数学考试的时间是2小时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时刻是一个状态量,时间间隔是一个过程量。90分钟是指时间的长度,是时间间隔,故A错误;
B. 七点是指时间点,是时刻,故B正确;
C.5分钟是指时间的长度,是时间间隔,故C错误;
D.2小时是指时间的长度,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
故选B。
8. 2022年4月29日,绍兴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标志着绍兴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为“融杭(联甬接沪)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小明从A站上车,注意到列车经过加速、匀速和减速三个过程后在B站停下,总用时2min30s,列车以最大速度80km/h行驶了30s。假设列车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速率均随时间均匀变化,由此估算出AB两站点之间的路程约为( )
A. 1km B. 2km C. 3km D. 7km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列车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速率均随时间均匀变化,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平均速率均为最大速率的一半,即40km/h,所以AB两站点之间的路程约为
故选B。
二、多选题
9. 如图所示,一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为两段半径不同的圆弧曲线,且圆弧I的半径大于圆弧II的半径,在前2s内( )
A. 物体做直线运动 B. 物体做曲线运动
C. 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2m/s D. 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2m/s
【答案】AD
【解析】
【详解】AB.v-t图像只能表示直线运动的规律,该图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D.有图可得,圆弧I、II对应的弦长一样,对应弧都为劣弧,由几何关系可得,劣弧和弦围成的弓形面积,圆的半径越大,面积越小(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面积表示位移,圆弧I的半径大于圆弧II的半径,则前2s内的位移为
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设计了一款能够与人协作、共同完成冰壶比赛的机器人。当机器人与冰壶之间的距离保持在8m之内时,机器人可以实时追踪冰壶的运动信息。如图甲所示,在某次投掷练习中机器人夹取冰壶,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之后释放冰壶,二者均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冰壶准确命中目标,二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此次投掷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冰壶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B. 9s末,冰壶的速度大小为5.75m/s
C. 7s末,冰壶、机器人二者间距为7m
D. 机器人能够一直准确获取冰壶的运动信息
【答案】AC
【解析】
【详解】A.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冰壶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故加速度大小为,A正确;
B.由速度时间公式可得,9s末,冰壶的速度大小为
B错误;
C.由图线可知,机器人的加速度为
故可得,7s末,冰壶的位移为
7s末,机器人的位移为
则7s末,冰壶、机器人二者间距为7m,C正确;
D.由于机器人停止运动时,其位移为18m,而此时冰壶的位移为
可知,机器人不能一直准确获取冰壶的运动信息,D错误。
故选AC。
11. 如图所示,重10N的物体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3N的恒力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N的滑动摩擦力
B. 物体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2N的滑动摩擦力
C.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D.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为5N
【答案】BD
【解析】
【详解】AB.物体沿水平面向右运动,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
故A错误,B正确;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方向水平向左,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12. 如图(a)所示,某同学用智能手机拍摄物块从台阶旁的斜坡上自由滑下的过程,物块运动过程中的五个位置A、B、C、D、E及对应的时刻如图(b)所示,,,,,。已知斜坡是由长为的地砖拼接而成,且A、C、E三个位置物块的下边缘刚好与砖缝平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置A与D间的距离为
B. 物体在位置A时的速度为零
C. 物块在位置D时的速度大小为
D. 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答案】BC
【解析】
【详解】C.由图(b)可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T=0.4s
物块从C到D的时间间隔与物块从D点到E点的时间间隔相等,所以物块在位置D时的速度为C到E中间时刻的速度,则有
故C正确;
D.AC段与CE段的时间间隔为
t=2T=0.80s
且
由
可知
代入数据解得
a=1.875m/s2
故D错误;
AB.由
代入数据解得
vA=0
则位置A、D间距离
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C。
三、实验题
13. 利用图1所示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t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s(m)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0.950
t(ms) 292.9 371.5 452.3 552.8 673.8 776.4
s/t(m/s) 1.71 1.62 1.55 1.45 1.34 1.22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1、测量值s和t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
(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图线______;
(3)由所画出的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①. (或者) ②. 图像如图
③. 2.0(1.8~2.2)
【解析】
【详解】(1)[1]已知滑块沿斜面下滑时做匀加速运动,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1、测量值s和t四个物理量,因为时速度v1是下滑的末速度,所以我们可以看下滑的逆过程,所以满足的关系式是
(2)[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图线,注意,题中所给图的纵坐标刻度不是常见的均匀刻度。
(3)[3]由
整理得
由表达式可知,加速度等于斜率绝对值大小的两倍,所以由图象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
14. 某同学做《共点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作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固定点,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
(1)图中、合力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中,一定与共线的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间的夹角应当尽可能大些
B.、的大小应当尽可能大些
C.单独拉一个绳套和同时拉两个绳套时,应保证结点的位置相同
D.绳套的长度应当适当长些
【答案】 ①. ②. CD##DC
【解析】
【详解】(1)[1]以、为邻边画出来的合力F为合力的理论值,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所测得的合力为合力的实验值,一定与共线。
(2)[2]A.、间的夹角太大,作出来得平行四边形太扁,对应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太短,会产生较大误差,错误;
B.若、的大小太大,则合力更大,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可能超出量程,无法测量,B错误;
C.本实验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单独拉一个绳套和同时拉两个绳套时,应保证结点的位置相同,以确保两次的效果相同,C正确;
D.绳套的长度适当长些,使拉力方向的确定更为准确,D正确。
故选CD。
四、解答题
15. 如图所示,每到下班高峰期,很多城市的主干道路会出现拥堵现象.为了帮助解决拥堵问题,某研究小组做了分析研究:在某个公路十字路口,等待红灯的车辆排成了一直线,第一辆车车头刚好在停车线上,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间的距离为5m.该路口绿灯亮灯时间为30s,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可以继续通过路口.假设每辆车长度都-.样,启动时都从静止开始做a=3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15m/s后匀速向前行驶,每个司机的反应时间均为1 s(每个司机看到自己前面那辆车启动后1 s也开始启动,第一个司机看到绿灯亮后1 s启动).求:
(1)一次绿灯亮起时间内,前后两辆车车头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少
(2)一次绿灯亮起时间内,排在第20辆的车可以通过吗 为什么
【答案】(1) 20m(2) 能,原因见解析
【解析】
【详解】(1)车启动加速时间为
前后相邻两车距离最大时后车速度刚达到15m/s,以前面车辆启动时为计时起点.6秒时两车相距最远,6秒内,前面车辆行驶的位移为
=52.5 m
后面车辆行驶的位移为
两车相距最大距离为
20m
(2)绿灯亮起到变红灯,第20辆车行驶的位移为
绿灯未亮起时,第20辆车距停车线的距离为
因为,所以第20辆车能通过.
16. 电磁弹射起飞方式可缩短舰载机起飞时间,提高作战效率,某舰载机在训练基地进行地面起飞训练任务,已知舰载机在普通跑道的最大加速度a1= 5m/s2,在电磁弹射区的最大加速度a2= 4g,g = 10m/s2。回答下列问题:
(1)若舰载机在普通直线跑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匀加速至50m/s的速度起飞,定性画出舰载机的v—t图像(标明①),并求出起飞时间t1;
(2)求舰载机在直线电磁弹射区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2匀加速滑行20m后,继续在地面以加速度a1匀加速滑行至50m/s的速度起飞,定性画出舰载机的v—t图像(标明②),并求出舰载机离开电磁弹射区时的速度大小v1。
【答案】(1)10s,见解析;(2)40m/s,见解析
【解析】
【详解】(1)舰载机在普通直线跑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匀加速至50m/s的速度起飞,所需时间
舰载机的v—t图像如图①所示
(2)由,可得舰载机离开电磁弹射区时的速度大小
定性画出舰载机的v—t图像如上图②所示。
17. 在笔直公路上前后行驶着甲、乙、丙三辆汽车,速度分别为、、。当甲、乙、丙三车依次相距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于是乙车也立即做匀减速运动,丙车发现乙车减速运动也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试问:
(1)要使乙车与甲车不发生撞车,乙车加速度至少是多大?
(2)要保证丙车与乙车不发生撞车,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答案】(1)1.4m/s2;(2)
【解析】
【详解】(1)甲车停止的时间为
设经t1两车共速时恰好没有相撞,则
甲车位移
乙车的位移
要使乙车与甲车不发生撞车,位移关系
解得
可知乙与甲相遇在甲停止前,乙车的加速度至少
(2)乙车停止的时间为
当乙车与丙车速度相等时,用时为t2,则
乙车位移
丙车的位移
位移关系
解得
>5.7s
可知,此时乙车早已停下
乙车停车距离
要保证丙车与乙车不发生撞车,丙车停车的距离
解得丙车加速度至少为
18. 生活在青波高原的胡秃鹫。以动物骸骨为主要食物。由于无法直接吞下巨大的牛骨。聪明的胡秃鹫会叼起牛骨飞到山谷的上空。将牛骨从几十米的高空释放。高速运动的牛骨落到石头上摔成小块然后被吞食。设某次胡秃鹫将牛骨从h= 15 m的高空由静止释放。不考虑空气阻力。取g= 10m/s2,求:
(1)牛骨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2)牛骨落到石头上的速度v。
【答案】(1);(2)
【解析】
【详解】(1)由 得,牛骨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2)由得,牛骨落到石头上的速度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练习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 一小车沿直线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2m/s D. 小车前2s内的位移大小为2m
2. 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120km/h,某人大雾天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50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 )
A. 20m/s B.
C. 15m/s D. 10m/s
3. 张老师要开车从舟山去杭州,如图是他手机导航的截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小时26分”指的是时刻
B. “方案三”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77km/h
C. 若研究轿车通过公交站牌的时间,可以把车看成质点
D. 三种方案的位移是一样的,方案一路程最短
4. 在《与朱元思书》中如下片段:“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后两句写的是诗人乘坐着船随江水飘荡,任凭船随水漂去。从物理学角度,若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诗人自己 B. 空中飞鸟 C. 岸边青山 D. 天上云朵
5. 当维修检查汽车轮胎时,就需要用“千斤顶”把汽车抬高,如图甲就是一种常用的“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千斤顶”的两“臂膀”在“螺纹轴”的作用下就能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图乙),当车轮刚被顶起时“千斤顶”受到汽车的压力为,此时“千斤顶”两“臂膀”间的夹角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汽车的重力大小等于
B. 此时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
C. 若继续缓慢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千斤顶每条“臂膀”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D. 若继续缓慢摇动把手,千斤顶每条“臂膀”受到的压力保持不变
6. 氢气球升到离地面高空时,从上面掉下一物体,该物体又上升了高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从由气球上掉落开始至落地时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为( )
A. , B. ,
C. , D. ,
7. 下列计时数据属于时刻的是( )
A. 在整个90分钟的比赛中,甲、乙两足球队“互交白卷”
B 他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C. 列车到站时间晚点5分钟
D. 高考数学考试的时间是2小时
8. 2022年4月29日,绍兴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标志着绍兴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为“融杭(联甬接沪)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小明从A站上车,注意到列车经过加速、匀速和减速三个过程后在B站停下,总用时2min30s,列车以最大速度80km/h行驶了30s。假设列车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速率均随时间均匀变化,由此估算出AB两站点之间的路程约为( )
A. 1km B. 2km C. 3km D. 7km
二、多选题
9. 如图所示,一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为两段半径不同的圆弧曲线,且圆弧I的半径大于圆弧II的半径,在前2s内( )
A. 物体做直线运动 B. 物体做曲线运动
C. 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2m/s D. 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2m/s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设计了一款能够与人协作、共同完成冰壶比赛的机器人。当机器人与冰壶之间的距离保持在8m之内时,机器人可以实时追踪冰壶的运动信息。如图甲所示,在某次投掷练习中机器人夹取冰壶,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之后释放冰壶,二者均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冰壶准确命中目标,二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此次投掷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冰壶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B. 9s末,冰壶的速度大小为5.75m/s
C. 7s末,冰壶、机器人二者间距为7m
D. 机器人能够一直准确获取冰壶的运动信息
11. 如图所示,重10N的物体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3N的恒力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N的滑动摩擦力
B. 物体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2N的滑动摩擦力
C.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D.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为5N
12. 如图(a)所示,某同学用智能手机拍摄物块从台阶旁的斜坡上自由滑下的过程,物块运动过程中的五个位置A、B、C、D、E及对应的时刻如图(b)所示,,,,,。已知斜坡是由长为的地砖拼接而成,且A、C、E三个位置物块的下边缘刚好与砖缝平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置A与D间的距离为
B. 物体在位置A时的速度为零
C. 物块在位置D时的速度大小为
D. 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三、实验题
13. 利用图1所示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t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s(m)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0.950
t(ms) 292.9 371.5 452.3 552.8 673.8 776.4
s/t(m/s) 1.71 1.62 1.55 145 1.34 1.22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1、测量值s和t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
(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图线______;
(3)由所画出的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14. 某同学做《共点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作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固定点,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
(1)图中、合力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中,一定与共线的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间的夹角应当尽可能大些
B.、的大小应当尽可能大些
C.单独拉一个绳套和同时拉两个绳套时,应保证结点的位置相同
D.绳套的长度应当适当长些
四、解答题
15. 如图所示,每到下班高峰期,很多城市的主干道路会出现拥堵现象.为了帮助解决拥堵问题,某研究小组做了分析研究:在某个公路十字路口,等待红灯的车辆排成了一直线,第一辆车车头刚好在停车线上,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间的距离为5m.该路口绿灯亮灯时间为30s,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可以继续通过路口.假设每辆车长度都-.样,启动时都从静止开始做a=3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15m/s后匀速向前行驶,每个司机的反应时间均为1 s(每个司机看到自己前面那辆车启动后1 s也开始启动,第一个司机看到绿灯亮后1 s启动).求:
(1)一次绿灯亮起时间内,前后两辆车车头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少
(2)一次绿灯亮起时间内,排在第20辆的车可以通过吗 为什么
16. 电磁弹射起飞方式可缩短舰载机起飞时间,提高作战效率,某舰载机在训练基地进行地面起飞训练任务,已知舰载机在普通跑道的最大加速度a1= 5m/s2,在电磁弹射区的最大加速度a2= 4g,g = 10m/s2。回答下列问题:
(1)若舰载机在普通直线跑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匀加速至50m/s的速度起飞,定性画出舰载机的v—t图像(标明①),并求出起飞时间t1;
(2)求舰载机在直线电磁弹射区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2匀加速滑行20m后,继续在地面以加速度a1匀加速滑行至50m/s的速度起飞,定性画出舰载机的v—t图像(标明②),并求出舰载机离开电磁弹射区时的速度大小v1。
17. 在笔直公路上前后行驶着甲、乙、丙三辆汽车,速度分别为、、。当甲、乙、丙三车依次相距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于是乙车也立即做匀减速运动,丙车发现乙车减速运动也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试问:
(1)要使乙车与甲车不发生撞车,乙车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大?
(2)要保证丙车与乙车不发生撞车,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18. 生活在青波高原的胡秃鹫。以动物骸骨为主要食物。由于无法直接吞下巨大的牛骨。聪明的胡秃鹫会叼起牛骨飞到山谷的上空。将牛骨从几十米的高空释放。高速运动的牛骨落到石头上摔成小块然后被吞食。设某次胡秃鹫将牛骨从h= 15 m的高空由静止释放。不考虑空气阻力。取g= 10m/s2,求:
(1)牛骨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2)牛骨落到石头上的速度v。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