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一中 2025 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九月月考
历史 答题卡
姓 名 班 级 考 号 考 场 座位号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注
1、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意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事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项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缺考标记:`
第一部分 客观题(请用 2B 铅笔填涂)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5、(1)(8 分)
(2)(6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6、(1)(10 分)
(2)(6 分)
(3)(6 分)
27、(1)(10 分)
(2)(6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25 年 9 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C B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C A B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A C C
25.(1)变化: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2 分)
原因:铁犁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推动。(任答三点得 6 分)
(2)不同:儒家认为玉器蕴含个人道德,墨家认为对玉器的追捧是空耗钱财。(2 分)
原因: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墨家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4 分)
26.(1)背景:秦国有推行县制的传统;商鞅变法的影响;秦朝实现大一统;法家思想统治
地位的确立。(任答三点得 6 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后世制度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得 4 分)
(2)问题:民间和诸侯铸钱现象严重,物价高涨;土地兼并问题突出;王国(诸侯)和富
商豪强影响中央权威。(6 分)
(3)解决之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颁布“推恩
令”,削弱诸侯王势力。(6 分)
27. (1)特点:数量增多,内容拓展;集中在国事和教子方面,具有双重性质;维持家族
利益的内容居多;艺术成就高。(任答三点得 6 分)
时代特征: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注重家族利益;玄学兴起,思想
活跃。(任答两点得 4 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民族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成发展大
势,文化认同增强;隋唐实现了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6 分)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
器时代中国。河北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储存粟的窖穴,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活动,这是
文明产生的基础之一。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还有公共墓地和氏族
聚落遗迹,这表明当时纺织、制陶等手工业有所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 浙江
良渚遗址发现了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及象征权力的玉琮 ,说明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
化和权力集中。上述内容体现农业、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文明要素渐次呈现,A 项正确;
从半坡遗址的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来看,社会分工确实存在,但“高度细化”有些夸大,且
社会分工细化不符合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北磁山遗址的情况,排除 B 项;从良渚遗址的象征
权力的玉琮来看,可能有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但其他两个遗址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一点,
排除 C 项;材料体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渐进发展,而非不同地域文化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
“多元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中的房址、窖穴、碳化稻谷等遗迹体现
了定居农耕生活,A 项正确;无头葬反映氏族社会特征,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排除 B 项;
遗址具滇西地域特色(如无头葬),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不能印证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
直接交流,排除 C 项;稻作遗存直接印证农业经济的模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
(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天子通过制度(述职惩罚、人事干预)强化对诸侯的约
束,体现了中央权威,B 项正确;“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不符合史实,分封制赋予地方诸侯
相当大的自主权,易导致分裂割据,排除 A 项;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未体现井田制的瓦解,
排除 C 项;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凭借血缘选官,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
从图中可以看到西周同姓公卿占比较大。结合所学,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下很多同姓贵族被分封并担任重要官职,家国一体,政治具有家国同
构的特点,即家族、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周时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期同姓、异姓公卿比例的变化,这与政治上是否民主并无多大关联,排除 A 项;西周时期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周
朝较商朝同姓公卿比例在提升,说明世官制是当时社会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
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区域文化差异显著,战国时期周边向中原礼制
靠拢,体现了在统一趋势下,区域文化逐渐融合,C 项正确;材料中周边部族墓葬向中原礼
制靠拢,说明中原礼乐文化影响力增强,而非“衰退”,排除 A 项;战国时期周边与中原的
器物组合差异缩小,并非“扩大”,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器组合所反映的文化规范的趋
同,而非“制作技术扩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推动的生产
力进步,它瓦解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催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卿大夫),并最终引发
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B 项正确;新兴士阶层为卿大夫提供政治谋略和军事人才,是权力转
移的推动力量,但并非根源,排除 A 项;诸侯间兼并战争导致中小诸侯国灭亡,大国内部
卿大夫因掌握军事权力而坐大。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其背后仍是经济基础变革引
发的权力重组需求,排除 C 项;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衰微是分封制崩溃的结果,而分封制
崩溃的根源在于井田制瓦解,且“丧失”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
国)。根据题干可知,商鞅变法前,该地区由世袭卿大夫统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地方,变法
后设县,县令由秦王直接任命且不能世袭,需向秦王汇报政务,这意味着地方的治理权收归
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 项正确;设县削弱了贵族的世
袭权力,而非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 A 项;县令由中央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地方失去了独
立的行政权,排除 C 项;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有利于防止诸侯割据,而非加剧
割据局面,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为政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属于儒家。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体现了墨
家“兼爱”的主张,倡导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属于墨家。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强调中
央集权,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属于法家。④“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道家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属于
道家。综上,正确对应关系为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B 项正确,排除 ACD 项。
故选 B 项。
9.D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
(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
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
说明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 项正确;秦朝推
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御史大夫不能控制地方,排除 A 项;秦朝设太尉主持
军事,而非御史大夫,排除 B 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而非处理军政事
务,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
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收缴民间兵器,削弱了地方
武装力量;将豪强贵族迁到都城,便于控制,减少地方割据的潜在力量;统一货币加强
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在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这些措施从军
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 项正
确;秦朝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推崇法家思想,压制儒家思想,并非强化儒家
思想的教化功能,排除 A 项;“消除”表述绝对,地方割据的经济、社会基础并未完全根
除,排除 C 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文化专制,不利于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登记家庭
成员、年龄、性别等信息,以便征发赋税和徭役,D 项正确;井田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
地国有制度,秦代已实行土地私有制,户籍制度与井田制无关,排除 A 项;华夏认同指不
同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户籍制度的功能无直接联系,户籍主要服务于国家赋役管理,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而非文化认同,排除 B 项;货币流通涉及经济政策(如统一货币),户籍制度是行政管理制
度,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D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
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目的主要含义是法家思想的重刑重罚,对秦国的强大有重要的
帮助,对秦国在兼并战争当中胜出有重要的帮助。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秦朝之后形势有
所变化,但秦朝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这样的思想成为加速自己灭亡的一个原因。
因此根据题目可以知道统治者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时的去调整国家的政策,D 项正确;
法家思想完全不适用于大一统封建王朝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A 项;儒家提倡的“仁”跟题目
没有任何的关系,也不是题目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历代历朝
对治国思想的选择,百家争鸣为历代王朝治国理念提供多种选择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汉初(中
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刘邦
废除繁苛的秦法、惠帝废除挟书律、文帝景帝废除肉刑等举措,均体现了主动调整治国理念,
从严酷法治转向宽简轻刑,主张无为而治,以休养生息,A 项正确;汉初法律以简化、减刑
为主,并未走向完备;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备是在汉武帝时期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逐步
形成的,排除 B 项;这些举措促进了社会稳定(如“文景之治”),但并未完全实现长治久安,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且汉朝后期仍面临诸多问题,排除 C 项;外儒内法是汉武帝
独尊儒术后逐渐形成的理念,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儒家尚未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根据题干可知,公孙弘作为侍中属近臣,参与重大政策谋划,属于内朝,丞相田蚡负责执行
政策,其新主张需经皇帝与近臣商议,体现出外朝权力受到内朝制约,这一情境反映出汉武
帝时期中外朝制度逐步形成,内朝参与决策,外朝主执行,C 项正确;丞相虽权力受限,但
仍负责执行政策,并非无任何实权,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重点是中央
机构的权力分配,排除 B 项;近臣是为皇帝服务、强化皇权的,材料中并未体现其威胁皇
权,反而说明皇权得到加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15.A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官府垄断酒的产销,实行酒类专卖”等信
息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和酒类专卖,着力控制社会财富,加强中央集权,A 项正
确;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营商环境并不良好,排除 B 项;与民休息政策强调的是“无为”,
而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和酒类专卖,强调的是“有为”,排除 C 项;汉武帝时期处于西汉
中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6.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
时期(中国)。据材料“士大夫弹劾……‘皆死狱中’”可知,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争夺政治权力以
至于酿成党锢之祸并牵连广泛,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 项正确;据材料“士大夫……
受牵连”可知材料主要介绍了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而非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主体
错误,排除 A 项;材料主要介绍东汉中央政权的争夺与皇权异化的斗争,不能反映地方势
力的扩张,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幼年即位导致外戚宦官专权,皇权出
现异化,材料主要介绍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的斗争,并非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皇权独尊依
然存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
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陈寿作为西晋的史官,以曹魏为正统,因为西晋是继承曹魏的
政权,这种写法有利于维护西晋统治;而习凿齿作为东晋史家,以蜀汉为正统,因为东晋与
蜀汉在地理上都有偏安特点,这种写法有利于为东晋正统性辩护,可见中国古代史学家正统
之争主要基于服务现实政治所需,C 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削弱,但材
料并没有涉及他们以儒学作为指导,排除 A 项;“社会变迁”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两者与修史传统有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8.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据材料可知,琅琊王氏与皇室共掌朝政,南朝高门士族凭门第、婚姻维持特权,
体现了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B 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等强调的是世家大族与皇
权关系,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A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严重,而非
受到有效遏制,排除 C 项;琅琊王氏等士族和宋齐梁陈的建立者并非司马氏的宗室贵族,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9.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
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会稽郡、豫章郡等地“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直一金”“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展现出南方部分
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良好;而北方“自永嘉之乱,百有余年,苍生殄灭,百不存一二”,经济
发展受破坏,说明此时南方经济开发的区域成效显著,C 项正确;材料侧重南方经济发展,
未体现“社会动荡”,且人口南迁是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材料
仅描述南方“良畴万顷”“家给人足”,未涉及农业技术对比,无法得出“超过北方”的结论,排
除 B 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尚未完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0.B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
长期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相互间的交流减少了民族隔阂,推动了民族交融发展,B 项
正确;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仅有各族间的生产、生活方式交流,
不足以提高北方少数民族地位,排除 C 项;据所学,早在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1.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
(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江南地区的粮食对隋朝
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需要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隋
政府开通运河将南方三吴地区丰富的粮食资源通过水路运往北方,满足京师的粮食需求,B
项正确;修建大兴城更多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而非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况且大兴城
在长安附近,排除 A 项;广泛建设粮仓和义仓主要是用于储存粮食,调节粮食供应,但没
有解决粮食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运输问题,排除 C 项;移民开发江南地区主要是为了促进江
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是直接解决北方粮食短缺的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
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以前节日核心是信仰与巫术(如端午驱邪、重阳避灾),而
唐代民众在节日中热衷于踏青郊游、聚会饮宴,体现了对现实享乐的追求。这种转变与唐代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社会“及时行乐”的世俗观念相呼应,反映了民众对现世生活的关注,A 项正确;节日内容的
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非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且题干也未涉及市民阶
层与其他阶层的地位对比,排除 B 项;唐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虽有发展,
但“占据优势”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唐代节日中的信仰元素并未“消失”,而是与世俗活动
融合,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
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明确指出变化发生在“边镇节度使”。天宝年间,唐王朝面
临吐蕃、契丹、奚等强大边疆民族的军事压力。让负责前线防御的节度使兼任采访使,是为
了统一事权、集中资源、提高边疆地区的军事动员和反应效率,是适应严峻军事斗争形势的
必然选择,C 项正确;表面上看,中央任命官员似乎加强了控制。但历史事实是,这种集权
于节度使的做法最终极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安史之乱的诱因之一),是权宜之计而
非加强控制的根本目的,排除 A 项;采访使制度本身是监察体系的完善(贞观十道到开元
十五道)。但让军事长官兼任监察官,恰恰破坏了监察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使其服务于军事
需要,监察功能被弱化或异化,排除 B 项;短期内,集权于一人可能提高特定区域(如战
区)的决策效率。但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长远看,这种破坏正常行政监察秩序的做法埋下
了巨大隐患,不能视为“显著提升”地方行政效率。且题干强调的是“边镇”,并非普遍提升,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
(中国)。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
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中央政权认同式微,C 项正确;
藩镇的存在威胁到了中央统治,但还没达到推翻中央统治的程度,排除 A 项;材料中反映
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皇权变化无关,排除 B 项;据史书记载,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
禄山、史思明为“二圣”的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及安史旧部而不是河北百姓,并未反映阶级矛
盾激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红河州第一中学 2025 级高一上学期 9 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
河北磁山遗址 距今约 8000 年 发现了大量储存粟的窖穴
出土了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还有公共墓地 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 5300—4300 年
和氏族聚落遗迹
发现了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及象征权力的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 6000—5000 年
玉琮
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 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 D.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2.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距今大约 4500 年)考古发现:29 座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48 个
含碳化稻谷的窖穴、34 座含无头葬的晚期墓葬。据此可推知,该遗址先民
A.处于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阶段 B.已形成阶级分化的奴隶制国家
C.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直接交流 D.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计模式
3.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述职,否则将受贬爵、削地甚至军事讨伐;诸侯
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A.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B.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
C.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D.确立了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4.据考证,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姓氏可考者 65 位。图 1 和图 2 是商代和
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由此可知
A.商周时期存在原始的民主传统 B.西周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西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 D.军功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官制
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多以青铜鼎、簋等礼器为主,器物组合严格遵循“天子九鼎八
簋、诸侯七鼎六簋”的礼制;而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礼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为主,
且无固定组合规范。到战国时期,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鼎、簋等礼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器物
组合逐渐向中原礼制靠拢,部分墓葬甚至出现“五鼎四簋”的规格。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
国时期
A.中原地区礼乐文化逐渐衰退 B.周边部族与中原的文化差异扩大
C.统一趋势推动区域文化融合 D.青铜礼器的制作技术向周边扩散
6.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
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D.周天子地位丧失
7.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
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
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地方有了独立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A.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B.①儒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道家
C.①儒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道家 D.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9.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
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
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10.秦朝完成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以吏为师,以法
为教”。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潜在隐患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11.湖南里耶出土秦简户籍简牍,户籍简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夫、妻
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编制户籍
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度 B.深化华夏认同 C.推动货币流通 D.保障赋役征收
12.法家思想对秦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孝公时用商鞅重刑之法形成了“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出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秦朝受法家影响而采取的
横征暴敛、繁刑重罚的举措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法家思想已经完全不适用于大一统封建王朝
B.儒家所提倡的“仁”是统治者必备的优良品质
C.百家争鸣为历代王朝治国理念提供多种选择
D.统治者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国家政策
13.汉高祖刘邦废除繁苛的秦法,惠帝废挟书律(私藏《诗》《书》及百家典籍者灭族),文
帝继位后宽刑简政、废除连坐法,景帝则多次减轻笞刑。汉初统治者的上述举措
A.体现了无为的治国思想 B.标志着汉代法律走向完备
C.实现了统治的长治久安 D.蕴含外儒内法的施政理念
14.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公孙弘凭借其学识被任命为侍中,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国家重
大政策的谋划;而身为丞相的田蚡,虽位高权重,却多负责执行既定政策,其提出的新主张
往往需经皇帝与公孙弘等近臣商议后才能定夺。这一情境反映出当时
A.丞相已没有任何实权 B.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C.中外朝制度逐步形成 D.皇权受到近臣的严重威胁
15.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主张,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公元前 98 年,汉武
帝下令由官府垄断酒的产销,实行酒类专卖。这些举措
A.控制社会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B.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C.继承汉初“无为”的政治理念 D.为汉初战事积聚了力量
16.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
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这说明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17.陈寿作《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后世评论“(陈)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
统”;东晋史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曹魏则为篡逆,后世认为是“为偏安
者争正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史学家正统之争主要基于
A.重塑儒学地位 B.折射社会变迁
C.服务现实所需 D.继承修史传统
18.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司马氏共同执掌朝政,时称“王与马,共天
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更迭中,虽然皇室屡经变动,但高门士族依然凭借门第、婚姻网络
维持特权。这种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解 B.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体现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19.据《隋书·地理志》载,东晋南朝时期,“扬、荆二州,户口半天下”,其中会稽郡(今
浙江绍兴一带)“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直一金”,豫章郡(今江西南昌
一带)“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而北方“自永嘉之乱,百有余年,苍生殄灭,百
不存一二”。这可用于说明
A.北民南迁引发社会动荡 B.南方农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经济开发成效显著 D.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
20.魏晋南北朝以来,内迁的多个民族打破了过去聚族而居的状态,与当地的汉人杂居错处,
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学习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B.推动了民族交融发展
C.提高了少数民族地位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
江南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大力修建大兴城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C.广设粮仓和义仓 D.移民开发江南地区
22.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
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A.民众关注现世生活 B.商品经济占优势地位
C.市民阶层地位提高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23.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唐玄宗任命李尚隐为江南道采访处置使,常驻洪州,掌监察
州县官吏。然而,至天宝年间,朝廷常命边镇节度使兼任本道采访使,集军务、民政、监察
于一身。这种任命方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的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趋向严密完善
C.应对边疆军事压力的现实需要 D.地方行政层级效率显著提升
24.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
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藩镇推翻中央统治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央政权认同式微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个题,25 题 14 分,26 题 22 分,27 题 16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春
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
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
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
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
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
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玉的自然属性和君子的道德结合起来,认为玉有仁、知、义、
礼、忠、信等道德,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佩玉理论,认为佩玉的质地、形状、组合要
符合其等级身份,佩玉者的行为举止要合乎礼的要求。墨家则诘问“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并进一步痛斥当时丧葬
大肆使用珠玉的现象,墨家对玉所持的功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
——摘编自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至秦汉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上述变动发生的历史原因。(8 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墨家对玉器看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688 年-前 687 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
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公
元前 356 年-前 350 年,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推广县制,使秦国的宗法血缘制
的作用大大减弱。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推行到全
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史记·平准书》:“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而不轨逐利之民,
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吴王刘濞、汉文帝宠臣邓通
据有矿山,冶铜铸钱,《汉书·食货志》称吴钱、邓通钱流通天下,“亦开兼并之端”。富商
豪强私铸、改铸及以轻代重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流通的铸币形制不一,有八铢、四铢、三铢
等。汉文帝在位期间,朝臣贾山曾谏除铸钱令,但建议没有通过。汉景帝时期,虽然制定了
铸钱、伪黄金即弃市的律令,也只是稍遏私铸之风,不能禁绝。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颁布法令,重申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鉴于市面上币值不一
的货币的流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于公元前 113 年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
间私铸、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规定“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汉武帝在位期
间还梳理西汉前期积累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场整体配套制度改革。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的背景及其影响。(10 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6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针对性措施。(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书数量大大增多,且内容上有了更大的拓展。很多家书辞采华
丽,对仗工整,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家书内容集中在国事和教子两个方面,家书往往具
有双重性质,既是家人之间的交流,更是朝臣之间的国事论争。家书中时时透露出维持家族
利益的信息。南齐王僧虔在《诫子书》中记录了对儿子学习玄学的过程的指导和需要注意的
事项,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
——摘编自张小花:《中国古代家书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所修正史共十三部。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数民族类传,在
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是以往史书中未见的。贞观年间编成的《晋书》
创立载记记载十六国历史,对此,有学者评论道:唐太宗要贯彻华夷一家,加强统一观念,
于是援引“载记”之例,分国记述前赵前燕、前秦等十四个政权。同时,笔法上也不辨华夷,
以示四海一家。记述方法的变化在统一后所修《晋书》和《隋书》中,还表现为关于少数民
族的记述,都以东西南北四夷标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数民族。此外,《魏书》中还强调鲜卑
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鲜、汉界限。总之,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
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许殿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书发展的特点,并归纳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0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所体现的时代背景。(6
分)2025年9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C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9
C
A
B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
A
C
25.(1)变化: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2分)
原因:铁犁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推动。(任答三点得6分)
(2)不同:儒家认为玉器蕴含个人道德,墨家认为对玉器的追捧是空耗钱财。(2分)
原因: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墨家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4分)
26.(1)背景:秦国有推行县制的传统:商鞅变法的影响:秦朝实现大一统:法家思想统治
地位的确立。(任答三点得6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后世制度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得4分)
(2)问题:民间和诸侯铸钱现象严重,物价高涨;土地兼并问题突出;王国(诸侯)和富
商豪强影响中央权威。(6分)
(3)解决之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颁布“推恩
令”,削弱诸侯王势力。(6分)
27.(1)特点:数量增多,内容拓展;集中在国事和教子方面,具有双重性质:维持家族
利益的内容居多:艺术成就高。(任答三点得6分)
时代特征: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注重家族利益;玄学兴起,思想
活跃。(任答两点得4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民族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成发展大
势,文化认同增强;隋唐实现了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6分)
答案第1页,共8页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
器时代中国。河北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储存粟的窖穴,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活动,这是
文明产生的基础之一。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还有公共墓地和氏族
聚落遗迹,这表明当时纺织、制陶等手工业有所发展,己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浙江
良渚遗址发现了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及象征权力的玉琮,说明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
化和权力集中。上述内容体现农业、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文明要素渐次呈现,A项正确:
从半坡遗址的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来看,社会分工确实存在,但“高度细化”有些夸大,且
社会分工细化不符合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北磁山遗址的情况,排除B项:从良渚遗址的象征
权力的玉琮来看,可能有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但其他两个遗址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一点,
排除C项;材料体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渐进发展,而非不同地域文化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
“多元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中的房址、窖穴、碳化稻谷等遗迹体现
了定居农耕生活,A项正确:无头葬反映氏族社会特征,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排除B项:
遗址具滇西地域特色(如无头葬),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不能印证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
直接交流,排除C项;稻作遗存直接印证农业经济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
(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天了通过制度(述职惩罚、人事干预)强化对诸侯的约
束,体现了中央权威,B项正确:“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不符合史实,分封制赋予地方诸侯
相当大的自主权,易导致分裂割据,排除A项: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未体现井田制的瓦解,
排除C项: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凭借血缘选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
从图中可以看到西周同姓公卿占比较大。结合所学,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下很多同姓贵族被分封并担任重要官职,家国一体,政治具有家国同
构的特点,即家族、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周时
答案第2页,共8页红河州第一中学2025级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
河北磁山遗址
距今约8000年
发现了大量储存粟的窖穴
出土了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还有公共幕地
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
和氏族聚落遗迹
发现了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及象征权力的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
玉琮
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
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
D.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2.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距今大约4500年)考古发现:29座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48个
含碳化稻谷的窖穴、34座含无头葬的晚期墓葬。据此可推知,该遗址先民
A.处于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阶段B.已形成阶级分化的奴隶制国家
C.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直接交流D.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计模式
3.西周分封制规定,诺侯需定期朝觐天子述职,否则将受贬爵、削地甚至军事讨伐:诸侯
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A.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B.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
C.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D.确立了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4.据考证,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姓氏可考者65位。图1和图2是商代和
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由此可知
■同姓公卿
■同姓公卿
么异姓公卿
么异姓公卿
图1商代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图2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A.商周时期存在原始的民主传统
B.西周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西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
D.军功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官制
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多以青铜鼎、簋等礼器为主,器物组合严格遵循“天子九鼎八
簋、诸侯七鼎六簋”的礼制;而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礼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为主,
且无固定组合规范。到战国时期,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鼎、簋等礼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器物
组合逐渐向中原礼制靠拢,部分慕葬甚至出现“五鼎四簋”的规格。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
国时期
A.中原地区礼乐文化逐渐衰退
B.周边部族与中原的文化差异扩大
C.统一趋势推动区域文化融合
D.青铜礼器的制作技术向周边扩散
6.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
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士阶层的崛起B.铁犁牛耕的出现C.兼并战争口益激烈D.周天子地位丧失
7.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
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
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地方有了独立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A.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C.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D.①道家②法家③墨家④儒家■
红河州一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九月月考
历史答题卡
姓
名
C0]C0]C0]C0]C0]C0]C0]
班
级
C1]C1]C1][1]C1C1]C1
C2]C2]C2][2]C2]C2][2]
考号
C3][3]C3]C3]C3][3]C3]
C4][4]C4][4]C4][4]C4]
C5]C5]C5][5]C5]C5]C5]
考场」
[6][6]C6][6]C6][6][6]
C7]C7]C7]C7]C7]C7]C7]
座位号
C8]C8]C8][8]C8]C8]C8]
C9][9]C9][9]C9][9][9]
注
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8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意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消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项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600[]
缺考标记
第一部分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CA]CB]CC]CD]
6 CA][B]CC]CD]11 CA]C6]CC]CD]
16 CA]CB]CC]CD]
21 CA]CB]CC]CD]
2 CA]CB]CC]CD]
7 CA]CB]CC]CD]12 CA]CB]CC][D]
17 CA]CB]CC][D]
22CA]CB]CC]D]
3 CA]CB]CC]CD]
8 CA][B]CC]CD]
13 CA]CB]CC]CD]18 CA]CB]CC]CD]
23CA]CB]CC]CD]
4 CA]CB]CC]CD]
9 CA]CB]CC]CD]
14 CA]C6]CC]CD]19 CA]CB]CC]CD]
24CA]CB]CC]CD]
6 CA]CB]CCJCD]10 CA]CB]CC]CD]
15 CA]C6]CC]CD]20 CA]CB]CC]CD]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炬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5、(1)(8分)
(2)(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6、(1)(10分)
(2)(6分)
(3)(6分)
27、(1)(10分)
(2)(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