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班刊“悟亲情”栏目收到小文同学的投稿,请你参与修改稿件。(6分)
编者按: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澄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绵而顺畅; 。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呢?
母爱是冰心眼中荷叶对雨中红莲的攲斜和荫蔽,是泰戈尔耳畔“你到哪里去了”的焦急和 A (嗔怒 愠怒),是史铁生笔下北海菊花的烂漫和深沉。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母亲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他身上。她以前精心侍弄的花都死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但始终无怨无悔。她几次三番 B (请求 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花,可是花还未看便与儿子诀别了。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补充人生的遗憾。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细思量,能听到母亲的xù叨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1)写出稿件中两处小文用拼音代替的汉字,依次是: 、 。(2分)
(2)编辑对稿件中A、B两处的用词有疑问,请你帮忙选择恰当的词语: 、 。(2分)
(3)编辑认为稿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4)编辑建议在稿件的横线处礼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1分)
2.知识补白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那树有一点儿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为了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商场加强了安保措施。”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D.“鞠躬尽瘁”“小心翼翼”“呕心沥血”三个词感彩相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代表作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
B.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以“散步”为叙事线索,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C.《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借助了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作者分别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和中国诗人冰心。
D.《咏雪》一文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礼叙赞賞了谢朗的文学才华。
4.默写。(5分)
(1)杨花落尽子规啼,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诗人对过往岁月美好回忆的句子是: , 。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习俗的句子是: , 。
(5)《天净沙·秋思》中,直接由名词连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 。
5.以下是小仁整理的《朝花夕拾》人物关系图,请完成题目。(5分)
《朝花夕拾》人物关系图
亲人 鲁迅 老师
父亲:周伯宜 ①
母亲:鲁瑞 ②
保姆:阿长 其他
叔祖母:衍太太 ③ :范爱农
(1)图中有三处空缺,请填上合适的人名或人物关系。(每空填一个)(3分)
(2)小和看完小仁整理的人物关系图后,认为阿长作为保姆不能列入亲人这一类别,两人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你怎么看?(2分)
6.你的学校拟开展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为渲染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七年级(1)班准备于10月10日下午4点在本班教室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以七年级(1)班班委会的名义提前一天拟写一则通知。(2分)
(3)请参考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切实可行的活动形式。(2分)
[示例]活动形式一:“我最好的朋友”主题作文大赛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4)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参加活动后写的一段心得感受,但是有两处语病,请你找出来并帮他修改。(2分)
①为了避免在人生路上不再走弯路,我一定要慎重选择朋友。②老师说,交友要择善而从,朋友是否善良正直往往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一个阳光豁达的朋友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乐观自信。③但愿有好友相伴的路途一帆风顺。
第 句,修改意见: 。
第 句,修改意见: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分)
芙蓉楼①送辛渐②
王昌龄③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②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③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丞。
7.前两句诗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有什么作用?(3分)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南阳宗世林,魏武①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 ”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②每造其门,皆独拜床③下,其见礼如此。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三: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④之不置⑤。王曰:“君⑥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①魏武:曹操。②文帝兄弟:曹丕、曹植等曹氏弟兄。③床:古代的一种坐具。④卿:对官爵、辈分低于自己的人或同辈之间的称呼。庾子嵩当时是豫州长史,职位在太尉之下。⑤置:停止。⑥君:对对方的尊称。王太尉对庚子嵩原是可以称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称的词。
9.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言词义。(4分)
文言语句 方法 解释
相委而去 理解识记法 (1)
松柏之志犹存 成语联系法:记忆犹新 (2)
文帝兄弟每造其门 查阅字典法:①达到;②制作;③拜访 (填序号)
我自卿卿 语境推测法 (4)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2)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2分)

11.材料三中王太尉为什么要对庾子嵩说“君不得为尔”?(4分)

12.《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言语”“方正”“德行”“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选自《方正》篇,请你解释“方正”的含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7分)
母亲用秤
潘军
家里有杆老秤,是母亲用来称东西的专用品。这杆秤不知使用了多少年,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要不是搬家,还真想不起它。
母亲没念过书,可玩秤比有文化的父亲还精明。父亲开玩笑说,母亲天生就是耍秤杆子的料,比他耍笔杆子强。
早年间家里穷,父亲说有秤也没用;但母亲说,家里有杆秤还是比较方便。一番争吵过后,还是母亲坚持己见——这秤,我买定了!
母亲更闲不住了,晌午间每每跑去山里刨药,刨了许多许多天,总算凑齐了买秤的钱。秤买回来了,但母亲并不识秤,那上面没有数字,只有点点金星,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教了很久总算学会了用秤。
[甲]很长时间里,秤是家里唯一的度量单位,每天做饭,母亲总会用秤称一称,几口人吃饭,下多少米面,她都要心中有数,既够吃,也不浪费。就连亲戚之间走动,母亲对来往的东西也都称一称,她说不占人家便宜,咋来咋走,宁肯做那吃亏的一方。
[乙]用秤称完,母亲还要用她独特的方法记上账,那账单我完全看不懂,都是点点,像秤杆上面的准星,有大有小。母亲告诉我,
那些点点,大的是斤,小的是两,准确率不差分毫。若是母亲借东西,还账时定是秤杆子仰头,有时秤砣都站不住,母亲风趣地说,这叫“抬头见喜”。
[丙]后来,山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寂静到后来的喧嚣。母亲的心也有几分不安分了——她是村里最早耍秤杆子的人,知道秤上的学问。
[丁]母亲在路边摆了个小摊,自家地里种植的,山野采摘的,都成了母亲小摊上的货物。母亲不喜欢叫卖,可东西比谁卖得都快,特别是那些回头客,总会争着抢着再度购买。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保多不少。有时候,不等母亲做这道“附加工序”,顾客自己就上手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有一次,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在母亲的小摊位前,望着一篮子山桃发呆,想买又想走的样子,母亲见状,就和她闲聊起来。那人说,她母亲曾在这里插过队,就喜欢吃这里的山桃,如今母亲患病卧床,还想着吃这山桃呢,自己很想买一些带回去,可钱包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母亲默默地将山桃装好一大袋,外加10元钱,一同递给了那位女士,那人连摆手,母亲轻声言说:出门在外,谁都可能遇到难处,帮一把,不算事。
母亲用她那杆秤做了十几年买卖,和邻里、游客都处得很好,可我家的日子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反倒是家里的土产特产再没有了积压和库存,每年都早早“被打发”得干干净净。我们笑说母亲瞎忙活,母亲很认真地说:“挣多少是多?够上碗边儿就行了。”
母亲最大的“业绩”就是磨光了那杆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我一直奇怪没有星星点点之后母亲怎么称斤论两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笑笑,透露了谜底其实,我压根儿就不识秤,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对我信任;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
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3.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母亲用秤最多的地方,是邻里之间一些米面的借用与归还。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15.文章结尾才说母亲“压根儿就不识秤”,前面有哪些伏笔和铺垫?(4分)

16.文章结尾说“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说说母亲用秤中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6分)

三、作文(3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北海的菊花,触动了史铁生;初春的田野,触动了莫怀戚;宽大的荷叶,触动了冰心……同学们,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将题目《 触动了我的心》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立意明确,文体鲜明(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1.(1)覆 絮 (2)嗔怒 央求 (3)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弥补人生的遗憾。 (4)[示例]母爱是一束暖暖的光,明亮而热烈
2.D 3.D
4.(1)闻道龙标过五溪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4)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5)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5.(1)①藤野先生 ②寿镜吾先生 ③朋友 (2)我认为阿长应该列人鲁迅的亲人这一类别。鲁迅又叫阿长“长妈妈”,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中一直照顾他,教育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比如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他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又比如长妈妈会给鲁迅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满足他的好奇心。
6.(1)[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示例二]自远方欢聚一堂,识新朋路更敞亮
(2)[示例] 通知
各位同学:
七年级(1)班准备于10月10日下午4点在教室召开一次关于“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请全班同学准时参加。
七年级(1)班班委会
10月9日
(3)[示例]“朋友,你好”主题黑板报展示“论友谊”主题演讲比赛
(4)①把“不再”去掉。②把“是否”去掉。
7.从“寒雨”可知前两句诗写的是秋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8.诗人以品莹透明的玉壶冰心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照应,表现了诗人高洁伟岸、光明磊落的品质。
9.(1)丢下 (2)还,仍然 (3)③ (4)称……为卿
10.(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 (2)宗世林因为忤逆曹操旨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和他的德行不相配。
11.因为王太尉认为庾子嵩在称呼上不用尊称,是不合乎礼仪的。
12.“方正”指品性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
13.B 14.运用了神态描写,“只是笑笑”的神态,表现出母亲对顾客的大方。
15.①母亲没念过书;②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③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④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磨光后还继续使用。
16.①亲戚、邻居之间来往,不占人家便宜;②别人遇到难处,要帮人一把;③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信任:④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
17.[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按照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采用“追果溯因”的方法打开思路,探索“前因”和“后果”。先看对“前因”的探索:是什么触动了“我”?人、物还是事?触动“我”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我”被触动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再看对“后果”的探索:“我”被触动的结果是什么?是精神为之奋发,还是有所感悟?“我”对触动“我”的人或事持怎样的态度?如此向前、往后追索,思维很快就展开了。然后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构思方式,即选择典型的人或事来反映“触动了我”的思想情感,思考如何将触动心灵的情感融入具体形象的人、事、物之中。这样“触动”“我”的人或事就鲜明了,“触动”的过程就具体了。从所给材料的提示语来看,可以写人,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事,父母师长、山川树木、虫鱼鸟兽、社会现象及热点等皆在选材范围之内。文体上,建议写成记叙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