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1.2《测量长度和时间》(培优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1.2《测量长度和时间》(培优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6 16:24:23

文档简介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1.2《测量长度和时间》(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崇川月考)小刚四次测量物体的宽度分别为:18.49cm、18.52cm、18.50cm、18.51cm,则物体宽度为(  )
A.18.51cm B.18.50cm C.18.505cm D.18.52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物体宽度为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小妍家新买了型号为20cm的台州产“苏泊尔”压力锅(俗称高压锅).妈妈说,家用压力锅有 18cm、20cm 和 22cm等型号. “型号20cm”是指(  ).
A.锅身的直径是20cm B.锅身的周长是20cm
C.锅身的截面积是20cm D.锅的容积是 20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生活中,压力锅“型号20cm”是指描述锅身大小的直径为20cm。
B、周长若为20cm,求得直径约6.4cm,不符合家用压力锅实际大小,错误。
C、截面积单位是cm2,“20cm”是长度单位,错误。
D、容积单位是cm3(或升等),“20cm”是长度单位,错误。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物理量的单位与实际应用: 不同物理量(直径、周长、截面积、容积)有对应单位(长度单位:cm;面积单位:cm2;体积单位:cm3),需根据单位和生活常识判断物理量的含义,体现单位辨析和生活物理关联。
2、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融合: 依托对压力锅型号命名的生活认知,结合物理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识别与应用,让物理贴近日常用品,体现物理的实用性。
3.(2024八上·石家庄月考)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
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C.人步行10m所需的时间
D.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所用的时间
【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通过的时间是60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1min约60次,一次所用的时间为1s,故B符合题意;
C.人步行的速度约1m/s,行走10m,所需的时间约10s,故C不符合题意;
D.从一楼走到三楼,高度约6m,所用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钟表上,秒表运行一周的时间60s,人脉搏跳动1次,用时1s;根据人运行的路程和速度,判断时间。
4.(2024八上·连州月考)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小曲要测量一元硬币的相关物理量,下列测量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用“累积法”可测量出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利用“平移法”测硬币直径
C.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测硬币的周长
D.直接用刻度尺多测几次硬币的直径,算出平均值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先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再除以10,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所以用“累积法”可测量出硬币的厚度,故A不符合题意;
B.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求出硬币的直径,如图所示:
所以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利用“平移法”可测硬币直径,故B不符合题意;
C.做好标记,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回到标记位置,可测出硬币的周长,故C不符合题意;
D.圆形的硬币不容易找准直径,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硬币的直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基本的测量之一。在测量较小长度时,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累积法、平移法等。
2.累积法是指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测量,然后除以个数,得到单个微小量的值。
3.平移法是将不易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5.(2023八上·烟台期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5s B.课桌的高约为0.8m
C.正常人脉搏每秒跳动约为70次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是15mm
【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人眨眼一次的时间不超过1s,故A不符合题意;
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而中学生身高约1.6m,则课桌高度约0.8m,故B符合题意;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一分钟跳动70次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一拃,约15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时间、长度的认识判断即可。
6.(2024八上·龙马潭月考)要比较准确地测出“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中自贡到泸州段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 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C.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自贡到泸州的距离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自贡到泸州的距离较远,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不太现实,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汽车的里程表,测量汽车行驶的路程,可测自贡到泸州的距离,但耗时耗力,不够简便,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地图上,用细线沿着地图上自贡到泸州的道路轨迹摆放,记录两个端点,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出两个端点的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距离,故C符合题意;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计算里程,操作非常麻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测量两地距离时,利用刻度尺不便于操作,可以根据地图上的长度,结合比例尺,计算两地距离。
7.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代科学公认的地球周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1%。他在研究中发现,每年夏至这天,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阳光正好直射到城内一口深井的底部。而远在S km以外的亚历山大城,夏至这天正午的太阳光却会使物体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影子,他测得太阳光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单位:度),由此得出地球的周长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角θ°所对应的弧长为s,则每1度所对应的弧长是,则360度所对应的弧长,即地球的周长为360×=。
故选B。
【分析】先根据两城间距离s及阳光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θ,求出1度的地球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然后根据每度所对应的弧长乘以圆周角360度,求出地球的周长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兴文期末)小敏同学对物体长度的四次测量中得到的数据分别是1.41cm、1.42cm、1.51cm、1.43cm。则(  )
A.小敏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B.此物体的长度为1.4425cm
C.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D.此物体的长度为1.42cm
【答案】A,C,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根据1.41cm可知,数字“4”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A正确;
BD.比较可知,1.51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该物体的长度为:,故B错误,D正确;
C.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故C正确。
故选ACD。
【分析】A.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BD.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C.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分析。
9.(2023八上·长沙月考)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中测量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B.如图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cm
C.如图丙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如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答案】C,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 要测图甲中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A错误
B.图乙测出的纪念币直径应为2.0cm,B错误
C.测量自行车通过的路程,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C正确
D.图丁测金属丝的直径的方法正确
故选择C、D
【分析】测量长度有常规的测量,有特殊的测量,甲乙丙丁四个都是特殊的测量方法,分别是化曲为直,辅助工具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10.(2023八上·八步期中)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3cm
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D.你的脉搏跳动7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
【答案】B,D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m,故A错误;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3cm,故B正确;
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0.2s,故C错误;
D.你的脉搏跳动7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根据对长度、时间的知识分析判断。
11.(2023八上·昭平期中)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大
【答案】A,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故A正确;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故B错误;
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C正确;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长度标准偏大,那么测量值会偏小,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三、实验填空题
12.“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的   估测   .
【答案】脉搏;时间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人正常脉搏跳动有大致稳定的频率(如每分钟约60-100次),所以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结合已知的脉搏频率规律,能估测时间( 比如数脉搏跳动次数,根据“时间=脉搏次数÷脉搏频率” ,估算一段活动的时长)。
故答案为:脉搏;时间
【分析】1、物理估测方法(身体尺/生理节律的应用): 物理中“估测”是通过经验、常识,用熟悉的“身体工具”(如手臂、脉搏等)对物理量快速估算,体现转换法思想——将难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身体可感知的规律间接关联。
2、生活物理常识(生理特征与物理量的联系): 依托对身体生理特征(脉搏频率相对稳定)的了解,建立与物理量(时间)的对应,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迁移应用,让物理贴近生活、体现实用性。
13.(2025八上·龙岗期末)小明想测量绕大运湖一周的路程,以下是他的方法:
(1)【确定步长】从图甲可以得知小明的步长为   cm
(2) 【计算路程】小明通过微信运动记录了开始绕湖和绕湖结束后的步数,可知总路程约为   m;
(3)你还有别的方法测量大运湖的周长吗?请简述操作步骤(包含选择的工具、测量方法、所测物理量及符号):   。
【答案】(1)80.0
(2)732
(3)用棉绳把地图中的大运湖圈起来后测量棉绳的长,后通过比例尺算出大运湖的长度;用棉绳和刻度尺测出滚轮的周长,再记录绕大运湖一周滚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 以圈数算出大运湖周长 ;打开手机 GPS,绕湖一周后通过运动 APP 测得大运湖周长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据题分析可知,左脚后跟对应的0cm,右脚后跟对应80.00cm,所以步长为80.00cm;
综上 第1空、 80.00;
(2)由题可知总步数为915,所以总长度为732m;
(3)通过比例尺换算的方法大致测量湖的周长,步骤为:使用棉线测量地图上户的周长l,通过比例尺测量大运湖的周长L。
综上 第1空、 用棉绳把地图中的大运湖圈起来后测量棉绳的长,后通过比例尺算出大运湖的长度;用棉绳和刻度尺测出滚轮的周长,再记录绕大运湖一周滚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 以圈数算出大运湖周长 ;打开手机 GPS,绕湖一周后通过运动 APP 测得大运湖周长。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14.如图所示,把小球从O 点沿水平滑杆拉到A 点.放开后小球在 O 点两侧来回振动.对小球振动的快慢,小星提出了如下猜想:
小球振动的快慢与它被拉离O点的距离x有关;
(1)现有固定支架、弹簧、小球、刻度尺等器材.为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星实验探究的部分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OA 距离x/ cm 振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
1 4 30
2 6 30
3 8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
【答案】(1)计时器
(2)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实验需测量小球振动的时间,现有器材无计时工具,所以还需要计时器(如秒表 ),用于记录振动时间 。
(2)OA距离(被拉离O点的距离x)不同(4cm、6cm、8cm),但振动30次所用时间t均为30s。
因振动次数相同,时间相同,说明振动快慢(用“振动一次的时间”或“单位时间振动次数”衡量)与x无关,故结论为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故答案为:(1)计时器(2)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分析】1、实验器材的选择(计时工具): 物理实验中,测量时间需对应工具(如秒表、计时器),体现实验器材与测量物理量的匹配性。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研究“振动快慢与被拉离距离的关系”,控制“振动次数”不变,改变“被拉离距离”,观察“时间”变化,是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因素问题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研究因素)的典型应用,核心是“单一变量,对比结果” 。
3、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推导: 通过分析“不同距离下,相同振动次数的时间相同”,推导振动快慢与距离的关系,考查从实验数据提炼物理规律的能力,体现“实验 → 数据 → 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
15.物理兴趣小组的几个正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
(1)如图所示,刻度尺甲的分度值是   mm,若用刻度尺甲测量物体的长度,则读数是   cm;若用刻度尺乙测量物体的长度,则读数是   cm;
(2)图中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s;
(3)①另外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12.82cm,乙测得的结果是12.8cm,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②若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填“甲”或“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原因是   ;
③若小李同学通过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是12.82cm 、12.84cm 、12.83cm 、12.62cm 、12.82cm,则这支钢笔的长为   cm。
【答案】(1)1;2.35;2.3
(2)245.1
(3)使用刻度尺分度值不同;乙;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数值的下一位;12.83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的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分度值为0.1cm=1mm,则此时物体的长度为:6.35cm-4.00cm=2.35cm;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则读数为:6.3cm-4.0cm=2.3cm。
(2)根据图片可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且靠近4,则小盘的读数为4min。大盘的分度值为0.1s,则读数为5.1s,因此秒表的读数为:4min5.1s=245.1s。
(3)①根据题意可知,12.82cm的分度值为mm,12.8cm的分度值为cm,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②根据①中分析可知, 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乙同学的测量结果错误,原因是: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数值的下一位。
③比较可知,12.62cm明显偏小,则为错误数据,那么这支钢笔的长度为:。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该物体的长度。
(2)根据图片确定秒表大盘和小盘所对的刻度值,然后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最后相加即可;
(3)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②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③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16.(2024八上·海珠期中)小军在物理课本开篇处读到了“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当中提到伽利略发现吊灯每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是相等的。他想知道这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于是他找来了一根细绳子和一把小铁锁,做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单摆。
当小铁锁从A点开始摆动时马上按秒表计时,当小铁锁到达C点后会开始反向摆回,经过B点再返回到A点时迅速按秒表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指针情况如图2所示),这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是   s;由于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较短,小军这种测量方法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请你帮他改进测量方法:   。
【答案】2.3;用停表测量单摆多次往返摆动的时间t,并数出单摆往返摆动的次数n,计算可得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秒表小表盘读分钟,小表盘指针在0 1分钟之间,未过0.5分钟;大表盘读秒,大表盘指针指向2.3s,所以秒表读数为2.3s,即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是2.3s 。
因为单摆往返摆动一次时间短,单次测量误差大。可测量单摆往返摆动多次(如10次 )的总时间,再除以次数,得到一次摆动的时间 ,这样能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 )。
【分析】秒表读数:先看小表盘确定分钟数(本题小表盘未过0.5分钟 ),再看大表盘确定秒数,两者相加得总时间,即单摆一次往返时间。
误差分析与改进:分析单次测量时间短导致误差大的问题,利用 “多次测量求平均” 的方法,设计测量多次总时间再除以次数的方案减小误差。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1.2《测量长度和时间》(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崇川月考)小刚四次测量物体的宽度分别为:18.49cm、18.52cm、18.50cm、18.51cm,则物体宽度为(  )
A.18.51cm B.18.50cm C.18.505cm D.18.52cm
2.小妍家新买了型号为20cm的台州产“苏泊尔”压力锅(俗称高压锅).妈妈说,家用压力锅有 18cm、20cm 和 22cm等型号. “型号20cm”是指(  ).
A.锅身的直径是20cm B.锅身的周长是20cm
C.锅身的截面积是20cm D.锅的容积是 20cm
3.(2024八上·石家庄月考)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
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C.人步行10m所需的时间
D.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所用的时间
4.(2024八上·连州月考)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小曲要测量一元硬币的相关物理量,下列测量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用“累积法”可测量出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利用“平移法”测硬币直径
C.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测硬币的周长
D.直接用刻度尺多测几次硬币的直径,算出平均值
5.(2023八上·烟台期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5s B.课桌的高约为0.8m
C.正常人脉搏每秒跳动约为70次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是15mm
6.(2024八上·龙马潭月考)要比较准确地测出“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中自贡到泸州段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 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C.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自贡到泸州的距离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7.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代科学公认的地球周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1%。他在研究中发现,每年夏至这天,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阳光正好直射到城内一口深井的底部。而远在S km以外的亚历山大城,夏至这天正午的太阳光却会使物体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影子,他测得太阳光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单位:度),由此得出地球的周长为(  )。
A. B. C. D.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兴文期末)小敏同学对物体长度的四次测量中得到的数据分别是1.41cm、1.42cm、1.51cm、1.43cm。则(  )
A.小敏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B.此物体的长度为1.4425cm
C.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D.此物体的长度为1.42cm
9.(2023八上·长沙月考)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中测量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B.如图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cm
C.如图丙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如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10.(2023八上·八步期中)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3cm
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D.你的脉搏跳动7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
11.(2023八上·昭平期中)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大
三、实验填空题
12.“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的   估测   .
13.(2025八上·龙岗期末)小明想测量绕大运湖一周的路程,以下是他的方法:
(1)【确定步长】从图甲可以得知小明的步长为   cm
(2) 【计算路程】小明通过微信运动记录了开始绕湖和绕湖结束后的步数,可知总路程约为   m;
(3)你还有别的方法测量大运湖的周长吗?请简述操作步骤(包含选择的工具、测量方法、所测物理量及符号):   。
14.如图所示,把小球从O 点沿水平滑杆拉到A 点.放开后小球在 O 点两侧来回振动.对小球振动的快慢,小星提出了如下猜想:
小球振动的快慢与它被拉离O点的距离x有关;
(1)现有固定支架、弹簧、小球、刻度尺等器材.为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星实验探究的部分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OA 距离x/ cm 振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
1 4 30
2 6 30
3 8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
15.物理兴趣小组的几个正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
(1)如图所示,刻度尺甲的分度值是   mm,若用刻度尺甲测量物体的长度,则读数是   cm;若用刻度尺乙测量物体的长度,则读数是   cm;
(2)图中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s;
(3)①另外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12.82cm,乙测得的结果是12.8cm,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②若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填“甲”或“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原因是   ;
③若小李同学通过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是12.82cm 、12.84cm 、12.83cm 、12.62cm 、12.82cm,则这支钢笔的长为   cm。
16.(2024八上·海珠期中)小军在物理课本开篇处读到了“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当中提到伽利略发现吊灯每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是相等的。他想知道这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于是他找来了一根细绳子和一把小铁锁,做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单摆。
当小铁锁从A点开始摆动时马上按秒表计时,当小铁锁到达C点后会开始反向摆回,经过B点再返回到A点时迅速按秒表停止计时(此时秒表指针情况如图2所示),这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是   s;由于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较短,小军这种测量方法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请你帮他改进测量方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物体宽度为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生活中,压力锅“型号20cm”是指描述锅身大小的直径为20cm。
B、周长若为20cm,求得直径约6.4cm,不符合家用压力锅实际大小,错误。
C、截面积单位是cm2,“20cm”是长度单位,错误。
D、容积单位是cm3(或升等),“20cm”是长度单位,错误。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物理量的单位与实际应用: 不同物理量(直径、周长、截面积、容积)有对应单位(长度单位:cm;面积单位:cm2;体积单位:cm3),需根据单位和生活常识判断物理量的含义,体现单位辨析和生活物理关联。
2、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融合: 依托对压力锅型号命名的生活认知,结合物理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识别与应用,让物理贴近日常用品,体现物理的实用性。
3.【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通过的时间是60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1min约60次,一次所用的时间为1s,故B符合题意;
C.人步行的速度约1m/s,行走10m,所需的时间约10s,故C不符合题意;
D.从一楼走到三楼,高度约6m,所用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钟表上,秒表运行一周的时间60s,人脉搏跳动1次,用时1s;根据人运行的路程和速度,判断时间。
4.【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先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再除以10,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所以用“累积法”可测量出硬币的厚度,故A不符合题意;
B.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求出硬币的直径,如图所示:
所以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利用“平移法”可测硬币直径,故B不符合题意;
C.做好标记,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回到标记位置,可测出硬币的周长,故C不符合题意;
D.圆形的硬币不容易找准直径,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硬币的直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基本的测量之一。在测量较小长度时,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累积法、平移法等。
2.累积法是指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测量,然后除以个数,得到单个微小量的值。
3.平移法是将不易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5.【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人眨眼一次的时间不超过1s,故A不符合题意;
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而中学生身高约1.6m,则课桌高度约0.8m,故B符合题意;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一分钟跳动70次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一拃,约15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时间、长度的认识判断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自贡到泸州的距离较远,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不太现实,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汽车的里程表,测量汽车行驶的路程,可测自贡到泸州的距离,但耗时耗力,不够简便,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地图上,用细线沿着地图上自贡到泸州的道路轨迹摆放,记录两个端点,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出两个端点的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距离,故C符合题意;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计算里程,操作非常麻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测量两地距离时,利用刻度尺不便于操作,可以根据地图上的长度,结合比例尺,计算两地距离。
7.【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角θ°所对应的弧长为s,则每1度所对应的弧长是,则360度所对应的弧长,即地球的周长为360×=。
故选B。
【分析】先根据两城间距离s及阳光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θ,求出1度的地球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然后根据每度所对应的弧长乘以圆周角360度,求出地球的周长
8.【答案】A,C,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根据1.41cm可知,数字“4”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A正确;
BD.比较可知,1.51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该物体的长度为:,故B错误,D正确;
C.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故C正确。
故选ACD。
【分析】A.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BD.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C.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分析。
9.【答案】C,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 要测图甲中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A错误
B.图乙测出的纪念币直径应为2.0cm,B错误
C.测量自行车通过的路程,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C正确
D.图丁测金属丝的直径的方法正确
故选择C、D
【分析】测量长度有常规的测量,有特殊的测量,甲乙丙丁四个都是特殊的测量方法,分别是化曲为直,辅助工具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10.【答案】B,D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m,故A错误;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3cm,故B正确;
C.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0.2s,故C错误;
D.你的脉搏跳动7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min,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根据对长度、时间的知识分析判断。
11.【答案】A,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故A正确;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故B错误;
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C正确;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长度标准偏大,那么测量值会偏小,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12.【答案】脉搏;时间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人正常脉搏跳动有大致稳定的频率(如每分钟约60-100次),所以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结合已知的脉搏频率规律,能估测时间( 比如数脉搏跳动次数,根据“时间=脉搏次数÷脉搏频率” ,估算一段活动的时长)。
故答案为:脉搏;时间
【分析】1、物理估测方法(身体尺/生理节律的应用): 物理中“估测”是通过经验、常识,用熟悉的“身体工具”(如手臂、脉搏等)对物理量快速估算,体现转换法思想——将难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身体可感知的规律间接关联。
2、生活物理常识(生理特征与物理量的联系): 依托对身体生理特征(脉搏频率相对稳定)的了解,建立与物理量(时间)的对应,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迁移应用,让物理贴近生活、体现实用性。
13.【答案】(1)80.0
(2)732
(3)用棉绳把地图中的大运湖圈起来后测量棉绳的长,后通过比例尺算出大运湖的长度;用棉绳和刻度尺测出滚轮的周长,再记录绕大运湖一周滚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 以圈数算出大运湖周长 ;打开手机 GPS,绕湖一周后通过运动 APP 测得大运湖周长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据题分析可知,左脚后跟对应的0cm,右脚后跟对应80.00cm,所以步长为80.00cm;
综上 第1空、 80.00;
(2)由题可知总步数为915,所以总长度为732m;
(3)通过比例尺换算的方法大致测量湖的周长,步骤为:使用棉线测量地图上户的周长l,通过比例尺测量大运湖的周长L。
综上 第1空、 用棉绳把地图中的大运湖圈起来后测量棉绳的长,后通过比例尺算出大运湖的长度;用棉绳和刻度尺测出滚轮的周长,再记录绕大运湖一周滚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 以圈数算出大运湖周长 ;打开手机 GPS,绕湖一周后通过运动 APP 测得大运湖周长。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14.【答案】(1)计时器
(2)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实验需测量小球振动的时间,现有器材无计时工具,所以还需要计时器(如秒表 ),用于记录振动时间 。
(2)OA距离(被拉离O点的距离x)不同(4cm、6cm、8cm),但振动30次所用时间t均为30s。
因振动次数相同,时间相同,说明振动快慢(用“振动一次的时间”或“单位时间振动次数”衡量)与x无关,故结论为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故答案为:(1)计时器(2)小球振动的快慢与被拉离O点的距离无关
【分析】1、实验器材的选择(计时工具): 物理实验中,测量时间需对应工具(如秒表、计时器),体现实验器材与测量物理量的匹配性。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研究“振动快慢与被拉离距离的关系”,控制“振动次数”不变,改变“被拉离距离”,观察“时间”变化,是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因素问题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研究因素)的典型应用,核心是“单一变量,对比结果” 。
3、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推导: 通过分析“不同距离下,相同振动次数的时间相同”,推导振动快慢与距离的关系,考查从实验数据提炼物理规律的能力,体现“实验 → 数据 → 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
15.【答案】(1)1;2.35;2.3
(2)245.1
(3)使用刻度尺分度值不同;乙;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数值的下一位;12.83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的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分度值为0.1cm=1mm,则此时物体的长度为:6.35cm-4.00cm=2.35cm;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则读数为:6.3cm-4.0cm=2.3cm。
(2)根据图片可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且靠近4,则小盘的读数为4min。大盘的分度值为0.1s,则读数为5.1s,因此秒表的读数为:4min5.1s=245.1s。
(3)①根据题意可知,12.82cm的分度值为mm,12.8cm的分度值为cm,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②根据①中分析可知, 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乙同学的测量结果错误,原因是: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数值的下一位。
③比较可知,12.62cm明显偏小,则为错误数据,那么这支钢笔的长度为:。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该物体的长度。
(2)根据图片确定秒表大盘和小盘所对的刻度值,然后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最后相加即可;
(3)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②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③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16.【答案】2.3;用停表测量单摆多次往返摆动的时间t,并数出单摆往返摆动的次数n,计算可得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秒表小表盘读分钟,小表盘指针在0 1分钟之间,未过0.5分钟;大表盘读秒,大表盘指针指向2.3s,所以秒表读数为2.3s,即单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是2.3s 。
因为单摆往返摆动一次时间短,单次测量误差大。可测量单摆往返摆动多次(如10次 )的总时间,再除以次数,得到一次摆动的时间 ,这样能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 )。
【分析】秒表读数:先看小表盘确定分钟数(本题小表盘未过0.5分钟 ),再看大表盘确定秒数,两者相加得总时间,即单摆一次往返时间。
误差分析与改进:分析单次测量时间短导致误差大的问题,利用 “多次测量求平均” 的方法,设计测量多次总时间再除以次数的方案减小误差。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