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22:04:07

文档简介

盐津县第二中学2025年秋季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
4
6
7
8
9101112
13
14
1516
答案
C
B
B
A
D
1.D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史前文化既有多个起源中心,又呈现出以中
原为核心、周边文化向内凝聚的总体格局。这一结构强调各地文化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并形成以
华夏族为主休的共同体,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
2.C周人祭祀祖先不再仅以祈求庇护为目的,而是强调祭祀“有功于民者”,明显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放选C
项:材料未涉及天人关系的讨论,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晚于西周,排除B项:青铜铸造技术与题干
无关,排除D项。
3.B中山国作为非华夏族群建立的国家,主动采用华夏服饰礼仪,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与华夏文化认同增强
的典型体现,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已在周边民族群休中产生,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文化风格的转变及这
一转变背后所体现的华夏认同,而非贵族生活奢侈或纺织技术先进,排除A、C两项;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百
姓不可能安居乐业,排除D项。
4.A晋文公以诺侯身份召周天子赴会,本质上违背了周代礼制中的尊卑秩序。孔子在《春秋》中以“狩”(即天
子巡狩之礼)为表述,将此事重构为周天子主动进行的礼仪性巡狩活动,而非被动应召参与诸侯会盟。这一
书写策略旨在形式上维护周天子名义上的最高地位,淡化当时王权衰微、诸侯崛起的现实矛盾,从而强化对
传统宗法秩序与礼乐价值观念的维护,故A项正确。B项“坚守历史书写的既有范式”与史实不符,孔子此举
恰为一种基于现实的政治修辞创新,而非墨守成规,排除,C项偏离主旨,孔子借用“狩”是出于叙事策略,并
非强调狩猎活动本身的政治意义,排除:D项“匡正并延续礼乐宗法制度”表述过于宽泛,孔子在此处的意图
主要是通过书写方式重构历史叙事,以维系礼法观念,而非直接参与制度层面的匡正,排除。
5.B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旨在鼓励垦殖、提升农业产出,以充实国家财力:吴起指出楚国“地有余而民不
足”,强调增人口以开发土地、扩充兵源:商秧主张“农战合一”,使民专事耕战,直接强化国家经济与军事实
力。三者的主张虽侧重不同,但根本目的均服务于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A项强调
“以民为本”,与材料中强化国家控制、追求国力提升的取向不符:C项“人地失衡”仅符合吴起所述楚国的个
别情况,不能涵盖李悝、商快的主张:D项“因地制宜”并非三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其改革思想具有普遍性的强
国目标,而非仅依地方情形而定。因此,A,C、D三项均可排除。
6.C吕思勉强调秦的统一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发展趋于统一的结果,表明秦统一顺应
了历史发展趋势,放C项正确。吕思勉并未强调政治会盟的作用,且秦统一主要通过战争而非会盟,排除A
项;“趋于统一之势”不是特指秦文化的号召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愿望,且“共同愿望”表述绝对,排
除D项」
7.D材料中“迁陵守丞”下令“田主”按律令核实户籍、区分人口类别,这一政令的传达与执行,清晰体现了国
家权力通过官僚系统和律令体系,有效延伸至基层社会,实现对民间人口资源的直接管理,故D项正确。A
项强调“流动人口管控”,但材料重在户籍登记与分类,未涉及人口流动的限制或追踪:B项“社会治理成熟”
属于主观推断,且单一政令不足以证明整体治理的成熟性:C项“赋役征发频繁”虽与户籍相关,但材料仅反
映登记环节,并未休现征发行为: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8.A“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为侯,但“王子侯”仅享有食邑而无治民权,实质是通过分化诸侯
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基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减轻财政负担”与推恩令无关,排除B项:“推
恩令”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并非承袭秦制而来,排除C项:“推恩令”未涉及开拓恶域,排除
D项」
9.D根据材料“令还复民伍“见徒免为庶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经济调敝,为尽快恢复社会生
产,统治者要求士兵退伍,将一些犯人释放,补充民间人口,发展经济,D项正确;光武中兴是结采,不是目的,
排除A项:缓和阶级矛盾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做法针对的是普通民众,并不会打击豪强地
主,排除C项。
10.A材料反映江南从西汉原始散乱状态到东晋南朝时形成有序农田格局,这一变化与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
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农业技术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国家统一”有误,东晋南朝处于南北分裂
时期,并非统一时代,排除B项:“政策扶持”材料未体现,且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未必有一以贯之的开发政
策,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过度开发”,排除D项。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6041AA.严厉管控流动人口 B.社会治理方式的成熟 C.赋役征发相当频繁 D.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王子候”没有治民权。此举(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减轻了财政负担 C.承袭了秦朝制度 D.开拓了汉朝疆域
.建武七年(公元 31 年).汉光武帝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
假吏,令还复民伍”.并两次下令开狱“见徒免为庶人”。其目的是(
盐津县第二中学 2025 年秋季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8

9
历史试题

A.实现光武中兴 B.缓和阶级矛盾 C.打击豪强地主 D.恢复社会生产
考生注意:
10.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景观多为原始散乱的塘浦河道;东晋南朝时,逐渐形成了农田沿着塘浦有序分
1
2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布的格局,人工化程度较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A.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B.国家统一 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 C.政策扶持助力区域平衡 D.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11.北魏迁都促使北胡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特征之一是孝子图画像的流行以及类
.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2 单元。 似的道德劝诫主题画像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当时(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A.壁画艺术空前发展 B.民族政权更迭频繁 C.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民族隔阂完全消弭
题目要求的。 12.历史地图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由下列两幅地图
3

1
.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 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 的变化可知(

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
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据此,中华文明起源的量著特征是(

A 源远流长 B 生生不息 C 地域辽阔 D 多元一体
2
.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是针对有
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
A 割裂了天人沟通途径 B 受到了儒家思想影响 C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D 提升了青铜铸造技术
. 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白狄人建立中山国后,上层统治者衣着华丽,深衣广袖,带有强烈的中原风范。
这说明当时(
A 贵族生活奢侈 B 华夏认同现念已经产生 C 纺织技术先进 D 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3

A.民族交融受到阻碍 B.蕴含统一趋势 C.地方行政建制稳定 D.主流思想确立
4
.史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 僖公二十八年》载“天王狩于河阳”,河阳属晋地,本非 13.唐初,太宗对中书、门下“顺旨而行”的做法表示不满,要求诏敕“有不便者”,需充分讨论方可实行。
周天子狩猎之所,晋文公召周天子去晋国参与盟会,孔子却言“王狩河阳”,用一次狩猎行动来为周天子 这一要求(

的窘迫遮羞。此一书写策略意在(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三省职能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激化了君相矛盾
A 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 B 坚守历史书写的既有范式
14.魏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唐朝则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土者终不
C.突出古代狩猎的政治意义 D 匡正并延续礼乐宗法制度
为美”。这反映了(

5
.李悝在魏国变法时, 规定以“尽地力之教”推动“治田勤谨”者获赏;吴起认为楚国“所有余者地也,所不 A.诗人群体的崛起 B.选官制度的成熟 C.人身控制的松弛 D.市民文化的兴起
足者民也”,把增加人口列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商鞅提出“人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上述主张均 15.唐宪宗为弘扬佛法数次迎奉佛骨舍利。韩愈上书劝阻说:“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
基于( 情。”韩愈此举意在(
A.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B 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C.人地失衡的资源困境 D 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A.推动儒学复兴 B.阻断中外交流 C.构建君臣和谐 D.倡导思想多元
.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 16.《霓裳羽衣曲》作为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将唐代宫廷燕乐与印度(婆罗门曲)融合,并吸纳胡乐。该
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曲主要在宫廷宴会上表演,重大庆典时也向百姓表演。《霓裳羽衣曲》可印证唐朝(
A.疆域开拓,吏治清明 B.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市井气息,戏曲成熟 D.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10 11 12 13 14 15 16


6


A.主要通过政治会盟来实现 B.缘于秦文化的强大号召力
C.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之举 D.符合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
2
3
4
5
6
7
8
9
7
.里耶秦简载:“甘六年五月巳溯甲子,迁陵守丞敦狐告田主:以律令正户籍,别男女大小。此行政命令反映
了秦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
1 -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华夏大地的史前区域文明虽然犹如“满天星斗”,但是其他地区却在其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或衰
落,或中断,其先进文明因素最终汇入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早中期,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一石家河文化等文化都存在着向中原方向发展的趋势。正是中原地区与
各地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周围各地文化因素汇聚、融合改造于中原地区。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地先进的新的文化因素输人,使得中原地区的统治集团及其文化充满活力,这显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原文 材料一
秦朝开创官僚政治之时,就已经注意到对相权的限制了。 奉朝把中央官分为三个台阶,其
明化的进程。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许宏结合城市、 青铜器、墓葬制度三个文明要素对二里头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了我
中第一个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丞相主要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太尉是皇帝
的军事顾问和参谋;御史大夫主管对官吏的监察,是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的领袖,负责保障官僚体系的
国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青铜礼器群、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和墓葬制度,认为二里头文化的诸 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皇帝的忠诚。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重,
文化要素显现出的是社会发展的成熟性,是早期国家的萌芽。胡彬彬和邓昶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据成 互相牵制,有效地防止了专擅、独大,从而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果,也赞同了这一观点,认为大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早期中国开始以国家的形式正式出现。
—摘编自冉博文.吴灿《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摘编自郝颜玉等《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隋朝的盛衰兴亡,给唐太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大贵族的雄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6 分)
子弟,不得不在事实前面,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
原因。他善用当时的人才,对隋朝制度继承创新,建立起唐朝制度。

—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二里头文化为例,说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唐朝维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并分别说明这两项制度的意义。(8 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我们不妨套用王国维论及殷周之变的口吻对周秦之变作一评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
制度始……秦人之制度大异于周者,一是设二十等爵之制,二是废封建而立都县:二十等爵之制,以源于
王权之政治身份结构组织取代基于自然之血缘身份组织,实施对各阶层百姓的直接控制,不别亲疏贵践,
不讲仁义惠爱:;废封建而立郡县,秦人所以统治天下,由帝王一人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那县乡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每当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就会出现社会动荡、战乱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
频仍、国弱民贫的局面,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调整和文化重构的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再
次陷入分裂状态,在社会的动荡混乱中,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整合,人口迁徒、民
族融合、三教合流,最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建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此四者,乃此期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
——摘编自郭盛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分裂与统一”》
献为大。即秦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阅读材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展开论述。(要
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人制度如何体现了“事无大小管决于上“”的统治特征。(6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是“周秦之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 分)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