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09: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重要标志
决定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适应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考链接】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江苏卷3题:农业庄园式劳作
黑吉辽蒙卷17题:
陶瓷业的发展
湖南卷7题:中国工厂制度的发展
2024 【新课标】17世纪法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海南卷19题: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023 【乙卷】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地方卷 浙江卷1月2题: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广东卷20题: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时空坐标
石器时代
金(铜)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利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本课目录
01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生产力
三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主要标志
劳动者最
活跃因素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页(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石、木、蚌(耒耜)
铁制农具
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出现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非金属时代
新石器晚期
金石并用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学习任务:自主阅读教材P19-P20,梳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发展历程,归纳发展的趋势。
趋势:
①材质:
②工艺:
③效率:
石、木、骨、蚌 → 青铜 → 铁→钢
打制 → 磨制 → 冶炼,铸造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公元前15-14世纪
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耕作工具
(1)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③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西亚、北非出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③特点:
①起源:
◎布币
商周时期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史纲上】
②耕作工具:
此时期青铜器属于奢侈品,用作礼器、兵器,代表权力和秩序
1.耕作工具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灌钢法
①出现、传播:BC15—BC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治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 中国
战国:铁器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汉代: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普及;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灌钢法: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史纲上】
1.耕作工具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史纲上】
◎二牛三人(汉代耦犁)
◎一牛一人
◎魏晋·二牛耕地画像砖
思考:请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人类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距今约1万年前,在原始农业时出现以石器为工具,把草木灰当肥料,靠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木、石
骨、蚌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铁农具
广泛使用
灌钢法
制作农具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新石器晚期
春秋时期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
耕作方式变化
耕作工具变化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明清
风力水车
春秋时期
桔槔
三国时期
翻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宋代
高转筒车
【思考】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特点?
①动力上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②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
杠杆原理
水力
风力
【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2.水利灌溉工具
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精耕细作;
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开发利用新的土地资源。
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说明了什么?
【学习聚焦】
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
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3.畜牧工具
◎汉代陶猪圈
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驯养禽畜条件 圈厩(jiù)、马槽等
◎马鞍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石制工具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弓箭
马鞍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汉代: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②南北朝:灌钢法 ③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①以耕作工具为主。 ②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
③灌溉工具富有特色。 ④持续改进,沿革清晰。
演进特征
一、“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小结
【典例研析】 [2025·江苏卷]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如图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
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
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D
【典例研析】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C
【典例研析】(2023·浙江高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
02
“利其器”—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地区 时间 纺织工具 用途
中国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以后
西方 古代
思考:阅读课本P21,完成下表。
骨针
中国山顶洞人用它缝制兽皮
陶纺轮
纺线
纺车
纺纱
提花机
织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纺织机
织布
思考:为何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棉花种植逐渐普遍
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史纲上】
纺车
纺纱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坯车
(制坯)
南朝
匣 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
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
支钉
(防止粘连)
泥条盘筑技法
匣钵
原始社会
2.陶瓷工具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知识拓展:从烧陶到制瓷
1、陶器
发明时期:新石器时代
发明:黑陶、白陶、彩陶
2、瓷器
(1)商代:原始瓷器——釉陶;
(2)东汉晚期:发明青瓷;
(3)南北朝时期:发明白瓷;
(4)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至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产生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5)宋朝: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生产青花瓷和釉里红;
(7)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比较著名的有釉彩、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3.金属冶炼业的进步
冶金方式 冶金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坩锅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磨平金属的锉刀
◎水排
◎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
◎金代冶铁坩埚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
冶炼 工具 商周
东汉
骨针
陶纺轮
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柸车制柸
匣钵,可防止柸体污损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锻打(土炉、锤、锉)、铸造(坩埚、范等)
水排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3
“用其器”—
劳动方式的发展
思考:请结合教材,给下列图片反映的农业劳作方式命名。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学习聚焦】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①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
②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集体劳作
(1)时期: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
生产工具简陋
(2)原因:
(3)代表:
①集体耕作在当时有利于提高功效;
②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商周时期——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4)影响: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2.农业家庭式劳作
(3)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②具有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冲击破坏
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1)条件:
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逐渐瓦解。
(2)代表:
①中国——小农经济:
A.出现时间:战国时期出现
B.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古希腊罗马
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知识拓展: 中国的小农经济
(1)含义:
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2)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目的: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特点: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具体表现:
①分散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②封闭性: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
③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抵御。
④精耕细作:人多地少,为了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工具,实行精耕细作。
历史纵横: 男耕女织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
①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自给自足,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2)代表: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
战争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主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坞堡兼有军事作用和庄园经济色彩
古罗马庄园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西欧封建庄园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坞堡:是两汉魏晋时期民间常见的一种建筑和组织,它结合组织生产和防御入侵两种功能为一体,并在战乱年间起到了维系生产、安定地方秩序的重要作用。

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
特点:
影响:
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生产力较低;中央集权弱,地方势力强大。
①规模大、自给自足,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低; 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
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武装性,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
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知识拓展:中国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经济
材料 世家大族在占有的大片田地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庄园……庄园内,从农耕、畜牧、纺织,到果园业、制药业一应具备。……在庄园中,农民成为庄园主的徒附、部曲、宾客、佃仆、奴婢,人身依附的程度不等,自东汉至魏晋逐渐加强。……在魏晋南北朝,农具的大型化,战火频仍,世家大族坞壁自保等条件,决定了庄园必然形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
——吴承明等《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庄园与西欧庄园共同特点及成因。
共同:
(1)自给自足,独立性强; (2)劳动者人身依附性强;
(3)生产工具影响劳作方式;(4)中央集权衰弱时期。(5)政局动荡或王权衰落
不同: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契约规范
魏晋,土地兼并和宗族血缘因素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1)分类:
(2)特点: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古代冶铁业作坊
◎古代造纸业作坊
◎吴祺《纺织图册》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唐六典》
①家庭式劳作: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②作坊式劳作: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思考:中国古代哪些制度与此有关?
元朝:诸色户计,明朝:职业定籍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
孕育雇佣劳动关系(资萌)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5)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景德镇瓷器工场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耕作工具变化——以材质区分
纺织工具的变化
陶瓷业的发展
冶炼金属的变化
耕作方式变化
灌溉农具变化
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劳作方式
课堂小结
【典例研析】 (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C【详解】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这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
【典例研析】 (2023·浙江·高考真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C【详解】据材料“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才出现灌钢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典例研析】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 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 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答案】C【详解】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螭纹玉剑的做工看,其选材严格且加工精益求精,却只作为贵族的配饰和随葬品,这说明其制作并不计较成本和收益,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青螭纹玉剑应为官营手工业制品,并非从其他国家购入,排除AB项;王侯随葬佩剑符合礼制,并不是对天子威仪的挑衅,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研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 D.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这促进了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即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政府对生产工具的态度,排除C项;单凭铁农具种类的增多,无法确保小农经济地位的巩固,还需要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等,排除D项。
【典例研析】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