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5 身高的增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身高的增长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理念 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立足学生熟悉的 “身高成长” 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分析身高数据、解决身高增长问题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 “数据整理与计算分析” 的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运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数据 — 提出问题 — 探究分析 — 总结方法” 的学习过程,发展逻辑思维;渗透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理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教学分析 本节课选自三年级“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能进行简单一步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通过减法计算身高增长量”“对比分析增长快慢”“用图表表示数据” 的实际问题。教材以 “爸爸记录亮亮从出生到 6 岁身高” 为生活情境,将数据整理与精确计算结合,既巩固了三位数(及两位数)加减的运算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数据、解决与生活相关统计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奠定基础,是连接 “计算技能” 与 “数据应用能力” 的关键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两位数、三位数加减的笔算和口算方法,能解决 “一步计算” 的简单实际问题(如“76 减 52 等于多少”),但对 “通过连续减法计算多组数据的增长量”“对比多组增长量判断快慢” 的逻辑关系理解不足。同时,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数据意识,但在 “用图表直观表示数据” 的操作上仍需引导。可能难以理解 “‘当年身高减前一年身高’才是当年增长量” 的数量关系,或在计算连续多组增长量时因重复计算、粗心出现错误。
核心素养目标 1. 数学运算:掌握用 “当年身高减前一年身高” 计算每年身高增长量的方法,能准确计算多组身高数据的差值,解决 “哪一年增长最快” 的实际问题。2. 数据分析:通过观察身高数据、绘制简单身高增长图表,初步学会用直观工具(如线段图、统计表)辅助理解数据关系,培养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3. 数学应用:感受数学与个人成长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 “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数据” 的价值,增强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每年身高增长量,通过对比增长量判断增长最快的年份,并理解 “用图表表示数据” 的方法与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 “‘当年身高减前一年身高’才是当年增长量” 的数量关系,明确 “对比多组增长量才能判断增长快慢” 的逻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亮亮从出生到 6 岁的身高数据表格、身高增长情境图)、学习单(含空白身高记录表、图表绘制模板)、直尺、彩色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创境导课,引出问题 1. 出示情境图:一家四口量身高图片。2. 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年都会长高,你们知道自己去年有多高、今年又长高了多少吗?看看亮亮的爸爸,他记录了亮亮从出生到 6 岁的身高,从这份记录表中,你们想知道哪些关于亮亮身高的问题呢?” 3. 呈现问题:“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身高的增长’,解决‘亮亮每年长高多少’‘哪一年增长最快’的问题。”(板书课题) 1. 观看情境图,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积极表达想了解的问题(如 “亮亮 6 岁比出生时长高了多少”“哪一年长的厘米数最多”)。2. 观察 “亮亮身高记录表”,明确已知条件(各年份身高数据)和核心问题(每年增长量、增长最快的年份),进入学习状态。 1. 用 “身高增长” 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兴趣,渗透 “关注自身成长” 的意识,同时自然引出数学问题。2.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带着 “解决自己好奇的问题” 的动力投入学习,提升学习主动性和问题意识。
二、联新旧联系,找出重点 1. 复习旧知,激活经验:(1)口算练习:出示 “76-52=?”“87-76=?”“95-87=?”“104-95=?”,请学生快速口答并说出口算思路(如 “76-52,先算 70-50=20,再算 6-2=4,20+4=24”)。(2)一步应用题:“亮亮出生时身高 52 厘米,1 岁时身高 76 厘米,亮亮从出生到 1 岁长高了多少厘米?” 请学生列式计算(76-52=24),并说说 “为什么用减法”。2. 过渡衔接:“刚才我们解决了‘亮亮出生到 1 岁长高多少’的问题,现在如果想知道亮亮从 1 岁到 2 岁、2 岁到 3 岁…… 一直到 5 岁到 6 岁每年都长高多少,再找出哪一年长得最快,这和之前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发现 “需要计算多组增长量,还要对比多组结果”) 1. 积极参与口算练习,准确回答并分享口算方法,巩固两位数减法运算能力。2. 独立完成一步应用题,列式并解释思路(“求从出生到 1 岁长高多少,就是用 1 岁身高减去出生时身高”)。3. 对比新旧问题,思考并回答差异(“之前是求‘一组身高的增长量’,现在是求‘多组增长量,还要找增长最快的’”)。 1. 通过口算练习和一步应用题,巩固两位数减法的基础运算能力,激活 “用减法求差值” 的旧知,为后续计算多组身高增长量铺垫。2. 借助新旧问题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 “多组计算 + 对比分析” 的核心,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三、探提出设想,探究证实 任务一:解决 “亮亮每年长高多少”“哪一年增长最快”1. 引导明确计算方法:(1)提问:“要知道亮亮每年长高多少,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比如 1 岁到 2 岁的增长量,应该用哪两个数据相减?”(引导学生得出 “用当年身高减前一年身高”)(2)组织小组讨论:“请和同桌一起,看着亮亮的身高记录表,列出每一年的增长量计算算式,比如‘出生到 1 岁:76-52’,然后试着计算结果。计算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遇到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3)巡视指导,收集不同计算结果,针对计算困难的学生进行提醒。2. 引导绘制身高增长图表:(1)提问:我们算出了每年的增长量,怎么能更直观地看出每年的身高和增长量呢? (2)发放图表绘制模板,指导学生操作:“先在纵轴上标出刻度(从 0 到 120,每 10 厘米标一个刻度),再在横轴找到对应年份,根据身高数据确定点的位置,比如出生时 52 厘米,就在‘出生’对应横轴位置、纵轴 52 厘米处画点,最后用直线把所有点连起来。” 1. 小组讨论后明确计算方法,列出每一年的增长量算式并计算:出生到 1 岁:76-52=24(厘米)1 岁到 2 岁:87-76=11(厘米)2 岁到 3 岁:95-87=8(厘米)3 岁到 4 岁:104-95=9(厘米)4 岁到 5 岁:112-104=8(厘米)5 岁到 6 岁:118-112=6(厘米)2. 跟着教师指导绘制身高增长图,在模板上标刻度、画点、连线,通过图表直观看到身高从 52 厘米到 118 厘米的变化过程。3. 对比所有增长量,发现 “24 厘米最大,对应出生到 1 岁”,得出 “亮亮从出生到 1 岁增长最快” 的结论;小组交流后还能发现 “随着年龄增长,身高增长速度慢慢变慢” 的规律。 1. 先明确计算方法再动手计算,符合学生 “从方法到实践” 的认知规律,培养有序思考能力。2. 通过绘制身高增长图这一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突破 “理解身高变化趋势” 的难点,让抽象的数据变得具体可见。3. 小组讨论和独立探究结合,既培养合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自主发现增长规律,提升数据解读能力。
四、展展示结果,解决问题 任务二:展示结果验证猜想1. 引导对比分析增长快慢:(1)提问:“我们已经算出了每年的增长量,现在把这些增长量列出来(如出生到 1 岁:24 厘米,1 岁到 2 岁:11 厘米……5 岁到 6 岁:6 厘米),大家看看这些数字,哪一个最大?对应的是哪一年?这说明什么?”(2)组织小组交流:“和同桌说说你发现的增长规律,比如‘哪一年长得最快’‘从出生到 6 岁,增长速度有什么变化’。”2. 展示身高增长图表:(1)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图表,说说 “从图表中能看出什么”。(2)教师点评图表绘制情况,强调 “刻度标注要清晰、点的位置要准确,这样才能正确反映身高变化”,对标注清晰、点位准确的图表给予表扬。3. 总结解题方法:“解决‘身高增长’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算一算’(用当年身高减前一年身高,得到每年增长量),再‘比一比’(对比所有增长量,找出最大的,确定增长最快的年份),还可以‘画一画’(用图表直观表示身高变化),最后得出结论。” 1. 主动分享小组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板演的学生认真书写算式,注意格式(如单位 “厘米”)。2. 参与互评,指出计算中的优点或不足(如 “他的算式都找准了对应年份的身高,结果都对”“112-104 他算成了 7,其实应该是 8,个位 2 减 4 不够借位,12-4=8,十位 1 借位后变成 0,0-0=0,结果 8”)。3. 展示自己的图表,结合图表分享发现的规律,跟着教师总结解题步骤,在练习本上记录核心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画一画→结论)。 1. 通过展示和互评,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既能纠正计算错误,又能拓宽对 “数据表示方法” 的思路(如不同学生图表的细节差异)。2.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解题逻辑,形成规范的 “数据计算 — 分析 — 表示” 步骤,为后续独立解决同类数据问题奠定基础。
五、建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任务三:总结解决此类数据问题的方法1.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今天我们解决了‘亮亮身高增长’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解决这类‘分析生活数据(如身高、体重)’的问题需要哪几步?”(预设学生回答:“先找数据,再算差值,再对比,最后画图表示”)2. 建构解题模型如下:“分析生活数据(如身高增长)” 解题模型、找数据、算差值、比一比、画一画 下结论。3. 联系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数据分析问题,比如‘大熊猫年年的体重增长’‘自己每月的零花钱剩余情况’‘家里每月的用电量变化’,这些都可以用今天的模型解决。比如想知道‘大熊猫哪半年体重增长最快’,就可以先算每半年的体重增长量,再对比判断。” 1.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逐步梳理出 “找数据→算差值→比一比→画一画→结论” 的解题步骤。2. 记录教师板书的解题模型,明确每一步的核心任务,理解 “算差值” 的关键是 “后一个数据减前一个数据”。3. 思考并举例生活中的同类问题(如 “想知道我这半年每月长高多少,就用每月身高减上月身高,再对比”),将知识与生活联系。 1. 通过梳理步骤和建构模型,让学生从 “具体数据问题解决” 上升到 “抽象方法总结”,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2. 联系生活拓展,让学生体会 “解题模型” 的通用性,增强从生活中发现数据问题、应用数学分析的意识,实现 “学一题,会一类” 的目标。
六、提 实践应用,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1.大熊猫年年从半岁到2岁半每半年的体重情况如下。(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2) 年年在哪个阶段体重增长得最快?(3)年年从半岁到2岁半一共增长了多少千克?(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2.算一算。950-902 328+396+204 468+376-168 567+433 900-281-430 859-(162+88)3.赵叔叔每天开车上下班,他这一周每天行驶的里程如下。(1) 赵叔叔这五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2) 周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是632千米,算一算,赵叔叔周五晚上到家时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4.妞妞近5年体重数量如下,她哪一年体重增长得最多?5.小强5天跳绳情况如下表,他5天一共跳了多少下,哪两天之间相差最大?6.小明记录了自己1-4年级的身高:(1)小明每年长高多少厘米?(2)哪一年长高最快?(3) 请你帮小明画一张简单的身高增长图。 1. 独立完成练习,基础题画图辅助分析,纠错题标注错误原因。2. 全班订正,分享解题思路。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同时结合 具体情境,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方法’‘感受’三个方面说说。” “我学会了用减法算身高增长量,还能找增长最快的年份”“我知道分析数据可以先算差值再对比,还能画图表示”“我觉得用数学分析自己的身高很有趣,以后可以自己记录身高”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与方法,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进一步深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理念。
板书设计 用清晰的算式和文字,呈现本节课的核心数据、计算过程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小红 1 年级身高 115 厘米,2 年级 123 厘米,3 年级 131 厘米,估一估小红每年大约长高多少厘米。2.根据上题小红的身高数据,算一算她每年实际长高多少厘米,哪一年长得最快?3. 判断:小刚出生时身高 50 厘米,1 岁时 75 厘米,2 岁时 88 厘米,小刚 1 岁到 2 岁比出生到 1 岁长得快。能力提升小方记录了家里盆栽每月的高度(1 月:20 厘米,2 月:25 厘米,3 月:31 厘米,4 月:38 厘米):1. 盆栽每月长高多少厘米?2. 哪一个月长高最快?比最慢的一个月多高多少厘米?拓展迁移1. 爸爸记录了自己 3 个月的体重:10 月:75 千克,11 月:73 千克,12 月:70 千克。(1)爸爸每月体重变化多少千克?(2)哪一个月体重减少最多?2. 小明记录了自己 1-4 年级的身高:1 年级 120 厘米,2 年级 128 厘米,3 年级 135 厘米,4 年级 143 厘米。(1)小明每年长高多少厘米?(2)哪一年长高最快?(3)请你帮小明画一张简单的身高增长图。
教学反思 以 “亮亮身高增长” 为核心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带着 “了解自己成长规律” 的动力学习,课堂参与度较高。通过 “算差值 — 比快慢 — 画图表” 的流程,结合直观的图表工具,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身高增长” 的数量关系和数据规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用减法算增长量” 的方法,且能正确对比判断增长最快的年份。部分学生在计算多组增长量时仍出现 “数据对应错误”(如用 3 岁身高减 1 岁身高),且绘制图表时存在 “纵轴刻度标注不均匀” 的问题。后续教学中,可增加 “数据对应匹配” 的专项练习,并提供更详细的图表绘制步骤说明(如 “纵轴每格代表 10 厘米,从 0 开始标注”),引导学生规范操作,提升数据整理和直观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数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大数加与减(二)》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学段 “数与运算” 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 “内容要求” 中提出:“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意义,能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在 “学业要求” 中指出:“能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处理进位和退位。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估算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以及简单的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三位数连加运算(连加竖式)、三位数连减运算(重点掌握退位减法变不退位的技巧)、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与估算判断、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三位数运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整数加减法及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单元结合 “捐书”、“小小养殖场”、“节余多少钱”、“身高的增长”、“里程表” 等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理、计算方法及估算的必要性。教材通过启发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三位数加减法运算,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但对于三位数连加的连续进位、连减的连续退位(尤其是如何将退位减法转化为不退位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等,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困难。在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估算的尺度和方法。此外,在解决如 “里程表” 等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提取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同时,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抄错数字、进位忘记加、退位忘记减等问题。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在解决 “捐书”、“节余多少钱” 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这些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计数器、直观图(如线段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连减的计算方法(特别是退位减法变不退位的技巧)、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和判断,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结合 “捐书” 等具体情境,理解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
2.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连续进位。
3.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理解并能运用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简化计算。
4.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和判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里程表” 等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处理三位数连加中的连续进位和连减中的连续退位问题,理解并灵活运用 “退位变不退位” 的计算技巧。
2.能根据 “里程表” 等复杂图示或文字信息,读懂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问题。
3.培养估算意识,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判断。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学生三位数加减法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后续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对算理的扎实理解、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如连减中的简便技巧),还依赖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三位数加减法运算能力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情况持之以恒地培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丰富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如 “捐书”、“小小养殖场”、“节余多少钱”、“身高的增长”、“里程表” 等,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运用计数器、直观图(如线段图、数量关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特别是在理解 “退位变不退位” 和 “里程表” 问题中发挥作用。
通过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加减法运算的 “来龙去脉”,感受其应用价值。
3.注重计算方法的优化与灵活运用,特别是在连减运算中渗透 “退位变不退位” 的简便思想,培养学生的运算灵活性。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大数加与减(二) 捐书 1
小小养殖场 1
节余多少钱 2
身高的增长 1
里程表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捐书》 目标: 1.理解三位数连加运算的意义,体验其合理性。 2.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连续进位,正确进行计算。 任务一:算算几批捐书的总数量 → 任务二:理解三位数连加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分步和综合)及书写格式 → 任务四:运用连加运算解决与捐书相关的其他问题 → 任务五:结合捐书情境,说说每个连加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三位数连加问题,体会连加的意义。 2. 学习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包括分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掌握连续进位的处理。 3. 结合 “捐书” 情境,解释连加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巩固计算方法。 4.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 5. 运用连加运算解决与捐书数量相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3.2《小小养殖场》 目标: 1.理解三位数连减运算的意义,体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 2.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运用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正确进行计算。 任务一:算算养殖场连续卖出后剩余的动物数量 → 任务二:理解三位数连减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重点理解 “退位变不退位” 的技巧 → 任务四:在判断、纠错中巩固连减计算方法 → 任务五:结合养殖场情境,说说每个连减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三位数连减问题,感受连减的实际意义。 2. 探索并理解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重点理解 “退位减法变不退位” 的技巧及其合理性。 3. 引导学生在判断、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连减运算(包括连续退位及简便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4.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会运用简便技巧。 5. 运用连减运算解决 “小小养殖场” 中关于数量减少的实际问题。
3.3《节余多少钱》 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 “节余多少钱” 等实际问题。 任务一:算算每月节余的钱数 → 任务二:理解加减混合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任务三:探究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任务四:能选择分步或综合列式解决问题 → 任务五:结合情境,说说每个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 1. 引导学生分析 “节余多少钱” 等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 2. 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 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分步列式或综合列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 结合情境解释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 5.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4《身高的增长》 目标: 1.能从给定的亮亮身高数据中提取数学信息,理解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学会用合适的图表表示身高的增长情况,初步感受数据的直观呈现方式。 3.理解 “用当年的身高减前一年的身高” 来计算每年身高增长厘米数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任务一:说一说从亮亮身高情况中知道的数学信息 → 任务二:画一画、填一填表示亮亮身高增长情况的图表 → 任务三:算一算亮亮出生第一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并解释计算方法 → 1.能准确说出亮亮不同年龄(出生、1 岁 - 6 岁)对应的身高数据,以及 “亮亮每年都在长高” 这一趋势性信息。 2.能尝试画出体现身高增长的图表,如用线段的长短或人物形象的高矮对比来表示,且图表能大致反映出身高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3.在填空部分(如箭头上方的数值)能结合身高数据进行合理填写。 4.能正确列出 “76 - 52” 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4 厘米),同时能清晰解释 “用 1 岁时的身高减去出生时的身高,得到的就是出生第一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 这一计算道理,也能理解 “用当年的身高减前一年的身高,就是当年身高增长的厘米数” 这一普遍方法。
3.5《里程表》 目标: 1.能读懂里程表所呈现的信息,理解里程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特别是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任务一:说说从里程表图中知道的数学信息 → 任务二:算一算两天行驶的总路程或某一天行驶的路程 → 任务三:计算到达某地点后剩余的路程 → 任务四:分析里程表数据的变化,解决更复杂的路程问题 → 任务五: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里程表的问题可以用加减法解决?→ 1. 学会读图,理解里程表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如起点、终点、里程差),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
2. 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特别是加减混合)解决与里程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两天行驶的路程、剩余路程等)。
3. 进一步理解 “里程差” 的计算方法,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4. 能清晰表达解决里程表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5. 从不同角度感受里程表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加深对加减法运算应用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