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09: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总体思路
项目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总结古代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总结古代中外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以教材原文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阅读)
项目二.需要依据材料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以及影响。根据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各朝代的基本状况总结有利于商业发展的一般因素。(史料阅读分析)
项目三.古代商贸活动和商贸通道。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点将在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出现。因此关于古代商贸活动和商贸通道部分学习重点是“朝贡贸易”。需要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的特点与影响并分析其瓦解的原因(史料阅读分析与家国情怀的感悟)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六、医疗与公共卫生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7.《古代的商业贸易》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8.《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9.《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商业历史的开篇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游戏《原神》中的璃月港。这是游戏中演绎的古代商贸
绘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汴京。这是古代绘画作品中演绎的古代商贸
真实历史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概况如何?
目录
01
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02
重农抑商与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03
“丝绸之路”与“朝贡贸易”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何为“商业贸易”?
生产力发展
打制石器→打磨石器
农业革命
渔猎采集→农耕畜牧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商品生产和货币出现
简单商品交换·W-G-W
奴隶生产制度建立
贫富分化加剧
高级商品交换·G-W-G
人类商品贸易的起源
部落间物物交换·W-W
个体取代集体劳动
青铜、铁器的应用
社会生产日益细化
商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1)古代中国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特点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元明清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超出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2)古代世界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手工业和商业一度繁荣。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商周时期(奴隶社会)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官府的控制下工作,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
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思考:“工商食官”的格局为何会在此时被打破?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B. 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C.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D. 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
D
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产生与推广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壮大
奴隶社会衰落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都会崩溃
“工商食官”被打破是奴隶社会衰落的结果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思考:“工商食官”的格局为何会在此时被打破?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古代的货币
时代 货币 评价
最初

春秋战国



北宋

明、清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交子

白银货币化
可能是最初的货币
出现铜钱货币
被长期沿用
世界最早纸币
元末,恶性通货膨胀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货币的演进进程:
海贝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货币混乱
五铢钱
中央统一铸币权
开元通宝
以“通宝”“元宝”命名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古代的货币
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信贷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古代信贷发展概况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2、古代中国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①西周:《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③南北朝:当铺兴起,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古代商业契约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古代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二、重农抑商与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表现
战国时期
(秦国)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
重农抑商政策发展
——有效避免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唐朝中期之后
(至宋代)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社会经济发展
明清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抑商表现:①生活限制: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车乘车。②政策限制: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③仕途限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④地位限制:商人实际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在社会上遭鄙视,在政治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到宋代才开始转变。⑤对商人征收重税。
重农表现:①社会地位重农:农民地位比较高。②政策重农:奖励耕织,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限制商人生活方式
提高税赋,不得做官
二、重农抑商与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原因
结合《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和《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的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③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农耕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农业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政府徭役赋税的征收;
②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1.中国古代缴纳赋税的主体是农民
2.中国古代农耕发达,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业
二、重农抑商与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3)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
二、重农抑商与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有利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的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汉、唐、宋三朝商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最终总结有利于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基础(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与丝织、制瓷业的发展)。(3)交通设施的修建(秦朝统一天下后修建通行全国的驰道、隋唐大运河的建造)(4)货币的统一与纸币的发行(汉朝由国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宋产生“交子”这一最早的纸币)。(5)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控(早市、夜市和坊市分离状况的打破)
(1)概念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线。
狭义上:“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广义上: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三、“丝绸之路”与“朝贡贸易”
1.“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与“朝贡贸易”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思考“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些区域的商业贸易?
中国、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1.“丝绸之路”
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材料1: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      ——李伯重《丝绸之路的终结真相》
材料2: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3: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主动脉,这对陆上丝路贸易及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虽然宋夏双方对缘边贸易都持积极扶植态度,但宋夏之间的关系却变化无常。一旦处于战事状态,双方都严格控制边地人员出入,无疑会影响丝路贸易。
——杨蕤《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知识汉唐陆上丝路走向衰落的原因?
(1)气候变化。陆路运载能力有限,对利润有较大限制;
(2)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
(3)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4)唐朝末年之后,受割据(西夏占据丝绸之路必经地,对商贸往来造成阻碍)、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A
三、“丝绸之路”与“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2)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由政府主导;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但不利于正常商品贸易的发展;加重政府财政及人民的负担
(3)评价
三、“丝绸之路”与“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
“广州十三行”/“公行制度”
材料: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的特点并评价?其走向终结的原因有哪些?
特点:是政府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垄断对外贸易;代官府管理外商和外贸;是闭关锁国的产物
评价:是政府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十三行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走向终结的原因:苛税繁重;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口通商失去外贸垄断权。
拓展: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穿着丝绸的古罗马贵族
古都长安出土佛教造像
文艺复兴时期《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波斯银盒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引进新品种:中国通过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外国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等。
(3)丝绸、瓷器、茶叶等外传: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绘制的《群神宴》其中出现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瓷器。这幅画能够提炼出的内容有哪些?
中国手工业技术先进
以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观点人文主义精神(纲要下册)
中国文化输出对欧洲产生影响(选择性必修三)
拓展: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