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09: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教材的封面图,你有注意到吗?
1.含义: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最初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概念解析
2.本质:本质是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0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条件: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2)目的:
(3)交易场所:市——交换物品的场所,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草市、夜市等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出现了商业贸易。
出现职业商人,地域广泛,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工商食官
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广泛使用
2、梳理古代中国的国内商业发展情况
“工商食官”的含义: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管控,由官府提供给予必需的衣食、原料,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制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本质: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探究1: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出现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陶朱公”范蠡
儒商始祖子贡
智慧商祖白圭
秦国巨商吕不韦
知识补充:“重农抑商”政策
2、原因: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唐宋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
秦汉时期
发展
明清
固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落后于西方
3、过程: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②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主要原因)
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原因)
④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
1、含义:
也称“重本抑末”,强调发展农业,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
知识补充:“重农抑商”政策
知识补充:晚晴(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求富” 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变法 :“商战”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亡
④清末新政: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
探究2: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的市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城市功能有何影响?
唐朝:商业交易活动有时间地点限制;受政府的直接控制。
北宋:商业交易活动突破地点限制,即突破市坊制度限制。
北宋东京城
北宋:商业交易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形成街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影响: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
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
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薰陶,
“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探究3: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内涵:积极进取、以诚为本、注重信用、以义为利。
影响:提高了微商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徽商兴起和昌盛;促进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以义为利”等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结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1﹑商业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先在城市,后扩展到农村,到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统一的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从局限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逐渐出现“生产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世界商业活动(P37第二段)
世界(国别) 商业发展概况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
金字塔壁画上已有商品交换的场景。国家垄断对外贸易。
各城邦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征服地中海地区后,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后被日耳曼土耳其所灭,由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新航路开辟之前)
欧亚非三洲间从事中介贸易;范围遍布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探究4:根据材料分析古埃及的商业活动特点?
材料一 上、下埃及之间,利用尼罗河航运的便利,频繁地进行各种贸易。对外贸易的规模在中王国时期的基础上,也日益扩大。交换的产品主要有金银器皿、象牙、香料、纺织品、奴隶等。在对外贸易方面……埃及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南可达东非一带,东可到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北则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新王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国家控制,因此经常伴有军事掠夺。
-----乔明顺《简明世界史》
商贸活动与军事掠夺相结合
贸易地点:兼有国内、国外贸易。
商品丰富。
贸易范围广。
贸易范围广。
国家主导。
P36学习聚焦:
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 张籍《凉州词》
探究: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西之间存在着商路交往和贸易往来。
北齐墓葬中出土的古罗马金币
4.贸易通道
(1)丝绸之路
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
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形似希腊“来通”
西域
西亚
欧洲
北非
◎古罗马壁画《花神芙罗拉》
(2)海上贸易通道
①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从西汉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
汉以陆路为主
唐海陆并举
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
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主要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阻碍路上丝调之路的畅通。②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 ④政府的开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贸易形式:“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①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19 世纪后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
②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③管理机构: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④影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3、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主,而以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朝贡贸易。政府垄断,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5.商业贸易的影响
(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2)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0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地区 时间 货币形式
中国 商朝
埃及 前11世纪
小亚细亚 前8——前7世纪

铜块、银块
金属铸币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发展趋势: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表现:
◎商朝铜铸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 古埃及货币
(3)生产力发展;商业规模扩大
(4)意义:
(1)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材料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鲁褒《钱神论》
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货币的崇拜
揭示出货币对传统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扭曲。
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信贷
(1)含义
(2)特点
(3)原则
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①以流动性为基础;
②以安全性为条件;
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材料 1/2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穆腊比第42年。
—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伦账目文献》
根据材料一描述古巴比伦人如何签订借贷合约。
明确借贷双方;写明还款时间及本息数目;写下证人姓名并盖章;写明日期
(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
规定借贷用途(生活消费和投资)不同利息也不同,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古希腊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有两种形式:“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历史纵横p40
《周礼》——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西周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
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
四川——“钱引”;两淮——“交子”
湖广——“会子”;东南——“会子”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周礼》——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西周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盛行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
庄票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周礼》——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西周
3.商业契约
契:刻也
约:缠、束也
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含义
特点
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 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产生与发展
材料2: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材料1: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
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精神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