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一场穿越时空的商业贸易教学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你知道吗?大美山东,做为旅游大省,山东的旅游特色是什么吗?
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泰山
一水:趵突泉
一圣人:孔子
孔子为何被称为圣人?
原因:
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创办了私学,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你知道吗:孔子周游列国,是谁给他巨大的经济支持?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第一课时:古代的商业贸易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不同时期的商业概况
2、掌握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
中学生王明从小就想做一名商业界的大亨,立志要做子贡第二。为此他改名“王子贡”,但他自知商业知识欠缺,很想穿越时空隧道,到古代的去调查不同时期的商业状况。请你依据教材,帮他填写一份中国古代商业概况表。
情景创设一:王子贡想调查
时期 概况
原始社会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时期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但商业仍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商出现。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加强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各地;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原始商业出现,以物易物
实行“工商食官”
重农抑商
强化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调查表
留在宋代经商建议书
亲爱的小子贡同学:
你好!我建议你留在宋朝经商,原因如下:
1、经济基础较好;宋朝农业和手工业较为繁荣。
2、国家政策较好:重农抑政策相对宽松,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和边疆贸易。
3、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商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繁荣;城市坊和市界限不复存在,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商业交流更方便,出现了纸币交子。
建议人:永远爱你的老子贡
年月日
跟踪高考:写作训练
穿越时空的王子贡,想留在某个朝代去经商。请你请结合,高一历史所学知识给王子贡写一份建议书,帮他参考一下,看留在哪个朝代经商最合适。
情景创设二:
名画欣赏 《清明上河图》局部
名人感悟: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跟踪训练:汤恩比和余秋雨他们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是
( )
①社会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强大 ③科技领先世界 ④社会生活气象万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高考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C
王子贡很纳闷:一提商业革命,王子贡马上想起了中国一些学者的观点: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但也有不少学者持反对观点,认为中国明清时期都没有出现商业革命。中国明清到底出现商业革命了吗?王子贡很纳闷,请你帮他解答。
情景创设三:史学观点大PK
示例一:明清出现了商业革命:
明清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一定的发展。
示例二:明清没出现商业革命:
明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一直处在萌芽状态,没有形成足以使小农经济瓦解的强大的经济力量。
体验高考:(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
世界古代各国商业调查表
结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都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商业
城邦商业贸易中心(雅典为代表);海外贸易活跃
商贸繁荣;海外航线四通八达
垄断商路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情景创设四:王子贡要出国。王子贡认为想要实现强商业国梦,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走向国外。为此他考查了古代世界一些有名的国家,制定了一份世界古代各国商业调查表,请你帮他填写一下。
王子贡认为想要实现强商业国梦,必须发对外贸易,特别是和欧洲的贸易。为此他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并制定了一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行情考查表。但填写不完整,请你结合教材37页内容帮他填写完整。
情景创设五:王子贡想外贸
行情 具体史实 意义
最常走的商路
最赚钱的商品
最给力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最赔本的对外贸易体制
最悲催的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行情调查表
丝绸之路:陆路和海上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
市舶司
朝供贸易
闭关锁国: 公行、十三行
①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③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宣扬国威,厚往薄来
走海路的原因
①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②南方比较稳定,经济重心南移;
③西北战乱较多,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
情景创设六:王子贡要外贸:王子贡听众大家建议,准备留在宋代去经商。为此他查阅了对外贸易路线图,并组建了一支骆驼商队,准备从开封出发,经长安和西域到欧洲。你认为他的想法能行得通吗?为什么?
【知识拓展】
——解析“朝贡贸易”
材料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含义:
(2)特点:
(3)目的:
(4)影响:
(5)瓦解: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古代的商业贸易
概况: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贸易对外:丝绸之路、朝供贸易、闭关锁国
货币、
信贷、
商业契约
课堂小结
世界古代商业概况
预习作业
1、列表掌握古代世界各国的商业概况。
2、分析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出现的原因,简述三者在商业发展中运用的情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2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问题引领
1、概述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分析货币出现的影响。
2、了解古代西方与中国信贷、商业契约发展的相关史实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情景创设七:王子贡穿越原始社会去经商,总感觉做生意不方便。这是为什么?你如何帮他解决?
(一)货币: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
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状况。
互补余缺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左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二)信贷
1.世界信贷:
2.中国信贷:
唐代飞钱
(1)《周礼》——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2)春秋——实物借贷普遍,开始出现货币信贷
(3)唐代——存贷款发展到汇兑(飞钱的出现)
(4)宋代——纸币逐渐取代汇兑业务
(5)明朝中后期——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
(6)清——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
(1)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从事放贷
(2)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较完备借贷合约
(3)前4世纪,古希腊——货币经营(兑换、保管、汇兑)行业,汇票雏形
情景创设八:王子贡经商时,没钱了怎么办?
假设你是一位信贷员,你准备如何对外贷款?
传统性借贷和资本性借贷区别:
1、传统性借贷在向借款人放贷时,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根据他们的信用分析收取通常的利率。借款人可以使用某种形式的抵押品来获得贷款。
2、资本性借贷又称资本放款,是指能够增加借款人资本的贷款,分为只凭借款人的信用而不用交纳抵押品的贷款和以不转移占有的抵押品取得的贷款。
【概念阐释】
名词解释: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本票,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书面承诺,承诺在一定时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钱给某人。这就像一张欠条,但比欠条更正式,因为它通常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出具。可以这样理解:假设你想要买一件东西,但不想马上付钱。你可以给卖家一张本票,上面写着“我保证在未来的某个日期支付多少钱”。这张纸就是本票,上面会有你的签名和支付的承诺。如果本票是由银行出具的,那么这个承诺就更加可靠,因为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这笔钱
庄票是由民间金融业的商户、当铺、地方商会等机构发行的信用纸币,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改善并提高了发行者的营业状况,从客观上看,对某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俗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庄票有点像现代的支票或者银行汇票。比如,某个大商行或者钱庄(相当于现代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出具的票据,承诺在票据上写明的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的钱给持票人。这种票据因为有信誉良好的商行或者钱庄做担保,所以大家普遍信任,可以流通使用。
情景创设八:王子贡经商时有人向他借了巨款,结果不还了,他很悲催。他该怎么办?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三)商业契约
(1)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2)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3)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4)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指商品交换活动中交易双方所做的约定,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含义
特点
【概念阐释】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三)商业契约
文明 概况 特点/表现
古埃及
两河 流域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转让财产需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登记备案。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已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订立契约为普遍现象;契约规定责权利,有盖章、证人签名
方式:
①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②采取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
影响:
①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有序进行;
②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证据意识。
③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④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契约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1.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
情景创设九:王子贡借钱给商人,对方到期不还,他拿出‘口头约定’却无凭无据,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古代商业契约是如何运作的?
(三)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凡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
梳理古代中国的契约发展历程
2.古代中国
出现契约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商周时期
汉朝以后
唐宋以后
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结合图片想一想,契约上需要哪些必备条件?
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或按手印)、保人(证人)、订立时间、双方权利义务等
学以致用,直击高考:地契的最早原型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存明朝前期的土地契约中,最多的是徽州地契,那里是明代许多商人的故乡,研究者在当地收集到近千件明朝以来的土地契约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中国学者已经发表的一份明初契约文书,日期是1400年。
十二都十保胡荫,承祖父户下有田壹号,坐落本都玖保(鱼鳞图册)玉字柒佰捌拾壹号田,取捌分四厘捌毫。其田东至路,西至李资衮等田,南胡祖寿田,北汪彦伦田。土名亭子头。
今来为无谷支用,同叔母朱氏商议,自情愿将前项壹号内田,尽行立契出卖于王猷干名下,面议时值价谷壹拾秤,其价当成契日一并交收足讫。
其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闻官受税,收苗管业。如有四至不明及重叠交易、内外人占拦,并是出产人自行抵挡,不及买人之事。
所有上手来脚,与别产相连,缴付未便,日后要用,本家索出参照不(无)词。今恐人心无凭,立此卖契文书为用。
建文二年九月 日 出产人胡荫(押)契 叔母 朱氏(押)
见人 王丑干(押) 叔 胡隆舟(押)
依口代书人 吴志高(押)
今领契内价谷并收足讫。同年月日再批。(押)
——摘编自卜正民《困惑的纵乐——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契约文书的价值。
(2)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对明朝前期的契约文书进行合理解读。
这份文件是一份古代的土地买卖合同,用白话文来说,内容大致如下:
卖方:胡荫,他继承了爷爷名下的一块土地,这块地在本地的第九保护区,编号是玉字第710号。
土地位置:这块地的东边是道路,西边是李资衮的地,南边是胡祖寿的地,北边是汪彦伦的地。这块地的名字叫做亭子头。
卖地原因:胡荫家里没有粮食收入,和叔叔朱氏商量后,他决定把这块地卖给王猷干。
交易条件:他们商量好这块地卖10秤谷子,钱在签合同的那天一次性付清。
责任声明:胡荫说,地卖出去之后,所有关于这块地的税务、管理和可能的纠纷,都由他自己负责,和王猷干没关系。
契约证明:合同里提到了几个见证人和代写人,包括胡隆舟、吴志高,还有王丑,他们作为证明人,对合同内容进行了确认并按了手印。
合同时间:这份合同是在建文二年(具体是哪个朝代不清楚,需要根据历史背景来确定)九月份签的。
合同执行:合同里说,王猷干已经收到了说好的谷子,合同已经完成,双方都没什么意见。
这份合同展示了古代土地交易的一些习俗和法律规定,比如土地的边界描述、交易价格、责任分配以及见证人的作用等。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珍贵资料。
答案
(1)价值:契约文书是当时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凭证,拥有契约文书,土地所有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契约文书属于文献史料和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史料用于研究明朝初期土地的买卖情况,土地占有等情况。同时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和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和补充。
(2)解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为什么:明朝前期土地买卖中,确立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契约文书。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因而保留下来的明朝时期的地契最多。有为他人代写契约文书的人(代书人),满足了人们录写文字的需要。
是什么:土地可以继承,土地买卖要征得亲属的同意。契约文书最后的签字画押如果是叔母签字,说明明朝前期部分普通妇女也会写字。
怎么样:上述史料有较高价值,有利于研究明朝前期的土地制度等。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课堂小结
以史为鉴 我向部长进一言
请根据今天所学内容,向国家商务部长进一言,中国如何实现商业强国的梦想?
课堂训练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D
2.明太祖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
A.朝贡贸易
B.“十三行”贸易
C.行会贸易
D.私人贸易
A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右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A.汉朝 B.北魏 C.唐朝 D.宋朝
C
4.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下图)。该枚邮票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罗马 D.伊斯坦布尔
B
3、(2018 江苏)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D
4、(2018·全国Ⅰ卷高考·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
5、(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
材料三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出现的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出现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