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目录
壹
村落的产生
贰
集镇的出现
叁
城市的产生
肆
世界各地的民居
村落的产生
第一章
一、村落的产生
(一)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历程: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1)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2)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2.作用:
(二)村落的出现
1.出现: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分布: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分布在大河流域,临近水源、水运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4.影响:
3.布局:
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1)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半坡原始村落示意图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一、村落的产生
(1)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
(2)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3)具有保守性;
(4)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5)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1: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2: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集镇的出现
第二章
二、集镇的出现
(一)兴起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手工业、农业分离
商业发展、商人出现
手工业者聚集
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地域经济中心出现
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分工、商业发展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军事防御
(5)政府管理需要
材料3: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集镇
聚落
集市
集 镇
材料4:人类古代社会的市,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即物物交换。这种市一般表现为定期的集市,虽然是在一定的场所进行的,但并不具备房屋、店舍和其他基本设施。这种集市在北方叫作集,在南方叫作墟、场、会
……农村集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修道路、盖房子,提供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并且为了方便交易者,还要开旅馆、饭店,发展公用事业。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这种集市就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农村集镇。
——摘编魏世恩《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二)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二、集镇的出现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 集镇雏形
北魏-唐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北宋 工商业集镇,行政机构集镇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汉口镇(商业中心)
佛山镇(手工业)
江西景德镇(瓷器)
浙江南浔古镇
(一)兴起原因
(二)过程
(三)发展和意义
意义:
①加强城乡的经济文化
联系和发展。
②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
社会生产力发展。
功能的演变:
①军事功能: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经济功能: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政治功能: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二、集镇的出现
城市的产生
第三章
三、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3.城市的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产生的区域:约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巴比伦城遗址
材料5: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军事
商贸
(二)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发展: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三、城市的产生
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特点:按周礼建制,分级定制,中正对称
理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等级观念;宗法观念;道法自然
日中市
中轴线
太庙
社稷坛
宫城
商业区
古代中国城市演变趋势: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功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
(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是从属地位,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的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2)商业活动:政府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政策没变
(3)地区分布: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4)从数量和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三)西方古代城市
雅典卫城遗址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罗马城排水系统
三、城市的产生
合作探究:结合图片,试分析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城市布局不苛求对称;
②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③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试比较分析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宋以前)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中世纪)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总结归纳:试比较分析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异同?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手工业、商业
较多
较大
经济、军事
手工业、商业
多
大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农业
较少
较小
经济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关系: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地位: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是人类三种主要的居住环境
趋势:
知识拓展: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的对比
世界各地的民居
第四章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二)代表性民居
1.两河流域民居:
(1)自然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建筑材料: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
(3)特点: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
结构基本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前室
主室
前庭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2.古埃及民居:
(1)自然环境:
干旱少雨,多沙漠
(2)建筑材料:
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3)特点:
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二)代表性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
巢居与穴居
北方
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南方
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
地面筑屋
干栏式建筑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代表性民居
(2)先秦以来:
①设计理念: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四合院
四合院
窑洞
安徽 徽派建筑
福建土楼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代表性民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因地而建、因势而成,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2.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3.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4.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环境与建筑交融等)
4.古希腊罗马民居:
(1)格局: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2)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古罗马民居的演变:
① 3世纪:
出现集体住宅以缓解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 4世纪:
大部分居民住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4)特征: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多立克柱
罗马复合式公寓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代表性民居
5.古印第安人民居:
(1)大平原的印第安人:
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
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因随时迁徙而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印第安人锥形帐篷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代表性民居
知识拓展: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民居之别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木、砖
木、石、砖
混凝土
野牛皮、木头
庭院、院落有柱廊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希: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罗: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复合式公寓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民居之同?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思考:世界各地民居之别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形式演变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五章
1.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2.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城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
3.凌家滩文化中的城市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第二区域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这反映出该遗址中的城市建设( )
A.取决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C.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B
4.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某地居民每年只等待大河水涨,灌满沟渠田畴;水退后,他们随即播种,便可获得丰收……那里的居民只要把蚊帐拿到池塘里捞一捞,便有吃不完的鱼虾。在此基础上,该地居民( )
A.传承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 B.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C.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D.编订了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
B
5.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基本单元构成院落,院落一进套一进,随着人口增加,房子越建越多,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居第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前厅作为礼仪交往场所,是男主人接待男宾的;后堂为女眷儿女活动和接待女客的场所。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徽商崛起成为民居营建的重要推动力
B.传统的礼仪制度影响着徽州民居布局
C.宗族血缘观念推动徽州民居规模扩大
D.体现了窑洞、四合院的徽派建筑风格
D
6.帝国时期的罗马住宅开始向高处发展,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被称为“复合式公寓”,一层为店面,二层以上租给百姓或外来人员。这类住宅( )
A.适应了人口剧增的住房需要 B.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C.标志着富人的居住形式变化 D.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A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