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常见题型总结练(二) 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一年级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常见题型总结练(二) 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一年级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6 17: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常见题型总结练(二) 2025-2026学年物理
高一年级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四.动态极值问题(共8小题)
23.两个力F1和F2间的夹角为θ,两力的合力为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F总比分力F1和F2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大
B.合力F一定总比分力F1和F2中的一个力大
C.若F1和F2大小不变,θ越小,合力F就越大
D.如果夹角θ不变,若F1的大小不变,只要F2增大,合力F就必然增大
24.(多选)不可伸长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两竖立圆环水平直径的两端,图13甲通过轻质光滑滑轮悬挂重物,图乙通过绳结在正中间悬挂重物。现将两圆环均缓慢地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稳定后各段绳的拉力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a、b端绳上拉力仍相等,均变小
B.a、b端绳上拉力仍相等,均变大
C.c端绳上拉力变大、d端绳上拉力变小
D.c端绳上拉力变小、d端绳上拉力变大
25.[多选]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为F,方向未知,则F1的大小可能是(  )
A.F           B.F
C.F D.F
26.(多选)下列关于分力与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
B.5N、2N、6N三个共点力最大合力为13N,最小合力为1N
C.合力F大小随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0°-180°)的增大而减小
D.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7.如图所示,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M上,水平恒力F1作用于物体上,现要使物体沿着OO′方向做直线运动(F1和OO′都在M平面内)。那么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2,则F2的最小值是(  )
A.F1cos θ B.F1sin θ
C.F1tan θ D.
28.将一个F=10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果已知其中一个不为零的分力方向与F成30°角,则关于另一个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方向可能与F平行 B.的大小不可能小于5N
C.的大小可能小于5N D.的方向与垂直时最小
29.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人分别在两岸用绳拉小船在河流中行驶,已知甲的拉力大小为800 N,方向与航向夹角为30°,乙的拉力大小为400 N,方向与航向夹角为60°,要保持小船在河流正中间沿虚线所示的直线行驶,则丙用力最小为(  )
A.与F甲垂直,大小为400 N
B.与F乙垂直,大小为200 N
C.与河岸垂直,大小约为746 N
D.与河岸垂直,大小为400 N
30.竖直墙上M为一坚实的固定圆环,同一高度的N为一铁钉,MN之间连着细铁丝,以下选项A中,有一力F沿图中水平方向拉着铁钉,B、C、D选项中同一大小的力F在铁丝中点沿图中方向拉铁丝,四种情况下,铁钉受到拉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五.据力的实际效果分解某力(共7小题)
31.(多选)如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105 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5.0×104 N
B.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1.0×105 N
C.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
D.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32.如图所示,用两根承受的最大拉力相等、长度不等的细绳AO、BO(AO>BO)悬挂一个中空铁球,当在球内不断注入铁砂时,则(  )
A.绳AO先被拉断   B.绳BO先被拉断
C.绳AO、BO同时被拉断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3.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式开通.为保持以往船行习惯,在航道外建造了单面索(所有钢索均处在同一竖直面内)斜拉桥,其索塔与钢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钢索的数量可减小索塔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B.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可以适当降低索塔的高度
C.索塔两侧钢索对称且拉力大小相同时,钢索对索塔的合力竖直向下
D.为了使索塔受到钢索的合力竖直向下,索塔两侧的钢索必须对称分布
34.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倾角为,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被光滑挡板挡住。挡板A沿竖直方向,挡板B垂直于斜面,斜面受到a、b两小球的压力大小之比是多少(  )
A. B. C. D.
35.(多选)明朝谢肇淛的《五杂组》中记载:“明姑苏虎丘寺塔倾侧,议欲正之,非万缗不可.一游僧见之曰:无烦也,我能正之.”游僧每天将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间敲进去,经月余扶正了塔身.假设所用的木楔为等腰三角形,木楔的顶角为θ,现在木楔背上加一力F,方向如图所示,木楔两侧产生推力FN,则(  )
A.若F一定,θ大时FN大
B.若F一定,θ小时FN大
C.若θ一定,F大时FN大
D.若θ一定,F小时FN大
36.如图所示,把光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F1、F2两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B.物体受到mg、FN、F1、F2共4个力作用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m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
D.力FN、F1、F2这3个力的作用效果和mg与FN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有可能不相同
37.刀、斧、凿等切削工具的刃部叫作劈,如图是斧头劈木柴的情景.劈的纵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使用劈的时候,垂直劈背加一个力F,这个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使劈的两个侧面推压木柴,把木柴劈开.设劈背的宽度为d,劈的侧面长为l,不计斧头自身的重力,则劈的侧面推压木柴的力为(  )
A.F B.F C.F D.F
六.二次分解(共4小题)
38.剪式千斤顶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四根等长的支持臂用光滑铰链连接,转动手柄,通过水平螺纹轴减小MN间的距离,以抬高重物。保持重物不变,MP和PN夹角为120°时N点受到螺纹轴的作用力为F1;MP和PN夹角为60°时N点受到螺纹轴的作用力为F2。不计支持臂和螺纹轴的重力,则F1与F2大小之比为(  )
A.1∶1 B.1∶3 C.∶1 D.3∶1
39.某压榨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B为固定铰链,若在A铰链处作用一垂直于墙壁的力F,则由于力F的作用,使滑块C压紧物体D,设C与D光滑接触,杆的重力及滑块C的重力不计,图中a=0.5 m,b=0.05 m,则物体D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力F的比值为(  )
A.4 B.5
C.10 D.1
40.某压榨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B为固定铰链,若在A铰链处作用一垂直于墙壁的力F,则由于力F的作用,使滑块C压紧物体D,设C与D光滑接触,杆的重力及滑块C的重力不计,图中a=0.6 m,b=0.1 m,则物体D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力F的比值为(  )
A.3 B.4 C.5 D.6
41.弹跳能力是职业篮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指标之一,许多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因为具有惊人的弹跳能力而被球迷称为“弹簧人”,弹跳过程是身体肌肉、骨骼关节等部位一系列相关动作的过程,屈膝是其中一个关键动作,如图所示,人屈膝下蹲时,膝关节弯曲的角度为θ,设此时大、小腿部的肌群对膝关节的作用力F的方向水平向后,且大腿骨、小腿骨对膝关节的作用力大致相等,那么脚掌所受地面竖直向上的弹力约为(  )
A. B.
C. D.tan
七.正交分解(共7小题)
42.如图,斜面倾角为30°,一质量m=1 kg的物块在与斜面成30°角的拉力F作用下恰好不上滑.已知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求F的大小.(g=10 m/s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43.如图,质量均为m的小球A和B分别用轻质细线a、b悬于O点,A、B用轻质细线c连接。给B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静止时,细线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细线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细线c刚好水平,重力加速度为g,则拉力F的大小为(  )
A.mg B.mg
C.mg D.mg
44.如图所示,总重为G的吊灯用三条长度相同的轻绳悬挂在天花板上,每条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则每条轻绳对吊灯的拉力大小为(  )
A. B.
C.Gcos θ D.Gsin θ
45.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家用拖把拖地,拖把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设某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该同学用沿拖杆方向的力F推拖把,让拖把头在水平地板上向前匀速移动,此时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地面受到的压力FN=Fcos θ
B.拖把头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f=μmg
C.推力F=
D.推力F=
46.如图所示,F1、F2为有一定夹角的两个力,L为过O点的一条直线,当L取什么方向时,F1、F2在L上的分力之和最大(  )
A.F1、F2合力的方向
B.F1、F2中较大力的方向
C.F1、F2中较小力的方向
D.任意方向均可
47.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机器人通过磁铁吸附在船舷外壁面检测船体。壁面可视为斜面,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船和机器人保持静止时,机器人仅受重力G、支持力FN、摩擦力Ff和磁力F的作用,磁力垂直壁面。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Ff=G B.F=FN
C.Ff=Gcos θ D.F=Gsin θ
48.建筑装修中,工人用质量为m的磨石对倾角为θ的斜壁进行打磨(如图所示),当对磨石施加竖直向上大小为F的推力时,磨石恰好沿斜壁向上匀速运动,已知磨石与斜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磨石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A.(F-mg)cos θ
B.(F-mg)sin θ
C.μ(F-mg)cos θ
D.μ(F-mg)tan θ
八.实验问题(共7小题)
49.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标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的器材有:木板、白纸、两个标准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刻度尺、铅笔、细线和图钉若干。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2)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F1和F2的大小,并____________(多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刻度尺量出橡皮条的长度
B.用刻度尺量出两细线的长度
C.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
D.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3)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________________,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F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F的方向。
(4)选择合适标度,由步骤②的结果在白纸上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F1和F2的合成图,得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按同一标度在白纸上画出力F的图示。
(5)比较F′和F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1.某学习小组在课外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
(1)该实验需要用到如图甲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并用对拉的方法选择弹簧测力计。有两种选择方案,方案一:两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对拉;方案二:两弹簧测力计置于尽量光滑的水平桌面对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进行调零
B.对拉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需一致
C.若方案一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
D.若方案二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
(2)该学习小组使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5.00 N,将橡皮条一端固定,先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标记为O点,紧靠细绳标记A、B两点及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其拉至O点,紧靠细绳标记C点及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该小组完成的某次实验数据记录在图乙中。
①为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请按实验要求在图乙中完成作图;
②结合图乙,分析实验过程与结果,请至少给出一个方案以减小该实验的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图甲、乙、丙、丁为“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过程。
(1)如图甲所示,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轻质小圆环。在图乙中,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轻绳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拉力F1、F2、F3的共同作用,静止于O点。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小圆环,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使小圆环仍静止于O点,如图丙所示。则F1与F2的合力与________相等,F1、F2与________的合力为0(均选填“F”或“F3”)。
 
(2)用A、B两只弹簧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O点,这时AO、BO间夹角∠AOB<90°,如图丁所示。现改变弹簧测力计A的拉力方向,使α角减小,但不改变它的拉力大小,那么要使小圆环仍被拉到O点,需调节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及β角,在下列调整方法中,可能实现目标的方法是________。
A.增大B的拉力和β角
B.增大B的拉力,β角不变
C.增大B的拉力,同时减小β角
D.B的拉力大小不变,增大β角
53.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
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测力计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F/N 0 0.50 1.00 1.50 2.00 2.50
l/cm l0 10.97 12.02 13.00 13.98 15.05
③找出②中F=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 O′。
④在测力计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挂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挂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
(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OA的大小为________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5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圆弧形轨道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为0.3 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
F1/N 1.001 0.580 … 1.002 …
F2/N -0.868 -0.291 … 0.865 …
θ 30° 60° … 150° …
(1)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________(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________kg(g取10 m/s2,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
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
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
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
(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而不是其他形状)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A.方便改变A传感器的读数 B.方便改变B传感器的读数
C.保持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 D.方便改变细绳与杆的夹角θ
55.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如图(a),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
(2)如图(b),将三根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
(3)如图(c),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答案
四.动态极值问题(共8小题)
23.
选C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此时合力F比分力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小,A、B错误;若F1和F2大小不变,θ越小,合力F越大,C正确;如果夹角θ不变,F1大小不变,F2增大,合力F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故D错误。
24.AC
解析 对甲图,绳上张力处处相等,两边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等(“活结”模型)。设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a、b连线的水平距离为d,绳总长为L,有cos θ=,2Tasin θ=mg,解得Ta=Tb=,圆环缓慢地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d变小,a、b端绳上拉力仍相等,均变小,A正确,B错误;对乙图,圆环缓慢地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两绳上拉力方向都变化,但两拉力方向夹角保持不变(“死结”模型),对结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力的矢量三角形可知,旋转前Tc=Td,旋转后,c端绳上拉力变大、d端绳上拉力变小,C正确,D错误。
25.选AC 如图所示,
因F2=F>Fsin 30°,故F1的大小有两种可能情况,由ΔF==F,即F1的大小分别为Fcos 30°-ΔF和Fcos 30°+ΔF,即F1的大小分别为F和F,A、C正确。
26.A.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比任何一个分力大,也可以比任何一个分力小,也可以大小等于分力,故A正确;
B.5N、2N、6N三个共点力同向共线时,合力最大,最大合力为13N;5N与2N的合力范围是
当5N与2N合力大小为6N,方向与6N的力方向相反时,三个力的合力为0,则最小合力为0N,故B错误;
C.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F1-F2|≤F≤F1+F2
当两个分力的夹角(0°-180°)逐渐增加时,其合力逐渐变小;故C正确;
D.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ACD。
27. 选B 要使物体沿OO′方向做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F沿OO′方向,如图,
由三角形定则知,当F2方向垂直OO′时,F2有最小值,为F2=F1sin θ,B正确。
D
A.由题意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已知其中一个不是零的分力方向与F成30°角,由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第二个分力的方向一定不可能与合力F平行,A错误;
BCD.由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如图所示,当的方向与的方向垂直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此时大于5N;由矢量三角形图可知,若大于5N,则有可能小于5N,BC错误,D正确。
故选D。
选C 如图所示,
甲、乙两人的拉力大小和方向一定,其合力为如图所示中的F,要保持小船在河
流中间沿虚线方向直线行驶,F与F丙的合力必沿河岸方向,当F丙与河岸垂直时,其值最小,由图可知,F丙min=F乙sin 60°+F甲sin 30°=200 N+400 N≈746 N,C正确。
选项A中,铁钉受到拉力,选项B中铁丝中点的力F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行几何关系
解得铁钉受到拉力
可知,时,
又根据选项B、C、D中a角度不变,力F不变,角度减小,铁钉受到拉力也逐渐减小,因此选项B中铁钉受到拉力最大,故B正确。
五.据力的实际效果分解某力(共7小题)
31. 设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F1,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F,两臂间夹角为θ,则有F=2F1cos ,由此可知,当F=1.0×105 N,θ=120°时,F1=1.0×105 N,A错误;由牛顿第三定律知,B正确;若继续摇动把手,F不变,θ减小,则F1将减小,C错误,D正确.
32. 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将铁球对结点O的拉力分解,如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FB>FA,又因为两绳承受的最大拉力相等,故当在球内不断注入铁砂时,绳BO受到的拉力先达到最大值,绳BO先断,故B正确。
 增加钢索的数量不能减小索塔受到的向下的压力,A错误;当索塔受到的力F一定时,降低索塔的高度,钢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减小,则钢索受到的拉力将增大,B错误;如果索塔两侧的钢索对称且拉力大小相同,则两侧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钢索的合力一定竖直向下,C正确;索塔受到钢索的拉力合力竖直向下,当两侧钢索的拉力大小不等时,由图可知,两侧的钢索不一定对称,D错误.
如图1所示,球的重力作用效果,是同时挤压斜面和挡板,则重力的两个分力方向分别垂直斜面和挡板。
由图1可得斜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如图2所示,斜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即两挡板受到小球的压力大小之比为。
故选A。
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将F分解为垂直于木楔两侧的力FN,如图所示
则=sin
故FN=,
所以当F一定时,θ越小,FN越大;当θ一定时,F越大,FN越大,故选项B、C正确,A、D错误.
A.F1 与F2 是重力mg按照效果分解的力,这两个分力不是物体所受到的力,故A错误;
B.物体只受重力mg和支持力FN两个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根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m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故C正确;
D.力FN 、F1 和F2 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跟mg、FN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斧头劈木柴时,设两侧面推压木柴的力分别为F1、F2且F1=F2,利用几何三角形与力的三角形相似有 ==,得推压木柴的力F1=F2=F,所以B正确,A、C、D错误.
六.二次分解(共4小题)
38. 选D 当两臂间的夹角为120°时,两臂受到的压力为N1==G,对N点分析,N点受到螺纹轴的作用力为F1=2N1cos 30°=G,当两臂间的夹角为60°时,两臂受到的压力为N2==G,对N点分析,N点受到螺纹轴的作用力为F2=2N2cos 60°=G,则有=3∶1,故A、B、C错误,D正确。
39. 按力F的作用效果沿AC、AB杆方向分解为图甲所示的F1、F2,则F1=F2=,由几何知识得tan θ==10,再按F1的作用效果将F1沿水平向左和竖直向下分解为图乙所示的F3、F4,则F4=F1sin θ,联立得F4=5F,即物体D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力F的比值为5,B对.
       甲     乙
答案 B
 设力F与AC方向间的夹角为θ,将力F按作用效果沿AB和AC两个方向进行分解,作出力的分解图如图甲所示。由几何关系得2F1cos θ=F,则得F1=F2=,再将F2按作用效果分解为FN和FN′,作出力的分解图如图乙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FN=F2sin θ,联立得到FN=,根据几何知识得tan θ==6,得到FN=3F,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A
选D 设大腿骨、小腿骨对膝关节的作用力为F1,则他们之间的夹角为θ,F即为他们合力的大小,则有2F1cos=F,脚掌所受地面竖直向上的弹力约为N=F1sin,联立可得:N=tan。
七.正交分解(共7小题)
42. 对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交分解拉力F、重力mg,如图所示
x轴:Fcos 30°-mgsin 30°-Ff=0
y轴:Fsin 30°+FN-mgcos 30°=0
又Ff=μFN
代入数值,解得F=5 N.
43. 根据题意,分别对A、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对小球A,竖直方向有Facos 30°=mg,水平方向有Fasin 30°=FcA,对小球B,竖直方向有Fbcos 60°=mg,水平方向有FcB+Fbsin 60°=F,又有FcA=FcB,联立解得F=mg,故C正确。
对吊灯,由平衡条件可知:3FTcos θ=G,解得FT=,故选A.
拖把头受到重力、支持力、推力和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竖直方向上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N′=Fcos θ+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地面受到的压力为FN=Fcos θ+mg,故A错误;根据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可得Ff=μFN=μ(Fcos θ+mg),故B错误;拖把头在水平地板上向前匀速移动,水平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sin θ=Ff,即Fsin θ=μ(Fcos θ+mg),解得推力F=,故C错误,D正确。
选A F1和F2在L上的分力之和等价于F1、F2的合力在L上的分力,而F1和F2的合力要在L上的分力最大,就应该取这个合力本身的方向,所以A正确。
如图所示,将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和沿斜面方向分解,由平衡条件得,沿斜面方向Ff=Gcos θ,垂直斜面方向F=Gsin θ+FN,故C正确,A、B、D错误。
A
解析 磨石受重力、推力、斜壁的弹力及摩擦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由图可知,F一定大于重力mg;先将重力及向上的推力合成后,将二者的合力沿垂直于斜壁方向及平行于斜壁方向分解,则在沿斜壁方向上有Ff=(F-mg)cos θ,在垂直斜壁方向上有FN=(F-mg)sin θ,则Ff=μ(F-mg)sin θ,故A正确.
八.实验问题(共7小题)
49. (1)由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至O点的拉力一定沿AO方向;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由于误差的存在,不一定沿AO方向。
(2)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故本实验采用等效替代法,B正确。
(3)①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标号是C、E。②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答案:(1)F′ (2)B (3)①C E ②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E中应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50. (2)实验中要保证两次操作使橡皮条产生相同的弹力作用,故应标记小圆环的位置以及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由测力计读出,方向即为细线的方向,故C、D正确;橡皮条与细线的长度没必要测出,故A、B错误。
(3)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已标记的小圆环位置,记录此时拉力F的大小和方向。
(5)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即可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1. (1)对拉弹簧测力计是为了校准两弹簧测力计,但是在校准前必须要调零,然后在水平面上对拉两弹簧测力计,若其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竖直方向上对拉时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并且与弹簧的量程无关,所以A、D正确,B、C错误。
(2)①如图所示。
②适当增大两细绳的夹角或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
答案:(1)AD (2)①见解析图 ②适当增大两细绳的夹角或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
 (1)F1与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则F1与F2的合力与F相等;小圆环受到拉力F1、F2、F3的共同作用,静止于O点,则F1、F2、F3的合力为0。
(2)保持O点位置不动,即合力大小、方向不变,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不变,只要符合该条件而且能够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即可,如图所示,可见F2增大,β角可能增大(从1变到4),也可能减小(从1变到2),也可能不变(从1变到3),故A、B、C正确;B的拉力大小不变,增大β角,不能够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故D错误。
53. (1)在坐标系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1所示,由图线可知与横轴的交点l0=10.00 cm。
(2)橡皮筋的长度l=OA+OB=13.60 cm,由图1可得F=1.80 N,所以FOA=FOB=F=1.80 N。
(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FOA和FOB的图示,然后以FOA和FOB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过O点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如图2所示。
(4)FO O′的作用效果和FOA、FO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是FOA、FOB两个力的合力,所以只要比较F′和FO O′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见解析图1 10.00(9.90~10.10均可) (2)1.80(1.70~1.90均可) (3)见解析图2 (4)FO O′
(1)A传感器受到的力均为拉力,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F1sin θ,当θ=30°时,F1=1.001 N,可求得m≈0.05 kg。
(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是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
(3)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轨道移动的过程中,传感器与O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O点位置保持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
55. (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则应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
(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
(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的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答案:(1)静止
(2)三根细线的方向
(3)结点O的位置
(4)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小)值 常见题型总结练 2025-2026学年数学高一年级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图象法求单调区间
1.如图是函数的图象,则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A. B. C. D.
2.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 B. C. D.
3.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该函数的减区间为( )

A. B.
C. D.
4.定义在上的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二: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1.已知四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在定义域内具有单调性的函数是( )
A. B.
C. D.
2.(多选题)在区间上为减函数的是( )
A. B. C. D.
3.(多选题)下列函数中,在R上是增函数的是( )
A.y=|x| B.y=x
C.y=x2 D.y=
4.下列函数中,在上单调递增的是( )
A. B. C. D.
三: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1.下列函数中,满足“对任意,,当时,都有”的是( )
A. B. C. D.
2.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 )
A.1 B. C. D.
3.下列函数中,在区间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4.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满足,则在区间内单调递增
B.若满足,则在区间内单调递减
C.若在区间内单调递增,在区间内单调递增,则在区间内单调递增
D.若在区间内单调递增,在区间内单调递增,则在区间内单调递增
四: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1.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 )
A. B. C.和 D.
2.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1] B.[1,) C.[1,4] D.[2,1]
3.已知,则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 .
4.(24-25高一上·全国·课堂例题)已知函数,,根据图象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五: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1.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整数a的取值可以为( )
A. B. C.0 D.1
2.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若函数(为实数)是R上的减函数,则( )
A. B. C. D.
4.若在上为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六: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或解不等式
1.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对任意的x1,x2且x1≠x2都有[f(x1)﹣f(x2)](x1﹣x2)>0成立,若f(x2+1)>f(m2﹣m﹣1)对x∈R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C.(﹣∞,﹣1)∪(2,+∞) D.(﹣∞,﹣1]∪[2,+∞)
3.设函数在区间上有意义,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下列各式中,能够确定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的是( )
A. B.
C. D.
4.(多选题)设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则( )
A.
B.
C.
D.
E.
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利用图象求函数最值
1.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0,7]上是增函数,在[7,+∞)上是减函数,又f(7)=6,则f(x)(  )
A.在[-7,0]上是增函数,且最大值是6
B.在[-7,0]上是减函数,且最大值是6
C.在[-7,0]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是6
D.在[-7,0]上是减函数,且最小值是6
2.函数y=f(x)在[-2,2]上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是(  ).
A.f(-2),0 B.0,2 C.f(-2),2 D.f(2),2
3.若函数,它的最大值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
二:利用单调性求函数最值
1.函数y=在[2,3]上的最小值为( )
A.2 B.
C. D.-
2.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B,则A-B等于( )
A. B. C.1 D.-1
3.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 )
A. B.1 C. D.2
4.若函数y=在区间[2,4]上的最小值为5,则k的值为(  )
A.5 B.8
C.20 D.无法确定
三: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1.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有最大值5,最小值1,则的值等于( )
A. B.1 C.2 D.3
2.定义域为R的函数满足,且当时,,则当时,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3.(多选题)关于函数()在上最小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 B.
C.与的取值有关 D.不存在
4.(多选题)已知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则可能的取值为( )
A. B.3 C. D.1
四:判断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和求解单调区间
1.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多选题)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则的可能的取值是( )
A.1 B.2 C.3 D.4
五: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
1.如图所示是函数的图象,图中曲线与直线无限接近但是永不相交,则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函数的定义域为
B.函数的值域为
C.此函数在定义域中不单调
D.对于任意的,都有唯一的自变量x与之对应
2.若是偶函数,且对任意∈且,都有,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A. B.
C. D.
3.向一个圆台形的容器(如图所示)中倒水,且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所倒的水体积相等,记容器内水面的高度y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为,则以下函数图象中,可能是的图象的是(  ).
A. B.
C. D.
4.(23-24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一水池有2个进水口,1个出水口,进出水速度如图甲、乙所示.某天0点到6点,该水池的蓄水量如图丙所示(至少打开一个水口).

给出以下4个论断,其中正确的是(  )
A.0点到3点只进水不出水
B.3点到4点不进水只出水
C.3点到4点只有一个进水口进水
D.4点到6点不进水也不出水
答案
一:图象法求单调区间
根据题意,结合函数图象可得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故选:.
函数的定义域需要满足,解得定义域为,
因为在上单调递增,所以在上单调递增,
故选:D.
函数的图象在区间和是下降的,在区间和是上升的,
故该函数的减区间为.
故选:C.
,取
如图所示:
单调递减区间是
故答案为
二: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对于A,函数分别在及上单调递增,
但存在,使,故A不符合题意;
对于C,函数分别在及上单调递增,
但存在,使,故C不符合题意;
对于D,函数分别在及上单调递减,
但存在,,使,故D不符合题意;
只有B完全符合增函数的定义,具有单调性.
故选:B.
解:函数是上的减函数,
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函数在区间单调递减.
函数在区间单调递增,
所以A,B,C符合要求;D项不符合要求.
故选:ABC.
解:选项A,,当x<0时单调递减,不符合题意;
选项B,显然在R上是增函数,符合题意;
选项C,y=x2,当x<0时单调递减,不符合题意;
选项D,作出草图如下,实线部分,观察图象可得函数在R上为增函数,符合题意.

故选:BD
对于A中,函数在上单调递减,所以A不符合题意;
对于B中,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所以B符合题意;
对于C中,函数在上单调递减,所以C不符合题意;
对于D中,时函数在上单调递减,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三: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因为对任意,,当时,都有,所以在上为增函数,
A选项,在上为增函数,不符合题意.
B选项,在上为减函数,不符合题意.
C选项,在上为增函数,符合题意.
D选项,在上为增函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因为在上单调递增,且恒成立,
可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当时,,所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
故选:B.
选项A:,开口向下,对称轴为,所以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所以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可以看作由函数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所以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开口向下,对称轴为,所以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对于AB:函数满足,或,特值并不具有任意性,
所以区间端点值的大小关系并不能确定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故A,B错误;
对于C:区间和有交集,故函数在区间内单调递增,故C正确,
对于D:区间和没有交集,故不能确定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
例如在和上递增,但,故D错误.
故选:C.
四: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由可得且,
因为开口向下,其对称轴为,
所以的减区间为和
所以的单调增区间为和
故选:C
由,得,解得,
令,则,
因为在上递增,在上递减,而在上递增,
所以在上递增,在上递减,
所以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故选:D
解:因为,对称轴为 ,又开口向下,
又,∴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故答案为:

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五: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解:由题意可得,解得,
∴整数a的取值可以为.
故选:A
函数的对称轴为,
由题意可知,解得,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B.
由题意知,解得
故选:D
为上的减函数, 时, 递减,即,①, 时, 递减,即,②且 ,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 .
故选:C.
六: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或解不等式
在上单调递增,,,解得:,
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故选:C.
解:由题意,可知:
∵对任意的x1,x2且x1≠x2都有[f(x1)﹣f(x2)](x1﹣x2)>0成立,
∴函数f(x)在定义域R上为增函数.
又∵f(x2+1)>f(m2﹣m﹣1)对x∈R恒成立,
∴x2+1>m2﹣m﹣1,
∴m2﹣m﹣1<1,
即:m2﹣m﹣2<0.
解得﹣1<m<2.
故选:A.
解: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与应该同号,所以,
故选:C.
由题意,函数在上为减函数.
当时,,,,
则,,,故ACD错误;
对于B,因为,所以,
所以,故B正确;
对于E,因为,所以,故E正确.
故选:BE.
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利用图象求函数最值
∵函数是偶函数,而且在[0,7]上为增函数,
∴函数在[-7,0]上是减函数.
又∵函数在x=7和x=-7的左边是增函数,右边是减函数,且f(7)=f(-7),
∴最大值为f(7)=f(-7)=6.
故选B.
试题分析:由图观察可知函数在和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函数在处取的最大值为.
又由图观察可知,所以函数的最小值为.故C正确.
由题意,函数表示开口向上,且对称轴为的抛物线,
要使得当,函数的最大值为,则满足且,
解得,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D.
由题:,函数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减,
可以看成函数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作出图象:
所以函数在递减,在递减,,,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
故答案为:
二:利用单调性求函数最值
y=在[2,3]上单调递减,所以x=3时取最小值为,
故选:B.
函数在区间是减函数,
所以时有最大值为1,即A=1,
时有最小值,即B=,
则,
故选:A.
由知,在上是增函数,所以在上递增,所以.
故选:C
∴或∴k=20.选C.
三: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由题意,函数,
可得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当时,则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其最小值为,
显然不合题意;
当时,则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故函数的最大值为,
因为,令,即,即,
解得或,
又因为,所以.
故选: D.
设,则,则,又,∴,∴当时,取到最小值为.
由题意得: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且函数图象开口向上,
则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
故选:BCD.
解:因为函数,函数的对称轴为,开口向上,
又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
所以当时,,解得(舍去)或;
当,即时,,解得(舍去)或;
当,即时,.
综上,的取值集合为.
故选:BC.
四:判断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和求解单调区间
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上,
若在区间上递增,
则对称轴x=-a,
即a
故选D.
函数的对称轴为,
由于在上是减函数,所以.
故选:B
函数的对称轴为,
由于在上是减函数,所以.
故选:B
因为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在R上的最小值为,且,
(1)当时,由的值域为,可知必有
所以且,解得,此时
(2)当时,由的值域为,可知必有
所以且,解得,此时
综上可知,
所以的可能的取值为
故选:BCD
五: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
1 由图知:的定义域为,值域为,A、B错;
显然在分别递增,但在定义域上不单调,C对;
显然,对应自变量x不唯一,D错.
故选:C
∵对任意的x1,x2∈(0,+∞),都有,
∴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
又∵,
∴,
又∵f(x)是偶函数,∴f(﹣)=f().
∴.
故选:A.
由容器的形状可知,在相同的变化时间内,高度的增加量越来越小,
故函数的图象越来越平缓,
故选:D.
由甲,乙图得进水速度为1,出水速度为2,
对A,由题意可知在0点到3点这段时间,每小时进水量为2,即2个进水口同时进水且不出水,所以A正确;
对BC,从丙图可知3点到4点水量减少了1,所以应该是有一个进水口进水,同时出水口也出水,故B错误C正确;
对D,当两个进水口同时进水,出水口也同时出水时,水量保持不变;也可由题干中的“至少打开一个水口”知D错,故D错误.
故选: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