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学案
课题 13.2.3命题与证明 单元 12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 2.了解辅助线的概念,理解辅助线在解题过程中的用处 3.经历思考、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
难点 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回想一下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之前通过剪拼或者测量,认识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但是实际的操作中总是有一些误差,我们能不能通过更严谨的语言来证明呢?思考一下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命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ABC,求证:∠A+∠B+∠C=180° 证明:延长BC到D,过点C作CE∥AB, 如图13-2-7, ∴∠1=∠ ,( ) ∠2=∠ ,( ) ∵∠ +∠ +∠ACB=180°,( ) ∴∠ +∠ +∠ACB=180°.( ) 在这里,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应为90°. 请你自己思考,给出以下推论的证明过程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在△ABC中,∠A+∠B=90°,求:∠C的度数.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推论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例、已知:△ABC. 求证:∠A+∠B+∠C =180°. 证明:D是BC边上一点,过点D作DE∥AB,DF ∥ AC,分别交AC,AB于点E,F. ∵DE∥AB,DF∥AC, ∴∠A=∠4 ,∠B=∠3 ,( ) ∠C=∠1 . ( ) ∠2=∠4 . ( ) ∴∠2=∠A . ( ) ∵∠1+∠ 2+∠3 =180°,( ) ∴∠B+∠ BAC+∠C =180°. (等量代换)
巩固训练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等于( ) A.90° B.135° C.270° D.315° 2.在△ABC中,若∠A=40°,∠B=100°,则∠C的度数为 ( ) A.70° B.60° C.50° D.40° 3.如图,AD⊥BC,垂足为D,点E在AC上,且∠A=30°, ∠B=40°,则∠BFD的度数为 ,∠C的度数为 . 4.如图,∠1= °. 5.如图,AD、BE分别是BC、AC边上的高,O是AD、BE的交点,若∠AOB=∠C+20°.求∠OBD、∠C.
作业布置 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4∶6,这个三角形一定(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2. 如图,AB∥CD,∠A+∠E=75°,则∠C为( ) A.60 ° B.65 C.75 ° D.80 ° 3.如图,把△ABC沿直线DE翻折,若∠1+∠2=70°,则∠B= . 4.在Rt△ ABC 中,∠ A ∶∠ B ∶∠ C =2∶ m ∶4,则 m 的的值是 . 5.已知:如图所示,△ABC中,∠AFB=135°,∠A、∠B的平分线AD、BE交于F,试证明△ABC为直角三角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