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体会情感表达的细腻与真挚,达成对诗歌 “情感美” 的认知。
借助学习学案的辅助,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篇章结构,理解诗歌内容的排布逻辑,进而把握作品整体的艺术风貌与 “整体美”。
通过对诗歌关键语言的品味与赏析,深入解读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场景形象,领悟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体会诗歌的 “形象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悲剧氛围,理解 “悲剧美” 的内涵
聚焦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鉴赏其独特的表达技巧与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如何通过对音乐艺术的精妙描写,实现人物情感的沟通与联结,进而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 “音乐描写” 与 “情感、形象” 之间的内在关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早年家境清寒,勤奋苦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清新自然,深受百姓喜爱,有“老妪能解”之说。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与元稹并称“元白”,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叙事诗和乐府诗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1:诗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主要内容?它与全诗有何关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前小序,找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思考这些内容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例如,小序中提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句对理解诗人情感变化有何提示?
回答预设: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九江,次年秋夜在湓浦口送客时偶遇一位曾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听其演奏并听她讲述身世,引发共鸣,因而作《琵琶行》。小序不仅交代了诗歌创作的缘起,还点明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师点评:准确把握小序的信息提取和结构功能,是理解叙事类诗歌的重要起点。小序作为引子,具有交代背景、铺垫情感、揭示主旨的多重作用。
问题2:诗人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景的?这一描写有何艺术效果?
教师引导:请大家关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结合上下文分析琵琶女出场的过程和神态描写,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回答预设:琵琶女的出场经历了“闻声—寻人—邀见—再请”的过程,“千呼万唤”说明她的犹豫与矜持,“犹抱琵琶半遮面”则通过动作细节表现她的羞怯、孤傲与沧桑。这种描写既符合她曾经名噪京城、如今沦落江湖的身份转变,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悲剧色彩。
教师点评:能从动作描写中读出人物心理和身份特征,体现了对文学细节的敏感度。这是古典诗歌中“以形传神”的典型手法。
问题3:琵琶女自述身世前后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教师引导:请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早年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句子,对比分析她的命运转折。她曾经“五陵年少争缠头”,如今却“绕船月明江水寒”,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回答预设:琵琶女早年技艺高超、容貌出众,在长安备受追捧,“一曲红绡不知数”写出其风光无限;而今年老色衰,嫁给商人,独守空船,生活寂寞凄凉。这种由盛转衰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依附男性、青春即资本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艺妓群体一旦失去市场价值便被抛弃的社会处境。
教师点评:能够联系社会背景解读个体命运,展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注意把握“个人悲剧”背后的“时代共性”。
问题4:为什么诗人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引导:请结合白居易的被贬经历和琵琶女的漂泊生涯,从身份地位、情感体验、人生境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回答预设:两人虽身份不同——一为官员,一为乐伎,但都曾辉煌一时,又都遭遇冷落。琵琶女“名属教坊第一部”,诗人也曾居庙堂之高;如今她“漂沦憔悴”,诗人亦“谪居卧病浔阳城”。他们都远离京城,身处偏远之地,精神孤独,怀才不遇。正是这种“沦落”的共同体验,使他们产生强烈共鸣。
教师点评:抓住“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核心句,深入挖掘人物间的精神契合,体现了对诗歌主旨的深刻理解。
问题5:结尾“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有何深意?为何以“青衫湿”作结?
教师引导:注意“青衫”是唐代八、九品文官的官服颜色,结合诗人当时的职位和心境,思考这个细节的象征意义。
回答预设:“青衫”是低级官员的服饰,象征诗人政治地位的下降。“青衫湿”表面写泪水浸湿衣衫,实则表达内心极度悲痛。这不仅是为琵琶女流泪,更是为自己仕途失意、理想破灭而哭。以这一细节收束全诗,含蓄深沉,余韵悠长,强化了全诗的抒情力量。
教师点评:能从服饰细节切入理解情感内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赏析能力。这是古典诗歌常见的“借物抒情”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内容,从情节梳理到人物分析,再到主题探究,逐步深化思维层次,培养整体把握与深度解读的能力。)
三、语言赏析
问题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几句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有何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注意诗句中的比喻修辞和叠词运用,思考这些语言手段如何让无形的音乐变得可感可知。
回答预设:这四句运用比喻和拟声词生动描绘了琵琶声的不同层次。“大弦嘈嘈如急雨”以“急雨”比喻粗弦的沉重宏亮,“小弦切切如私语”以“私语”形容细弦的轻柔细腻。“嘈嘈切切”使用叠词增强节奏感,“大珠小珠落玉盘”则用视觉意象通感听觉,写出音符清脆圆润、交错纷繁之美。整体使音乐形象具体可感,极具画面感与韵律美。
教师点评:能结合修辞与感官互通赏析语言,掌握“化无形为有形”的描写技巧。
问题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为何被称为千古名句?
教师引导:音乐本是有声的艺术,为何诗人反而强调“无声”更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情境思考“无声”背后蕴含的情感。
回答预设:这两句写的是音乐暂停之时的情感张力。前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已暗示演奏进入低潮,“无声”并非空白,而是情感积蓄的顶点。此时听众沉浸于琵琶女的身世之悲中,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哀愁与愤懑。“无声胜有声”道出了艺术留白的魅力——最深的悲痛往往不在喧嚣,而在沉默之中。
教师点评:能理解“以静衬动”“以无胜有”的艺术辩证法,体现了较高的审美领悟力。
(设计意图:聚焦经典语句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品味比喻、通感、叠词、留白等手法的精妙之处,提升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与鉴赏力。)
四、课堂小结
总结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诗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诗人情感,更有利于课文的背诵。
三次琵琶声:先是诗人送客听到第一次琵琶声,第二次请出琵琶女为自己弹奏一曲,弹奏结束后琵琶女又说了自己的身世经历,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动,也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三次再请琵琶女弹奏,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间都有对应 。 第二段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每一段乐曲表达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对应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变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诗人的遭遇相对应的。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不少于100字)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怜人悲己 ︱
琵琶声 ←→ 琵琶女的身世 —— 诗人的身世 —— 青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