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下朝代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隋、唐、五代十国、兀、宋、明、清
B.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C.隋、唐、宋、五代十国、元、明、清
D.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
2.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个年代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6世纪初
B.公元6世纪末
C.公元7世纪初
D.公元7世纪末
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唐朝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按程序接下来你应该交给哪个部门审议(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5.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徐州市某初中曹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大一统的王朝
B.“和同为一家”
C.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7.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姝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化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0.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如图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11.“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阿保机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2.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形成的新民族是( )
A.回族
B.满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14.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1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倶列六部之上。”根据材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明成祖时开始设立内阁
B.内阁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内阁权力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
D.内阁的设立是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1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曹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丞相制度的渊源”、“厂卫制度考”、“军机处的由来”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民族政策的演变
1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8.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航海技术的发展
19.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20.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
A.吉林将军
B.伊犁将军
C.盛京将军
D.黑龙江将军
2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2.“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23.“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4.《资治遥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C.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
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25.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有“诗史”之称
B.《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
C.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辛弃疾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1)唐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2)贞观十五年,吐藩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唐朝采用和亲方式,改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3)“(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纪、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两宋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宋代社会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抗元的民族英雄,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意志和决心。
(5)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需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
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制造突火枪等火器。
27.情景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景一
王谠在《唐语林》中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1)分析: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在他统治期间,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情景二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现存的唐诗中留下了很多描写科举制的诗句。比如:“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分析:从诗歌中可见,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考试为主,其基本特征是 , 。
情景三
:1005年,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辽国皇帝:“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3)分析:宋辽澶州之战中,宋 亲征,打退辽军,后,宋辽议和,史称 。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情境四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4)分析:书中的东京就是今天的 ,由书中描述可见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城中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从描述中也可知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后半夜, 散去不久, 又开张了。
情境五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5)分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诗人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文学的又一高峰, 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千古流传的豪放绝唱。
28.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富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官吏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9.综合探究,近年以来,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材料一
中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力量,也有利于周边,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希望,不论是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则对谁都不利。﹣﹣2016年3月,李克强谈周边问题
(1)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抗外来侵略,中国涌现了许多名族英雄,请列举两位明清时期的民族英雄,并写出它们的事迹。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的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在哪个朝代设置的?清朝在1684年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有何意义?
材料三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於碑也。”
﹣﹣唐蕃会盟碑
(3)唐朝时西藏被称为什么?唐朝时藏族统一各部,建立“西藏政权”的是谁?西藏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哪个朝代?其管理机构是什么?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哪一机构管理西藏?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下朝代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隋、唐、五代十国、兀、宋、明、清
B.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C.隋、唐、宋、五代十国、元、明、清
D.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
【考点】中国古代史综合题.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解答】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由此可知B顺序正确.
故选B.
2.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个年代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6世纪初
B.公元6世纪末
C.公元7世纪初
D.公元7世纪末
【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方法的知识点.
【解答】在历史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方法中,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每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为世纪初期.公元618年是七世纪初期.
故选C.
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经济中生产工具的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图片中②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的江东地区;③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前者属于耕地,后者则是灌溉;①选项中的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④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故选D.
4.唐朝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按程序接下来你应该交给哪个部门审议(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考点】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的职责.
【解答】唐朝三省六部制中规定: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
故选B.
5.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从题干材料中“考试”“为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的有效信息,可推断为科举制.旨在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难度一般.
【解答】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具有进步性.世袭制、郡县制和九品中正制均不能体现“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排除.
故选D.
6.徐州市某初中曹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大一统的王朝
B.“和同为一家”
C.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时代.
【解答】题目给出的两幅图片为北宋与南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并立示意图,据此可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为民族政权并立.
故选C.
7.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考点】靖康之变和北宋的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靖康之耻和北宋的灭亡.
【解答】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人,并掠走典籍、天文仪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耻”.
故选A.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姝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化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饮食文化.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饮茶之风盛行.宋代没有受欧美的饮食方式的影响.
故选A.
9.“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此题考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北宋开始,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得到推广,到南宋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苏州和湖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水稻产区.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到了宋代,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必需品.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宋代以前棉花从东南亚传入我国,但种植很少,到了宋代,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多而种植面积扩大.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超过了北方.到两宋时,棉纺织在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棉布则成了中国人的主要衣料.宋朝时候,我国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的海外贸易也比较发达,泉州、广州都是著名的大商港.这些都与材料相符,掌握这些就好判断了.
【解答】由“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可知这时国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两宋最后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宋代,可知应选两宋时期.
故选A.
10.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如图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繁荣发展的情况.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南方水稻、棉花、茶叶、瓷器、造船、纸币等说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这样就知道南方经济繁荣的状况了.
【解答】由图中的瓷器、造船及纸币的出现,知道宋代制瓷业、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都是在南方,说明了南方经济繁荣.A、C、D项都描述片面.
故选B.
11.“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阿保机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忽必烈建立元朝.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继承汉位,与1271年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实现统一.
故选C.
12.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行省制.
【解答】题目给出了三幅中国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图,但注意题干最后强调的是图3,在这幅图中有“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这是元朝行省制的特色机构.
故选D.
13.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形成的新民族是( )
A.回族
B.满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考点】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知识点.
【解答】唐朝以来,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来到中国,他们与当地的汉族、蒙古族等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A.
14.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解答】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发生在秦朝,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扩大政治基础不单指明朝,其他朝代也有,不符合题文要求.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在清朝,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倶列六部之上。”根据材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明成祖时开始设立内阁
B.内阁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内阁权力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
D.内阁的设立是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解答】据题干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倶列六部之上”可知,明太祖设内阁是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阁臣参预机务,嘉靖以后内阁权力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故选B.
1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曹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丞相制度的渊源”、“厂卫制度考”、“军机处的由来”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民族政策的演变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相关内容.
【解答】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三者的实质都是专制统治的加强.
故选A.
1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明清的八股取士.
【解答】由材料中“读书人”“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故选D.
18.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航海技术的发展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郑和船队船上装载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欢迎,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据题干“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可知,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故选C.
19.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帝抗击沙俄的史实.
【解答】题干关键信息是“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3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沙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故选A.
20.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
A.吉林将军
B.伊犁将军
C.盛京将军
D.黑龙江将军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的管辖.
【解答】清朝前期,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称为回部.乾隆时,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之后,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故选B.
2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毕升有关内容的识记.
【解答】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用胶泥刻字”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的泥活字.
故选D.
22.“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考点】史实辨析题;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运河.
【解答】从材料中“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可知A项错误.从材料中“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可以判断B项正确.大运河正式修建并修建成功是在隋朝,此前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重视的现象发生,C项错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D项错误.
故选B.
23.“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由题干中“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
【解答】A、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B、明朝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C、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业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习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D.
24.《资治遥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C.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
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考点】阐述见解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书和历史小说区别的知识点,应把握史书和历史小说区别的有关知识.
【解答】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经过作者的文学艺术加工.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故选C.
25.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有“诗史”之称
B.《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
C.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辛弃疾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考点】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相关史实.
【解答】A.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有“诗史”之称,错误,应为杜甫;
B.《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词中的婉约派代表作,错误,应为豪放派;
C.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辛弃疾,错误,应为关汉卿;
D.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正确.
故选D.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1)唐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2)贞观十五年,吐藩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唐朝采用和亲方式,改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3)“(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纪、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两宋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宋代社会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抗元的民族英雄,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意志和决心。
(5)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需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
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制造突火枪等火器。
【考点】史实辨析题;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
(2)本题考查唐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3)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
(4)本题考查文天祥.
(5)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和科举制的关系.
(6)本题考查宋朝火药的应用.
【解答】(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史称“贞观之治”.推论正确.
(2)“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反映的是和亲,唐朝采用和亲方式,改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因而推论正确.
(3)“(宋代中国)货币经纪、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可见宋朝商业特别繁荣,宋代社会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因而推论正确.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抗元,写下《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后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誓死效忠朝廷的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文天祥是抗元斗争,不是抗击外国侵略,不是民族英雄,因而推论错误.
(5)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需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可以看出在科举考试中,皇帝的权威不可侵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推论正确.
(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说明宋朝已经有火药武器,而且应用于战争,制造突火枪等火器.因而推论正确.
故答案为:
(1)A.
(2)A.
(3)A.
(4)B.
(5)A.
(6)B.
27.情景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景一
王谠在《唐语林》中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1)分析: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唐玄宗 ,在他统治期间,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
情景二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现存的唐诗中留下了很多描写科举制的诗句。比如:“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分析:从诗歌中可见,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考试为主,其基本特征是 分科考试 , 择优录取 。
情景三
:1005年,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辽国皇帝:“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3)分析:宋辽澶州之战中,宋 真宗 亲征,打退辽军,后,宋辽议和,史称 澶渊之盟 。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情境四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4)分析:书中的东京就是今天的 开封 ,由书中描述可见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城中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瓦子 ;从描述中也可知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后半夜, 夜市 散去不久, 晓市 又开张了。
情境五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5)分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诗人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 诗仙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文学的又一高峰, 苏轼 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千古流传的豪放绝唱。
【考点】材料解析题;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光耀千古的唐诗;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宋代的社会生活;宋词和元曲.
【分析】(1)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特征.
(3)本题考查了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了北宋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了李白和苏轼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中的“开元初”可知,材料中的“上”指的是唐玄宗,因为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据所学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据所学知,宋辽澶州之战中,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据所学知,《东京梦华录》中的“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即今天的开封.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东京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叫做瓦子.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后半夜,夜市散去不久,晓市又开张了.
(5)据所学知,诗人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文学的又一高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千古流传的豪放绝唱.
故答案为:
(1)唐玄宗、开元盛世.
(2)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真宗、澶渊之盟.
(4)开封、瓦子、夜市、晓市.
(5)诗仙、苏轼.
28.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富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官吏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
(2)本题考查宋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3)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4)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政策.
【解答】(1)依据材料中“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等信息可以得出丝绸之路的沟通,使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在唐朝,对中外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传播唐朝文化.
(2)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分析,材料一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发明,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据材料“《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炫耀国威,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4)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故答案为:
(1)原因: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人物及事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指南针的发明;市舶司.
(3)目的:炫耀中国的富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政策:闭关锁国;影响: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29.综合探究,近年以来,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材料一
中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力量,也有利于周边,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毫不含糊,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希望,不论是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则对谁都不利。﹣﹣2016年3月,李克强谈周边问题
(1)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抗外来侵略,中国涌现了许多名族英雄,请列举两位明清时期的民族英雄,并写出它们的事迹。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的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在哪个朝代设置的?清朝在1684年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有何意义?
材料三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於碑也。”
﹣﹣唐蕃会盟碑
(3)唐朝时西藏被称为什么?唐朝时藏族统一各部,建立“西藏政权”的是谁?西藏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哪个朝代?其管理机构是什么?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哪一机构管理西藏?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元巩固统一的措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民族英雄.
(2)本题考查元朝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及清朝台湾府的设置及其意义.
(3)本题考查唐朝时西藏的称谓、唐朝时建立“西藏政权”的松赞干布、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机构及雍正时期设立驻藏大臣管辖西藏的知识.
【解答】(1)明朝时,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反击沙俄的侵略;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3)唐朝时西藏被称为吐蕃,唐朝时吐蕃的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朝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故答案为:
(1)戚继光,抗倭;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
(2)澎湖巡检司;元朝;台湾府;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3)吐蕃;松赞干布;元朝;宣政院;设置驻藏大臣.
2016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