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024辽宁重点高中期中联考)下面左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右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长江上游和下游流速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
D.④是我国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2.表示右图地貌塑造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创新题·新情境)(2025四川绵阳诊断)冰间湖是指在冬季当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有较长时间保持
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冰间湖对海—气热量交换、海水盐度及海洋生态系统等均有重要影响。如图为北极地区大陆架冰间湖的形成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北极地区大陆架冰间湖形成的原因是( )
A.陆岸区域温度高于水域
B.极地东风的吹拂
C.水域盐度低于四周海域
D.盛行西风的吹拂
4.与冰雪表面相比,冰间湖能使极地区域近地面大气( )
A.热量和水分增加 B.热量增加,水分减少
C.热量和水分减少 D.热量减少,水分增加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025广东茂名联考)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崩塌物形成的堆积体和由流水溶蚀形成的暗河,堆积体上生长有小乔木、灌木、附生植物等。如图示意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的形成,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
A.相互独立和相互分割
B.相互替代和相互合并
C.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物质单一和能量单一
6.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底部堆积体上生长有植物,得益于天坑的自然环境具有( )
A.汇集和存储的蓄水功能
B.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C.良好而有效的调节功能
D.发挥有机界的减灾功能
题组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025河北枣强中学月考)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泽,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间曾经是森林—草甸广布的洼地,距今5 000年以来通过陆地沼泽化过程扩展而成。下图示意5 000年以来白江河泥炭沼泽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推测现阶段白江河泥炭沼泽的主要水源补给方式是( )
A.河流
B.大气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
8.原洼地的森林、草甸等发育成泥炭沼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气候湿→干→湿的变化
B.地壳持续抬升,洼地积水
C.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饱和
D.河流改道,河流阶地增多
(2025山东枣庄滕州期中改编)兴安盟草原位于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下图)。草原灌丛作为当地原生植被之一,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适生区分布格局有进一步发生变化的可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仅考虑短期气候变暖的影响,最有可能转变为灌丛适生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当地灌丛适生区的面积最终会缩小,其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题组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创新题·新考法)(2025河南郑州外国语月考)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存在对全球水热分布及变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右图为全球平均气温随纬度分布曲线及假设移除青藏高原后模拟各纬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移除青藏高原后,各纬度气温及变化状况为( )
A.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较快
B.北半球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
C.相同纬度南半球气温高于北半球
D.低纬度气温变化大于高纬度
12.据图推测,移除青藏高原后( )
A.北半球三圈环流将增强
B.南大西洋沿岸将变冷湿
C.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
D.大洋洲将变得更加干旱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025河南九师联盟联考)古济水发源于济源市王屋山,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行至黄河再次潜行,在地下穿越黄河后,在黄河南岸荥阳浮出地面入古荥泽。之后向东流经原阳时,又再次潜行,至定陶和汶水汇合,后来逐渐改叫清河。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后,由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入海,古济水彻底消失。下图示意古济水与现代黄河下游河道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影响古济水三次潜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质构造 B.地形起伏
C.气候变化 D.湖泊分布
2.在古代,济水比黄河下游( )
A.流量大 B.流量变化小
C.泥沙含量少 D.河床高
3.古济水最终彻底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引水 B.下游淤积
C.海水上涨 D.黄河改道
题组二 自然环境要素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4.(2025辽宁沈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其西北是著名的阿拉山口风区,这里四季多大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农垦,艾比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棉基地。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盐尘暴(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
(1)简述近年来艾比湖萎缩严重的原因。(6分)
(2)说明艾比湖萎缩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表解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左图中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而河流流速不同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A错误
左图中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流水作用的结果,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B错误
左图中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为流水对地貌的侵蚀 C错误
左图中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我国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且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 D正确
2.A 读右图可知,图中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风属于气候的范畴,所以右图地貌的塑造体现的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对应左图中箭头⑤,A正确;箭头⑧是土壤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⑦是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箭头⑥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3.B 由材料可知,冰间湖形成在冬季。陆地较水域降温快,陆岸区域温度低于水域,A错误;北极地区纬度高,处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受极地东风的吹拂影响,海冰向外移动,导致部分区域成为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湖,B正确、D错误;海水盐度越低越容易结冰,水域盐度低于四周海域有利于结冰,不利于冰间湖形成,C错误。
解题关键 北极地区的冰间湖主要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主要原因是沿岸地带受沿岸流影响,海水运动较快,冰层薄,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易向低纬度移动,形成无冰区。
4.A 与冰雪表面相比,冰间湖为开阔水域(海面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冰雪表面反射率高,海面反射率相对较低,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海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热量增加,同时有利于蒸发,近地面大气水分也会增加,故选A。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不同的地面性质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影响较大: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高、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对较低。因此,要先比较冰间湖和冰雪表面反射率的高低: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情况下,海面较冰雪表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释放更多长波辐射,同时利于水分的蒸发,使近地面大气热量和水分增加。
5.C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景观是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其底部分布有崩塌物形成的堆积体,以及堆积体上方的植被和底部的河流,这些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的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正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整体,其并不是相互独立、分割的,也不是相互替代及合并的,A、B错误;自然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地球内能、重力能等,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其物质和能量并不是单一的,D错误。
6.B 这些堆积体上生长有植物,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盐等物质,又会产生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因此该天坑的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B正确;该天坑中并没有类似湖泊的水域,仅有规模不大的河流,因此不能体现其具有汇集和存储的蓄水功能,A错误;由于天坑范围相对较小,且植物数量较少,其对周边环境的调节功能较弱,C错误;有机界的减灾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有机界在维持生态平衡和减少灾害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该天坑内部植被数量不多,其减灾功能很弱,D错误。
7.B 长白山区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气降水是当地的主要补给水源,B正确;当地河流以及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水源也是大气降水,A、D错误;松花江流域缺少高山,主要的补给水源不会是高山冰雪融水,C错误。
8.C 陆地沼泽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其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原来地处洼地的森林、草甸等最终发育成泥炭沼泽。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洼地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森林逐渐被草本植物替代,草本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沼泽,即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临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地下水位升高和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植被死亡后形成的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即草甸沼泽化,C正确。气候干湿交替、地壳持续抬升、河流阶地增多都不会使洼地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A、B、D错误。
9.A 读图可知,目前灌丛主要适生区位于海拔600~850米,随着气候变暖,海拔850米以上的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最有可能转变为灌丛适生区,图中①位于1 100~1 350米,为更高海拔,A正确;而②③④均位于600米以下,为更低海拔,B、C、D错误。
10.D 若气候变暖不断加剧,该地蒸发量会增大,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从而不利于灌丛植被生长,灌丛适生区的面积最终会缩小,D正确;气候变暖对地形、光照的影响较小,A、B错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更好,更有利于灌丛植被生长,灌丛适生区的面积不会缩小,C错误。
11.B 移除青藏高原后,分析如下图:
12.A 由图可知,移除青藏高原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增大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从而促进大气的运动,加强了三圈环流,A正确;由图可知,移除青藏高原对南半球气温变化影响较小,高纬度地区气温还有所上升,因此南大西洋沿岸不会变冷湿,B错误;移除青藏高原后北极气温下降,因此海冰融化速度会减慢,C错误;大洋洲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移除青藏高原对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温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A 受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响,古济水沿地下断层处潜行流淌,在断层末端出露地表,该河流可能多次流经断层,由此可实现三次潜行,因此古济水三次潜行主要与地质构造有关,A正确;地形起伏对地表水的流向和水系形态影响较大,对河流潜行影响不大,B错误;气候变化只能改变降水和蒸发,导致河流流量的变化,不会影响河流潜行,C错误;湖泊分布对地表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但不会影响河流潜行,D错误。
2.C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而古济水大部分河段只流经华北平原,河道落差小,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且有三段转为地下水,地表又有湖泊沉积,故河水泥沙含量少,泥沙淤积程度相对较轻,河床较低,C正确、D错误;古济水全流域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流程短且支流较少,依靠雨水补给,流量相对较小,且流量季节变化大,A、B错误。
解题关键 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土高原黄土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方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小)、河流流程(通常在山区河段含沙量大,在平原河段含沙量小)等。
3.D 材料中提到,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后,由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入海,古济水彻底消失。结合图中现代黄河与古济水的位置可知,古济水因黄河改道而彻底消失,D正确;上游引水会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但不至于使古济水彻底消失,A错误;由上题推理可知,古济水含沙量相对较小,在黄河改道之前下游淤积程度相对较轻,B错误;古济水流程较长,海水上涨不会使整条河流彻底消失,C错误。
4.答案 (1)艾比湖地区干旱少雨,湖水蒸发量大;大规模的农垦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湖水补给减少。
(2)湖泊萎缩导致区域气候干旱加剧,温差变大,风沙天气频发;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 (1)近年来艾比湖萎缩严重,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过程如下图:
(2)艾比湖面积的变化会改变湖泊与该区域大气、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大气、土壤、生物等要素发生连锁变化,进而导致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具体而言,艾比湖面积的萎缩使得湖泊蒸发量减少,空气中水汽减少,进而导致区域气候干旱加剧,温差变大,风沙天气频发。同时,由于艾比湖是咸水湖,湖泊萎缩,湖岸沉积的盐类出露,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局地气候和土壤的变化,又使得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大片湖区干涸,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水生生物和植被大量死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