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5山东济南月考)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如图示意烟台市某年二分二至日路灯照明时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图示四个日期中,对应冬至日的是( )
A.a B.b
C.c D.d
2.造成烟台市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天气变化
D.太阳活动
(2025广东深圳期中)下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表完成下面两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 时间 13小时 50分 9小时 10分 11小时 30分 6小时 30分
3.四地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为( )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甲、乙、丁、丙
D.丁、丙、乙、甲
(2025江西井冈山大学附中月考)5月11日,我国北京市(40°N)的小明同学与在新西兰惠灵顿(约40°S)留学的哥哥进行视频聊天,并在手机上查看了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哥哥与小明约定8月11日从惠灵顿返回北京。下图为小明用手机App查询的5月11日北京日出、日落时间截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日惠灵顿的昼长约为( )
A.14小时16分钟
B.12小时18分钟
C.11小时40分钟
D.9小时44分钟
6.相较于5月11日,小明哥哥返回北京的当日( )
A.北京昼较长,夜较短
B.江西昼较短,夜较长
C.东北地区树叶全部枯黄
D.惠灵顿的日出时间推迟
题组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25四川广元月考)下图为世界四地一年内正午太阳方向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图中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A.Ⅰ、Ⅱ B.Ⅱ、Ⅳ C.Ⅱ、Ⅲ D.Ⅲ、Ⅳ
8.Ⅱ地与Ⅲ地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均位于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
B.均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
C.正午太阳方向全年相同
D.一年接受两次太阳直射
9.北半球秋分到冬至( )
A.Ⅰ地昼渐长
B.Ⅲ地正午影长渐短
C.Ⅱ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D.Ⅳ地由极昼变为极夜
(2025江苏南通月考)下图为我国某中学(32°N,121°E)刘老师于2023年12月19日在校园内拍摄的一张照片(教学楼面朝正南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据图推测拍摄时刻太阳高度约为( )
A.20° B.30°
C.40° D.50°
11.该日后一个月内,树干正午影长变化趋势为(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题组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024四川成都月考)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3.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2025江西宜春月考)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4.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 (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1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25°,在地球上的“五带”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有( )
A.热带 南、北温带
B.南温带、北温带
C.热带 南、北寒带
D.南温带、北寒带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计算
(2025福建福州月考,)读甲、乙、丙三地昼长周年变化折线图(①②③④⑤表示二分二至日),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表示二至日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①和② D.③和④
2.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创新题·新情境)(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位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明和小华在各自学校操场观测了不同日期的杆影变化情况,并绘制成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范围,时间为日出和日落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小明和小华观测到的杆影变化情况在当地一年中均只有一次出现的机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小明测得杆影长度最短时,北京时间是( )
A.11:24 B.11:36
C.12:00 D.12:24
4.小明所在学校位于小华所在学校的(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2025山东淄博月考)下图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弧线b为晨昏线,弧线a、b相交于A、B两点,D、C两点分别为弧线a、b上劣弧AB的中点,N为极点。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当D点所在的经线为60°E,C点与D点重合,且与N之间的距离最大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20°W)
B.北京时间可能是6月23日4时
C.C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定等于0°
D.D地的昼长一定不等于0小时
6.若A、B两点的经度差为90°,此时C点的地方时为0时,则该日A点的昼长为( )
A.12小时 B.21小时
C.3小时 D.18小时
题组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2025四川成都月考,)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7.40°S上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9月
C.6月 D.3月
8.当45°N上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北半球太阳日出方位的变化为东北→正东→东南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南半球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D.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9.冬至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相同,该地的纬度为( )
A.45°N或0° B.45°S或0°
C.21°34'N或68°26'S D.21°34'S或68°26'N
10.(2024河南济源一中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70°N。
(1)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 ;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 时。(4分)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6分)
条件:A点全年昼夜平分,B点为中心,C点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为90°。
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极昼范围、极夜范围、晨昏线,标注0时所在经线。
材料二 下图表示广州(约23°N)和海口(约20°N)楼房某日正午时刻影子(阴影部分)分布状况。此后的几天中,海口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
(3)此后的三个月中,北京楼房的影子会出现什么变化 (2分)
题组三 太阳方位
(2025四川内江月考)某摄影师在一湖边的三天早晨同一时间拍摄太阳位置,画出如下示意图。拍摄日期分别为11月1日、11日、21日,太阳距湖面较近。春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摄影师拍摄太阳位置的湖泊一定在( )
A.东半球 B.北半球
C.南半球 D.西半球
12.摄影师拍摄太阳位置时相机的镜头朝向( )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
13.摄影师第三次拍摄太阳位置后,在原地观察太阳移动的方向,结果可能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路灯照明应在黑夜,故照明时间越长说明黑夜越长;冬至日当天,位于北半球的烟台市昼最短、夜最长,因此路灯的照明时间最长。读图可知,图中表示照明时间的阴影柱越长,表示照明时间越长,即黑夜越长;对比图中四个日期阴影柱的长短可知,d日期照明时间最长,即黑夜时间最长,应为冬至日,D正确。
2.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路灯照明时间由黑夜时间决定,由于地球公转,黑夜时间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故造成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B正确;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与地球自转、天气变化、太阳活动关系不大,A、C、D错误。
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读表可知,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昼长大于夜长,说明甲地位于北半球,A正确;乙、丙、丁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昼长小于夜长,说明乙、丙、丁三地位于南半球,B、C、D错误。
4.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即全年昼长等于12小时,故离赤道越近的地区,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小,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结合表中数据,可计算甲、乙、丙、丁四地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依次为1小时50分、2小时50分、30分、5小时30分,故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为丙、甲、乙、丁,B正确。
5.D 由材料可知,北京纬度为40°N,惠灵顿纬度约40°S,两地纬度大致关于赤道南北对称;根据“分属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个地点同一天昼夜长短情况完全相反”原理可知,惠灵顿的昼长与北京的夜长相等。读图可知,该日北京日出时间为05:02,日落时间为19:18,则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4小时16分钟;夜长=24小时-昼长=24小时-14小时16分钟=9小时44分钟,D正确。
方法技巧 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点对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6.B 读材料可知,小明哥哥于8月11日返回北京,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8月11日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后50天左右,而5月11日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42天左右,故8月1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离北回归线更远,即更靠南,故相较于5月11日,北半球同一地点的昼更短,夜更长,A错误、B正确;8月11日为北半球夏季,东北地区树叶繁茂、翠绿,没有枯黄,C错误;因8月11日太阳直射点更靠南,相较于5月11日,南半球的惠灵顿昼长会更长,则日出时间提前,D错误。
7.B 由图可知,Ⅱ地正午太阳高度有为90°的情况,此时太阳直射该地,其他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90°,且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说明Ⅱ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同理Ⅲ地位于南回归线上;Ⅳ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的时段,太阳均位于正南天空,且正午太阳高度出现为0°的情况时,Ⅳ地出现极夜现象,因此Ⅳ地应位于北极地区。故Ⅱ、Ⅳ两地均位于北半球,B符合题意。Ⅰ地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和北方天空的时间大致相等,且位于最南方天空和最北方天空时(二至日时)的太阳高度相同,且存在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赤道上,故可排除A、C、D。
8.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Ⅱ、Ⅲ两地分别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是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两地一年内仅接受一次太阳直射。故选A。
9.B Ⅰ地位于赤道,昼长全年均为12小时,A错误;Ⅲ地位于南回归线上,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正午影长渐短,B正确;北半球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Ⅱ地位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应减小,C错误;Ⅳ地位于北极地区,北半球秋分日时昼夜平分,随时间推移(在北半球冬至日之前)会逐渐出现极夜现象,D错误。
10.B 由材料可知,图中教学楼面朝正南方,读图可知,此时教学楼楼影与教学楼的夹角较小,太阳位置接近教学楼正对面,即接近正南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该地的纬度为32°N,故可推断此时大约在当地正午之前,接近正午。材料显示该日为12月19日,离北半球冬至日较近,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地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2°+23.5°)=34.5°,故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应接近34.5°,且此时为当地正午之前,尚未达一天的最大太阳高度,故此时的太阳高度最可能约为30°,B正确。
11.C 由材料可知,该日为12月19日,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会先到达南回归线,之后向北移,则我国该中学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先减小后增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体影子越短,故该地正午树影应先变长后变短,C正确。
归纳总结 不同地区正午日影朝向
(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点(不包括北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以南至南极点(不包括南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影子朝北或朝南或无影子的情况。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12.D 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
13.C 低纬度地区由于各月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更替不明显,A项不符合题意;中纬度地区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大,获得的热量变化较大,季节更替明显,故B项不符合题意;高纬度地区各月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更替不明显,故C项符合题意;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B 读材料可知,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温带,图上ST与EF位于北半球,即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故应为北温带,B正确;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温带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北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北极点之间,A、C、D错误。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若黄赤交角变为25°,即黄赤交角度数变大,因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则回归线度数会变大、极圈度数会减小;所以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范围会扩大,极圈到极点之间的范围也会扩大,即南、北寒带范围也会扩大,C正确;热带、寒带范围均扩大,则温带的范围会变小,A、B、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本题具体分析如下:
2.B 读图可知,丙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即全年昼夜等长,应位于赤道,纬度最低;乙地在②日期昼长为0小时,在④日期昼长为24小时,说明该地有极昼、极夜现象,应位于极圈上;甲地最短昼长大于6小时,最长昼长小于18小时,说明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其纬度低于极圈纬度,但大于0°,故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乙、甲、丙,B正确。
3.B 本题具体分析如下:
4.A 结合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可知,太阳只在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只在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每年均只有一次,则夏至日和冬至日全球各地日影变化情况每年只有一次。读材料可知,图示日影变化情况在当地一年均只出现一次,说明观测日期应为二至日中的一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小明观测日当地昼长为15小时44分,昼长夜短,故推知该观测日为夏至日;小华所在地当日7:47日出、17:39日落,计算可知昼长为9小时52分,昼短夜长,故推知该观测日为冬至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地区,冬至日的夜长等于夏至日的昼长,所以小华所在学校冬至日夜长=24小时-9小时52分=14小时8分=夏至日昼长;故夏至日小华所在学校昼长小于小明所在学校,又因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可推断小华所在学校纬度较低,即位置偏南。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小明所在学校日出地方时比对应的北京时间早24分钟,可计算出小明所在学校经度为126°E;因小华所在学校昼长为9小时52分,该日当地日出地方时=12时-昼长/2,计算可知小华所在学校该日日出地方时为7:04,其对应的北京时间为7:47,可计算出小华所在学校的经度约为110°E,据此可以判断小明所在学校偏东。所以小明所在学校位于小华所在学校的东北,A正确。
5.B 本题解答时可先绘出题干所述情况,再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本图思维过程从中间虚线框开始):
6.D 由材料可知,D、C两点分别为弧线a、b上劣弧AB的中点,结合上题可知,D、C两点有时会重合,说明D、C两点应位于同一经线上;因弧线b为晨昏线,则D、C两点所在经线平分晨昏线,若此时C点的地方时为0时,则说明D、C两点所在经线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又因弧线a为纬线,A、B两点在该纬线上,说明A、B两点间的弧为夜弧,若A、B两点的经度差为90°,则可推知A地的夜弧跨经度90°,夜长为6小时,故昼长应为18小时,D正确。
7.A 读图可知,若调节杆高度最小,则图中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90°-H)最小,可推知H最大。40°S位于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故40°S上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12月,A正确。
8.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时,H最大,则该夹角最大时,H最小。所以,当45°N上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时,45°N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45°N上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大时,45°N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45°N上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即为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经过赤道至南回归线的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故太阳日出方位的变化为东北→正东→东南,A正确;远日点(7月初)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故该期间地球公转会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会先减慢后加快,B错误;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楼房的影长逐渐缩短,C错误;在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昼短夜长,D错误。
9.C 结合图示可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相同,即H=90°-H,故可计算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45°。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23°26'S)的纬度差为45°,所以可推算该地的纬度为21°34'N或68°26'S,C正确。
10.答案 (1)(20°N,135°W) 17
(2)绘图如下:
(3)北京楼房的影子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增长。
解析 (1)据图中经度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再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此时70°N为出现极昼(日照时间为24小时)的最低纬度,太阳直射点位于20°N。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OA、OB为日期界线,读图可知OA为45°E,其只能是0时经线,则OB为180°经线;45°E此时为0时,所以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为135°W,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的地点,即(20°N,135°W)。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太阳位于正南,是当地正午),即45°E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120°E与45°E相差75°,即120°E的地方时比45°E的地方时早5小时,因此北京时间为17时。
(2)注意题目要求画侧视图。A点全年昼夜平分,应位于赤道上;B点为中心,所以在侧视图中赤道经过B点。综上所述,A、B连线为赤道的一部分。地轴穿过中心B点并与赤道垂直。从北极点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此时70°N日照时间为24时,说明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在侧视图中,晨昏线经过中心和极夜、极昼最低纬度(南北纬70°)与圆的交点。太阳光线要与晨昏线垂直。由上题可知,A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为45°E经线。C点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C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3)两城市正午时刻影子朝向相反,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城市之间,结合两城市的纬度可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到23°N之间。此后几天,海口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移。此后的三个月中,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到23°26'N后再向南移动。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太阳直射23°26'N时达到最大,然后再变小,故北京楼房的影子先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到达23°26'N(北回归线)时达到最短,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影子再逐渐增长。
11.C 由材料“某摄影师在一湖边的三天早晨同一时间拍摄太阳位置”可知,拍摄时间应为日出时分,由材料“拍摄日期分别为11月1日、11日、21日”可知,拍摄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长在变长;图中显示,三次拍摄的太阳位置一次比一次高,说明当地昼长在变长,故可推知摄影师拍摄太阳位置的湖泊一定在南半球,C正确、B错误。仅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无法确定其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A、D错误。
12.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且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而拍摄时间为日出时分,所以相机镜头应朝向东南,B正确。
13.D 材料提示“春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计算出该地春分日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40°,而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说明当地纬度为40°S;由材料可知,第三次拍摄日期为11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应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日出后太阳视运动轨迹应从东南向东北方向运动(东的左侧为北,如下图),且太阳高度应在增大,④为东北方向,且高度升高,故D正确。②为东南方向(东的右侧为南,如下图),B错误;①③太阳高度在减小,A、C错误。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