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一中航天城校区高一(上)九月求实考试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第4段孙绍振教授是针对“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
观分析相当匮乏”的现象进行了严声批评,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C项,第8段施蛰存认为
“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并非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D项,第6段,“英美
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
错。”,并非“背道而驰”。
2.B【解析】“单调”是客观的存在,“谐和”是主观的感受
3.B【解析】A项讲的是文与画的创作方法,与读解诗歌无关;C项强调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D项强调读书与弹琴都需要勤奋。
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有效进入现代诗是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②接着,从现代
诗歌的特殊规律、术语、文本微观分析缺乏等方面阐释读解现代诗歌的难度。③然后,水到
渠成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④最后,分别引用施蛰存、蒋述作、徐敬亚三人
的观点,阐释有效读解现代诗重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评分说明:每点1分,共4分】
5.【形式上示例】①两首诗都以核心意象为线索,构建起诗歌的整体框架。②《就是那一只
蟋蟀》里,“蟋蟀”是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诗人围绕它展开层层铺陈,从不同场景、不同
情感维度去写这只蟋蟀,让诗歌在对“蟋蟀”的反复吟哦中,结构清晰且富有节奏感。③在
《红烛》中,“红烛”作为核心意象,串联起诗人对红烛的观察、思考与赞美,诗歌的行文
围绕“红烛”逐步深入,从红烛的外形到内涵,以“红烛”为线索推动诗意的发展,使诗歌
结构紧凑且层次分明。【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
【内容上示例】①核心意象在古典意象的基础上都有诗人个性化的理解,都承载着深沉的情
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②《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不再只是表达传统的思乡之情,
更成为了联结两岸同胞情感、象征民族文化认同的载体,蕴含着作者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
的深刻思考。③《红烛》里的“红烛”,不仅仅象征着古典意象的奉献精神,诗人更是借红
烛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特点,抒发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不惜自我牺牲去践行理想的
高尚情怀,承载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思考。【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
6.B【解析】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7.D【解析】“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误。表现的是小姑娘对抗日的支持,对
国家的热爱。
8.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恶劣,为人物
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
情节发展。【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4分】
9.①含义隽永:“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和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
征着火热心肠,耐人寻味;②关联情节:“红棉袄”是故事中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
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③烘托人物:“红棉
袄”彰显了女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与革命精神:④凸显主题:通过姑娘用“红棉袄”关爱
革命战士,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
3点即可】
10.CEG【句意: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却不肯读书。“世新洲一中航天城校区高一(上)九月求实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4:30-17:0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有效进入现代诗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
②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在有限的文字中
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诗歌在某
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布罗茨基的说法,
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苦无舟渡。
③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
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徘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
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
④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孙绍振教授
曾严声批评道:“有多少人能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
就是硬撑着进入,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
见时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顾左右言他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
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由此他引中说:微
观分析才是过硬工夫,其特点就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
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
⑤那么,怎样进入现代诗,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呢?
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
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
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文学主张之一。具体地说,“细读”是一种“
细致的诠释”,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
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它提倡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视语境与语义分析,发现
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挖掘词语的意象组织(选择、搭配、隐显程度),探究上下文
关系及言外之意等,这样一来,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
理。
⑧现代诗歌当然不要求像古诗那样字字落实,许多时候做大体把握就行,这样反
而能留下更多“后理解”空间和格式塔未完型,未尝不是件好事。施蛰存先生曾经有
个意见代表许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读
诗不要刨根问底,只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行了。他强调“解诗”的原初感
觉。
⑨蒋述作先生则在古今文论交融,点上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做整体的艺术把握,即
把艺术看作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以生命感受生命。二是以喻象的方式接近对
象,喻象方式虽然不是确指的、明晰的评价,但很符合艺术批评“言不尽意”与形象
思维的特点。三是于会心处画龙点晴,道出精髓,点到枢机处。以此来光扬我们老祖
宗的遗产。在本质上,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本能要排斥那些常态的、秩序化
的“编程”,故在与它遭遇时,心灵上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至少是个前提。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