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张PPT)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__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同种生物
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宜调查分布范围______、个体______的种群。
(2)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________的昆虫。
较小
较大
趋光性
(3)样方法
①适用生物:如______、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植物
②调查程序:
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________
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
求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作为估算值
随机
个体数
种群密度
平均值
(4)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能力____,活动范围____的动物个体,如某种鼠等。
强
大
②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标记后放回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_____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原来的环境
重捕
标记个体数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概念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
___的比值
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大致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性别比例 种群中______________的比例
该种群个体总数
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雌雄个体数目
任务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资料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______(填“直接”或
“间接”)因素。
直接
3.年龄结构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
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4.影响北京市春节前后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和迁出率
【资料2】 阅读教材P2~3“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内容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渤海某区域的大黄鱼。
②某农田中的蒲公英。
③室外飞舞的库蚊。
④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
1.上述几个种群中______(填序号)的种群密度适合用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来表示。
2.研究①种群的密度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④种群的密度有利
于______________。
①③
确定渔业上的捕捞强度
保护濒危动物
【资料3】下面为年龄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
(1)模式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1.上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属于稳定型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属于衰退型的是____________,其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
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
、、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归纳年龄结构与某些种群数量特征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
年龄结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___死亡率 出生率___死亡率 出生率___死亡率
种群密度 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结论:通过年龄结构可以_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
增加
基本不变
降低
预测
3.图丁中人群的性别比例关系是♀___♂。
[注意]并不是在所有种群中都满足性别比例为 的情况,可以根据性别比
例将种群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多见于高等动物
(包括人类)。
②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等。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如蜜蜂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4.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影响________,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出生率
例1 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D
A.图A中的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图A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C.图B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图B中的丁与图A中的 表示的含义相同
[解析] 图A中的 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图A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结构,B正确;图B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图B中丁表示年龄结构,图A中的 表示性别比例,二者含义不同,D错误。
例2 [2024·河南洛阳月考]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
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
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
叙述,错误的是( )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12月未成熟个体数为0,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6月底以后没有新出生个体,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图示各个月份中,10月~次年4月成熟个体较多,而6月 月幼年个体较多,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
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
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
使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
任务二 标记重捕法
【资料】 标记重捕法是以局部推测整体的经典方法。其原理可用下图表示:
说明: 表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总数;
M表示初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
表示再次捕获的个体数;
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个体总数 _______。
2.①标记消失、脱落;②标记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动物死亡;③标记过
于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比未被标记个体更容易被研究者重捕;④动物被捕捉
后不易再被捕捉。
上述情况会导致偏小的是________;会导致 偏大的是____。(请填序号)
①②④
③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例3 某农场的面积为 ,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120只,做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
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D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400只/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蚜虫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只/ ,A错误;蚜虫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例4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 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
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
记后在原地放飞,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
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有标记) 32(其中8只有标记)
D
A.为了保证结果可靠,标记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
C.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解析] 标记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
如果标记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调查的某
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
种生物的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该区域灰喜鹊大
约有(只),B正确;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 第
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该
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
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C正确;虽然第二次捕获引起鸟
死亡,但是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任务三 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提出问题:了解被调查对象,确定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注意: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者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
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故一般选择容易辨认的双子叶植
物作为样方法调查对象。
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制订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调查时间、材料用具、小组分工等。
3.实施计划
(1)准备
(2)确定调查对象
(3)确定样方
①确定样方大小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若本实验中,选用的双子叶植物为蒲公英,所取的样方大小应选择__________。
②确定取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可选取________形样地,以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确定一个正方形样方,
记为样方1,在对角线交点与正方形样地的4个顶点的中点处分别取等面积的正
方形样方,并记为样方2、3、4、5。 请在方框中标注利用五点取样法所取样方: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正方
[答案]
[答案]
选取________形样地,先随机选取第1个正方
形样方,随后等间距取其他样方。请在方框
中标注利用等距取样法所取样方:
长方
.等距取样法
(4)实验记录与分析
若该小组对校园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样方 1 2 3 4 5 6 7 8
3 7 15 2 4 9 8 4
计算种群密度为_________。
6.5株/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及误差分析
(1)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如下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计数个体。
(2)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样地,导致结果“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2.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区别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 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程序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关键 随机取样 标记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调查过程中无种群数量变动
续表
3.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进行调查;③通过
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调查。
例5 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
正确的是( )
D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不应求其平均值,因为调查的是物
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A错误;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
法调查种群密度,所以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样方法取
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在植物生长密集
处取样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C错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
法,D正确。
例6 [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随机使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取样
B.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11
C.通过图乙可知调查某地区的物种数,样方越大越好
D.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植物的植株大小有关
[解析] 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及样方大小,A
错误;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则计数值应为8,B错误;通过图乙可知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
样方面积取 最合理,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植
物的植株大小有关,D正确。
√
1.正误辨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不一定会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 )
√
(2)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
×
[解析] 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趋势,但种群数量也会受到其他因
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等,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
会越来越大。
(3)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
种群数量大。( )
√
(4)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雌∶雄 最为合适。( )
×
[解析] 不同生物种群最合适的性别比例不一定都是雌∶雄 ,如蜜蜂种群
最合适的性别比例是雌远少于雄。
(5)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
×
[解析] 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来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且五点取样法
不能精确调查生物种类数。
(6)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
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
×
[解析]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7)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 )
×
[解析] 对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8)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实际种
群密度大于计算结果。( )
×
[解析]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会导
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估算值偏大,即实际种群密度低于计算结果。
2.[2024·江苏泰州期中] 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C
A.树林中全部成材的红松 B.一片树林中所有的昆虫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 D.一个林场中所有的生物
[解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树林中全部成材
的红松不是全部的红松,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昆虫有很多种类,一片树
林中所有的昆虫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一片草地上所有
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C正确;一个林场中所有的生物包括多种生物,不属于
一个种群,D错误。
3.[2024·福建莆田期中]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 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正确;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率、迁出率等都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
快,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C错误;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影响种群的性别比
例,对种群的密度影响较大,D错误。
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不只适用于植物
B.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应选择草多的地方
C.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变化的影响
D.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解析] 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
A正确;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可能使调
查结果偏大,B错误;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如候鸟在不同
季节的分布是不同的,C正确;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
数法统计种群数量,D正确。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
个鼠笼,捕获30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
鼠笼,捕获50只鼠,其中被标记的鼠有10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150只
B.如果第一次捕获的鼠产生了记忆将更难被捕捉,则该草原上鼠应小于150只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存在生存斗争,所以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重捕的10只鼠有8只幼鼠,2只老龄鼠,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定为增长型
[解析] 标记重捕法中,设该区域种群数量为,其中标记总数为 ,重捕总数
为,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则,因此 为150,A正确;该
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
公式可知,会导致 偏大,实际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150,B正确;草原上鼠与牛、
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增长型种
群内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
调查数量太少,无法判断年龄结构的类型,D错误。
1.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害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 ( )
A.降低害虫出生率
B.改变害虫性别比例
C.增加害虫死亡率
D.改变害虫年龄结构
B
[解析]昆虫的求偶、交配是通过性信息素传递信息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布下“爱情陷阱”在田间释放后,等雄性害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的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出生率。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根据种群密度大小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乙的数值都低
C.生物种群都有丙特征,不一定都有乙特征
D.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戊和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
[解析]图中甲~己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根据种群密度大小不能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死亡率的数值不一定低,B错误;生物种群不一定有性别比例,但都有死亡率,C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正确。
3.某沿海地区野生鱼类资源丰富,为了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议渔民不要使用网眼过小的渔网,以免影响来年鱼的产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是精确统计
B.使用网眼过小的渔网可能会改变鱼种群的年龄结构
C.使用网眼过小的渔网不会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
D.使用网眼较小的渔网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B
[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只是一个估测,不是精确的统计,A错误;使用网眼过小的渔网可能会改变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增大,B正确;使用网眼过小的渔网可能会使鱼群中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增大,进而导致近期鱼种群的出生率偏低,不利于渔业可持续发展,C错误;在渔业生产中,使用网眼较大的渔网进行捕捞,可以捕获较大个体,使幼小个体得到更多的生长和繁殖的机会,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D错误。
4.如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根据种群密度大小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乙的数值都低
C.生物种群都有丙特征,不一定都有乙特征
D.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戊和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c~d时间段内,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图中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山羊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正确。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种群的概念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不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
C.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D.在一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内,个体成员不发生变化
[解析]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可相互交配繁殖,A正
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
个体的表型,B正确;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不同地块的玉
米种群,C正确;在一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内,由于有新的个体出生,
老的个体死亡,因此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D错误。
知识点二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2.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
C
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
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
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
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
[解析] A、B、D项分别研究某个种群的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这都
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C项中“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
鱼类不是同一种群,所以这不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2024·山东威海月考] 如图为种群数
量特征及其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D
A.若要调查某区域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图中 表示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图中D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D.当A大于C时种群密度就增大
[解析] 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
正确; 表示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即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预
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B正确;D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
密度,C正确;当A出生率大于C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还要考虑迁
入率和迁出率等,D错误。
4.蜘蛛是许多农林业害虫的天敌,其可作为捕食者在生产中用于生物防治。某
兴趣小组针对某种蜘蛛种群进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一块农田里该种蜘蛛的种群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C.若某月统计蜘蛛种群个体总数为500只,本月新生个体数为200只,死亡个体
数为60只,则蜘蛛种群的月出生率为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蜘蛛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解析] 一块农田里某种蜘蛛的种群数量除以该农田的面积,才是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A错误;应该用样方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取样时用等距取
样法,B错误;出生率的计算是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除以初始种群个
体总数,故出生率 ,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的蜘蛛种群,如果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变,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D错误。
5.[2023·广东佛山期末] 调查显示,2021年末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61.26万人,比
上年增长;出生率为,死亡率为; 岁人口占
,岁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占 。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C
A.统计人口数量常用样方法
B.佛山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性别比例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佛山市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解析] 样方法是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而人口数量需要精确计数,故不能用样
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分析题意可知,2021年末佛山市常住人口中 岁
人口占,岁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占 ,故年
龄结构不是衰退型,B错误;性别比例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可通
过影响出生率影响人口数量,C正确;佛山市人口数量增长情况由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因素共同决定,D错误。
6.[2024·四川雅安月考] 已知种群、 为同种类型动物的种群,但生活在不同
的区域。某时期统计两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
C.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年龄结构的间接影响
D.未来一段时间,种群的数量会超过种群
D
[解析]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
确;种群和种群 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
在增加,B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间接影响种群
密度,C正确;未来一段时间,种群、 的数量均可能会增长,但由于两个种
群的种群数量基数未知,所以无法确定种群增长后的数量是否超过种群 的数
量,D错误。
7.某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
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
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 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C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
B.西北狼种群数量在点和 点是增长的
C.西北狼种群数量在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期间一直在下降
D.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计
算方法:表示种群数量,表示重捕个体数,
表示重捕中标记数, 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
,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会导致重
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公式可知
调查值偏高,A错误;据图分析,点,种群数量是增长的,点 ,
种群数量是稳定的,B错误;据图可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
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即西北狼种群数量在 之间经历了
先上升后下降,其中期间(不包括点) ,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正
确;、 两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
型,D错误。
8.[2023·浙江1月选考]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
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
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D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引诱剂诱杀
[解析] 比较图中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成年期的雄性个体数极大减少,第2次
调查中无最小日龄幼虫,成年期的雌性和老年期雌雄性、幼年期的其他各日龄
的雌雄个体数没有明显变化,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成年期雄性
昆虫被性外激素诱杀。故选D。
9.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
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C
A.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时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解析]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A正确;冬季和秋季时性别
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少,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
的增加,B正确;春季和春夏之交时社鼠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说明春季和春
夏之交时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性数目与雄性数目相近,C错误,
D正确。
知识点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0.[2024·广东广州期末]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业害虫的监
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
叙述,正确的是( )
C
A.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可以精确地求得种群密度
B.标记重捕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
C.采用样方法调查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调查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可借助红外相机,并采用样方法
[解析]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是估算值,不可以精确地求得种群密度,A
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个
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大,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的
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正确;
东北豹不易捕捉,且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调查东北豹种群密度时不
适合用样方法,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进行逐个计数,D错误。
11.下列有关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中,与实际值相比偏小的是
( )
B
A.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蒲公英较为密集的区域选取样方
B.调查车前草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C.调查某单子叶植物时,误将样方内其他植物个体计算在内
D.在调查蔓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将同一个体的匍匐茎记作多个个体
[解析] 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蒲公英较为密集的区域选取样方,会
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不符合题意;用样方法调查车前草种群密度时,不统计
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数,会导致统计得到的个体数偏少,故得到的种群密度
比实际值小,B符合题意;调查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误将样方内其他
植物个体计算在内,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不符合题意;在调查蔓生植物种
群密度时,将同一个体的匍匐茎记作多个个体,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D不符
合题意。
12.[2024·河北邯郸月考] 某科研小组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松鼠种群
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为了比较诱饵防护和隔离带对捕获效果的影响,在调查
面积为2公顷的区域同时开展了四种不同捕捉实验。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改进方式 初捕标记 数 平均再捕个体数 平均再捕个体 中标记数 成功率
1 60 40 24 0.73
2 诱饵防护 60 27 18 0.42
3 隔离带 60 24 12 0.28
4 无改进 60 18 12 0.04
A.标记过于醒目可能增大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B.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对松鼠的捕获效果最好
C.小组成员初步估算调查地区松鼠的种群密度为50只/公顷
D.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
[解析] 调查期间标记不能过于醒目,过于醒目可能增大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A正确;据表格分析可知,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成功率最高,捕获效果最好,B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诱饵防护 隔离带处理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诱饵防护处理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隔离带处理的种群密度为(只/公顷),无改进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该地区松鼠的种群密度估算值为50只/公顷,C正确;松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使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D错误。
13.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下列与该调查方法相关的叙述,错误
的是( )
B
A.适宜用此方法调查的昆虫的活动能力较强
B.此方法可精确统计昆虫的种群密度
C.种群内有迁入和迁出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D.得到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后除以调查范围的面积即为种群密度
[解析] 黑光灯发出的光吸引趋光性昆虫飞向光源,故适宜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
种群密度的昆虫应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A正确;黑光灯诱捕法只能估算昆虫
的种群密度,B错误;黑光灯诱捕法与标记重捕法一样,种群内有迁入和迁出
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C正确;得到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后除以调查范围
的面积即为种群密度,D正确。
14.目前科研团队已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
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 的深山中
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
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 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D
A.雪豹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直接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是18只/
[解析] 雪豹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
密度,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
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根据
数学比例推算,即,则 ,因此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应为
18只/ ,D错误。
15.[2023·湖北武汉期末] 对强脚树莺的数量调查可采用鸣叫计数法。用录音机
记录强脚树莺的鸣叫,测量并绘制音图结构(如下图),可精准确定每只个体独
特的音调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强脚树莺在不同时期音调变化基本相同
B.独特的音调变化是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
C.此方法对动物干扰小,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
D.鸣叫计数法不能应用于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D
[解析] 由图可知,同一强脚树莺在不同时期的鸣叫频率基本不变,A正确;不
同个体的鸣叫频率不同即音调不同,所以独特的音调变化是进行种群数量调查
的基础,B正确;由题干可知,该方法是用录音机记录强脚树莺的鸣叫,此方
法对动物干扰小,有助于保护濒危动物,C正确;由题干可知,对强脚树莺的
数量调查可采用鸣叫计数法,所以鸣叫计数法可以应用于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D错误。
16.图甲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乙
(1)从图甲中 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特点可
以用图乙中的曲线___表示。
B
[解析] 从图甲中 的5年间的变化可以看出,种群密度持续下降,年龄结构
应为衰退型,对应图乙中的B曲线。
乙
(2)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解析]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
乙
(3)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某地区鼠害的发生情况,对某种田鼠种群数量的
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标记重捕
[解析] 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
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乙
17.[2024·河北承德月考] 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
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
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
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____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
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由图甲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降水量,因变量为田鼠体重增加量,从柱
形图来看,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半干旱组。田鼠体重增加有利
于个体存活,降低种群的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表明种群出生率将增加,出生
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由图乙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______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
田鼠食谱发生变化。调查发现,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
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草
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
[解析] 分析图乙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增加降水有
利于羊草的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田鼠种
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主要依据是该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
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的目的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较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解析] 图乙右图为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柱形图,室内模拟实验的自
变量是食谱的组成,因变量是田鼠的体重增加量,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增加降
水组田鼠体重增幅较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4)若要调查草原地块田鼠的食物羊草种群密度,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______
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取样。
样方
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
[解析] 调查羊草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五点取
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取样。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预习梳理】
一、同种生物
二、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2.(1)较小 较大
(2)趋光性
(3)①植物 ②随机 个体数 种群密度 平均值
(4)①强 大 ②原来的环境 重捕 标记个体数
三、该种群个体总数 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雌雄个体数目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1]
1.种群密度
2.直接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资料2]
1.①③
2.确定渔业上的捕捞强度 保护濒危动物
[资料3]
1.A1、A2、B3、B4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1、B2、C3、A4 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 C1、C2、A3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 ≈ < 增加 基本不变 降低 预测
3.≈
4.性别比例 出生率
反馈评价
例1 D [解析] 图A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图A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结构,B正确;图B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图B中丁表示年龄结构,图A中的a表示性别比例,二者含义不同,D错误。
例2 D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12月未成熟个体数为0,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6月底以后没有新出生个体,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图示各个月份中,10月~次年4月成熟个体较多,而6月~8月幼年个体较多,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使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
任务二
[资料]
1.nM/m
2.①②④ ③
反馈评价
例3 D [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蚜虫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例4 D [解析] 标记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B正确;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C正确;虽然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但是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任务三
1.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3.(3)①1 m×1 m ②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a.正方
b.长方
(4)6.5株/m2
反馈评价
例5 D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不应求其平均值,因为调查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A错误;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所以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C错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D正确。
例6 D [解析] 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及样方大小,A错误;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则计数值应为8,B错误;通过图乙可知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样方面积取S1最合理,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植物的植株大小有关,D正确。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7)× (8)×
[解析] (2)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趋势,但种群数量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等,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
(4)不同生物种群最合适的性别比例不一定都是雌∶雄=1∶1,如蜜蜂种群最合适的性别比例是雌远少于雄。
(5)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来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且五点取样法不能精确调查生物种类数。
(6)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7)对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8)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估算值偏大,即实际种群密度低于计算结果。
2.C [解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树林中全部成材的红松不是全部的红松,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昆虫有很多种类,一片树林中所有的昆虫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C正确;一个林场中所有的生物包括多种生物,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3.A [解析] 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正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都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快,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密度影响较大,D错误。
4.B [解析] 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可能使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如候鸟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是不同的,C正确;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D正确。
5.D [解析] 标记重捕法中,设该区域种群数量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因此N为150,A正确;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N偏大,实际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150,B正确;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增长型种群内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调查数量太少,无法判断年龄结构的类型,D错误。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 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宜调查分布范围 、个体 的种群。
(2)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 的昆虫。
(3)样方法
①适用生物:如 、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②调查程序:
选取若干个样方
↓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
↓
求得每个样方的
↓
求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估算值
(4)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个体,如某种鼠等。
②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
↓
做上标记后放回
↓
一段时间后进行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概念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 的比值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续表)
数量特征 概念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 的比例,大致分为 、 、 三种类型
性别比例 种群中 的比例
任务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资料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 (填“直接”或“间接”)因素。
3.年龄结构通过影响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影响北京市春节前后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资料2】 阅读教材P2~3“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内容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渤海某区域的大黄鱼。
②某农田中的蒲公英。
③室外飞舞的库蚊。
④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
1.上述几个种群中 (填序号)的种群密度适合用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来表示。
2.研究①种群的密度有利于 ;研究④种群的密度有利于 。
【资料3】下面为年龄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
(1)模式图
A1 B1 C1
甲
(2)曲线图
A2 B2 C2
乙
(3)柱形图
A3 B3 C3
丙
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A4 B4
丁
1.上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的是 ,其特点为 。属于稳定型的是 ,其特点为 。属于衰退型的是 ,
其特点为 。
2.归纳年龄结构与某些种群数量特征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
年龄结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结论:通过年龄结构可以 种群数量的变化。
3.图丁中人群的性别比例关系是♀ ♂。
[注意]并不是在所有种群中都满足性别比例为1∶1的情况,可以根据性别比例将种群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多见于高等动物(包括人类)。
②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等。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如蜜蜂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4.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 影响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例1 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图A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图A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C.图B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图B中的丁与图A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例2 [2024·河南洛阳月考]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任务二 标记重捕法
【资料】 标记重捕法是以局部推测整体的经典方法。其原理可用下图表示:
说明:N表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总数;
M表示初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
n表示再次捕获的个体数;
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个体总数N= 。
2.①标记消失、脱落;②标记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动物死亡;③标记过于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比未被标记个体更容易被研究者重捕;④动物被捕捉后不易再被捕捉。
上述情况会导致m偏小的是 ;会导致m偏大的是 。(请填序号)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例3 某农场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做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400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蚜虫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例4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k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飞,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 后放生) 37(标记 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 6只有标记) 32(其中 8只有标记)
A.为了保证结果可靠,标记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
C.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任务三 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提出问题:了解被调查对象,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
注意: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者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故一般选择容易辨认的双子叶植物作为样方法调查对象。
2.制订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调查时间、材料用具、小组分工等。
3.实施计划
(1)准备
(2)确定调查对象
(3)确定样方
①确定样方大小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m×1 m 3 m×3 m 10 m×10 m
若本实验中,选用的双子叶植物为蒲公英,所取的样方大小应选择 。
②确定取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常用的取样方法:
a.五点取样法
可选取 形样地,以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确定一个正方形样方,记为样方1,在对角线交点与正方形样地的4个顶点的中点处分别取等面积的正方形样方,并记为样方2、3、4、5。 请在方框中标注利用五点取样法所取样方:
b.等距取样法
选取 形样地,先随机选取第1个正方形样方,随后等间距取其他样方。请在方框中标注利用等距取样法所取样方:
(4)实验记录与分析
若该小组对校园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样方 1 2 3 4 5 6 7 8
种群密度 /(株/m2) 3 7 15 2 4 9 8 4
计算种群密度为 。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及误差分析
(1)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如下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计数个体。
(2)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样地,导致结果“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2.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区别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计数 ↓ 重捕、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关键 随机取样 标记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调查过程中无种群数量变动
3.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进行调查;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调查。
例5 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6 [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随机使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取样
B.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11
C.通过图乙可知调查某地区的物种数,样方越大越好
D.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植物的植株大小有关
1.正误辨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不一定会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 )
(2)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 )
(3)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
(4)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雌∶雄=1∶1最为合适。( )
(5)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 )
(6)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
(7)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 )
(8)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实际种群密度大于计算结果。( )
2.[2024·江苏泰州期中] 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
A.树林中全部成材的红松
B.一片树林中所有的昆虫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
D.一个林场中所有的生物
3.[2024·福建莆田期中]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不只适用于植物
B.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应选择草多的地方
C.种群密度的调查要考虑季节变化的影响
D.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30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0只鼠,其中被标记的鼠有10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150只
B.如果第一次捕获的鼠产生了记忆将更难被捕捉,则该草原上鼠应小于150只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存在生存斗争,所以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重捕的10只鼠有8只幼鼠,2只老龄鼠,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定为增长型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D [解析]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可相互交配繁殖,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B正确;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不同地块的玉米种群,C正确;在一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内,由于有新的个体出生,老的个体死亡,因此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D错误。
2.C [解析] A、B、D项分别研究某个种群的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这都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C项中“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鱼类不是同一种群,所以这不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D [解析] 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a表示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即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B正确;D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当A出生率大于C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还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等,D错误。
4.C [解析] 一块农田里某种蜘蛛的种群数量除以该农田的面积,才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应该用样方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取样时用等距取样法,B错误;出生率的计算是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除以初始种群个体总数,故出生率=×100%=40%(400‰),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蜘蛛种群,如果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变,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D错误。
5.C [解析] 样方法是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而人口数量需要精确计数,故不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分析题意可知,2021年末佛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5.11%,15~59岁人口占74.37%,60岁及以上人口占10.52%,故年龄结构不是衰退型,B错误;性别比例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人口数量,C正确;佛山市人口数量增长情况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因素共同决定,D错误。
6.D [解析]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种群a和种群b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B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b的数量均可能会增长,但由于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基数未知,所以无法确定种群a增长后的数量是否超过种群b的数量,D错误。
7.C [解析]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Mn/m,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公式可知调查值偏高,A错误;据图分析,a点R>1,种群数量是增长的,d点R=1,种群数量是稳定的,B错误;据图可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即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不包括d点)R<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正确;a、b两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错误。
8.D [解析] 比较图中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成年期的雄性个体数极大减少,第2次调查中无最小日龄幼虫,成年期的雌性和老年期雌雄性、幼年期的其他各日龄的雌雄个体数没有明显变化,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成年期雄性昆虫被性外激素诱杀。故选D。
9.C [解析]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A正确;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少,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B正确;春季和春夏之交时社鼠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说明春季和春夏之交时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性数目与雄性数目相近,C错误,D正确。
10.C [解析]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是估算值,不可以精确地求得种群密度,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大,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正确;东北豹不易捕捉,且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调查东北豹种群密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进行逐个计数,D错误。
11.B [解析] 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蒲公英较为密集的区域选取样方,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不符合题意;用样方法调查车前草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数,会导致统计得到的个体数偏少,故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B符合题意;调查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误将样方内其他植物个体计算在内,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不符合题意;在调查蔓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将同一个体的匍匐茎记作多个个体,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D不符合题意。
12.D [解析] 调查期间标记不能过于醒目,过于醒目可能增大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A正确;据表格分析可知,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成功率最高,捕获效果最好,B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诱饵防护+隔离带处理的种群密度为60×40÷24÷2=50(只/公顷),诱饵防护处理的种群密度为60×27÷18÷2=45(只/公顷),隔离带处理的种群密度为60×24÷12÷2=60(只/公顷),无改进的种群密度为60×18÷12÷2=45(只/公顷),该地区松鼠的种群密度估算值为50只/公顷,C正确;松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使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D错误。
13.B [解析] 黑光灯发出的光吸引趋光性昆虫飞向光源,故适宜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昆虫应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A正确;黑光灯诱捕法只能估算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黑光灯诱捕法与标记重捕法一样,种群内有迁入和迁出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C正确;得到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后除以调查范围的面积即为种群密度,D正确。
14.D [解析] 雪豹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因此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应为18只/100 km2,D错误。
15.D [解析] 由图可知,同一强脚树莺在不同时期的鸣叫频率基本不变,A正确;不同个体的鸣叫频率不同即音调不同,所以独特的音调变化是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B正确;由题干可知,该方法是用录音机记录强脚树莺的鸣叫,此方法对动物干扰小,有助于保护濒危动物,C正确;由题干可知,对强脚树莺的数量调查可采用鸣叫计数法,所以鸣叫计数法可以应用于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D错误。
16.(1)B
(2)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3)标记重捕
[解析] (1)从图甲中 B→C 的5年间的变化可以看出,种群密度持续下降,年龄结构应为衰退型,对应图乙中的B曲线。(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17.(1)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羊草 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
(3)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较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4)样方 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
[解析] (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降水量,因变量为田鼠体重增加量,从柱形图来看,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半干旱组。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降低种群的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表明种群出生率将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2)分析图乙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的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主要依据是该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3)图乙右图为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柱形图,室内模拟实验的自变量是食谱的组成,因变量是田鼠的体重增加量,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较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4)调查羊草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取样。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一 种群的概念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不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
C.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D.在一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内,个体成员不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2.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 )
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
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
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
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
3.[2024·山东威海月考] 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要调查某区域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图中a表示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图中D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D.当A大于C时种群密度就增大
4.蜘蛛是许多农林业害虫的天敌,其可作为捕食者在生产中用于生物防治。某兴趣小组针对某种蜘蛛种群进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块农田里该种蜘蛛的种群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调查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C.若某月统计蜘蛛种群个体总数为500只,本月新生个体数为200只,死亡个体数为60只,则蜘蛛种群的月出生率为400‰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蜘蛛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5.[2023·广东佛山期末] 调查显示,2021年末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61.26万人,比上年增长9.9‰;出生率为11.53‰,死亡率为5.25‰;0~14岁人口占15.11%,15~59岁人口占74.37%,60岁及以上人口占10.5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统计人口数量常用样方法
B.佛山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性别比例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佛山市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6.[2024·四川雅安月考] 已知种群a、b为同种类型动物的种群,但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某时期统计两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
A.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
C.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年龄结构的间接影响
D.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会超过种群b
7.某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
B.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点和d点是增长的
C.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b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8.[2023·浙江1月选考]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引诱剂诱杀
9.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时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知识点三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0.[2024·广东广州期末]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可以精确地求得种群密度
B.标记重捕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
C.采用样方法调查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调查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可借助红外相机,并采用样方法
11.下列有关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中,与实际值相比偏小的是 ( )
A.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蒲公英较为密集的区域选取样方
B.调查车前草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C.调查某单子叶植物时,误将样方内其他植物个体计算在内
D.在调查蔓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将同一个体的匍匐茎记作多个个体
12.[2024·河北邯郸月考] 某科研小组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为了比较诱饵防护和隔离带对捕获效果的影响,在调查面积为2公顷的区域同时开展了四种不同捕捉实验。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分组 改进 方式 初捕 标记数 平均再捕 个体数 平均再捕个 体中标记数 成功 率
1 诱饵防护+ 隔离带 60 40 24 0.73
2 诱饵防护 60 27 18 0.42
3 隔离带 60 24 12 0.28
4 无改进 60 18 12 0.04
A.标记过于醒目可能增大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B.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对松鼠的捕获效果最好
C.小组成员初步估算调查地区松鼠的种群密度为50只/公顷
D.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13.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下列与该调查方法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适宜用此方法调查的昆虫的活动能力较强
B.此方法可精确统计昆虫的种群密度
C.种群内有迁入和迁出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D.得到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后除以调查范围的面积即为种群密度
14.目前科研团队已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雪豹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直接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是18只/km2
15.[2023·湖北武汉期末] 对强脚树莺的数量调查可采用鸣叫计数法。用录音机记录强脚树莺的鸣叫,测量并绘制音图结构(如下图),可精准确定每只个体独特的音调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同一强脚树莺在不同时期音调变化基本相同
B.独特的音调变化是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
C.此方法对动物干扰小,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
D.鸣叫计数法不能应用于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16.图甲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乙
(1)从图甲中B→C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特点可以用图乙中的曲线 表示。
(2) 以及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某地区鼠害的发生情况,对某种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17.[2024·河北承德月考] 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 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从而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乙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 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调查发现,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的目的为
。
(4)若要调查草原地块田鼠的食物羊草种群密度,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 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 法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