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8 07:56:10

文档简介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预习梳理】
一、1.(1)①阳光、温度、水 ②综合性
(2)①种内竞争
②a.捕食与被捕食 相互竞争
b.寄生 传染病 出生率和死亡率
2.(1)①食物和天敌 ②大 (2)②种群密度
二、1.生存状态 预测 种群密度 生存状态 变化趋势
2.中等强度 K/2
3.(1)环境容纳量
(2)天敌生物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1]
1.郁闭度 光照强度
2.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
3.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是有差异的
4.会,除阳光外还会影响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
5.温度
[资料2]
温度 水分
反馈评价
例1 B [解析]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说明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种群数量,A正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体现了人类活动这一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B错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体现了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C正确;由于草盛遮住了阳光,导致豆苗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说明阳光这一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D正确。
例2 A [解析] 图甲统计的是蝗虫卵的数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图乙统计的是蝗虫成虫的数量,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A错误;由图甲可知,相对湿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蝗虫的产卵量,在相对湿度为65%左右时产卵量最大,B正确;由图乙可知,温度为40 ℃时,蝗虫对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相对湿度在60%~100%间均能生存,C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D正确。
任务二
[资料1]
1.“S”形 种内竞争
2.种间竞争
(1)实验初期,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
(2)在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中不具优势
(3)大草履虫消耗了部分资源(如食物)
[资料2]
1.捕食
(1)上升 下降 上升
(2)下降 上升 下降
2.植食性动物
3.+ - - 4.体现了
反馈评价
例3 A [解析] 种内竞争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A错误;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就会减少,进而使捕食者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森林中不同植物之间竞争阳光和养分等,影响彼此数量变化,C正确;利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以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引进天敌,可以进行生物防治,D正确。
例4 D [解析]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正确;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密度大的种群影响就大,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该旅鼠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不属于“S”形增长,D错误。
任务三
[资料1]
1.33% 该强度下捕获量保持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说明捕获量在K/2左右,捕捞后剩余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160 mm 用小网目渔网捕鱼,捕获幼鱼较多,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呈衰退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造成来年减产
[资料2]
1.增大
2.降低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硬化地面;养殖或释放家鼠的天敌
3.K/2 b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既可实现较大捕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反馈评价
例5 C [解析] 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正确;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B正确;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选择鱼的性别,因此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C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正确。
例6 D [解析]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A正确;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正确;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C正确;捕捞后使大黄鱼种群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D错误。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解析] (2)一定范围内,林木郁闭度越大,林下不耐阴的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越小。
(4)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5)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与环境因素有关。
(6)在呈“S”形增长的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将其全部捕获会获得最大日捕获量,而捕获后剩余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C [解析]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它能反映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因此,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A正确;气候干旱蝗虫卵的孵化率提高,容易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B正确;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错误;有效保护或引入害虫天敌,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3.C [解析] 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正确。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种群之间具有调节机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的。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B、D正确。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4.A [解析] 捕食关系(天敌对猎物的影响)、种间竞争、种内竞争(食物短缺)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C正确;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环境不受破坏时,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正确。
5.D [解析] 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种内竞争,A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故捕食风险不会增强高密度种群的繁殖力,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故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D正确。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①内容:        等。
②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    的。
(2)生物因素
①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的影响。
②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a.在自然界,种群间的        的关系、      的关系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
b.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    ,细菌或病毒引起    ,也会影响种群的        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一般来说,        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②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    。
(2)非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②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     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二、种群研究的应用
1.濒危动物的保护: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      ,    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种群研究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应用的思路:
2.渔业上的合理捕捞:      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有害生物的防治
(1)对鼠害的防治: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鼠害的种群数量并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       。
(2)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效保护或引入 ,
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任务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资料1】 阅读教材P13~14“思考·讨论”内容,并分析:
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 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1.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木的      (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接受的      。
2.分析资料中表格,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增大的变化情况是

 。
3.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
4.除上述第1小题中所涉及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外,郁闭度是否会通过影响其他非生物因素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如果会,请举例说明:                          。
5.除了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 、
风、水、火等的影响。
【资料2】 蝗灾爆发与气候特别是与旱涝关系密切。一般规律是雨量愈大,对当年蝗灾的发生愈不利。湖、河水位上升,基地被淹,不利于蝗灾的发生;反之,湖滩洼地全部暴露,蝗灾就严重。蝗蝻的正常发育温度高于20 ℃,成虫进行正常生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8~34 ℃。
上述资料说明,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受非生物因素    和    的综合影响。
例1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 种群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列诗词与非生物因素对应错误的是 (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B.“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类活动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阳光
例2 研究发现某种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对影响该蝗虫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图甲和图乙的两幅曲线图。图甲是在35 ℃下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影响的曲线;图乙为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需采用相同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绘制出图甲、图乙,避免产生实验误差
B.由图甲可知,相对湿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蝗虫的产卵量
C.由图乙可知,与35 ℃、45 ℃相比,温度为40 ℃时,蝗虫对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
D.温度、湿度等非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任务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资料1】 阅读教材P14~15“思考·讨论”中的资料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是     ,种群增长受到限制的原因是      加剧。
2.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      关系。
(1)混合培养初期,两种草履虫数量都增加的原因是                     。
(2)培养后期,大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全部消失的原因是 。
(3)混合培养中的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比单独培养时低的原因是             。
【资料2】 阅读教材P15 “思考·讨论”中的资料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多年时间里,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1.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有同步周期性的原因是猞猁和雪兔之间存在    关系。
(1)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    ,死亡率    ,数量会随之    ;
(2)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    ,死亡率    ,数量会随之    。
2.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        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3.猞猁和雪兔之间的种群数量关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请将下图补充完整(“+”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被捕食者种群数量(+)→捕食者种群数量(  )
    ↑         ↓
捕食者种群数量(  )←被捕食者种群数量(  )
4.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填“体现了”或“未体现”)因果循环关系。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例3 种群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种群数量的变化相互影响
C.森林中不同植物之间种群数量的变化相互影响
D.利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以进行生物防治
例4 [2023·云南昆明期末] 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旅鼠种群的周期性消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条件对旅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食物对旅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反馈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传染病在旅鼠种群密度大时更容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该旅鼠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任务三 种群研究的应用
【资料1】 教材P16图示为渔民正在捕鱼收网。下图表示渔民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的渔网和不同捕捞强度(用捕捞比例表示)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1.保持捕捞强度在    左右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原因是 

 。
2.使用      网目的渔网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原因是 

 。
【资料2】 如图是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动物为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填“增大”或“降低”)环境容纳量,即d点。
2.若该动物为家鼠,对家鼠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是    (填“增大”或“降低”)环境容纳量,尽量要在其数量达到b点前进行,并且越早越好。为防治家鼠可采取                   等方法。
3.若该动物为鲫鱼,则需要维持鲫鱼的种群数量在    处,即   点。原因是                          。
例5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降低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B.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C.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D.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例6 [2024·天津北辰区月考]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
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K值,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不污染环境
D.捕捞后使大黄鱼种群数量维持在远低于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1.正误辨析
(1)种子春季萌发和冬季蚊虫死亡都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
(2)林木郁闭度越小,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越小。( )
(3)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 )
(4)气温、干旱、食物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5)对于“S”形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 )
(6)在呈“S”形增长的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对其全部捕获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 )
2.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的重要因素
B.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C.在鱼类养殖中,高强度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适当引入害虫天敌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
C.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4.[2024·云南下关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C.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5.[2024·陕西咸阳月考] 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B.捕食风险增强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C.捕食风险增强了高密度种群的繁殖力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共92张PPT)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等。
②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的。
阳光、温度、水
综合性
(2)生物因素
①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__________的影响。
种内竞争
②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在自然界,种群间的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的关系都会影响种
群的数量。
.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______,细菌或病毒引起________,也会影响种群
的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捕食与被捕食
相互竞争
寄生
传染病
出生率和死亡率
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一般来说,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
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②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____。
食物和天敌

(2)非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
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②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__________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种群密度
二、种群研究的应用
1.濒危动物的保护: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
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种群研究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应用的思路:
生存状态
预测
种群密度
生存状态
变化趋势
2.渔业上的合理捕捞:__________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_____左右)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中等强度
3.有害生物的防治
(1)对鼠害的防治: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鼠害的种群数量并通过减少
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____________。
(2)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效保护或引入__________,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
较低的水平。
环境容纳量
天敌生物
任务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资料1】 阅读教材P13~14“思考·讨论”内容,并分析:
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
) 。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1.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木的________(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
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接受的__________。
郁闭度
光照强度
2.分析资料中表格,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增大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
3.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
枝黄花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是有差异的
4.除上述第1小题中所涉及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外,郁闭度是否会通过影响其
他非生物因素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如果会,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除阳光外还会影响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
5.除了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______、风、水、火等的影响。
温度
【资料2】 蝗灾爆发与气候特别是与旱涝关系密切。一般规律是雨量愈大,
对当年蝗灾的发生愈不利。湖、河水位上升,基地被淹,不利于蝗灾的发生;
反之,湖滩洼地全部暴露,蝗灾就严重。蝗蝻的正常发育温度高于 ,成
虫进行正常生殖最适宜的温度为 。
上述资料说明,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受非生物因素______和______的综合
影响。
温度
水分
例1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 种群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的影响。下列诗词与非生物因素对应错误的是( )
B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B.“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类活动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阳光
[解析]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说明
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种群数量,A正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
望母归”,体现了人类活动这一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B错误;“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
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体现了
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C正确;由于草盛遮住了阳光,
导致豆苗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说明阳光这一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
D正确。
例2 研究发现某种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植保站的工作
人员对影响该蝗虫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图甲和图乙的两幅曲线
图。图甲是在 下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影响的曲线;图乙为在不同温
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需采用相同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绘制出图甲、图乙,避免产生实验误差
B.由图甲可知,相对湿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蝗虫的产卵量
C.由图乙可知,与、相比,温度为 时,蝗虫对相对湿度的适应
范围最广
D.温度、湿度等非生物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解析] 图甲统计的是蝗虫卵的数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图乙统计的是蝗虫
成虫的数量,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A错误;由图甲可知,相对湿度过大、
过小都会影响蝗虫的产卵量,在相对湿度为 左右时产卵量最大,B正确;
由图乙可知,温度为 时,蝗虫对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相对湿度在
间均能生存,C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
综合性的,D正确。
任务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资料1】 阅读教材P14~15“思考·讨论”中的资料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
果如下图所示。
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
单独培养大草履虫
混合培养
1.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是______,种群增长
受到限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加剧。
“”形
种内竞争
2.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
种间竞争
(1)混合培养初期,两种草履虫数量都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培养后期,大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混合培养中的双小核草履虫的 值比单独培养时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初期,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
在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中不具优势
大草履虫消耗了部分资源(如食物)
【资料2】 阅读教材P15 “思考·讨论”中的资料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
的猞猁捕食雪兔,多年时间里,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1.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有同步周期性的原因是猞猁和雪兔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捕食
(1)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_____,死亡率______,数量会随之______;
上升
下降
上升
(2)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_____,
死亡率______,数量会随之______。
下降
上升
下降
2.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__________
___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植食性动物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猞猁和雪兔之间的种群数量关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请将下图补充完整
(“ ”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4.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填“体现了”或“未体现”)因果循环关系。
体现了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例3 种群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种群数量的变化相互影响
C.森林中不同植物之间种群数量的变化相互影响
D.利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以进行生物防治
[解析] 种内竞争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A错误;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
被捕食者数量就会减少,进而使捕食者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森林中不
同植物之间竞争阳光和养分等,影响彼此数量变化,C正确;利用影响种群数
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以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引进天敌,
可以进行生物防治,D正确。
例4 [2023·云南昆明期末] 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旅鼠种群的周期性消长示意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干旱条件对旅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食物对旅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反馈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传染病在旅鼠种群密度大时更容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该旅鼠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解析]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
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
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正确;传染病
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密度大的种群影响就大,受种群密度的
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该旅鼠种群数量呈
现周期性变化,不属于“ ”形增长,D错误。
任务三 种群研究的应用
【资料1】 教材P16图示为渔民正在捕鱼收网。下图表示渔民采用不同网目
(网眼直径)的渔网和不同捕捞强度(用捕捞比例表示)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1.保持捕捞强度在_____左右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强度下捕获量保持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说明捕获量在左右,捕捞后剩余量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使用_________网目的渔网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小网目渔网捕鱼,捕获幼鱼较多,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呈衰退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造成来年减产
【资料2】 如图是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
境后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动物为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最根本有效的
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______(填“增大”或“降
低”)环境容纳量,即 点。
增大
2.若该动物为家鼠,对家鼠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填“增大”或“降低”)
环境容纳量,尽量要在其数量达到 点前进行,并且越早越好。为防治家鼠可采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方法。
降低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硬化地面;养殖或释放家鼠的天敌
3.若该动物为鲫鱼,则需要维持鲫鱼的种群数量在_____处,即___点。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既可实现较大捕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例5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C
A.降低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B.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C.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D.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解析] 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
足够的种群基数,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正确;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
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
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B正确;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
的网具进行捕捞,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选择鱼的性别,因
此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C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正确。
例6 [2024·天津北辰区月考]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
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D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 值
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 值,以达到防治有
害生物的目的
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
不污染环境
D.捕捞后使大黄鱼种群数量维持在远低于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解析]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 值,A正确;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
有害生物种群的 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正确;
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
染环境,C正确;捕捞后使大黄鱼种群剩余量维持在 左右,此时种群增长
速率最大,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D错误。
1.正误辨析
(1)种子春季萌发和冬季蚊虫死亡都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2)林木郁闭度越小,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越小。( )
×
[解析] 一定范围内,林木郁闭度越大,林下不耐阴的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越小。
(3)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生物因素的影
响。( )

(4)气温、干旱、食物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解析] 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5)对于“”形曲线,同一种群的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
×
[解析]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值与环境因素有关。
(6)在呈“”形增长的种群的数量达到 值时,对其全部捕获会获得最大经济效
益。( )
×
[解析] 在呈“”形增长的种群的数量达到 值时将其全部捕获会获得最大日捕
获量,而捕获后剩余量在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经
济效益。
2.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
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的重要因素
B.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C.在鱼类养殖中,高强度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适当引入害虫天敌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解析]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此林地
总面积的比,它能反映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因此,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结
构和森林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A正确;气候干旱蝗虫卵的孵化率提高,容易
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B正确;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
量处在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错误;有效保护或引入害虫
天敌,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C
A.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
调节
C.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解析] 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
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正确。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种群之间具有调节机制,密
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非密度制约因
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
的反馈机制来调节的。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
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
原来的水平,B、D正确。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呈正
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4.[2024·云南下关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C.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 值附近上下波动
[解析] 捕食关系(天敌对猎物的影响)、种间竞争、种内竞争(食物短缺)对种群
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C正确;
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环境不受破坏时,
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 值附近上下波动,D正确。
5.[2024·陕西咸阳月考] 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
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
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
(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
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B.捕食风险增强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C.捕食风险增强了高密度种群的繁殖力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解析] 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
力的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种内竞争,A错误;
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
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B错误;
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
不明显,故捕食风险不会增强高密度种群的繁殖
力,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
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故捕食风险导
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D正确。
本章网络构建
1.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气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C.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D.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A
[解析]气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B、D正确;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
2.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提高该种群的出生率,个体数量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B.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 S”形增长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B
[解析]提高该种群的出生率,个体数量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因为种群数量会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限制,A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则种群增长速率有所增大或减小,但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 S”形增长,B错误;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与b~c段下降趋势相符,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即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正确。
3.棉盲蝽是一种对棉花危害很大的小型昆虫,
其成虫和若虫刺吸棉株汁液,导致棉花减产。
科研工作者对我国某地棉盲蝽的种群数量进行
调查,发现在干旱年份和涝年,棉盲蝽种群数
量变化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 )
A.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样方法对棉田中的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B.不同年份自6月中旬到7月上旬,棉盲蝽种群都呈近似“ J”形增长
C.使用杀虫剂会诱发棉盲蝽产生抗性突变,因此最好进行生物防治
D.涝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掌握气象数据是棉盲蝽防治的关键
C
[解析]由于棉田中的棉盲蝽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A正确;由图可知,不同年份自6月中旬到7月上旬,棉盲蝽种群都是呈现近似“ J”形增长,B正确;使用杀虫剂会对棉盲蝽的抗性进行选择,不会诱发其产生抗性突变,C错误;由甲、乙两图对比可知,涝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掌握气象数据是棉盲蝽防治的关键,D正确。
4.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因此增长速率最大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并未发生改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更高
D.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其是否需要防治的依据
A
[解析]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D正确。
5. 1800年有人将绵羊引入塔斯马尼亚岛,之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在1850年达到最高值,随后在1700千头上下做不规则波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1800至1850年间,绵羊种群的种内竞争逐年增大
B.该岛上绵羊种群的K值为2250千头左右,超过此数值种群的死亡率将大于出生率
C.1814年至1824年间,由于绵羊种群的数目较少,因此其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大
D.绵羊种群数量的波动是密度制约因素反馈调节的结果,不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1800至1850年间随绵羊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逐年增大,A正确;该岛上绵羊种群数量的最高值为2250千头左右,但不能维持在该数值,因此其K值为1700千头左右,B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1814年至1824年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小,C错误;岛上绵羊种群数量的波动受密度制约因子的反馈调节 ,也受非密度制约因子的影响,D错误。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B.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取决于光照
强度,A正确;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B正
确;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气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干旱缺水,
许多植物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细胞不能正常代谢,死亡率升高,D正确。
2.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
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为给预防蝗灾
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
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
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A.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有降水量和气温
B.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C.疏松土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D.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可有效预防“蝗灾”
[解析] 题图中的气温与降水量均是影
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
错误;季节影响气温变化,东亚飞蝗数
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季节变化
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 错误;
根据“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可知,疏松土壤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错误;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
学物质等措施来降低蝗虫种群数量,D正确。
3.[2023·浙江湖州月考] 下图是某藻类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条件下该藻类的数量变化符合“ ”形曲线
B. 条件下培养,第5天时该藻类数量增长最快
C.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D.提高湖水温度一定可以遏制湖泊中该藻类的大量繁殖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条件下该藻类个体数量先增加后不变,符合“ ”
形曲线,A正确; 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个体数量增加
最快,B正确;不同温度下环境所能维持的该藻类种群最大数量不同,即环境
容纳量不同,C正确;提高湖水温度不一定能遏制该藻类繁殖,比如温度从
提高到 时,湖中该藻类更多了,D错误。
知识点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4.[2024·四川成都期末]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
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的,即一定的事件
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
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
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如图是根据猎物和捕
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构建的模型。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分析可知,猎物与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分别
在、 上下波动
B.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充分体现了捕食者与猎
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光照、
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D.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的
变化都符合该模型

[解析] 分析图可知: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
种群数量分别在、 上下波动,A正确;该模
型属于数学模型,分析图可知,捕食者种群和猎
物种群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猎物数量增加,引
起捕食者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引起
猎物数量减少,B正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
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等,C正确;
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被多种捕食者捕食,都会使二者之间的制约因素受
到影响,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D错误。
5.[2024·河南焦作月考] 南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燕鸥是一种主要以水生植食动
物为食的肉食动物,银鸥为当地以肉食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动物。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B
A.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
C.作为肉食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
D.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解析]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
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燕鸥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分析题意,银鸥是当地以
肉食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动物,作为肉食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动
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C正确;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南方
湿地的温度、水分等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6.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①,图②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 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由图①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鼠兔种群增
长率
C.由图②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
数量在第2年间近似“ ”形增长
D.第2年,甲鼠兔种群的 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种群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解析] 由图①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与个体被
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
风险就越高,A错误;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
栖息空间,但不能直接影响鼠兔种群增长率,B错误;由图②
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 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
减少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乙鼠兔种群在第1年年
末迁入甲鼠兔种群生活的区域,乙鼠兔种群迁入后会与
甲鼠兔种群竞争食物和栖息空间,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
下降,乙鼠兔种群数量短期内快速增长,使甲鼠兔种群
的 值下降,D正确。
知识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
7.[2023·广东卷]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
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
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C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 秋季降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
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B错误;受秋季降温这一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当
年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引起出生率下降,故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
显下降, 正确,D错误。
8.[2024·河南南阳期末] 生态学家根据不同生物采
取的生活史对策类型,将生物大体上区分为 对策
生物和对策生物。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
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
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存活曲线可以反
映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分为类型Ⅰ、类型Ⅱ、
类型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熊猫和蝗虫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对策、 对策
B.存活曲线为类型Ⅲ的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更接近
对策
C.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 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
后,其种群数量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从昆虫到哺乳类的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
少,存活曲线经历了Ⅲ Ⅱ Ⅰ的进化

[解析] 熊猫是哺乳动物,后代个体大、寿命长、生
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生活史对策为 对策;蝗虫
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生活史对
策为 对策,A正确。由图可知,类型Ⅲ的生物寿
命较短,因此生活史对策更接近 对策,B正确。
东北虎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
生活史对策为 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
数量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错误。据图分析,类型Ⅰ表示大部分个体都能活
到生理寿命,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类型Ⅱ表示各年龄期存活率基本相
似,如水螅;类型Ⅲ表示幼体死亡率高,如大多数鱼类,因此从昆虫到哺乳类
的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Ⅲ Ⅱ Ⅰ的进化,D正确。
知识点四 种群研究的应用
9.[2023·黑龙江大庆期中]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
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
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甲所示为人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则 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
养该种鱼
B.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
营养供应
C.图丙中 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解析] 若图甲所示为人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则 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
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正确;若图乙所示为
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
纳量是一定的, 点后种群数量增加且环境容纳量也增加了,可能是改善了该
种群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增加了营养供应,B正
确;图丙中 点后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反映出种
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图丁曲线表明
种群数量在 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
动,D正确。
10.[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C
A.图乙为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 点时该经济鱼类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根据图乙曲线分析可知,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
为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而点至 点(不包括 点)该鱼类种群的出
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
大,种群数量接近,此时捕捞不会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点时种群
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此时种群数量达到 值,C正确;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
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11.[2023·浙江金华期中] 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
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
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因此增长速率最大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并未发生改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更高
D.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其是否需要防治的依据
[解析]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 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内竞争不是最小,
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
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
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
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
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D正确。
12.科研人员探究了某棉区单纯使用有机磷农药对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相对数量
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磷农药可以使棉蚜发生定向突变
B.有机磷农药在杀死棉蚜的同时还可能
会杀死瓢虫
C.可根据瓢虫的性别比例预估不施药棉
田中瓢虫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D.图示表明,增加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次
数可以提高棉蚜防治效果
B
[解析] 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每次施药都会导致瓢虫种群
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有机磷农药在杀灭棉蚜的同时杀死了部分瓢虫,B正确;
欲研究不施药棉田中瓢虫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瓢虫的年龄结构,
C错误;由图可知,多次使用有机磷农药后棉蚜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并不能
有效防治棉蚜,D错误。
13.为探究不同人工干预方式下苹果园蚜虫—天敌的数量变化规律,某科研单
位选取该地区3处苹果园开展干预实验。无人工干预 荒废2年的苹果园,
未进行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化学干预 传统化学防治管理苹果园,生
产季节多次进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以化学药剂为主;有机化生产干预
有机管理苹果园,病虫害防治以物理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并在林下
种植了橡胶草、苜蓿和黑麦等功能性植物。3处苹果园蚜虫—天敌时序动态如
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处苹果园蚜虫和天敌个体数量基本均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该时期利于
二者繁衍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温度、湿度、食物资源等
[解析] 3处苹果园蚜虫和天敌个体数量基本均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原因主
要是7月的温度、湿度以及食物资源等因素比较适合蚜虫和天敌的繁衍。
(2)据图可知,和无人工干预 苹果园比较,人工干预和 苹果园蚜虫和天敌数量的消长变化比较频繁、剧烈,这主要与__________有关。苹果园与 苹果园相比,天敌种群与蚜虫种群消长规律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
苹果园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药剂在杀死蚜虫的同时,对天敌也有直接杀伤作用
[解析] 和无人工干预 苹果园比较,人工干预 和 苹果园蚜虫和天敌数量的消长变化比较频繁、剧烈,这主要与人工干预有关,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苹果园与 苹果园相比,天敌种群与蚜虫种群消长规律不同,这与 苹果园使用传统化学杀虫剂有关,此类化学药剂在杀死蚜虫的同时,对天敌也有直接杀伤作用,天敌种群受食物来源短缺以及化学药剂的影响,短时间内不能紧跟蚜虫种群数量增加而恢复。
(3) 苹果园林下种植的橡胶草、苜蓿和
黑麦等功能性植物有利于蚜虫的天敌生存,
对蚜虫防治效果显著。与化学防治相比,利用天敌控害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
[解析] 苹果园林下种植的橡胶草、苜蓿和黑麦等功能性植物有利于蚜虫的天敌生存,对蚜虫防治效果显著。与化学防治相比,利用天敌控害的优势有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
14.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自2016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大草
原多地蝗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蝗虫密集区域最高达到62只·m-2,受灾区域
牧草被啃食得非常严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请你推测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暴发蝗灾
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
等自然灾害是影响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
制约因素”)。
高温、干旱
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影响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高温、干旱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
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
高。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________(填种群的数量特
征),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出生率
[解析] 依题意,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
高。因此,疏松土壤会影响蝗虫产卵,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
群密度。
(3)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
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等。科研人员对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进行了
初步研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①处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蝗虫不喜食植物(或油菜,或大豆)
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
[解析] 依题意,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
等。A组中其中一组选择的是蝗虫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故①处可选择蝗虫不
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提取物,实验结果显示,去除口器蝗虫趋近于喜食植
物小麦提取物的比例仍较大,而去除触角却没这个现象,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
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
(4)根据上述信息,请为预防蝗虫的暴发提供2点合理建议: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蝗虫易暴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如大豆、油菜)
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 (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
[解析] 依题意,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
高,则可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
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依据实验结果,要防治蝗虫暴发,可在蝗虫易暴发区种植
蝗虫不喜食的作物,断绝其食物来源。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C [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取决于光照强度,A正确;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B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气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干旱缺水,许多植物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细胞不能正常代谢,死亡率升高,D正确。
2.D [解析] 题图中的气温与降水量均是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季节影响气温变化,东亚飞蝗数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季节变化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 B错误;根据“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可知,疏松土壤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C错误;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等措施来降低蝗虫种群数量,D正确。
3.D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19.8 ℃条件下该藻类个体数量先增加后不变,符合“S”形曲线,A正确;24.8 ℃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个体数量增加最快,B正确;不同温度下环境所能维持的该藻类种群最大数量不同,即环境容纳量不同,C正确;提高湖水温度不一定能遏制该藻类繁殖,比如温度从19.8 ℃提高到24.8 ℃时,湖中该藻类更多了,D错误。
4.D [解析] 分析图可知: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P2上下波动,A正确;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分析图可知,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猎物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引起猎物数量减少,B正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等,C正确;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被多种捕食者捕食,都会使二者之间的制约因素受到影响,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D错误。
5.B [解析]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分析题意,银鸥是当地以肉食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动物,作为肉食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C正确;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6.D [解析] 由图①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高,A错误;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但不能直接影响鼠兔种群增长率,B错误;由图②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L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少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乙鼠兔种群在第1年年末迁入甲鼠兔种群生活的区域,乙鼠兔种群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种群竞争食物和栖息空间,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乙鼠兔种群数量短期内快速增长,使甲鼠兔种群的L值下降,D正确。
7.C [解析] 秋季降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B错误;受秋季降温这一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当年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引起出生率下降,故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C正确,D错误。
8.C [解析] 熊猫是哺乳动物,后代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蝗虫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A正确。由图可知,类型Ⅲ的生物寿命较短,因此生活史对策更接近R对策,B正确。东北虎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其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数量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错误。据图分析,类型Ⅰ表示大部分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寿命,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类型Ⅱ表示各年龄期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类型Ⅲ表示幼体死亡率高,如大多数鱼类,因此从昆虫到哺乳类的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Ⅲ→Ⅱ→Ⅰ的进化,D正确。
9.C [解析] 若图甲所示为人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正确;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且环境容纳量也增加了,可能是改善了该种群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增加了营养供应,B正确;图丙中c点后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图丁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正确。
10.C [解析] 根据图乙曲线分析可知,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而c点至d点(不包括d点)该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接近K/2,此时捕捞不会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C正确;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11.A [解析]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内竞争不是最小,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D正确。
12.B [解析] 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每次施药都会导致瓢虫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有机磷农药在杀灭棉蚜的同时杀死了部分瓢虫,B正确;欲研究不施药棉田中瓢虫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瓢虫的年龄结构,C错误;由图可知,多次使用有机磷农药后棉蚜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并不能有效防治棉蚜,D错误。
13.(1)温度、湿度、食物资源等
(2)人类活动 CI苹果园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药剂在杀死蚜虫的同时,对天敌也有直接杀伤作用
(3)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
[解析] (1)3处苹果园蚜虫和天敌个体数量基本均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原因主要是7月的温度、湿度以及食物资源等因素比较适合蚜虫和天敌的繁衍。(2)和无人工干预(NI)苹果园比较,人工干预(CI和OI)苹果园蚜虫和天敌数量的消长变化比较频繁、剧烈,这主要与人工干预有关,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OI苹果园与CI苹果园相比,天敌种群与蚜虫种群消长规律不同,这与CI苹果园使用传统化学杀虫剂有关,此类化学药剂在杀死蚜虫的同时,对天敌也有直接杀伤作用,天敌种群受食物来源短缺以及化学药剂的影响,短时间内不能紧跟蚜虫种群数量增加而恢复。(3)OI苹果园林下种植的橡胶草、苜蓿和黑麦等功能性植物有利于蚜虫的天敌生存,对蚜虫防治效果显著。与化学防治相比,利用天敌控害的优势有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等。
14.(1)高温、干旱 非密度制约因素
(2)出生率
(3)蝗虫不喜食植物(或油菜,或大豆) 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
(4)在蝗虫易暴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如大豆、油菜) 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
[解析] (1)影响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高温、干旱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依题意,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因此,疏松土壤会影响蝗虫产卵,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3)依题意,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等。A组中其中一组选择的是蝗虫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故①处可选择蝗虫不喜食植物(油菜、大豆等)提取物,实验结果显示,去除口器蝗虫趋近于喜食植物小麦提取物的比例仍较大,而去除触角却没这个现象,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在触角,而不在口器。(4)依题意,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则可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或在蝗虫快速繁殖之前引入蝗虫天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依据实验结果,要防治蝗虫暴发,可在蝗虫易暴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断绝其食物来源。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知识点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B.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2.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为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有降水量和气温
B.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C.疏松土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D.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可有效预防“蝗灾”
3.[2023·浙江湖州月考]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8 ℃条件下该藻类的数量变化符合“S”形曲线
B.24.8 ℃条件下培养,第5天时该藻类数量增长最快
C.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D.提高湖水温度一定可以遏制湖泊中该藻类的大量繁殖
知识点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4.[2024·四川成都期末]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的,即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如图是根据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构建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分析可知,猎物与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P2上下波动
B.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充分体现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光照、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D.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都符合该模型
5.[2024·河南焦作月考] 南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燕鸥是一种主要以水生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银鸥为当地以肉食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动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
C.作为肉食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
D.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6.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①,图②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由图①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鼠兔种群增长率
C.由图②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在第2年间近似“J”形增长
D.第2年,甲鼠兔种群的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种群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知识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
7.[2023·广东卷]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8.[2024·河南南阳期末] 生态学家根据不同生物采取的生活史对策类型,将生物大体上区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存活曲线可以反映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分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熊猫和蝗虫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K对策、R对策
B.存活曲线为类型Ⅲ的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更接近R对策
C.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数量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从昆虫到哺乳类的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Ⅲ→Ⅱ→Ⅰ的进化
知识点四 种群研究的应用
9.[2023·黑龙江大庆期中]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若图甲所示为人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丙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10.[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d点时该经济鱼类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11.[2023·浙江金华期中] 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因此增长速率最大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并未发生改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更高
D.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其是否需要防治的依据
12.科研人员探究了某棉区单纯使用有机磷农药对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相对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机磷农药可以使棉蚜发生定向突变
B.有机磷农药在杀死棉蚜的同时还可能会杀死瓢虫
C.可根据瓢虫的性别比例预估不施药棉田中瓢虫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D.图示表明,增加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棉蚜防治效果
13.为探究不同人工干预方式下苹果园蚜虫—天敌的数量变化规律,某科研单位选取该地区3处苹果园开展干预实验。无人工干预(NI):荒废2年的苹果园,未进行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化学干预(CI):传统化学防治管理苹果园,生产季节多次进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以化学药剂为主;有机化生产干预(OI):有机管理苹果园,病虫害防治以物理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并在林下种植了橡胶草、苜蓿和黑麦等功能性植物。3处苹果园蚜虫—天敌时序动态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处苹果园蚜虫和天敌个体数量基本均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该时期利于二者繁衍的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据图可知,和无人工干预(NI)苹果园比较,人工干预(CI和OI)苹果园蚜虫和天敌数量的消长变化比较频繁、剧烈,这主要与      有关。OI苹果园与CI苹果园相比,天敌种群与蚜虫种群消长规律不同,原因是 
 。
(3)OI苹果园林下种植的橡胶草、苜蓿和黑麦等功能性植物有利于蚜虫的天敌生存,对蚜虫防治效果显著。与化学防治相比,利用天敌控害的优势有            (答出两点即可)。
14.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自2016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蝗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蝗虫密集区域最高达到62只·m-2,受灾区域牧草被啃食得非常严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请你推测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地暴发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       (答出1点即可)。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影响种群数量的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且在坚实土壤中卵的孵化率较高。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     (填种群的数量特征),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3)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不喜食大豆、油菜等。科研人员对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部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①处可选择              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                       。
(4)根据上述信息,请为预防蝗虫的暴发提供2点合理建议:①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