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末强化练(一)(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章末强化练(一)(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8 07:57:53

文档简介

章末强化练(一)
1.D [解析] 根据种群的概念“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判断,自然界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种群,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一般当分布地段的形状为正方形时)和等距取样法(一般当分布地段的形状为长方形时),珙桐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故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正确。
2.C [解析] 据图可知,该昆虫种群老年期的数量少,而幼年期的数量和成年期的数量多,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一个雄性昆虫个体可与多个雌性昆虫个体交配,且雌性昆虫个体产生子代数量多,因此该种群不一定处于衰退状态,B错误;据图可知,该种群幼年期的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种群新出生个体的性别比例接近于1∶1,C正确;性引诱剂会诱杀成年期的雄性个体,而题图中成年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
3.C [解析] 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为K值),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a点时种群数量约为b点时种群数量的一半,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因此捕捞后剩余量在a左右有利于鱼群数量的恢复,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B正确;当种群数量为c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d点出生率为0,死亡率很高,最可能是受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等,D正确。
4.C [解析] 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时,捕获的艾鼬死亡(数据未变)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所用方法为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艾鼬可以捕食鼠兔,则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应为鼠兔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而艾鼬是后增后减,C错误;结合题意“艾鼬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可知,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鼬的捕食风险越大,D正确。
5.A [解析] 由于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甲种群在不同时刻的具体种群数量不确定,故不同时刻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可能相同,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符合“S”形增长,而乙种群的曲线可能为“J”形增长,也可能为“S”形增长的早期阶段,因此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可能相同,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种群的曲线可能为“J”形增长,也可能为“S”形增长的早期阶段,若为“J”形增长,则没有环境容纳量,若为“S”形增长的早期阶段,则t3时刻未达到环境容纳量,C错误;由图可知,t2时刻后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t2时刻后甲种群的数量将继续增大,到t4时刻种群数量不再增加,D错误。
6.C [解析] 图Ⅱ中的曲线X是“J”形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A正确;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正确;图Ⅱ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错误;比较图Ⅱ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D正确。
7.B [解析] 图甲中的AB段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而图乙中的ab段由于Nt+1/Nt的值小于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错误;图甲中CD段种群数量仍然在逐渐增加,此时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cd段Nt+1/Nt的值大于1,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B正确;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E点,但不对应图乙中的c点,因为c点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C错误;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8.D [解析]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且K值约为200个,A正确;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大约在第6天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此时对应该种群的K/2,B正确;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C正确;混合培养时第22天后大草履虫数量较少,此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有限,D错误。
9.C [解析] 由题图可知,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K值是可以改变的,A正确;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B正确;某种生物数量会受到多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故该生物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一定增长,C错误;如果该生物的数量变化如甲,说明该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变化,即此草原可能受到严重破坏,D正确。
10.C [解析] 根据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可知X=13,1 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数为[(17+19+13+15+13)÷5×25]÷0.1×103=3.85×106个,C正确,A、B、D错误。
11.B [解析] O~M时期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且无酒精产生,说明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增加,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M点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有氧呼吸减弱,发酵瓶中仍有氧气,B错误;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如营养物质、氧气等,C正确;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因为营养物质不足,D正确。
12.D [解析] 据图可知,低温和低盐环境中,夜光藻密度较大,故低温低盐度海水环境易暴发夜光藻赤潮,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温度和盐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夜光藻作为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耐污生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会提高夜光藻的K值,C错误;影响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夜光藻的繁殖能力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D正确。
13.A [解析] 在甲环境中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与在甲环境中相比,该动物在乙环境中的数量较少,说明其在乙环境中面临生存压力,这个生存压力可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正确;丙环境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C正确;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包括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D正确。
14.(1)标记重捕法
(2)植食性鱼类减少 肉食性鱼类增加
(3)100
(4)①都减小 竞争 ②50 ③提高
(5)光照 温度
[解析] (1)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投放的鱼苗甲和乙为两种植食性鱼类,与原有的野生型植食性鱼类形成竞争(竞争水草),故原有的植食性鱼类减少;而原有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增多,其数量增多。(3)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环境中甲种鱼的K值约为200条,为获得持续的最大捕捞量,应使捕获后的剩余量在K/2,故甲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为100条/1000 m3。(4)①观察数据可知,混合放养后,甲种群的K值从200条降为130条左右,乙种群K值从150条降至100条左右,即两个种群的K值均减小;原因主要是两者食性相近,彼此有竞争关系。②此状态下,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环境中乙种鱼的K值约为100条,为获得持续的最大捕捞量,应使捕获后的剩余量在K/2,故乙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为50条/1000 m3。③根据两个表格数据计算可知,混合放养的年捕捞量比单独放养要大,故混合放养比单独放养产量高。(5)影响甲、乙两种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有光照(影响植物)、温度等环境因素。
15.(1)①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4~8月布氏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食物供应充足 年龄结构
(2)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大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布氏田鼠的天敌(草原狐等)数量较少
[解析] (1)①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4—8月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及早了解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导致植被低矮稀疏,由于布氏田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所以放牧区有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图乙数据显示,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大。由题干信息“通常情况下,多数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可知,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布氏田鼠的天敌数量较少,被捕食概率降低,种群密度增加。章末强化练(一)
一、选择题
1.[2024·甘肃武威月考] 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
B.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2.下图为某昆虫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该种群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处于衰退状态
C.该种群新出生个体的性别比例接近于1∶1
D.该种群雄性个体较少是由于性引诱剂的大量诱杀
3.如图表示“S”形增长的某鱼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捕捞后剩余量在a左右有利于鱼群数量的恢复
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
C.当种群数量为c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限制d点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4.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鼬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鼬粪便,结果显示艾鼬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鼬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鼬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C.连续调查鼠兔、艾鼬的种群数量,艾鼬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鼬的捕食风险越大
5.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同时刻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可能相同
B.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一定不同
C.t3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t2时刻后甲种群的数量将逐渐减小
6.[2024·湖南邵阳期末] 下图中Ⅰ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Ⅱ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Ⅱ中曲线X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B.图Ⅰ中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
C.图Ⅱ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呈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图Ⅱ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
               
7.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时期种群数量Nt+1/Nt的值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的AB段和图乙中的ab段,由于种群初始值小,种群数量均增长缓慢
B.图甲中CD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cd段种群数量增加
C.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E点和图乙中的c点
D.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和性别比例
8.[2024·福建南平期末] 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且K值约为200个
B.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大约在第6天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D.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在第22天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9.如图表示草原上某种群个体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K值是可以改变的
B.K值时该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C.该种群个体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也一定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甲,则此草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0.[202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用血细胞计数板(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统计5个中格内的酵母菌数分别为17、19、13、15、X(如图所示)。据此估算1 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数接近 ( )
A.3.85×105个 B.3.95×105个
C.3.85×106个 D.3.95×106个
11.[2024·江西宜春期末] 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及酒精浓度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O~M时期酵母菌种群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B.M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酵母菌只进行酒精发酵
C.N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
D.P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N点时低
12.夜光藻是一种较大型的单细胞生物,以小型浮游植物、有机颗粒、细菌为食。它作为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耐污生物,是导致海洋赤潮的主要藻类,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探究夜光藻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高温高盐度海水环境易暴发夜光藻赤潮
B.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提高夜光藻的K值
D.影响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因素还有夜光藻繁殖能力等生物因素
13.[2024·辽宁沈阳期末] 图示为某种动物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环境中呈现出的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甲环境中该动物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数量保持不变
B.乙环境中可能存在增加该动物生存压力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在丙环境中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洪灾导致该动物大量死亡,属于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二、非选择题
14.为研究两种植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变化,某研究所2008年起在两个鱼塘养殖两种植食性鱼类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并按照16条/1000 m3标准投放了鱼苗。两个鱼塘相邻,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仅食水草)和肉食性鱼类。数据统计如下: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种群密度/ (条/1000 m3) 甲 16 95 159 192 203 198
乙 16 63 112 153 156 151
(1)调查甲、乙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2)投放鱼苗后,两个鱼塘中原有的野生鱼类的数量变化情况分别是           、         。
(3)上述结果为养殖业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依据,如每年的捕捞量。甲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为    条/1000 m3。
(4)研究人员又研究了混合放养的情况,他们按两种鱼各50条/1000 m3的标准进行投放,连续统计了种群密度如下: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种群密度/ (条/1000 m3) 甲 50 96 129 136 127 130
乙 50 81 100 98 102 99
①混合放养后,两个种群的K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主要与两个种群的    有关。
②此状态下,乙种鱼的年捕捞量应为      条/1000 m3。
③与单独放养相比,混合放养产量    (填“提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5)影响甲、乙两种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受多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    、    等。
15.[2023·山东临沂月考]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中,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高强度的布氏田鼠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草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甲。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选择的依据是              ,直接决定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            。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农业上可根据4月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及其    ,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并及早进行防治。
(2)通常情况下,多数动物对道路、车辆等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结果如图乙所示。
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是                         。距离道路越近的样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越  ,主要原因是                             。 (共38张PPT)
一、选择题
1.[2024·甘肃武威月考] 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
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
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
B.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解析] 根据种群的概念“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判断,自然界
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种群,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
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一般当分布地段的形状为正方形时)
和等距取样法(一般当分布地段的形状为长方形时),珙桐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
植,故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正确。
2.下图为某昆虫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C
A.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该种群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处于衰退状态
C.该种群新出生个体的性别比例接近于
D.该种群雄性个体较少是由于性引诱剂的大
量诱杀
[解析] 据图可知,该昆虫种群老年期的数量
少,而幼年期的数量和成年期的数量多,因
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
一个雄性昆虫个体可与多个雌性昆虫个体交
配,且雌性昆虫个体产生子代数量多,因此
该种群不一定处于衰退状态,B错误;据图可知,该种群幼年期的雌雄比例接
近,说明该种群新出生个体的性别比例接近于 ,C正确;性引诱剂会诱
杀成年期的雄性个体,而题图中成年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
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
3.如图表示“ ”形增长的某鱼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
种群数量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C
A.捕捞后剩余量在 左右有利于鱼群数量的恢复
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C.当种群数量为 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限制 点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为值),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 点
时种群数量约为点时种群数量的一半,为 ,此时
增长速率最快,因此捕捞后剩余量在 左右有利于鱼群
数量的恢复,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
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B正确;
当种群数量为 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衰退型,C错误; 点出生率为0,死亡率很高,最可能是受到了非密度制约因
素的影响,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等,D正确。
4.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
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鼬的捕食
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
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鼬
粪便,结果显示艾鼬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C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鼬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鼬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C.连续调查鼠兔、艾鼬的种群数量,艾鼬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鼬的捕食风险越大
[解析] 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 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
数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时,捕获的艾鼬死亡(数据未变)不会对调查结果
产生影响,A正确;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所用方法为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艾鼬可以捕食鼠兔,则两者之间的数量变
化关系应为鼠兔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而艾鼬是后增后减,C错误;结合题意
“艾鼬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可知,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
自艾鼬的捕食风险越大,D正确。
5.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
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不同时刻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可能相同
B.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一定不同
C. 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 时刻后甲种群的数量将逐渐减小
[解析] 由于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为甲种群的增
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甲种群在不
同时刻的具体种群数量不确定,故不同时刻甲
和乙的种群数量可能相同,A正确;分析题图
可知,甲种群符合“ ”形增长,而乙种群的曲
线可能为“”形增长,也可能为“ ”形增长的早期阶段,因此甲、乙种群数量的
增长模型可能相同,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种群的曲线可能为“ ”形增长,
也可能为“”形增长的早期阶段,若为“”形增长,则没有环境容纳量,若为“ ”
形增长的早期阶段,则时刻未达到环境容纳量,C错误;由图可知, 时刻
后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时刻后甲种群的数量将继续增大,到 时刻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D错误。
6.[2024·湖南邵阳期末] 下图中Ⅰ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
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Ⅱ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图Ⅱ中曲线 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B.图Ⅰ中最接近“ ”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
C.图Ⅱ中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呈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图Ⅱ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
态下
[解析] 图Ⅱ中的曲线是“ ”形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
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A正确;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
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 ”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正确;
图Ⅱ中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呈增
长型,C错误;比较图Ⅱ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
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D正确。

7.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动物某
一时期种群数量 的值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B
A.图甲中的段和图乙中的 段,由于种群初始值小,种群数量均增长缓慢
B.图甲中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 段种群数量增加
C.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点和图乙中的 点
D.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和性别比例
[解析] 图甲中的段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而图乙中的段由于 的值
小于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错误;图甲中 段种群数量仍然在逐渐增加,
此时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段 的值大于1,种群数量在
逐渐增加,B正确;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 点,但不对应
图乙中的点,因为 点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C错误;影响该动
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8.[2024·福建南平期末] 生态学家高斯选用
了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
大草履虫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混
合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D
A.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形增长且 值约为200个
B.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大约在第6天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D.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在第22天后增长缓慢的主要
原因
[解析] 值即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
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单独培养
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形增长且
值约为200个,A正确;据图可知,单独培
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大约在第6天种群数量
增长最快,此时对应该种群的 ,B正确;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
量增长受到食物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C正确;混合培养时第22天后大草履虫
数量较少,此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有限,
D错误。
9.如图表示草原上某种群个体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
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 值是
可以改变的
B. 值时该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C.该种群个体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
量也一定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甲,则此草原可能受
到了严重的破坏
[解析] 由题图可知,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
化,则该草的 值是可以改变的,A正确;种群内
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 值)时,
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
等,B正确;某种生物数量会受到多种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故该生物数量在增长时,以它
为食的生物的数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一定增长,C错误;如果该
生物的数量变化如甲,说明该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变化,即
此草原可能受到严重破坏,D正确。
10.[202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用血细胞计数板
(大方格的体积为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
统计5个中格内的酵母菌数分别为17、19、13、15、
(如图所示)。据此估算 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酵母
菌数接近( )
C
A.个 B.个 C.个 D. 个
[解析] 根据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可知, 酵母菌培养
液样品中酵母菌数为
个,C正确,A、B、D错误。
11.[2024·江西宜春期末] 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
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及酒精浓度变化如图。下列有
关分析错误的是( )
B
A. 时期酵母菌种群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B. 点后发酵瓶中无氧气,酵母菌只进行酒精发酵
C. 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
D.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 点时低
[解析] 时期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且无酒精产生,说明此时酵
母菌种群数量在增加,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点酵母菌
开始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有氧呼吸减弱,发酵瓶中仍有氧气,B错误; 点时
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此时限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非生物因素,如营养物
质、氧气等,C正确;点后酒精浓度基本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比 点时
低,因为营养物质不足,D正确。
12.夜光藻是一种较大型的单细胞生物,以小型浮游植物、有机颗粒、细菌为
食。它作为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耐污生物,是导致海洋赤潮的主要藻类,严重影
响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探究夜光藻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
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高温高盐度海水环境易暴发夜光藻赤潮
B.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提高夜光藻的 值
D.影响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因素还有夜光藻繁殖能力等生物因素

[解析] 据图可知,低温和低盐环境中,夜光藻密度较大,故低温低盐度海水环
境易暴发夜光藻赤潮,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密度制约因素
和非密度制约因素,温度和盐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夜光藻作为海
洋环境中的一种耐污生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会提高夜光藻的 值,C错误;
影响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夜光藻的繁殖能力是影
响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D正确。
13.[2024·辽宁沈阳期末] 图示为某种动
物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环境中呈现出
的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A.在甲环境中该动物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数量保持不变
B.乙环境中可能存在增加该动物生存压力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在丙环境中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洪灾导致该动物大量死亡,属于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在甲环境中该动物种群数量达
到 值后,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
保持不变,A错误;与在甲环境中相比,
该动物在乙环境中的数量较少,说明其
在乙环境中面临生存压力,这个生存压力可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正
确;丙环境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
C正确;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包括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
难,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为研究两种植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变化,某研究所2008年起在两个鱼塘养
殖两种植食性鱼类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并按照16条/ 标准
投放了鱼苗。两个鱼塘相邻,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 (仅食水
草)和肉食性鱼类。数据统计如下: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种群密度/ (条/ ) 甲 16 95 159 192 203 198
乙 16 63 112 153 156 151
(1)调查甲、乙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标记重捕法
[解析] 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投放鱼苗后,两个鱼塘中原有的野生鱼类的数量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食性鱼类减少
肉食性鱼类增加
[解析] 投放的鱼苗甲和乙为两种植食性鱼类,与原有的野生型植食性鱼类形成
竞争(竞争水草),故原有的植食性鱼类减少;而原有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增
多,其数量增多。
(3)上述结果为养殖业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依据,如每年的捕捞量。甲种鱼的年
捕捞量大约为_____条/ 。
100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环境中甲种鱼的 值约为200条,为获得持续的最
大捕捞量,应使捕获后的剩余量在 ,故甲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为100条/

(4)研究人员又研究了混合放养的情况,他们按两种鱼各50条/ 的标准
进行投放,连续统计了种群密度如下: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种群密度/ (条/ ) 甲 50 96 129 136 127 130
乙 50 81 100 98 102 99
①混合放养后,两个种群的 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原因主要与两
个种群的______有关。
都减小
竞争
[解析] 观察数据可知,混合放养后,甲种群的 值从200条降为130条左右,乙
种群值从150条降至100条左右,即两个种群的 值均减小;原因主要是两者
食性相近,彼此有竞争关系。
②此状态下,乙种鱼的年捕捞量应为____条/ 。
50
[解析] 此状态下,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环境中乙种鱼的 值约为100条,为获
得持续的最大捕捞量,应使捕获后的剩余量在 ,故乙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
为50条/ 。
③与单独放养相比,混合放养产量______(填“提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提高
[解析] 根据两个表格数据计算可知,混合放养的年捕捞量比单独放养要大,故
混合放养比单独放养产量高。
(5)影响甲、乙两种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受多种非生物
因素的影响,如______、______等。
光照
温度
[解析] 影响甲、乙两种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有光照
(影响植物)、温度等环境因素。
15.[2023·山东临沂月考]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
稀疏的环境中,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高强度的布氏田鼠干扰会导致草
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草原生产
力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在 年间每年的植
物生长期 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
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
甲。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
记重捕法,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布氏田鼠种
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 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
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
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 月布氏田鼠种
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农业上可根
月布氏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食物供应充足
年龄结构
[解析] 月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
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可及早了解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
据4月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及其_________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并及早进
行防治。

(2)通常情况下,多数动物对道路、车辆等趋向于
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
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
分别选择宽 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
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
度,结果如图乙所示。
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道路越近的样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
越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布氏田鼠的天敌(草原狐等)数量较少

[解析] 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
导致植被低矮稀疏,由于布氏田鼠喜栖
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所以放牧区有
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图乙数据显示,
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大。
由题干信息“通常情况下,多数动物对
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可知,动物对
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布氏田鼠的天敌数量较少,被捕食概率降低,
种群密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