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1.D [解析] 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是不同物种,则该地区所有的麻雀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以估算家麻雀的种群密度,无法精确计算,B错误;黑顶麻雀虽然属于留鸟,但季节变化也会通过影响黑顶麻雀的食物条件、繁殖等因素来影响其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2.C [解析] 生活在鄱阳湖保护区中的鸿雁和白鹤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尽管所处的环境相同,其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鸿雁种群,若环境条件突然变差,种群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减少鄱阳湖环境污染能降低白鹤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鸿雁、白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并不能起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3.B [解析]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可能会增大调查的误差,B错误;植物一般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动物大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一般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于高速公路一侧的绿化树呈带状分布,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正确。
4.D [解析]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30×42÷5÷2=126只/hm2,田鼠被捕一次后再次被捕的难度增大,则调查数据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性别比例不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随机捕获无法保证两次捕获年龄结构大体一致,若人为控制捕获群体的年龄结构则无法保证调查准确性,C错误;标记最好不要过于明显,不能影响田鼠正常生命活动,D正确。
5.D [解析] “J”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每年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A错误;图乙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即c点以前,C错误;渔业捕捞时为了持续获得较大产量,需要种群在捕捞后能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因此捕捞后剩余量要在K/2左右,即c点左右,D正确。
6.D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比第10年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表格数据中,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可能对应K/2,则环境容纳量可能约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7.B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此时鱼的单次捕捞量不是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鱼的单次捕捞量最大,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此时种内竞争最为激烈,B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无K值,C错误;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种群的K值可能不同,D错误。
8.D [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为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得光照的多少,A正确;食物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与种群密度大小密切相关,因此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渔民在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捕获更多的幼龄个体,影响来年鱼群产量,C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D错误。
9.A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点对应的数量确实是食草动物所示的最大数量,但是a点之后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点对应的数量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下降,植物数量下降又会导致食草动物数量下降,为循环因果关系,B正确;食草动物进入森林生态系统的早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所以食草动物早期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C正确;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10.D [解析]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c是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a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
11.D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某龄级数量,应该以所有样方某一龄级数量的平均值作为该龄级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龄级构成是以各龄级个体数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计算获得,B正确;从图中看出,在轮牧第11年,重度放牧的强度下,老年个体的比例增加,幼年个体比例减少,因此该种群逐渐趋向衰退,C正确;在轻牧的条件下,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减少,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增多,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有利于长芒草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
12.D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t5时刻A、B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值相同,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O~t2,B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故O~t5,B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呈“S”形,B错误;t3~t5,B种群的δ值大于1,种群密度增加,C错误;t3~t5,A种群前期的δ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后期δ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13.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C点在直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下降,A点为直线P与甲曲线的交点,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A正确;甲曲线的A点和G点之间,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0,但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增加,B错误;乙曲线上D、E、F三点中,F点为直线P与乙曲线的交点,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点和E点在直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C正确;据图可知,Nt小于a时,乙曲线在直线P以上,种群数量在迅速增长,甲曲线在直线P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生物容易消亡,种群数量变化由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D正确。
14.D [解析]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A正确;b点之后,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B正确;和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模拟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肉食性猛禽的密度更大,C正确;“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公式是Nt=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J”形曲线增长,D错误。
15.D [解析] 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前需要将试管振荡摇匀,A错误;进行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再计数,B错误;连续观察七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不呈“J”形增长,C错误;计数室的容积是0.1 mm3,取1 mL培养液加9 mL无菌水(稀释了10倍),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共有80个小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每个小方格内平均有酵母菌(300÷80)个,据此估算400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300÷80×400=1500(个),则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1500÷0.1×1000×10=1.5×108(个),即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D正确。
16.(1)出生率或迁入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2)λ-1
(3)偏大
(4)2×1010
[解析] (1)据图可知,①②使种群密度增加,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③④使种群密度减少,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只适合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⑧表示样方法,能调查植物和某些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J”形曲线的数学公式模型为Nt=N0λt,λ是增长倍数,λ=Nt+1/Nt,增长率=(Nt+1-Nt)÷Nt,因此增长率=λ-1。(3)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由题意可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5×100×400÷(1×1×0.1×10-3)×10=2×1010(个)。
17.(1)样方
(2)水稻 青蛙的数量增加
(3)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稻飞虱存活并大量繁殖
(4)衰退 大于 c
[解析] (1)对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稻飞虱与水稻、稻飞虱与青蛙属于捕食关系,因此A点以后稻飞虱的数量逐渐下降,可能是由于稻飞虱数量的增加引起水稻数量减少;还可能是由于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增加。(3)如果在图甲中A点施用杀虫剂,稻飞虱的数量明显下降,但一段时间后稻飞虱的数量明显上升,原因是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稻飞虱存活并大量繁殖。(4)①据图乙可知,当Nt为a时,Nt+1/Nt的值小于1,即第t+1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t年的种群数量,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②当Nt为b时,Nt+1/Nt的值大于1,即第t+1年的种群数量大于第t年的种群数量,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③据图可知,当Nt为c时,Nt+1/Nt的值等于1,即第t+1年的种群数量等于第t年的种群数量,该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18.(1)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操作简便;调查周期短 蝗虫个体比较小,大量群居时,从照片中不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2)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方的大小要相同且合适;样方与样方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各样方与中心点的距离要相等
(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内蝗虫的数量明显增多
[解析] (1)蝗虫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空中拍照技术操作更便捷,时间短,影响更小。但是因为蝗虫个体比较小,大量群居时,从照片中不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等,因此也有人反对采用该技术。(2)各样方的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如样方大小、距离中心点的距离、各样方与样方之间的距离等要相等。(3)分析图乙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VA的样方所获取的蝗虫数量显著增加,说明群聚信息素4-VA可以吸引蝗虫种群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单元素养测评卷(一)[范围:第1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麻雀是中国最常见、 分布最广的鸟类,属于留鸟,不进行季节性迁徙。某地区的麻雀有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等不同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区所有的麻雀属于一个种群
B.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计算出家麻雀的种群密度
C.季节变化不影响黑顶麻雀的种群密度
D.山麻雀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山麻雀的种群密度
2.[2023·甘肃永昌一中期末]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面积约22 400公顷,由大湖池、蚌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湿地组成,是鸿雁、白鹤等候鸟理想的越冬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活在鄱阳湖保护区中的鸿雁和白鹤的种群密度相同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鸿雁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
C.减少鄱阳湖环境污染能降低白鹤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
D.通过统计鸿雁、白鹤的性别比例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若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
B.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C.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4.[2024·河北邢台期末] 某生物小组对某区域内的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范围是2 hm2,初次捕获田鼠42只,其中雌性22只。将田鼠全部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有5只,没有标记的有25只,已知田鼠被捕一次后再次被捕的难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得到的该区域田鼠的种群密度是252只·hm-2,比实际值偏大
B.根据初次捕获的田鼠的性别比例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C.为保证准确性,两次捕获的田鼠的年龄结构应大体一致
D.标记最好不要过于明显,不能影响田鼠正常生命活动
5.如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c点左右
6.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可能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7.自然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一般为“S”形。下列关于K/2、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鱼的单次捕捞量最大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相对稳定,此时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C.种群的K值是指理想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种群的K值可能不同
8.[2023·云南昆明期中]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它们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食物是影响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
C.渔民在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
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单一性的
9.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 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B.该模型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形成循环因果关系
C.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D.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10.[2024·山东德州期末]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11.[2023·河北邢台一中期末] 研究人员对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长芒草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所有样方某一龄级数量的平均值作为该龄级数量的估计值
B.龄级构成是以各龄级个体数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计算获得
C.随着轮牧时间延长,重牧强度下长芒草种群逐渐趋向衰退
D.由图可知,任何放牧强度都不利于长芒草种群数量的增长
12.下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O~t5,B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
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3.[2024·安徽阜阳期末] 金马公园是恩施城区公园内唯一一个水景生态公园,拥有约3000米的超长湖岸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健身运动。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金马公园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C点,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A点
B.甲曲线上A点和G点之间,种群的出生率增加
C.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D和E点
D.Nt小于a时,乙生物增长迅速,甲生物容易消亡,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差异与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有直接的关系
14.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田鼠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总体上符合Nt=N0λt
15.[2024·山东菏泽月考] 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B.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C.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
D.取1 mL培养液加9 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5分)
16.(15分)[2024·广东兴宁一中期中] 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是通过影响种群的 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数学公式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17.(20分)某学习小组调查了某块稻田,统计了稻飞虱(水稻害虫)和青蛙(稻飞虱的天敌)的数量变化情况,并绘制成图甲。假设该稻田中某昆虫当年的种群数量为Nt,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为Nt+1,图乙表示Nt与Nt+1的关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调查该稻田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
(2)在图甲中A点以后稻飞虱的数量逐渐下降,可能是由于稻飞虱数量的增加引起 的数量减少,还可能是由于
。
(3)如果在图甲中A点施用杀虫剂,稻飞虱的数量明显下降,但一段时间后稻飞虱的数量明显上升,原因是 (不考虑天敌的影响)。
(4)据图乙分析:
①当Nt为a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
②当Nt为b时,该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③当Nt为 时,该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18.(20分)蝗虫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是一种农业害虫,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科研工作者在蝗虫聚居地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研究表明,在群聚信息素的作用下,蝗虫种群由散居型可以转变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种群。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溶剂进行图甲(黑色表示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其结果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但调查蝗虫成虫却不适合用样方法,原因是 。有人提议采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蝗虫成虫的种群密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 (答出2点)。但也有人反对采用该技术,你认为反对的理由是 。
(2)采用图甲所示的方法进行室外草地诱捕实验时,需要设置样方,并将诱捕器置于样方内。设置样方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要交替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答出2点)。
(3)分析图乙可以得出结论:群聚信息素4-VA可以吸引蝗虫种群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其依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