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4:29:00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 地位 代表文化与思想 发展原因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原始社会 中华文化的起源 — — 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夏商西周 — “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家的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 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秦 — 推崇法家学说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汉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一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 尊崇儒术 汉武帝尊崇儒术;董仲舒等大儒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南北朝 — 玄学盛行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促进了儒、道、佛的交汇融通
隋唐 辉煌灿烂 三教合一、复兴儒学 国家统一;封建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促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 丰富发展 理学形成 儒、佛、道学说的相互渗透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明清 传承和转折 个性自由思想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强化;思想受到了钳制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近代 从衰落到复兴 向西方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西方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专题二 中国古代“东学西渐”三次高潮
1.秦汉时期:在秦汉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华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便利,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专题三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1.中国吸纳异国他邦文化的表现
古代 吸纳 佛教 文化 ①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之一;②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③古代大量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体现了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④中国许多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蕴含佛教元素
近代 学习 西学 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②洋务运动中建立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引进西方书籍;③维新运动中宣扬民权、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④辛亥革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⑤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
古代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中国政府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③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近代 ①欧洲传教士的活动;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③中国的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④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3.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古代 ①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②推动了儒学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④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⑤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 ①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②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023·北京高考1题)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2.(2023·海南高考4题)“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3.(2023·全国乙卷30题)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2023·湖南高考5题)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5.(2022·全国甲卷24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D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人们自主的追求自身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D 据材料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3.A 据材料“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独树一帜”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创作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特色,探索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艺术风格,没有体现其商业价值和市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外来艺术形式无关,且“摆脱”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4.D 由材料可知,明代初年,朝鲜和日本使臣向明成祖请求的赐书为“五经”“四书”《劝善》《内训》,这是中国统治阶层为巩固统治、加强政府权威而规劝民众的书籍,这一行为旨在借助明王朝来强化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故选D项;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无法解释朝日两国请求赐书,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排除B项;材料所提及的这些书籍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老者歌中描绘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安定生活,这与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最为接近,故选B项;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均与材料所述的政治理念不符,排除A、C、D三项。
3 / 3(共23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 地位 代表文化与思想 发展原因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原始
社会 中华文化
的起源 — — 推动多元一体中华
文化的形成
夏商
西周 — “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家的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建立了以人为中心
的礼乐制度
春秋
战国 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时间 地位 代表文化与思想 发展原因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秦 — 推崇法家学说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汉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一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 尊崇儒术 汉武帝尊崇儒术;董仲舒等大儒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时间 地位 代表文化与思
想 发展原因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魏晋 南北
朝 — 玄学盛行 佛教传入,道
教兴起 促进了儒、道、佛
的交汇融通
隋唐 辉煌灿烂 三教合一、复
兴儒学 国家统一;封
建经济繁荣;
开明的民族政
策;开放包容
的对外政策 促进儒学的创新与
发展
时间 地位 代表文化与
思想 发展原因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宋 丰富发展 理学形成 儒、佛、道学说
的相互渗透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理论思维
明清 传承和转
折 个性自由思
想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的壮
大;君主专制强
化;思想受到了
钳制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

近代 从衰落到
复兴 向西方学
习,宣传马
克思主义 西方列强的侵
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推动中
华文化的进步
专题二 中国古代“东学西渐”三次高潮
1. 秦汉时期:在秦汉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
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
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
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华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 隋唐时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便利,中国商品
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
中华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 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
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科
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
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
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专题三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1. 中国吸纳异国他邦文化的表现
古代 吸纳 佛教 文化 ①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之一;②宋明时
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
③古代大量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体现了佛教理念,更加注
重境界的表达;④中国许多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蕴含佛
教元素
近代 学习 西学 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②洋务运动中建立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引进西方书籍;③维新运动中宣扬民权、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④辛亥革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⑤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 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

代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中国政府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
中外文化交流;③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代 ①欧洲传教士的活动;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③中国的
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④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
民道路
3. 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代 ①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②推动了儒学的发展;③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④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⑤丰
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代 ①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1. (2023·北京高考1题)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
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
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
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
A. 重视选贤任能 B. 尊重个性自由
C. 强调多元互鉴 D. 注重仁义道德
解析: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
的是“义”,“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乐善而好施”体
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
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
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
人们自主的追求自身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
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
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 (2023·海南高考4题)“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
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
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
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 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 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 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 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
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
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
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
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
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
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
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
除C项。
3. (2023·全国乙卷30题)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
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
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
作(  )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解析: 据材料“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
素”“独树一帜”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创作注重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特色,探索艺术的民族化道路,
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艺术风格,没有体现其商业价值和市场,排
除B项;材料主旨与外来艺术形式无关,且“摆脱”说法错误,排
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
除D项。
4. (2023·湖南高考5题)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
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
《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代初年,朝鲜和日本使臣向明成祖请求
的赐书为“五经”“四书”《劝善》《内训》,这是中国统治阶层
为巩固统治、加强政府权威而规劝民众的书籍,这一行为旨在借助
明王朝来强化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故选D项;儒家学说在明
初有新发展无法解释朝日两国请求赐书,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
能看出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排除B项;材料所提及的这些书
籍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排除C项。
5. (2022·全国甲卷24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
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
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老者歌中描绘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安定
生活,这与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最为接近,故选B
项;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均与材料所述的政治理念不符,
排除A、C、D三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