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4:30:15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2.如图是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刻画了曹魏时期“竹林七贤”喝酒论道的场景,他们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不拘礼法。此砖画反映了(  )
A.西域习俗传播 B.玄学思想盛行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族阶层没落
3.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A.追求和谐共生 B.倡导经世务实
C.强调道义责任 D.崇尚守正创新
4.明末,阳明弟子中以王艮为代表,形成王门左派。左派中的一些激进者,公然以解读《大学》的名义,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甚至被李贽视为“老英雄”。这反映了(  )
A.王门左派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
B.明末儒学的分化有违历史潮流
C.儒学内部派系故意曲解传统经典
D.儒学的发展推动明清社会转型
5.“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说法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柔弱胜刚强”
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一同天下之义”
6.下表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民本思想 B.民主观念
C.家国情怀 D.天人关系
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浸润了儒家的人本思想
B.重在处理医患关系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8.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9.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0.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
A.“西学东渐”初现端倪
B.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
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11.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作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作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自守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12.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并号召人们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B.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C.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D.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重塑
13.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09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4.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华文化
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华文化开始向外输出
D.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15.998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船到朝鲜半岛,后逐步官至高丽国中枢院直学士、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曾参与国史编修、发展科举等,是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友好互动的典型。周伫在朝鲜半岛的事业成就固然与个人能力有关,也与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背景包括(  )
A.指南针用于航海,由广州出发到朝鲜半岛航路开辟
B.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
C.当地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D.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榷场贸易相当活跃
16.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
A.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
B.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
C.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
D.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百姓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家庭维系国家的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结构下,国与家相通,家是国的缩影,国由家组成,个人的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保持高度一致。它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为核心,从家庭到国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将家庭的“孝”与对国家的“忠”连成一体,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出了个人、家庭、国家这一“自下而上”的逻辑关系。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对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深情大爱,既包含了个人的使命担当,也肯定了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编自吴静《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及表现》
材料二 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对自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石,它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荣她兴,你辱她耻。“家国情怀”,让人饮水思源,不忘本,不忘祖,血脉相连。
——摘编自杨清虎《“家国情怀”的
内涵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 本精神 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 得道为快 乐的精神 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 和合精神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 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
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C 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德治,强调等级秩序,强调见到有才德的人要向其学习,墨子主张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两者都重视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故选C项;孔子政治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并没有要重构统治秩序,排除A项;两者都没有体现选拔标准的变革,排除B项;孔子主张德治,但材料中墨子的主张无法体现其“抑制暴政”,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竹林七贤”不拘礼法、喝酒论道的场景,体现了洒脱的情趣,符合玄学思想,故选B项;此砖画反映的是玄学思想盛行,未涉及西域习俗,不能反映西域习俗传播,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且此砖画反映的是玄学思想盛行,冲击了儒学地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曹魏时期士族阶层还未没落,东晋后期到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逐渐走向衰落,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故选C项;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世务实侧重文化要为现实服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守正创新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由阳明心学发展出的王门左派“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这与传统的儒学思想主张背道而驰,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A项正确;明末儒学的分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迎合了时代潮流,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清时期的儒学没有跳出传统儒学范畴,没有推动明清社会转型,排除D项。
5.A 材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叫作“和”,因此“中和”指的是对情绪的调节控制。A项说的是君子即使是一人独处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体现了对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正确;B项反映的是柔和刚的关系,未体现调和与控制,错误;C项说的是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与“中和”无关,错误;D项说的是在同一价值观上进行治理的重要性,与“中和”无关,错误。
6.A 根据材料中的资料可得出,不同时期的内容反映的都是关注“民”,即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求统治者都要关注民本,A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民主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都强调“民”,未体现家国情怀与天人关系,排除C、D两项。
7.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的人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医患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学家以儒家思想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D 据题意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和丰富,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夸张,排除;材料仅论述了“和”文化的内涵,并不能据此说明B、C两项,排除。
9.C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胁侍菩萨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项;当时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的传教士东来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西学东渐”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排除B项;基督教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士大夫依然以儒家信仰为主,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有限,排除D项。
11.C 材料表明,1819—1860年世界史地著作不断被西人传入我国,这必然有利于国人对世界历史、地理认识的深化,故选C项;A项说法夸大了世界史地著作传入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不是西方世界史地著作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D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运用科学、理性来审视问题,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重塑社会价值观念,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启示,但它并不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而是在借鉴中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学、理性,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信仰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思想格局的多元化无关,排除C项。
13.D 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国时间,排除A项;越南吴权于938年建立吴朝,早于李朝,因而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一直”说法绝对,排除。
14.B 材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B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可知中华文化外传远早于16世纪,排除C项;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各有所长,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D项。
15.C 高丽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在高丽广为传播,C项正确;A项是说周伫如何到的朝鲜半岛,与问题不符,排除;据所学可知,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培根认为中国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即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故选A项;没有中国与西欧国家印刷术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明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而非文明传播的途径,排除C项;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早于新航路开辟,且材料是东学西渐,排除D项。
17.(1)内涵特征: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意识;等等。
形成原因: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家庭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忠孝伦理思想影响;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等等。
(2)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幸福美满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以家庭维系国家的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可得出家国同构;据材料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可得出共同体意识;据材料一“个人对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深情大爱”可得出仁爱意识。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百姓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得出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家庭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材料一“将家庭的‘孝’与对国家的‘忠’连成一体,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出了个人、家庭、国家这一‘自下而上’的逻辑关系”可得出儒家忠孝伦理思想影响;据材料一“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为核心,从家庭到国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可得出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第(2)问,据材料二“‘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对自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可得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二“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可得出引导世界人民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家国情怀”主张在家庭中要孝敬友爱,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幸福美满家庭;“家国情怀”主张关注国家命运,承担时代重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18.(1)中西文化的交流;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2)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可知,中西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可知,被动性;据材料一“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可知,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据材料一“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可知,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第(2)问,据材料二“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可知,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据材料二“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可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二“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
19.示例一
论题:儒家重视道德修养。
阐释: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指导人们进行自我道德修炼。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这些都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宋代程朱理学强化道德的重要性,明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在今天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加强道德修养对建设文明社会极其重要。
示例二
论题:儒家主张建设和谐社会。
阐释: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荀子主张“仁义”,他们都要求统治者善待百姓,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历代统治者都有一定影响,如唐初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儒家学说为其执政指导思想,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和为贵”,儒家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的这些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知,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主要涉及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建设和谐社会等内容,可选择任意一观点进行阐释。例如:儒家重视道德修养。根据材料“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阐明道德修养的标准,主要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王道”,还是董仲舒的“五常”、宋明理学等都符合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在今天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现实意义。还可从其他角度,如“儒家主张建设和谐社会”进行阐释,持论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阐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进步思想具有启蒙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助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
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地创新。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出现并逐渐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将西方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并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迈出了政治改良的重要一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促进民族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受“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影响,提倡新文化,借鉴西方思想改造中国传统文化。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需要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吸收其他学术和外来文化,在改造中发展,在交融中升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拟定论题: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据材料“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如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启蒙运动借助儒家思想抨击欧洲封建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等。据材料“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可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地创新。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中国向西方解放的历程,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予以具体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以来,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吸收其他学术和外来文化,在改造中发展,在交融中升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
5 / 5(共66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
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
张(  )
A. 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 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 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 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德治,强调等级秩序,强调见到
有才德的人要向其学习,墨子主张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两者
都重视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故选C项;孔子政治主张的根本
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并没有要重构统治秩序,排除A项;两者都
没有体现选拔标准的变革,排除B项;孔子主张德治,但材料中墨
子的主张无法体现其“抑制暴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如图是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
刻画了曹魏时期“竹林七贤”喝酒论道的场景,他们袒胸露臂,披
发跣足,不拘礼法。此砖画反映了(  )
A. 西域习俗传播 B. 玄学思想盛行
C. 儒学地位动摇 D. 士族阶层没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竹林七贤”不拘礼法、喝酒论道的场景,
体现了洒脱的情趣,符合玄学思想,故选B项;此砖画反映的是玄
学思想盛行,未涉及西域习俗,不能反映西域习俗传播,排除A
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且此砖画反映的是玄学
思想盛行,冲击了儒学地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
曹魏时期士族阶层还未没落,东晋后期到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逐渐
走向衰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
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华
传统文化(  )
A. 追求和谐共生 B. 倡导经世务实
C. 强调道义责任 D. 崇尚守正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并结合所学可
知,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
值联系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故选C项;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世务实侧重文化要为现实服
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守正创新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
出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明末,阳明弟子中以王艮为代表,形成王门左派。左派中的一些激
进者,公然以解读《大学》的名义,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
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甚至被李贽视为“老英雄”。这反映了
(  )
A. 王门左派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
B. 明末儒学的分化有违历史潮流
C. 儒学内部派系故意曲解传统经典
D. 儒学的发展推动明清社会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由阳明心学发展出的
王门左派“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
这与传统的儒学思想主张背道而驰,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A项
正确;明末儒学的分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迎合了时代潮流,
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清时期的儒学没有跳出传统儒
学范畴,没有推动明清社会转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说法能体
现这一理念的是(  )
A.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 “柔弱胜刚强”
C.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 “一同天下之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大意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
后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叫作“和”,因此“中和”指的是对情绪的调
节控制。A项说的是君子即使是一人独处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
体现了对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正确;B项反映的是柔和刚的关系,
未体现调和与控制,错误;C项说的是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
与“中和”无关,错误;D项说的是在同一价值观上进行治理的重
要性,与“中和”无关,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下表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
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 民本思想 B. 民主观念
C. 家国情怀 D. 天人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资料可得出,不同时期的内容反映的都是
关注“民”,即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求统治者都要关注民本,A项
正确;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民主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都强调
“民”,未体现家国情怀与天人关系,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
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
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材料反映了古代中
国医术(  )
A. 浸润了儒家的人本思想
B. 重在处理医患关系
C. 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
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的人
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医患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
是古代医学家以儒家思想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
基础,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
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D.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题意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
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和丰富,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D项正确;A项说法夸张,排除;材料仅论述了“和”文化的内
涵,并不能据此说明B、C两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
头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
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
反映出(  )
A. 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 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 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 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胁侍菩萨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
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
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项;当时儒学仍然是
主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
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
A. “西学东渐”初现端倪
B. 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 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
D. 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的传教士东来促进了西方科
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西学东渐”的特点,故选A项;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排除B项;基督
教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
国传统士大夫依然以儒家信仰为主,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
有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作约13种;
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作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
体、详细。材料现象(  )
A. 推动了闭关自守政策的瓦解
B. 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 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 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表明,1819—1860年世界史地著作不断被西人传
入我国,这必然有利于国人对世界历史、地理认识的深化,故选
C项;A项说法夸大了世界史地著作传入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
不是西方世界史地著作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今且日
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
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并号召人们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
A. 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B. 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C. 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D. 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重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运用科学、理性来审视
问题,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重塑社会价
值观念,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启示,但它
并不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而是在借鉴中发展,排除A项;
材料强调科学、理性,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材
料强调信仰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思想格局的多元化无关,排除
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
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09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
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
A. 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 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 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 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
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
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国时间,排除A
项;越南吴权于938年建立吴朝,早于李朝,因而B项说法错误,
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一直”说法绝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
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
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
材料表明(  )
A. 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华文化
B.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 16世纪前后中华文化开始向外输出
D. 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B项正
确;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可知中华文化外传远早于16世纪,排
除C项;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各有所长,文明没有优劣之
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998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船到朝鲜半岛,后逐步官至高丽国中枢院
直学士、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曾参与国史编修、发展科举
等,是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友好互动的典型。周伫在朝鲜半岛
的事业成就固然与个人能力有关,也与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背
景包括(  )
A. 指南针用于航海,由广州出发到朝鲜半岛航路开辟
B. 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
C. 当地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D.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榷场贸易相当活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高丽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在高丽
广为传播,C项正确;A项是说周伫如何到的朝鲜半岛,与问题不
符,排除;据所学可知,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
史》,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
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
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
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
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
A. 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
B. 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
C. 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
D. 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培根认为中国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
南针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即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
出,故选A项;没有中国与西欧国家印刷术的比较,无法得出“领
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明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
而非文明传播的途径,排除C项;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早于新航路
开辟,且材料是东学西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百姓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关系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以家庭维系国家的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
要特征。在这一结构下,国与家相通,家是国的缩影,国由家组
成,个人的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保持高度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它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为核心,从家庭到国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
系,将家庭的“孝”与对国家的“忠”连成一体,儒家所提倡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出了个人、家庭、国家这一“自下而上”
的逻辑关系。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对家庭、
国家乃至世界的深情大爱,既包含了个人的使命担当,也肯定了民众
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编自吴静《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的内涵及表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
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
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对自
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
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石,
它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
家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荣她兴,你辱她耻。“家国情
怀”,让人饮水思源,不忘本,不忘祖,血脉相连。
——摘编自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内涵
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答案:内涵特征: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意识;等等。
形成原因: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家庭在
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忠孝伦理思想影响;宗法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以家庭维系国家的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可得出家国同构;据材料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可得出共同体意识;据材料一“个人对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深情大爱”可得出仁爱意识。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百姓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得出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家庭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一“将家庭的‘孝’与对国家的‘忠’连成一体,儒家所
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出了个人、家庭、国家这
一‘自下而上’的逻辑关系”可得出儒家忠孝伦理思想影响;据
材料一“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为核心,从家庭到国家形成了严
格的等级关系”可得出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
现实意义。(6分)
答案: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幸福美满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二“‘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
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
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对自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
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可得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二“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
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可得出引导世界人民关注人类命运共
同体;结合所学“家国情怀”主张在家庭中要孝敬友爱,有利
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幸福美满家庭;“家国情怀”主张
关注国家命运,承担时代重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
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
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
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
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
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
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
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
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
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
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8分)
答案:中西文化的交流;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
紧密联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
融过程中形成的”可知,中西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其兴起
与发展均是被动的”可知,被动性;据材料一“在民族危机面
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
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可知,与有识
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据材料一“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
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
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
‘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可知,由学习西
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6分)
答案: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二“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可
知,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据材料二“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
衰落”可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二“坚定
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
的时代意义”可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所学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
的人 本精
神 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
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
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以求道、 得道为快
乐的精神 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庸
以及 和合
精神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
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
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
“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
精神 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
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
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儒家重视道德修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释: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指导人们进行自
我道德修炼。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荀子主
张“仁义”“王道”,这些都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董仲
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宋代程
朱理学强化道德的重要性,明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在今天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
要现实意义。
总之,加强道德修养对建设文明社会极其重要。
示例二
论题:儒家主张建设和谐社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释: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荀子主张“仁
义”,他们都要求统治者善待百姓,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儒家
的民本思想对历代统治者都有一定影响,如唐初唐太宗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以儒家学说为其执政指导思想,厉行节约,使百姓休
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和为贵”,儒
家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和
谐的人际关系。儒家的这些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知,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主要涉及儒家
重视道德修养、建设和谐社会等内容,可选择任意一观点进行阐
释。例如:儒家重视道德修养。根据材料“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
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
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
修行仁德,实现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阐明道德修养
的标准,主要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孔子
“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王道”,还是董
仲舒的“五常”、宋明理学等都符合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在今天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现实意义。还
可从其他角度,如“儒家主张建设和谐社会”进行阐释,持论有据,
言之有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
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
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
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
“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
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
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
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
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
定了基础。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
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阐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
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
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
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
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
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进步思想具有启蒙作用。欧洲传教士
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
器,他们借助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
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
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
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
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地创新。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出现并逐
渐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
一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将西方政治
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并
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迈出了政治改良的重要一步。随着西方民主
思想的传入,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学习西方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民主共和制度,促进民族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陈独
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受“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影响,提倡
新文化,借鉴西方思想改造中国传统文化。随后,中国共产党开
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典
范,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
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需
要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
优秀传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吸收
其他学术和外来文化,在改造中发展,在交融中升华,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拟定论题:明
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据材料“在
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使中国知识界对
‘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
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如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启蒙运动借助儒家思想抨击欧洲封建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等。据材料“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可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地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中国向西方解放的历程,即从器物到
制度,再到思想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予以具体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近
代以来,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吸收其他学术和外
来文化,在改造中发展,在交融中升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