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4:32:17

文档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  )
A.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说明婆罗门掌握世俗统治权
C.深受罗马万民法的影响
D.有利于维护既定的等级秩序
2.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大塔,查找搜集了关于“印章文字”的资料,而且通读了描写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文学作品。该文明(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3.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4.季羡林说:“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一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
A.古代中印文化有着相同的历史传统
B.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罗摩衍那》与《西游记》成书于同一时期
D.佛教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5.日本在借鉴中华文明时,学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新的京城,但无论寺院、楼阁、神龛或庭院,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本土特征。这反映了(  )
A.日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B.中华文化深刻影响日本
C.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D.日本在借鉴中保留特色
6.13世纪时,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它是将两个汉字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字。越南民间口语文学广泛使用喃字,但文人、贵族大多都轻视喃字。由此可见,当时越南(  )
A.文化呈现分层特点 B.民族文化发展迅速
C.民间抵制中华文化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7.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8.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三言二拍” D.《红楼梦》
9.在印加帝国首都蒂瓦纳库城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0.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11.“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作者意在说明(  )
A.印加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字
B.与世隔绝能保证文明独立性
C.秘鲁的印第安文化水平较低
D.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因素
12.图1、图2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建于公元8世纪)。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C.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0年和1551年,在西班牙召开了两次大型辩论会,辩论的主要对手是第三世界主义者拉斯·卡萨斯和欧洲中心论者塞普尔维达。这两次古典式辩论,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世界上有没有劣等民族?先进民族有没有理由对落后民族开战并奴役他们?……
  塞普尔维达的论点有: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罪行。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野蛮人和奴隶。第三,印第安人互相残杀,用活人祭祀,甚至吃人肉,西班牙人有义务拯救受害者……
卡萨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论证说,惩罚一个陷入迷途的民族是为了教育这个民族,而不是毁灭它,然而战争不会使美洲的印第安人明白自身的谬误,只会增加仇恨……比起用活人祭祀,战争是更大的罪恶。
——摘编自索飒《丰饶的苦难
——拉丁美洲笔记》
(1)请以玛雅文明为例,反驳材料中塞普尔维达的前两个论点。
(2)从卡萨斯对塞普尔维达第三个论点的反驳,推断西班牙人是以何种方式“拯救受害者”的?卡萨斯反对这种“拯救”方式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落后民族”?
(3)你认为塞普尔维达论点的实质是什么?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D 为维护既定的等级利益,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不同等级待遇不同,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婆罗门是否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B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罗马万民法无关,排除C项。
2.D 据材料“桑奇大塔”“印章文字”“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明是古印度文明,而佛教同样发源于印度,故选D项;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是俄罗斯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A项;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是美洲玛雅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B项;吸收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国家为日本和朝鲜,印度文明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C 依据材料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古印度当时的社会风貌,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排除A项;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孙悟空的形象和印度佛经以及印度史诗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D 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借鉴、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时保留了神道教,借鉴中国建筑等时保留了自身特色,体现了日本在借鉴、学习中保留本身特色,故选D项;材料“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征”体现了日本保留自身特色,但并未提到创新,且“继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发展,但该说法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材料“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反映了日本对自身特色的保留,排除B项;秦汉时期中日之间便有了文化交流,但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自身的特色,并非双向交流,排除C项。
6.A 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但该文字仅在民间受到广泛使用,文人、贵族大多轻视喃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分层的特点,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民间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并不意味着就抵制中华文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歧视”,排除D项。
7.C 在中国的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唐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生动地反映了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粟特人在朝鲜半岛的生活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代丝路畅通发达的结果,故选C项;墓葬中出现胡俑,这只是当地人对胡人形象的一种记录,据此看不出当地风俗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排除A项;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畅通,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外交”是近代伴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才诞生的,中国古代王朝只有藩务和夷务,而没有外交关系,排除D项。
8.D 《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以及用花语隐喻女子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对诸多女子名字的描述体现“物哀”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没有其他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印加人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0.C 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A项与材料无关;B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而不是主要用于祭祀活动,D项错误。
11.D 作者认为文明的进步取决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但在美洲,甚至其内部文明之间都缺乏交流,如秘鲁和中美洲之间,这成为美洲文明衰落的内在因素,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印加文明是否有文字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会导致文明的衰落,并非能保证文明独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对美洲主要文明之间进行对比,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和美洲均有金字塔,但是二者在高度、制作过程及功能上却有不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区域文明,非世界文化,排除A项;与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排除C项;金字塔不能代表当时的科技水平,排除D项。
13.(1)印第安人的偶像崇拜表现为诸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多神教和自然崇拜),这是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罪行。玛雅人在建筑、天文历法、数学、文化等领域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2)西班牙人采取战争方式。与印第安人的落后习俗相比,战争的罪恶性更大。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和平方式来影响和交流。
(3)塞普尔维达的论点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第(1)问,首先提取塞普尔维达的论点:“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罪行。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野蛮人和奴隶”,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反驳。第(2)问,可据材料提取出战争方式,然后结合唯物史观的理论“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得出对于不同文明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第(3)问,可结合材料“欧洲中心论者”“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得出,塞普尔维达的论点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3 / 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及印第安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历史分期,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3.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区域影响及世界意义,增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
1.背景
(1)地理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公元前1500年左右,     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成就
宗教 ①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和稳定秩序;造成阶级固化)。 ②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       ”和忍耐顺从。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      》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后称为“阿拉伯数字”)
3.影响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    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概念阐释
1.种姓制度:是社会等级制度,其主要特征是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2.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早期宗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经典为《梨俱吠陀》;核心教义是种姓制度;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3.印度教:是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宣扬世袭等级制度,相信轮回转世。它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
构图解史
古代印度宗教的发展过程
【教材开发】
1.解读教材P28“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2.根据教材P28图片“吴哥窟”,你能分别举一例说明印度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吗?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主要成就
冶金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科技 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艺术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文字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朝鲜文字为“谚文”)
(2)中朝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    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
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    。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思想 神道逐渐发展起来,12世纪以后,融合了    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伴随武士阶层的崛起而形成,上尊下卑,等级森严)
文学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      》享誉世界文坛
建筑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艺术      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中日交流
①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      和平假名。
③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教材开发】
3.读教材P28“历史纵横”《高丽史》,思考:这部著作有何史学价值?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浮世绘
  日本江户时代的木刻版画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拓展延伸
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
(1)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外向性和创新性;创制片假名、平假名;吸收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
(2)以其本土文化为根源,具有持续性、稳定性。
(3)既善于学习又固守传统,具有矛盾性、独立性。
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概况
(1)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代表:玛雅(城邦国家形态)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      。都多神崇拜,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2.成就
宗教 ①玛雅人:崇拜与其      紧密相关的自然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 ②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     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筑 ①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 ②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文字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历法 ①玛雅人:发明了“     ”。 ②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数学 玛雅人知道“   ”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医学 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3.毁灭:16世纪     殖民者入侵后,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教材开发】
4.读教材P32“历史纵横”,思考:大航海时代前大洋洲文化的特点。
我的思考:                      
                      
                      
                      
                      
主题一 多种宗教并存——宗教影响下的古代印度文化
视角1 种姓制度
史料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与黑皮肤的土著居民在肤色上的差别,他们将土著居民称为达塞人,即奴隶。由于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达塞人。达塞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所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质。
我的思考:                      
                      
                      
                      
                      
视角2 印度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史料二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居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我的思考: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
以宗教为中心 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国家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度的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佛教文化盛行 佛教思想的产生,是在人们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以诗 代史 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神话故事混在一起。《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多样性 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包容性 印度对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印度文化中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1.古印度时期,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用大量数字来计算,而石子计数和结绳计数这两种方式因效率过于低下而不适用。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
A.古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B.古印度文明世界领先
C.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D.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主题二 高原与山脉的隔离——独创的美洲文明
视角1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史料 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虽然印第安人在物质生产方面相对落后,在社会形态进化方面极其缓慢,但是他们在天文、历法、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均高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
文明的特点》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史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我的思考:                                            
                                            
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历史悠久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领域众多,成就辉煌 农业、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影响深远 如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盖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
因西方殖民扩张而衰落 欧洲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殖民者也带去了本土居民从没有的病症(白喉、天花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加速了文明的毁灭
3.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出美洲的印第安人(  )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4.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都高度发达,但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得知印加文明的建立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采用这一研究方式,主要是因为(  )
A.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
B.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的征服
C.西班牙人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D.印加文明借鉴西班牙成果
材料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
亚洲命运共同体》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辩证认识古代东亚文化传统的多元与统一
(1)古代东亚文化的统一:东亚地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文化优势地位,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维系东亚文化统一性的主要因素有儒家思想、佛教文化、汉字等。
(2)东亚文化的多元
①东亚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各自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很早就有人类栖居,其早期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在与中国发生接触之后,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其本土文化为根源,所以虽然大量吸纳了中国的文化,但其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
②中国文化元素经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吸收与发展,逐步发展出地区性的特征。如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日本的佛教形态与思想同中国的佛教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古代 印度 文化 (1)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2)注重:认识宗教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古代 朝鲜 与日本 文化 (1)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 (2)注重:考查中华文化对日本与朝鲜的影响
美洲 印第安 文化 (1)印第安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尽管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受到了摧残,但是并无间断之处。印第安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注重:考查印第安文化衰落的原因
1.有学者认为:“古印度文明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他的塔、石柱、石窟和文学艺术的内容,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印度文化始终缺乏成熟的文字系统
B.古代印度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模式
C.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2.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A.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B.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C.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D.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3.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4.有学者认为:“日本人的创世神话中有个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她在创造万事万物之前就创造了日本列岛及其民族。之所以会这样追溯自己民族的源流,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希望自己能有些本土的东西来抵消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强烈影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
B.日本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
C.日本注重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D.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5.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誉。在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上出土了一枚圆柱形玺印,考古学家发现玺印图案的符号“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符号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  )
A.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
B.印第安文明具有继承性
C.玛雅文字已被成功释读
D.美洲文化呈一体化特征
6.《世界文明史》一书指出:“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美洲)完全可以为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媲美。”该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
A.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相对落后
B.美洲当时还不具备文明的特征
C.殖民扩张为美洲注入了活力
D.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2)雅利安
2.众生平等 摩诃婆罗多
3.(2)佛教 
教材开发
1.提示:本段史料对古代印度的文字及社会情况做了简单的描述。梵文由47个字母组成,并且有很多流派和用法。当时,印度各地的语言各不相同,通过史料可以了解梵文和玄奘眼中的印度社会,有利于加深对古代印度的认识。
2.提示:①宗教:唐朝玄奘西行取经。②文学:柬埔寨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③艺术:我国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深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④哲学:印度哲学主张“梵我合一”,强调人的修行,这对我国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产生了一定影响。
知识点二
1.(1)瞻星台 三国史记 (2)①儒学 ③乐舞
2.(1)佛教 源氏物语 大和绘 (2)②片假名
教材开发
3.提示: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和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知识点三
1.(2)印加文化
2.日常生活 太阳神 金字塔 玛雅历 零
3.西班牙
教材开发
4.提示: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由于原住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他们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没有形成国家。大洋洲文化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比较原始。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特点:等级色彩浓厚;种姓世袭,职业世袭;宗教、法律地位不平等。
实质: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视角2 提示:
特点: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活学活用
1.C 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的需要催生了计数符号,即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科学的发展,而非艺术,排除A项;没有比较,得不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不能说明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D项。
2.B 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对材料的完整理解,排除;C项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教派众多的信息,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具有多元性;发展极为缓慢;呈现封闭孤立状态;宗教文明成就突出;科学技术发展不均衡。
视角2 提示: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活学活用
3.A 材料中所涉及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明成果都是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实现的,可见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故选A项;古代美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是自身独立发展而来的,只有到近代才受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排除B项;美洲文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没有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美洲,不是近代,所以未建立近代科学体系,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学者要研究印加文明主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这是因为西班牙对印加地区进行了殖民统治,保留了对印加文明的记录,故选B项;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与后世学者从西班牙人的记录中了解印加文明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最早开辟了”不符合史实,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排除C项;“借鉴”不符合史实,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据材料可知,古印度文明文字记载的历史较少,但是佛教思想却影响着古印度的塔、石柱、石窟和文学艺术的内容,说明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选C项;古印度创造出过印章文字,“始终缺乏”表述错误,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印度本身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模式,“没有形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并未突出多样性和包容性,排除D项。
2.D 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印度文化里《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题干表明吴哥窟的浮雕受到印度神话的影响,没有体现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排除A项;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不能说明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吴哥窟的浮雕题材中具有印度佛教的内容,并不能说明柬埔寨的所有艺术都与佛教有关,排除C项。
3.C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A项错在“各国”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4.D 有学者认为日本创世神话中太阳女神的来源部分是由于日本想要减少来自儒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因此该学者主要强调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但该学者强调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排除A项;“独立”说法错误,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而得到发展的,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不是强调日本注重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排除C项。
5.B 材料提及奥尔梅克文明的玺印图案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符号几乎一模一样,可见奥尔梅克文明的符号及文化有被后来的玛雅文明继承的可能,故选B项;“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不符合史实,虽然玛雅人、印加人的天文历法较为先进,不代表整个美洲天文知识丰富,排除A项;“已被成功释读”不符合史实,玛雅文字至今仍无法被释读,排除C项;“一体化特征”不符合史实,美洲因相对隔绝,其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排除D项。
6.D 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这是印第安人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因此作者强调的是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非落后性,排除A项;当时美洲已经出现文明,如玛雅文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
9 / 9(共93张PPT)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古代印
度、朝鲜、日本及印
第安文化,理解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南亚、东亚与
美洲文化对人类文化
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
印第安文化的历史分期,增强唯物史
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了解古代
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
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
成就。
3.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
印第安文化的区域影响及世界意义,
增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
素养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
1. 背景
(1)地理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
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公元前1500年左右, 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
立起一系列国家。
雅利安 
2. 成就
宗教 ①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有
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和稳定秩序;造成阶级固化)。
②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 ”和忍耐顺
从。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
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众生平等 
文学 《 》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后称为“阿拉伯数
字”)
摩诃婆罗多 
3. 影响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
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 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对
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 
概念阐释
1. 种姓制度:是社会等级制度,其主要特征是贵贱分明、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
2. 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早期宗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经
典为《梨俱吠陀》;核心教义是种姓制度;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3. 印度教:是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宣扬世袭等
级制度,相信轮回转世。它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
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
构图解史
古代印度宗教的发展过程
【教材开发】
1. 解读教材P28“史料阅读”。
提示:本段史料对古代印度的文字及社会情况做了简单的描述。梵
文由47个字母组成,并且有很多流派和用法。当时,印度各地的语
言各不相同,通过史料可以了解梵文和玄奘眼中的印度社会,有利
于加深对古代印度的认识。
2. 根据教材P28图片“吴哥窟”,你能分别举一例说明印度文化在宗
教、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吗?
提示:①宗教:唐朝玄奘西行取经。②文学:柬埔寨吴哥窟中的很
多浮雕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
本。③艺术:我国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深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
影响。④哲学:印度哲学主张“梵我合一”,强调人的修行,这对
我国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产生了一定影响。
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 古代朝鲜文化
(1)主要成就
冶金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科技 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艺术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文字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朝鲜文字为“谚文”)
瞻星台 
三国史记 
(2)中朝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 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
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
造诣。
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
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 。
儒学 
乐舞 
2. 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思想 神道逐渐发展起来,12世纪以后,融合了 等外来文
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伴随武士阶层的崛起而形成,上尊下
卑,等级森严)
文学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 》享誉世界文坛
建筑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艺术 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佛教 
源氏物语 
大和绘 
①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
体,分别创制了字母 和平假名。
③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片假名 
(2)中日交流
【教材开发】
3. 读教材P28“历史纵横”《高丽史》,思考:这部著作有何史
学价值?
提示: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和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概念阐释
浮世绘
  日本江户时代的木刻版画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
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
的“百科全书”。
拓展延伸
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
(1)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外向性和创新性;创制片假名、平
假名;吸收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
(2)以其本土文化为根源,具有持续性、稳定性。
(3)既善于学习又固守传统,具有矛盾性、独立性。
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 概况
(1)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
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代表:玛雅(城邦国家形态)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
。都多神崇拜,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印加
文化 
2. 成就
宗教 ①玛雅人:崇拜与其 紧密相关的自然神。伊查
姆·纳是最重要的神(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
②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 占有特别重要的
地位
建筑 ①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②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日常生活 
太阳神 
金字
塔 
文字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历法 ①玛雅人:发明了“ ”。
②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数学 玛雅人知道“ ”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医学 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3. 毁灭:16世纪 殖民者入侵后,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
灭殆尽。
玛雅历 
零 
西班牙 
【教材开发】
4. 读教材P32“历史纵横”,思考:大航海时代前大洋洲文化的
特点。
提示: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由于原住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他们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没有形成国家。大洋洲文化表现出来的
形态也比较原始。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多种宗教并存——宗教影响下的古代印度文化
视角1 种姓制度
史料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与黑皮肤的土著居民在肤色上的差
别,他们将土著居民称为达塞人,即奴隶。由于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
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
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
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
(首陀罗)留给达塞人。达塞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
所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质。
提示:
特点:等级色彩浓厚;种姓世袭,职业世袭;宗教、法律地位不
平等。
实质: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视角2 印度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
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
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
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史料二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
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
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
居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提示:
特点: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
以宗
教为
中心 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国家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
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
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度的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
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佛教
文化
盛行 佛教思想的产生,是在人们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
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以诗 代史 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往往把古代历史
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神话故事混在一起。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
生活和文化成就
多样
性 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
来的
包容
性 印度对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印度文化中既或多
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
一体
1. 古印度时期,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用大量数字来计算,而石子计数和
结绳计数这两种方式因效率过于低下而不适用。公元前3世纪,古
印度婆罗门发明计数符号并逐渐被广泛使用。这可用于说明
(  )
A. 古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B. 古印度文明世界领先
C. 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D. 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的需要催生了计数符号,即社会
需求助推科学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科学的发展,而非艺术,
排除A项;没有比较,得不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婆罗门
发明计数符号并不能说明种姓制度具有优越性,种姓制度贵贱分
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D项。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
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
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
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这说明印度宗教(  )
A. 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 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 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 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解析: 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
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
度社会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对材料的完整理解,排
除;C项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
现教派众多的信息,排除D项。
主题二 高原与山脉的隔离——独创的美洲文明
视角1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史料 在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中,文明的进化发展极为缓慢和艰
难,各文明之间呈现封闭孤立状态。虽然印第安人在物质生产方面相
对落后,在社会形态进化方面极其缓慢,但是他们在天文、历法、建
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与宗教
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均高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
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
文明的特点》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提示:具有多元性;发展极为缓慢;呈现封闭孤立状态;宗教文明成
就突出;科学技术发展不均衡。
视角2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史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
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
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
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
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
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
要性的认识。
提示: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
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
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
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历史悠久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
自己独特的文化
领域众多,成就
辉煌 农业、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影响深远 如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特点 阐释
分布范围比较广
泛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盖了中美
洲和南美洲地区
因西方殖民扩张
而衰落 欧洲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殖民者也带去了本
土居民从没有的病症(白喉、天花等),造成人口
大量死亡,加速了文明的毁灭
3.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
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
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出美洲的印第安人
(  )
A. 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 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 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解析: 材料中所涉及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
明成果都是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实现的,可见美洲的印第安人创
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故选A项;古代美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是自
身独立发展而来的,只有到近代才受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排除B
项;美洲文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没有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
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古代美洲,不是近代,所以未建
立近代科学体系,排除D项。
4. 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都高度发达,但由于没有文字,
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以及遗
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得知印加文明的建立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成就
之一。采用这一研究方式,主要是因为(  )
A. 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
B. 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的征服
C. 西班牙人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D. 印加文明借鉴西班牙成果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学者要研究印加文
明主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这是因为西班牙对印加地区进行
了殖民统治,保留了对印加文明的记录,故选B项;安第斯山区
国家盛行拉丁文与后世学者从西班牙人的记录中了解印加文明
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最早开辟了”不符合史实,最先开辟
新航路的是葡萄牙,排除C项;“借鉴”不符合史实,16世纪西
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
化毁灭殆尽,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材料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
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
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
活力。……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
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
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辩证认识古代东亚文化传统的多元与统一
(1)古代东亚文化的统一:东亚地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文化
优势地位,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
响;维系东亚文化统一性的主要因素有儒家思想、佛教文
化、汉字等。
①东亚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各自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
来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很早就有人类栖居,其早期文化
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在与中国发生接触之后,深受中华文化
的影响,以其本土文化为根源,所以虽然大量吸纳了中国的
文化,但其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
②中国文化元素经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吸收与发展,逐步发
展出地区性的特征。如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经过千余年的
发展,日本的佛教形态与思想同中国的佛教相比,已经有了
较大的不同。
(2)东亚文化的多元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古代印
度文化 (1)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2)注重:认识宗教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
化 (1)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
(2)注重:考查中华文化对日本与朝鲜的影响
角度 内容
美洲 印第
安文
化 (1)印第安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尽管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受到了摧残,但是并无间断之处。印第安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注重:考查印第安文化衰落的原因
1. 有学者认为:“古印度文明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
载历史的荒漠……他的塔、石柱、石窟和文学艺术的内容,都渗透
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印度文化始终缺乏成熟的文字系统
B. 古代印度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模式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印度文明文字记载的历史较少,但是佛
教思想却影响着古印度的塔、石柱、石窟和文学艺术的内容,说明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选C项;古印度创造出过印
章文字,“始终缺乏”表述错误,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
印度本身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模式,“没有形成”表述错误,
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并未突出多样性
和包容性,排除D项。
2. 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A. 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B. 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C. 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D.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解析: 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印度文化里《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
化的影响,故选D项;题干表明吴哥窟的浮雕受到印度神话的影
响,没有体现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排除A项;吴哥窟中很多
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
本,不能说明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排除B项;题干仅提
到了吴哥窟的浮雕题材中具有印度佛教的内容,并不能说明柬埔寨
的所有艺术都与佛教有关,排除C项。
3.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
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
用唐律。这反映了(  )
A. 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 唐律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 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 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解析: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
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
唐律超越国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A项错在
“各国”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
志,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4. 有学者认为:“日本人的创世神话中有个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
她在创造万事万物之前就创造了日本列岛及其民族。之所以会这样
追溯自己民族的源流,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希望自己能有些本土
的东西来抵消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强烈影响。”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 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
B. 日本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
C. 日本注重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D. 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解析: 有学者认为日本创世神话中太阳女神的来源部分是由于
日本想要减少来自儒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因此该学者主要强
调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
宗教,但该学者强调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排除A项;
“独立”说法错误,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而得到发
展的,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而
不是强调日本注重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排除C项。
5. 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
的美誉。在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上出土了一枚圆柱形玺印,考古学家
发现玺印图案的符号“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符号几乎一模一样”。
这说明(  )
A. 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
B. 印第安文明具有继承性
C. 玛雅文字已被成功释读
D. 美洲文化呈一体化特征
解析: 材料提及奥尔梅克文明的玺印图案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
符号几乎一模一样,可见奥尔梅克文明的符号及文化有被后来的玛
雅文明继承的可能,故选B项;“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不符合
史实,虽然玛雅人、印加人的天文历法较为先进,不代表整个美洲
天文知识丰富,排除A项;“已被成功释读”不符合史实,玛雅文
字至今仍无法被释读,排除C项;“一体化特征”不符合史实,美
洲因相对隔绝,其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排除D项。
6. 《世界文明史》一书指出:“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美洲)
完全可以为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
的文化媲美。”该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
A. 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相对落后
B. 美洲当时还不具备文明的特征
C. 殖民扩张为美洲注入了活力
D. 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这是印第
安人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因此作者强调的是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
特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非落后
性,排除A项;当时美洲已经出现文明,如玛雅文明,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
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
定(  )
A. 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说明婆罗门掌握世俗统治权
C. 深受罗马万民法的影响
D. 有利于维护既定的等级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为维护既定的等级利益,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
姓制度,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
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故选D项;材料主
旨是不同等级待遇不同,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增加政府财
政收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婆罗门
是否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B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罗马万
民法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桑奇
大塔,查找搜集了关于“印章文字”的资料,而且通读了描写居楼
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文学作品。该文明
(  )
A. 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 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C. 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D. 推动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桑奇大塔”“印章文字”“居楼族和般度族两
个家族为争夺王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明是古印度文明,
而佛教同样发源于印度,故选D项;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是俄罗
斯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A项;以金字塔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是
美洲玛雅文明而非印度文明,排除B项;吸收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国家为日本和朝鲜,印度文明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与史实不
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
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
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内容多为神话传
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 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 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 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 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
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能从侧面反映当
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
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古印度当时的社会风貌,不能绝对否定
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排除A项;写作年代是否久远
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
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季羡林说:“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
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
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一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  )
A. 古代中印文化有着相同的历史传统
B. 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 《罗摩衍那》与《西游记》成书于同一时期
D. 佛教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孙悟空的形象和印度佛经以及印度史
诗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日本在借鉴中华文明时,学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
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新的京城,但无论寺
院、楼阁、神龛或庭院,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本土特征。这反映
了(  )
A. 日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B. 中华文化深刻影响日本
C.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D. 日本在借鉴中保留特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借鉴、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时保留了
神道教,借鉴中国建筑等时保留了自身特色,体现了日本在借鉴、
学习中保留本身特色,故选D项;材料“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
征”体现了日本保留自身特色,但并未提到创新,且“继承”的说
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发展,但
该说法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材料“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反映了
日本对自身特色的保留,排除B项;秦汉时期中日之间便有了文化
交流,但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自身的特色,并
非双向交流,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13世纪时,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它是将两个汉字结合
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字。越南民间口语文学广泛使用喃字,但文
人、贵族大多都轻视喃字。由此可见,当时越南(  )
A. 文化呈现分层特点 B. 民族文化发展迅速
C. 民间抵制中华文化 D.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但该文字仅在民间受
到广泛使用,文人、贵族大多轻视喃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
化分层的特点,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民间使用自
己民族的文字,并不意味着就抵制中华文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
不出“民族歧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
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
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在中国的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唐代的墓葬中发现了
大量的胡俑,这生动地反映了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粟特人在
朝鲜半岛的生活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代丝路畅通发达
的结果,故选C项;墓葬中出现胡俑,这只是当地人对胡人形象的
一种记录,据此看不出当地风俗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排除A项;唐
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畅通,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外交”是近代伴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才诞生的,中国古代王朝只
有藩务和夷务,而没有外交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
“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
曲同工之妙(  )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三言二拍” D. 《红楼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以及用花语隐喻女子生
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对诸多
女子名字的描述体现“物哀”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
符合题意,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在印加帝国首都蒂瓦纳库城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亚神庙,
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
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
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 虔诚的宗教信仰
B. 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 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 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掌握了丰富
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没有其他
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印加人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
近代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故D项不符合
材料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
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
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
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 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 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 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 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宗教生活密切相
连,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A项与材料无
关;B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
所习用,而不是主要用于祭祀活动,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
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
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
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作者意
在说明(  )
A. 印加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字
B. 与世隔绝能保证文明独立性
C. 秘鲁的印第安文化水平较低
D. 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作者认为文明的进步取决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但在美
洲,甚至其内部文明之间都缺乏交流,如秘鲁和中美洲之间,这
成为美洲文明衰落的内在因素,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印
加文明是否有文字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缺
乏交流会导致文明的衰落,并非能保证文明独立,排除B项;材
料并没有对美洲主要文明之间进行对比,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图1、图2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
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
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
建于公元8世纪)。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C. 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 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和美洲均有金字塔,但是二者在
高度、制作过程及功能上却有不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区
域文明,非世界文化,排除A项;与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
同,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
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排除C项;金字塔不能代表当时的科技
水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0年和1551年,在西班牙召开了两次大型辩论会,辩论
的主要对手是第三世界主义者拉斯·卡萨斯和欧洲中心论者塞普尔
维达。这两次古典式辩论,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世界上有
没有劣等民族?先进民族有没有理由对落后民族开战并奴役他
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塞普尔维达的论点有: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
罪行。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野蛮人和奴隶。第
三,印第安人互相残杀,用活人祭祀,甚至吃人肉,西班牙人有
义务拯救受害者……
  卡萨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论证说,惩罚一个陷入迷途的民族
是为了教育这个民族,而不是毁灭它,然而战争不会使美洲的印
第安人明白自身的谬误,只会增加仇恨……比起用活人祭祀,战
争是更大的罪恶。
——摘编自索飒《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请以玛雅文明为例,反驳材料中塞普尔维达的前两个论点。
答案: 印第安人的偶像崇拜表现为诸神崇拜和祖先崇
拜(多神教和自然崇拜),这是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结果,
根本不是什么罪行。玛雅人在建筑、天文历法、数学、文化
等领域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解析: 首先提取塞普尔维达的论点:“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罪行。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野蛮人和奴隶”,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反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从卡萨斯对塞普尔维达第三个论点的反驳,推断西班牙人是
以何种方式“拯救受害者”的?卡萨斯反对这种“拯救”方
式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落后民族”?
答案:西班牙人采取战争方式。与印第安人的落后习俗相比,战争的罪恶性更大。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和平方式来影响和交流。
解析:可据材料提取出战争方式,然后结合唯物史观的理论“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得出对于不同文明应采取平等的态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你认为塞普尔维达论点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塞普尔维达的论点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
理论依据。
解析:可结合材料“欧洲中心论者”“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得出,塞普尔维达的论点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