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世界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确立
1.古典传统文化的奠基
(1)从公元前4000年中期以后,文明之火相继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拉美、南部非洲等地区点燃,人类文化发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西方学术界通常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称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并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化界定为古典文化。
(2)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道路不同,世界各地区进入古典时代的时间和古典时代延续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大致说来,世界主要文明的古典时代是:西亚文化的古典时代从文明起源到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建立,印度文化的古典时代从哈拉帕文明时期到4世纪笈多帝国兴起,中华文化的古典时代从夏朝建立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西方文化的古典时代从爱琴文明时期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中古时期传统文化的确立
(1)进入中古时期,世界各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继续发展,尤其是古典时代的各种文化在中古时期得到了扬弃和整合,逐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儒佛道文化、印度的印度教文化、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文化、西欧的天主教文化、东欧的东正教文化等。
(2)交通日益发达、贸易往来愈加频繁、战争和殖民加剧以及各种宗教的传播促使各区域的文化融合成为庞大的文化共同体,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圈,如东亚中华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西亚阿拉伯文化圈、西欧文化圈和东欧文化圈等,基本上奠定了日后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格局。
专题二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1.形成原因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决定因素。
(2)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文化多样性形成提供了基础。
(3)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形成的时代动因。
2.历史意义
(1)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丰富,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
(2)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3)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
1.(2023·辽宁高考11题)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2.(2023·山东高考10题)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3.(2023·浙江6月选考10题)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4.(2023·新课标卷31题)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5.(2023·浙江1月选考11题)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选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辽宁高考11题)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不断发生地震,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据图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使用的物品比较高级,中间的贵族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奢华的贵族生活,故选C项;材料虽然通过人物大小和服饰动作体现了仪式性,但不能体现其繁琐性,排除A项;官僚体系指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排除B项;仅从图片信息,不能得出物产资源“丰富”的结论,排除D项。
2.A 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进而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结论,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古代印度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材料中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故选A项;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且古希腊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项;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而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法典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的西亚,可以判断此时西亚正处于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材料中的规定为汉谟拉比即位后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内容,“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破坏我的创制”体现出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亚述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0世纪,埃及属于北非,排除A、C、D三项。
5.A 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成就,故选A项。古代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亚欧大陆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引入美洲,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6.A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发生了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有人认为灾害是神灵的警示,而修昔底德运用理性分析得出灾害的发生只是巧合,与神灵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集文化之大成,排除C项。创立朴素唯物主义的是泰勒斯,排除D项。
3 / 3(共21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世界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确立
1. 古典传统文化的奠基
(1)从公元前4000年中期以后,文明之火相继在西亚、北非、南
亚、东亚、爱琴海、拉美、南部非洲等地区点燃,人类文化
发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西方学术界通常将古代希腊、古代
罗马称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并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
化界定为古典文化。
(2)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道路不同,世界各地区进入古
典时代的时间和古典时代延续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大致
说来,世界主要文明的古典时代是:西亚文化的古典时代从
文明起源到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建立,印度文化的古典时代
从哈拉帕文明时期到4世纪笈多帝国兴起,中华文化的古典时
代从夏朝建立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西方文化的古典时代从
爱琴文明时期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 中古时期传统文化的确立
(1)进入中古时期,世界各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继续发展,
尤其是古典时代的各种文化在中古时期得到了扬弃和整合,
逐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如
中国的儒佛道文化、印度的印度教文化、西亚地区的阿拉伯
文化、西欧的天主教文化、东欧的东正教文化等。
(2)交通日益发达、贸易往来愈加频繁、战争和殖民加剧以及各
种宗教的传播促使各区域的文化融合成为庞大的文化共同
体,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圈,如东亚中华文化圈、南
亚印度文化圈、西亚阿拉伯文化圈、西欧文化圈和东欧文化
圈等,基本上奠定了日后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格局。
专题二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1. 形成原因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决定
因素。
(2)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文化多样性形成提供了基础。
(3)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形
成的时代动因。
2. 历史意义
(1)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
丰富,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
(2)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
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3)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
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
1. (2023·辽宁高考11题)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
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 繁琐的宫廷礼仪
B. 复杂的官僚体系
C. 奢华的贵族生活
D. 丰富的物产资源
解析: 据图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使用的物品比较高级,中
间的贵族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
述帝国奢华的贵族生活,故选C项;材料虽然通过人物大小和服饰
动作体现了仪式性,但不能体现其繁琐性,排除A项;官僚体系指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排
除B项;仅从图片信息,不能得出物产资源“丰富”的结论,排除
D项。
2. (2023·山东高考10题)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
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解析: 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
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进而
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
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
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
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
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
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结
论,排除D项。
3. (2023·浙江6月选考10题)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
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
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
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 古代印度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埃及 D. 古巴比伦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
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古代印
度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材料中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描写
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
战争,故选A项;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
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且古希腊是城邦
民主政治,排除B项;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而埃及地处北非
的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
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
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排除D项。
4. (2023·新课标卷31题)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
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
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
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 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 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 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 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典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的西亚,可以
判断此时西亚正处于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材料中的规定为汉谟
拉比即位后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内容,“此后千秋万世,
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破坏我
的创制”体现出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建
立于公元前6世纪,亚述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0世纪,埃及属于北
非,排除A、C、D三项。
5. (2023·浙江1月选考11题)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
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
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选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
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建
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成就,故选A项。古代印度
人发明数字符号“0”,亚欧大陆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新航路开辟
后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引入美洲,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
C、D三项。
6. (2021·辽宁高考11题)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不
断发生地震,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
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
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 具有理性精神
B. 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 集文化之大成
D. 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发生了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有
人认为灾害是神灵的警示,而修昔底德运用理性分析得出灾害的发
生只是巧合,与神灵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
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集文化之大
成,排除C项。创立朴素唯物主义的是泰勒斯,排除D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