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二)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一位西方学者所中肯指出的:“今天的西方文明,与其说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来自近东各城市。”这一论述( )
A.强调了亚洲文明走在世界前列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了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原发性特征
2.公元前18世纪面世的《汉谟拉比法典》,详尽地规定了契约的订立和履行。如第42—52条是对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253—277条是对劳力雇佣者法定义务的规定;等等。《汉谟拉比法典》对契约订立和履行的规定( )
A.弘扬了法律观念与契约意识
B.确立了古巴比伦的商业优势
C.带有浓厚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D.是人类契约文明的历史源头
3.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 )
A.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B.波斯人的审美观念
C.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 D.早期文明间的交流
4.12世纪,翻译阿拉伯文献的运动兴起。学者杰拉德在西班牙用拉丁文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人的部分著作。杰拉德的翻译活动( )
A.为近代欧洲学术复兴奠定了基础
B.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
C.受新兴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5.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
A.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
C.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6.希罗多德虽然在《历史》中还有不少神定论和宿命论的思想,但他已经认识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是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样的,修昔底德也认为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这体现了( )
A.理性著史的精神 B.个人主义的泛滥
C.民主政治的进步 D.希腊史学系统化
7.古罗马时期,法学家西塞罗通过《论法律》《论责任》等著作赞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最高统治者奥古斯都兴建了神庙(供奉战神、凯撒大帝等)、罗马广场及凯旋门等纪念场所。这些做法( )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国家立法的完备
C.增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
D.完善了帝国的公共设施
8.在罗马帝国,没有出现可以与柏拉图等人比肩而立的思想家。更可悲的是,当终于出现了一批较为杰出的思想家的时候,这些人却是基督教学者。在中世纪迫切需要继承或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了。这表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形成了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
B.基督教具有重要影响
C.基督教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
D.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
9.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10.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汉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史学家评论某地区的文化成就:“他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为荣,作家们以雅典的古希腊语写作。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继续维持一个有教养、博学的社会,产生许多著名的历史和神学著作,以及一种优美的书简文学。”该地区是( )
A.意大利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俄罗斯
12.从《吠陀经》有关颂歌、咒语的内容来看,早期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之初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因此,当时的种姓制度( )
A.是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工具
B.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C.实质是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系统
D.主要是为了区别不同氏族和血统
13.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14.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圀(国)设史馆,并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如图)。该史书的修撰反映出( )
A.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C.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德川幕府思想上的保守封闭
15.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16.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 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 )
A.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
B.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
D.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近3 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出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1.A 材料强调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亚洲,突出了亚洲文明走在世界前列,故选A项;材料强调西方文明来源于亚洲及北非,并没有涉及美洲及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排除B项;地理环境会对文明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文明兴衰,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方文明并不是原发的,而是来自亚洲、北非,排除D项。
2.A 《汉谟拉比法典》对契约订立和履行的规定,起到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弘扬契约意识和守法意识,故选A项;法律条文不能确立立法者(国)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带有浓厚的神学和宗教色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否是人类契约文明的历史源头,仅靠一段材料无法确定,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古埃及人”的石柱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早期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但材料还有早期文明交流的信息,A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不是波斯人的审美观念,另外材料只有“石柱样式”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波斯人总体的审美观念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建筑方面的信息,没有涉及如何统治国家的信息,排除C项。
4.A 据材料可知,杰拉德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希腊文化,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古典文化,为近代学术复兴(文艺复兴)奠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强调杰拉德的翻译活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典文化,而非巩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排除B项;15世纪末,新兴民族国家王权强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杰拉德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希腊文化,不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
5.D 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未对比希腊文明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播,故C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认识到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动力,神话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体现了一种理性著史的精神,A项正确;材料强调历史以人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的泛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排除C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时期,希腊史学才正式形成,尚未系统化,排除D项。
7.C 古罗马时期,法学家带头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最高统治者组织兴建神庙、广场等纪念场所,促进了公民教育,增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的著作、纪念场所等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颂扬爱国精神的做法对国家立法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D项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8.B 据材料可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严重阻碍了哲学等思想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了”可知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西欧严重束缚了人性,排除C项;中世纪的西欧文化并没有逐渐走向衰落,中古时期西欧有其独特的文化,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欧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权,教会掌握教权,两者同时存在,互相利用、竞争共存,这是一种二元政治格局,故选C项;教权与世俗权力同时存在而非政教合一,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6世纪的宗教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世纪时期教权与世俗王权之间相互依存,分权制衡是近代民主政治的表现,中世纪时期没有确立,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D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1.C 欧洲的黑暗时代起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拜占庭帝国存在于395—1453年,其文化和语言为希腊语,故选C项;意大利的语言是拉丁语,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语言是阿拉伯语,排除B项;俄罗斯兴起于16世纪,排除D项。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父系氏族时期,雅利安人为了区别不同氏族和血统,实施种姓制度,D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与宗教相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等级制度,不是宗教,在四个种姓外,还出现了“贱民”,A、B两项错误;“父系氏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C项与题意不符。
13.C 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4.A 据材料可知,《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以朱熹《通鉴纲目》为标准而编订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明其深受中华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故选A项;“交流”是双向的,而材料强调日本学习中国,且没有西方文化,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从“倭国”更名为“日本”表明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日本国的诞生代表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德川幕府以中华文化为标准修史,表明其思想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
15.A 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
16.A 印第安人在医学、历法、习俗甚至发音等方面,与古代中国有诸多相似,美国发现的古代中国的石锚和古文字等,反映出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同质性,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7.(1)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
(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碑文的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
意义:推动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3 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可概括为传承悠久;根据材料一“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可概括为厚葬风气浓厚;根据材料一“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可概括为艺术自成体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等可知是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碑文的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
被打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世人了解埃及、开拓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非洲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思考作答。
18.(1)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开阔的视野;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
(2)《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神话被当作历史;古希腊城邦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厚的历史学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3)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体例);有正确的史学指导思想(史观);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史法);丰富的史料(史料);有作者的个人认知(史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材料二“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理性叙述历史、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希罗多德生活的年代,并结合当时希腊的早期人文精神及材料一中的“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回答《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汉代的时代特征及材料二中的“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信息回答《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史书的体例、史学指导思想、记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史料的运用、作者对历史的认知作答。
19.示例
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
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解析:根据材料“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总结。
20.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
说明: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
观点二,一些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
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可概括观点为: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史实可以联系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可从材料“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得出一些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史实可以联系中国和日本的闭关自守。
5 / 5(共55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一位西方学者所中肯指出的:“今天的西方文明,与其说起源于克
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
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
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来自近东各城市。”
这一论述( )
A. 强调了亚洲文明走在世界前列
B. 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 说明了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 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原发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强调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亚洲,突出了亚洲文明走在
世界前列,故选A项;材料强调西方文明来源于亚洲及北非,并没
有涉及美洲及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排除B项;地理环境会对文
明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文明兴衰,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方文明并不是原发的,而是来
自亚洲、北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公元前18世纪面世的《汉谟拉比法典》,详尽地规定了契约的订立
和履行。如第42—52条是对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
253—277条是对劳力雇佣者法定义务的规定;等等。《汉谟拉比法
典》对契约订立和履行的规定( )
A. 弘扬了法律观念与契约意识
B. 确立了古巴比伦的商业优势
C. 带有浓厚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D. 是人类契约文明的历史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汉谟拉比法典》对契约订立和履行的规定,起到约束
人们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弘扬契约意识和守法意识,故选A项;法
律条文不能确立立法者(国)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带有浓厚
的神学和宗教色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否是人类契
约文明的历史源头,仅靠一段材料无法确定,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
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
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
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 )
A. 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B. 波斯人的审美观念
C. 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 D. 早期文明间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古埃及人”的石柱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
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早期文明间的交
流,D项正确;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但材
料还有早期文明交流的信息,A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材料的主
旨是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不是波斯人的审美观念,另外材料只有
“石柱样式”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波斯人总体的审美观念是什
么,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建筑方面的信息,没有涉及如何统治
国家的信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12世纪,翻译阿拉伯文献的运动兴起。学者杰拉德在西班牙用拉丁
文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
人的部分著作。杰拉德的翻译活动( )
A. 为近代欧洲学术复兴奠定了基础
B. 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
C. 受新兴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 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杰拉德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希腊文
化,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古典文化,为近代学术复兴(文艺复兴)奠
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强调杰拉德的翻译活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典
文化,而非巩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排除B项;15世纪
末,新兴民族国家王权强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杰拉德
翻译了阿拉伯文献中保存的希腊文化,不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
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
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这说明( )
A. 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
C. 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 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项正确;亚
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未对比希腊文
明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
播,故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希罗多德虽然在《历史》中还有不少神定论和宿命论的思想,但他
已经认识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是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
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样的,修昔底德也认为历史上的成败兴衰
是由人事决定的。这体现了( )
A. 理性著史的精神 B. 个人主义的泛滥
C. 民主政治的进步 D. 希腊史学系统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认识到人是历史
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动力,神话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体
现了一种理性著史的精神,A项正确;材料强调历史以人为主体并
不意味着个人主义的泛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排除
C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时期,希腊史学才正式形成,尚未系统
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古罗马时期,法学家西塞罗通过《论法律》《论责任》等著作赞颂
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最高统治者奥古斯都兴建了神庙(供奉战
神、凯撒大帝等)、罗马广场及凯旋门等纪念场所。这些做法
( )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国家立法的完备
C. 增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
D. 完善了帝国的公共设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古罗马时期,法学家带头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
最高统治者组织兴建神庙、广场等纪念场所,促进了公民教育,增
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的著作、纪念场所
等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颂扬爱国精神的做法对国家
立法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D项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
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在罗马帝国,没有出现可以与柏拉图等人比肩而立的思想家。更可
悲的是,当终于出现了一批较为杰出的思想家的时候,这些人却是
基督教学者。在中世纪迫切需要继承或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
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
体系的东西了。这表明中世纪的欧洲( )
A. 形成了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
B. 基督教具有重要影响
C. 基督教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
D. 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严重阻碍了哲学
等思想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
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
了”可知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
可知,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西欧严重束缚了人性,排除C项;中
世纪的西欧文化并没有逐渐走向衰落,中古时期西欧有其独特
的文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
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
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
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 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 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 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 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欧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
权,教会掌握教权,两者同时存在,互相利用、竞争共存,这是一
种二元政治格局,故选C项;教权与世俗权力同时存在而非政教合
一,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6世纪的宗教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欧洲
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世纪时期教权与世俗
王权之间相互依存,分权制衡是近代民主政治的表现,中世纪时期
没有确立,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
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汉与玛丽昂》则以旋律
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
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
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
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
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
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
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
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
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
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史学家评论某地区的文化成就:“他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为
荣,作家们以雅典的古希腊语写作。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
时,他们继续维持一个有教养、博学的社会,产生许多著名的历
史和神学著作,以及一种优美的书简文学。”该地区是( )
A. 意大利 B. 阿拉伯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欧洲的黑暗时代起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
于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拜占庭帝国存在于395—1453
年,其文化和语言为希腊语,故选C项;意大利的语言是拉丁
语,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语言是阿拉伯语,排除B项;俄罗斯兴
起于16世纪,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从《吠陀经》有关颂歌、咒语的内容来看,早期雅利安人在征服
印度河流域之初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因此,当时的种姓制度
( )
A. 是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工具
B. 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C. 实质是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系统
D. 主要是为了区别不同氏族和血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父系氏族时期,雅利安人为了区
别不同氏族和血统,实施种姓制度,D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与宗
教相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等级制度,不是宗教,在四个种姓外,
还出现了“贱民”,A、B两项错误;“父系氏族社会”还处于原
始社会时期,C项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
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
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 文学价值 B. 艺术价值
C. 史学价值 D. 精神价值
解析: 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
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史学价
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圀(国)设史馆,并以朱熹《通鉴
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
(如图)。该史书的修撰反映出( )
A. 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B.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C. 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德川幕府思想上的保守封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以朱熹《通鉴
纲目》为标准而编订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明其深受中华
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故选A项;“交流”
是双向的,而材料强调日本学习中国,且没有西方文化,排除B
项;“开始”说法错误,从“倭国”更名为“日本”表明日本开
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日本国的诞生代表了日本民族意
识的觉醒,排除C项;德川幕府以中华文化为标准修史,表明其
思想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
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
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
代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
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基本
上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
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古代印
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生产力发
展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
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
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
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 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
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 )
A. 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
B. 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
C. 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
D. 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印第安人在医学、历法、习俗甚至发音等方面,与古
代中国有诸多相似,美国发现的古代中国的石锚和古文字等,反
映出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
代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同
质性,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近3 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出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
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
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
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
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
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
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
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
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
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
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
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4分)
答案: 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在近3 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
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可
概括为传承悠久;根据材料一“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
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
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
厚葬之风”可概括为厚葬风气浓厚;根据材料一“在古埃及
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
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
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可
概括为艺术自成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
史遗存,碑文的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
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
意义:推动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
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
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
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
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
凯尔奈克的神庙”“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
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
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等可
知是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碑文的发
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
研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
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
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埃及
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世人了解埃及、开拓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
究、提高非洲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思考作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
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
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
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
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
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
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
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
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
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
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
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
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
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
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
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
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
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
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
史学家的共同之处。(4分)
答案: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开阔的视野;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
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是
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材料二“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
实地叙述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
感、理性叙述历史、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实地查访与史料调
查等方面进行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
的历史背景。(8分)
答案: 《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神话被当作历史;古希
腊城邦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
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厚的历史学积
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希罗多德生活的年代,并结合当时希腊的早期人
文精神及材料一中的“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承认东方民族
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回答
《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汉代的时代特征及材料二中的
“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
础”“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信息回答
《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4分)
答案: 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体例);有正确
的史学指导思想(史观);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史法);丰
富的史料(史料);有作者的个人认知(史识)。
解析: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史书的体例、史学指导思想、记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史料的运用、作者对历史的认知作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
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
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
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
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
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
述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
人类早期,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
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
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
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
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
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
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
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
‘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
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
的优势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
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社
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
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
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
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
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
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
实现。
说明: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
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
文化向近代转型。
观点二,一些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
落后。
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
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
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
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可概括观点为:文化进步通过各
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史实可以联系东西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也可从材料“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
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
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得出一些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史实可以联系中国和日本的闭关自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