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09: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一、选择题
1.(2分)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2.(2分)科学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能研制出“瘦素穿肠蛋白”来治疗肥胖,通过口服能进入人体血液,可以减轻肥胖症患者通过肌肉注射的痛苦,这种药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可能的方式为(  )
A.渗透作用 B.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 D.胞吞
3.(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荷叶呈现绿色、荷花呈现红色的物质(色素)分别分布在叶绿体、液泡中
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
D.胃蛋白酶被分泌出胃腺细胞,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4.(2分)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是细胞质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
B.可选择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中央液泡逐渐变大
5.(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6.(2分)将一洋葱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大量失水 ④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7.(2分)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以Ⅱ方式进入细胞
D.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8.(2分)下列关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不消耗能量
②都不需要载体蛋白
③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而协助扩散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④都是被动运输
⑤葡萄糖有时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9.(2分)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则在一定范围内,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B.如果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如果X(氧气除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则其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
D.如果X是脂溶性的物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是协助扩散
10.(2分)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蛋白的分子结构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11.(2分)下列与细胞物质转运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囊泡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的方向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物质的相对含量
D.生物大分子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12.(2分)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时要观察细胞的大小、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B.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用高浓度的乙醇代替蔗糖溶液,细胞质壁分离后应该发生自动复原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13.(2分)如图为质膜结构及其部分功能的示意图。图中E、F、G和H表示膜的组分。①和②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识别与E有关
B.G分子比H分子更易移动
C.氨基酸以②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物质以①方式运输时F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14.(2分)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了细胞,15min之后不再进入
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
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
15.(2分)如图表示人工制作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只能单向通过脂双层膜
B.温度不会改变甘油分子通过脂双层膜的速率
C.核苷酸不能通过脂双层膜可能是因为膜上无蛋白质
D.氯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一定是因为没有ATP
16.(2分)如图中“●”表示出入细胞的物质,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  )
A.渗透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吞
17.(2分)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这属于(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胞吐 D.自由扩散
18.(2分)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过程
B.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C.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D物质会减少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19.(2分)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20.(2分)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溶 液 Ⅰ Ⅱ Ⅲ Ⅳ
质量变化率 +8% ﹣6% ﹣4% 0%
A.Ⅳ可能是蒸馏水 B.Ⅱ的浓度较Ⅲ低
C.Ⅳ的浓度最高 D.Ⅰ的浓度最低
21.(2分)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右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22.(2分)研究显示: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裹的膜性结构,主要司职细胞内不同具膜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称之为囊泡运输,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囊泡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B.囊泡中物质运输需要跨过多层生物膜,才能“锚定”
C.囊泡运输会导致某些生物膜成分更新
D.“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特性流动性
23.(2分)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24.(2分)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C.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D.③中的载体具有特异性
二、解答题
25.(9分)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①②③表示某种物质。试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的是     (填序号),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    ]    (填序号和名称)。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细胞膜的功能取决于     (填序号)的种类和数量。
(3)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方式是图中     (填字母),能够用途中a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有     、    (举两个例子)。
26.(8分)撕取紫色万年青的叶表皮,剪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的结果如表:
KNO3溶液 (mol/L) A B C D E F
0.11 0.12 0.125 0.13 0.14 0.50
质壁分离程度 ﹣ ﹣ 初始分离 分离 显著分离 显著分离
质壁分离及复原状况 ﹣ ﹣ 自动复原 自动复原 诱发复原 不能复原
请回答:
(1)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约为    (填浓度范围)。
(2)用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的基本条件是    。
(3)C和D处理均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你对这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是    。
(4)用高浓度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不能再诱发其复原,其主要原因是    。
(5)如图A、B、C表示同一细胞处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在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使盖玻片下的A细胞状态变为B细胞状态?    。
27.(7分)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    ,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形管至适宜温度,观察    .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    (60~65℃)水浴加热,观察    .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①   
②    .
28.(10分)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的实验: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的24Na+.实验方法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1 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2 同上 加入某种药物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出现24Na+
3 同上 加入同种药物 加入ATP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及其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    .
(2)由实验2和3可知,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    .加入的药物抑制了神经细胞的    作用,细胞不能产生    .
(3)综合以上实验,可判断24Na+通过神经细胞膜的方式是    .
29.(16分)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发生与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图1和图2分别表示正常人与患者肺部细胞部分物质运输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    是该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根据     (填标号)的位置,可以判断该膜是细胞膜,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     模型。
(2)由图1可知,氯离子通过     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     浓度,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     (填“加快”或“减慢”),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由图1、2可知,由于     空间结构改变成了异常关闭的CFTR蛋白,导致     而形成囊性纤维病。
(4)图示说明了无机盐具有维持     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答案】D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或覆盖、或镶嵌、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答】解: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A正确;
B、蛋白质分子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
C、氨基酸通过细胞膜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
D、乙醇通过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熟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及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应用相关知识解答生物学问题。
2.(2分)科学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能研制出“瘦素穿肠蛋白”来治疗肥胖,通过口服能进入人体血液,可以减轻肥胖症患者通过肌肉注射的痛苦,这种药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可能的方式为(  )
A.渗透作用 B.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 D.胞吞
【答案】D
【分析】本题是胞吞的过程,胞吞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由题意可知,“瘦素穿肠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解答】解:A、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的是水,A错误;
B、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物质是小分子或离子,不是大分子,B错误;
C、被动运输进入细胞的物质是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不是大分子物质,C错误;
D、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往往是大分子物质,“瘦素穿肠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吐和胞吐的物质运输方式的不同,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吐和胞吐的物质运输方式的知识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3.(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荷叶呈现绿色、荷花呈现红色的物质(色素)分别分布在叶绿体、液泡中
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
D.胃蛋白酶被分泌出胃腺细胞,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C
【分析】1、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2、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3、叶绿体中色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解答】解:A、原生质层指的是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的选择透过性膜,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A正确;
B、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反射了绿光,荷花呈现红色是因为液泡中含有色素,B正确;
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胃蛋白酶被分泌出胃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分)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是细胞质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
B.可选择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中央液泡逐渐变大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解答】解:A、质壁分离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而非细胞质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大液泡,不能用来作用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B错误;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C错误;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中央液泡逐渐变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原理和基本过程,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5.(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答案】A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保持该特性。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1)被动运输:①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苯等。
②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动力:浓度差。
(2)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如细胞吸收K+、Na+、Ca2+、氨基酸等。动力:能量(ATP提供)。
【解答】解: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这是由于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过多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进入细胞,A错误;
B、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B正确;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属于简单题。
6.(2分)将一洋葱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大量失水 ④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有大液泡、生活状态的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不满足第一、第二条件,因此可以产生如题的现象;④是植物细胞在KNO3一类溶液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原因是一段时间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使细胞内浓度逐渐高于外界浓度,导致细胞重吸水恢复原状.
【解答】解:①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没有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①正确;
②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KNO3)溶液中,细胞应该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
③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则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质壁分离,③错误;
④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在浓度大于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又由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最终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硝酸钾溶液,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又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7.(2分)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以Ⅱ方式进入细胞
D.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Ⅰ表示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Ⅱ表示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和Ⅱ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A错误;
B、Ⅰ和Ⅱ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所以不是胞吞和胞吐,B错误;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和Ⅱ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所以性激素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以Ⅱ方式进入细胞,C错误;
D、氧气是以Ⅰ方式即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只要识记相关物质的特点,记住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正确的识别图形的运输方式,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属于中档题。
8.(2分)下列关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不消耗能量
②都不需要载体蛋白
③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而协助扩散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④都是被动运输
⑤葡萄糖有时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答案】C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①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都不消耗能量,①正确;
②自由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②错误;
③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运输方向都只能顺浓度梯度,③错误;
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④正确;
⑤葡萄糖有时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有时需要主动运输,⑤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2分)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则在一定范围内,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B.如果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如果X(氧气除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则其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
D.如果X是脂溶性的物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是协助扩散
【答案】D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差呈正相关;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从低浓度小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自由扩散与细胞内外浓度差呈正相关,X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则在一定范围内,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A正确;
B、如果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B正确;
C、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与氧气无关,C正确;
D、由于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脂溶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是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理解和比较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2分)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蛋白的分子结构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解答】解:A、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根据题干中“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说明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蛋白的分子结构,B正确;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盐运输的方式及对细胞的作用,意在利用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
11.(2分)下列与细胞物质转运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囊泡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的方向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物质的相对含量
D.生物大分子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答案】C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A、细胞内囊泡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错误;
B、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胞吞和胞吐,B错误;
C、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运输的方向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物质的相对含量,C正确;
D、并非生物大分子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如DNA不能由核孔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特点,对于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12.(2分)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时要观察细胞的大小、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B.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用高浓度的乙醇代替蔗糖溶液,细胞质壁分离后应该发生自动复原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答案】C
【分析】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解答】解:A、实验时要观察细胞的大小、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A正确;
B、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B正确;
C、高浓度的乙醇会使细胞大量失水死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3.(2分)如图为质膜结构及其部分功能的示意图。图中E、F、G和H表示膜的组分。①和②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识别与E有关
B.G分子比H分子更易移动
C.氨基酸以②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物质以①方式运输时F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其中E表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F表示载体蛋白,G表示蛋白质,F表示磷脂;①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②运输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A、E表示糖蛋白,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与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有关,A正确;
B、G表示蛋白质,F是磷脂,质膜中的磷脂比蛋白质更容易移动,B错误;
C、②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如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正确;
D、①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载体蛋白形状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示意图,判断细胞膜结构及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选项难度不大,学生一般不会出错。
14.(2分)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了细胞,15min之后不再进入
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
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尿素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甘油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KNO3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硝酸钾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失水变短。
【解答】解:A、实验组中蔗糖溶液,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细胞多于出细胞,15min之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都进入了细胞,尿素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缩短,但由于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不可能无限缩短,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所给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应掌握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
15.(2分)如图表示人工制作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只能单向通过脂双层膜
B.温度不会改变甘油分子通过脂双层膜的速率
C.核苷酸不能通过脂双层膜可能是因为膜上无蛋白质
D.氯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一定是因为没有ATP
【答案】C
【分析】人工脂双层膜没有蛋白质分子,凡是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出细胞的物质,都不能跨膜运输,只有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才能穿过人工脂双层膜。据此答题。
【解答】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都是自由扩散,故水分子可以双向通过脂双层膜,A错误;
B、温度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甘油分子通过脂双层膜的速率,B错误;
C、人工脂双层膜没有蛋白质分子,核苷酸不能通过脂双层膜可能是因为膜上无蛋白质,C正确;
D、氯离子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氯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膜,可能是因为没有载体,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6.(2分)如图中“●”表示出入细胞的物质,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  )
A.渗透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吞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载体蛋白分子会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把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这种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解答】解:A、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A错误;
B、据图分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易化扩散,B正确;
C、主动转运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
D、胞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17.(2分)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这属于(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胞吐 D.自由扩散
【答案】C
【分析】胞吞和胞吐:
1、过程:
(1)胞吞:大分子物质→囊泡→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如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2)胞吐:大分子物质→囊泡→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如神经递质的释放。
2、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3、条件:二者都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神经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2分)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过程
B.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C.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D物质会减少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为载体蛋白,B为磷脂双分子层,C为信号分子,D为糖蛋白。
a、d为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c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由膜外运向膜内,c、d则由膜内运向膜外。
【解答】解:A、由于a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所以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过程,A正确;
B、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癌细胞膜上D糖蛋白减少,C正确;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9.(2分)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C
【分析】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膨胀;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
【解答】解: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A错误;
B、在0.9%NaCl溶液中水分子进出红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C正确;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低处向溶液浓度较高处进行的扩散,即水分子多的一侧运输到水分子少的一侧,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向哪一边运输,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20.(2分)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溶 液 Ⅰ Ⅱ Ⅲ Ⅳ
质量变化率 +8% ﹣6% ﹣4% 0%
A.Ⅳ可能是蒸馏水 B.Ⅱ的浓度较Ⅲ低
C.Ⅳ的浓度最高 D.Ⅰ的浓度最低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成熟植物细胞可看作一个渗透系统,它可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Ⅰ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收水,Ⅱ、Ⅲ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Ⅳ中无明显变化,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则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为Ⅱ>Ⅲ>Ⅳ>Ⅰ.
【解答】解:A、IV溶液中马铃薯条质量不变,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因而不可能是蒸馏水,A错误;
B、Ⅱ、Ⅲ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且Ⅱ中的马铃薯条失水比Ⅲ的多,Ⅱ溶液浓度比Ⅲ溶液浓度高,B错误;
C、Ⅳ中无明显变化,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其溶液浓度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相当,C错误;
D、Ⅰ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水质量增加,Ⅰ溶液浓度最低,可能是蒸馏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作用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21.(2分)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右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分析】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解答】解:A、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A正确;
B、若b溶液的浓度增大,则浓度差增大,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大,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长,即a点上移,b点右移,B正确;
C、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A可能是蔗糖溶液,B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C错误;
D、6min时两个细胞失水量较大,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22.(2分)研究显示: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裹的膜性结构,主要司职细胞内不同具膜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称之为囊泡运输,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囊泡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B.囊泡中物质运输需要跨过多层生物膜,才能“锚定”
C.囊泡运输会导致某些生物膜成分更新
D.“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特性流动性
【答案】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如消化酶、抗体、部分激素等。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
【解答】解:A、囊泡运输需要ATP,但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
B、囊泡中物质运输不需要跨膜,B错误;
C、囊泡运输涉及出芽和融合等过程,会导致某些生物膜成分更新,C正确;
D、“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囊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2分)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D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清水中气孔开放,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放;A错误。
B、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但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蔗糖不能进入细胞;B错误。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吸水,没有质壁分离,也不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错误。
D、蔗糖溶液中,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分)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C.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D.③中的载体具有特异性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③属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答】解:A、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A正确;
B、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B正确;
C、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影响膜的流动性,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会受到影响,C错误;
D、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判断图中数字表示的运输方式,掌握影响物质运输效率的因素等。
二、解答题
25.(9分)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①②③表示某种物质。试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的是  ①  (填序号),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 ②  ] 磷脂双分子层  (填序号和名称)。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取决于  ③  (填序号)的种类和数量。
(3)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方式是图中  b  (填字母),能够用途中a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有  氧气  、 二氧化碳或乙醇等  (举两个例子)。
【答案】(1)①②磷脂双分子层
(2)具有流动性 ③
(3)b 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乙醇等
【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③表示蛋白质。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主动运输。
【解答】解:(1)①表示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②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决定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物质是③蛋白质。
(3)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对应图中b。a表示自由扩散,能够用途中a的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有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乙醇等。
故答案为:
(1)①②磷脂双分子层
(2)具有流动性 ③
(3)b 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乙醇等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会通过分析模型图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26.(8分)撕取紫色万年青的叶表皮,剪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的结果如表:
KNO3溶液 (mol/L) A B C D E F
0.11 0.12 0.125 0.13 0.14 0.50
质壁分离程度 ﹣ ﹣ 初始分离 分离 显著分离 显著分离
质壁分离及复原状况 ﹣ ﹣ 自动复原 自动复原 诱发复原 不能复原
请回答:
(1)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约为 0.12﹣0.125mol/L之间  (填浓度范围)。
(2)用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的基本条件是 硝酸钾溶液浓度大于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3)C和D处理均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你对这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是 K+和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逐步进入液泡,使细胞液浓度反而略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
(4)用高浓度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不能再诱发其复原,其主要原因是 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
(5)如图A、B、C表示同一细胞处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在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使盖玻片下的A细胞状态变为B细胞状态? 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使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植物成熟的细胞具有大液泡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进而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失水越多,质壁分离的效果越明显;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环境溶液浓度,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原生质层体积增大,原生质层向细胞壁靠拢,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若细胞失水过度,细胞会死亡,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利用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判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也可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开始发是质壁分离的溶液浓度之间。
【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万年青叶表皮细胞在0.125mol/L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初始分离,在0.12mol/L的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因此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0.12~0.125mol/L之间。
(2)用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的基本条件是硝酸钾溶液浓度大于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3)分析题图可知,万年青在C和D处理后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原因是K+和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逐步进入液泡,使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原生质层又向细胞壁靠拢。
(4)用高浓度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质壁分离不再发生复原现象。
(5)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使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由蔗糖溶液变成清水,进而使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故答案为:
(1)0.12﹣0.125 mol/L之间
(2)硝酸钾溶液浓度大于万年青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3)K+和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逐步进入液泡,使细胞液浓度反而略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4)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5)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使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理解和分析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7.(7分)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 蔗糖酶溶液  ,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形管至适宜温度,观察 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 入斐林试剂  (60~65℃)水浴加热,观察 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① 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② 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个:①蔗糖被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物质的量浓度增加,a、b两管液面高度差会进一步的增加,如果差值增大,则说明能透过,否则不能.②由于葡萄糖要是能通过半透膜的话,a侧有葡萄糖的存在,可以用斐林试剂即可.
【解答】解:(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形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①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②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故答案为:
(1)①蔗糖酶溶液 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入斐林试剂 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①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②如果a、b两管内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是难度较大的题型;实验的设计思路:首先区分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①分组编号.②根据实验材料,设置对照组,并对实验组相应的处理.③在除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实验过程(保证单一变量).④观察现象,记录结果.⑤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主要区别是探究实验的结果不确定,可能有多个,而验证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
28.(10分)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的实验: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的24Na+.实验方法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1 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2 同上 加入某种药物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出现24Na+
3 同上 加入同种药物 加入ATP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及其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 向枪乌贼细胞内注入的24Na+  .
(2)由实验2和3可知,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 能量  .加入的药物抑制了神经细胞的 呼吸  作用,细胞不能产生 ATP  .
(3)综合以上实验,可判断24Na+通过神经细胞膜的方式是 主动运输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实验2、3可知,24Na由神经细胞进入周围溶液需消耗ATP;而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呼吸,从而使ATP的产生减少.
【解答】解:(1)由实验1及其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向枪乌贼细胞内注入的24Na+.
(2)由实验2和3可知,神经细胞运输24Na+需消耗能量(ATP).某种药物能抑制细胞呼吸,细胞不能产生ATP.
(3)综合以上实验,24Na+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向枪乌贼细胞内注入的24Na+
(2)能量 呼吸 ATP
(3)主动运输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9.(16分)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发生与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图1和图2分别表示正常人与患者肺部细胞部分物质运输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 磷脂双分子层  是该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根据  ②  (填标号)的位置,可以判断该膜是细胞膜,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  流动镶嵌  模型。
(2)由图1可知,氯离子通过  主动运输  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  细胞质  浓度,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  加快  (填“加快”或“减慢”),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由图1、2可知,由于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空间结构改变成了异常关闭的CFTR蛋白,导致  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  而形成囊性纤维病。
(4)图示说明了无机盐具有维持  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的功能。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②流动镶嵌
(2)主动运输 细胞质 加快
(3)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
(4)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解答】解:(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①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外侧分布有糖蛋白。根据②多糖的分布可判断该结构为细胞膜,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流动镶嵌模型。
(2)由图1可知,氯离子向外运输需要消耗ATP,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伴随着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外界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导致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
(3)由图2可知,CFTR蛋白异常关闭,导致氯离子无法运出细胞,即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氯离子无法运出细胞。
(4)由题干可知,无机盐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同时氯离子的运输也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故答案为:(1)磷脂双分子层 ②流动镶嵌
(2)主动运输 细胞质 加快
(3)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
(4)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无机盐等相关知识,难度中等,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