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选择题
1.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人奴隶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奴隶贸易的起点。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所示。在此期间( )
项目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欧洲人 18.2 23.4
混血种人 28.3 17.8
非洲奴隶 11.9 49.8
印第安土著 41.7 9.1
A.西葡两国的奴隶贸易远超他国
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2.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15—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的传播
D.殖民侵略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下降与生产破坏
3.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4.1524—1572年间,西属拉美出现了上百种用印第安人语言编写的教义问答,秘鲁天主教会也在1583年之后出版了西班牙语、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三种语言的《基督教教义》。据此可知,拉美地区( )
A.西班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B.印第安人放弃本民族信仰
C.文化传播呈现本土化特征 D.政府积极建设多语种社会
5.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建立了许多种植园,并使用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到18世纪末,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的黑人达到77.6万人,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黑人人数高达188.7万人,约占拉美全部人口1/7。这表明当时( )
①拉丁美洲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殖民扩张影响拉美经济结构 ④葡萄牙和西班牙经济引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 )
A.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
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
7.下表是北美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该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 724.0 400.0 3 140.0
A.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分布越来越广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D.外来疾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
8.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一世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9.如图为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统计数据。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B.黑人在中美洲的种族分布比例最低
C.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导致白人比例激增
D.拉丁美洲独立后根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
10.1976年,非洲裔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根据自己的家族背景,完成了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根》。小说讲述了昆塔(作者祖先)从非洲被贩卖至美洲,他与后代在美国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若干经历。该小说( )
①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 ②反映近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 ③说明美国奴隶制度依然存在 ④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大量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发展,代议制形成
12.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奴隶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13.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主要原因是( )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14.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15.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16.1500年至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欧洲移民来到美洲。19世纪,大部分欧洲移民去往西半球,也有一些去往南非、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而亚洲人大都移民到欧洲和美国。这可用来说明( )
A.移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B.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殖民活动造成了全球人口的锐减
D.疫病流行造成土著人口的灭绝
17.下图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18.鸦片战争前,出国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的,人数较少,规模很小,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期,出国华工在700万人以上,且分散在世界各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对中国疯狂地倾销商品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最低廉
C.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
D.中国沿海剩余劳动力增多
19.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
①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②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③海上贸易完全中断 ④英荷等国殖民扩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从15世纪开始,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他们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
C.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奴隶贸易违反国际法规定
21.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22.1866年,有大臣向清政府上书称:“臣等因思中国既有奸民掠卖人口出洋,即难保外国不有奸商揽买出洋转贩,若不速定章程申明禁约,不特海隅苍生受害无所底止……借词袒护奸民。”其意在强调( )
A.防止中国的劳动力外流
B.完善中国外交规章
C.通过立法规范华工出洋
D.杜绝列强贩卖华工
23.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24.从1871年开始,美国很多城市的华人居住区和唐人街遭到打砸和破坏;1882年,美国政府又颁布《排华法案》:“十年之内,华工不能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不能获得公民身份。”这些现象( )
A.反映了美国对华侵略程度加深
B.造成美国社会劳动力严重短缺
C.表明美国的社会治安亟待整治
D.进一步恶化了华工的生存处境
25.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
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 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 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约为950万人……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人)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隶贸易,于是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寻求替代黑人奴隶的其他劳动力来源,从而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招聘雇工出国是违法的,帝国主义主要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开放沿海省份的港口,允许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850—1875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在澳门、香港、厦门、福州、汕头等沿海地区成立了很多招工洋行进行招工,后来还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送到招工洋行。这些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也叫“猪仔”。
——罗佩玲《晚清拉丁美洲契约华工合同
记录华工血泪史》
材料二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华工与“下南洋”相比有什么特点。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发现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新航路的开辟还推动人口的迁徙,美洲殖民地人口由欧洲人、混血人种、非洲黑奴、印第安人组成,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A项;“种族灭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非洲文化,排除D项。
2.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近代殖民侵略、贩卖非洲人口、屠杀拉丁美洲原住居民,使其人口下降,生产遭到破坏,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人口有上升趋势,但非洲、拉丁美洲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通过表格只能看出近代殖民活动导致拉丁美洲人口减少,并不能看出其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从表中可以看出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先增多后减少,未显示传染病的传播使其人口减少,排除C项。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蔗糖的普及主要对美洲的掠夺开发有关,因此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与提高甘蔗种植数量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是生产成本下降的影响,而C项说法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4.C 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文化传入美洲,并被翻译为印第安语言,说明文化传播呈现本土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基督教在拉美地区的传播,无法突出西班牙文化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印第安人并未放弃本民族的信仰,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与政府有关,排除D项。
5.B 材料所示为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建立了种植园,发展种植园经济,大批非洲人被贩运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拉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①③正确,故选B项;②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西班牙在墨西哥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意在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故选A项;材料无关种植园经济,排除B项;墨西哥城市的殖民化与上述规定无关,是先实现殖民统治,然后出台上述规定,C项说法排除;材料规定与淡化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700—1860年间,北美土著人口逐渐减少,白种人口迅速增加,黑种人口不断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欧洲人对美洲不断探险和征服,改变了北美地区的人口结构,故选B项;材料只针对北美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进行了统计,排除A项;C、D两项是土著减少的部分原因,不全面,排除。
8.C 据材料可知,为了保障更多的贡税来源,西班牙采取了种族融合的政策,促进了殖民地社会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共生共存和文明融合的现象,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故选C项;印第安文明在欧洲征服时期处于被断裂状态,而非正常发展,排除A项;“自由平等”说法错误,西班牙对拉美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中,北美洲白人占绝对优势,中美洲印第安人居首位,南美洲中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相差并不悬殊,可见美洲不同区域种族结构不同,故选A项;“最低”不符合题意,应为“位居第二”,排除B项;“开始涌入”不符合史实,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根除了”不符合史实,应为“缓解了”,排除D项。
10.C 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不符合史实,《根》是历史题材小说,而非文献史料,对于历史研究有一定而非系统性价值,故①错误;《根》反映了西方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的罪恶,故②正确;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故③错误;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中的生活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故④正确。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11.A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当时德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劳动力缺乏,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故A项正确;当时德国是移民输入国,而不是输出国,排除B项;19世纪末,德国没有因为大规模战争而损失大量的人口,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
12.A 澳大利亚曾是英国罪犯的流放之地,而他们建造了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这说明英国的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开发,A项正确;“贩卖奴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对于澳大利亚的贡献而非导致澳大利亚社会动荡,排除C项;人口结构变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13.B 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4.D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居民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这在客观上导致大洋洲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白人文化取代土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故选D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量原住民被屠杀,并非沦为难民,排除A项;原住民的减少推动了华工被卖到大洋洲,但华工不是当地的主要居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洲原住民大量减少,欧洲白人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排除C项。
15.B 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日”对澳洲土著来说是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遭到殖民掠夺,故选B项;1931年英联邦正式成立,排除A项;工业革命产生于1765年,1788年尚未扩展到澳大利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而不是被迫融入全球化,排除D项。
16.A 材料反映了1500年至1800年间各洲之间的移民现象,该现象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移民,非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与人口锐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对土著人口的影响,排除D项。
17.C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北美,怀着发财的梦想,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故选C项;1854年在南北战争前夕,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排除A项;“确立”不符合史实、逻辑,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自由贸易政策”不符合史实,美国此时对英国等强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排除D项。
18.C 鸦片战争后,出国华工人数明显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出洋,使华工出国合法化,C项正确;A项与华工出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9.A 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的劳动力,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为满足美洲地区劳动力的需要,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苦力贸易,故①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故③错误;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和原料产地,华工贸易的主要原因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美洲劳动力的不足,与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错误。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0.B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殖民者在奴隶贸易中积累一定的资本,转向开办工厂,发展商品贸易,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了获得原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扩大了殖民体系的范围,排除A项;19世纪末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世纪中叶时非洲各国仍未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并不是因为奴隶贸易违反法律规定,排除D项。
21.C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中“被拐骗出洋者”比率高达84.97%,通过这一现象可知,他们的出洋并非自愿,而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被诱骗或胁迫,故选C项;奴隶贸易一般指大量的人被强制地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其买主可以驱使其从事任何种类劳役的人口买卖活动,虽然被拐骗出洋的现象与奴隶贸易有其一定的相似性,但表格中并未直接指出奴隶贸易的存在或涉及奴隶贸易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表格中“出洋方式”的统计,只有14.60%的华工是自己欲出洋,这个比例较低,并无明显证据反映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洋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并未介绍华工出洋后取得的成就,且古巴也不属于大洋洲国家,无法得出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的结论,排除D项。
22.C 据材料可知,该大臣主张制定华工出洋相关法规,避免出现沿海居民遭受苦难、外国人袒护奸民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规范华工出洋行为,并非防止中国的劳动力外流,排除A项;华工出洋总体上属于中国内政,与外交规章无关,排除B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D项。
23.B 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B项正确;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4.D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华人居住区和唐人街遭到打砸和破坏,而且在1882年,美国政府颁布《排华法案》,说明当时在美国的华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本国国内的政策,而非对华侵略,排除A项;排华政策是种族主义的表现,与劳动力短缺无关,排除B项;排华政策是美国政府行为,与社会治安的整治无关,排除C项。
25.D 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地区的人口流入墨西哥,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瓷器及白银的贸易,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马尼拉地区的人口流动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缓解了粮食压力的同时获得了商品收入,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正确;17世纪的美洲尚处于被殖民状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之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殖民扩张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洲与亚洲的生活水平的对比,排除C项。
26.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人口增长集中在北美地区。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奴隶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剧,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工业化不断扩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北美经济实力的增长及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印第安人减少、白人和黑人移民增加、地区分布差异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的罪恶、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
27.(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沦为苦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贸易合法化。
(2)鸦片战争后,大多数近代华工是被西方殖民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近代华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近代华工主要从事的是苦力劳动;华工死亡众多;遍及世界各地。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隶贸易……中国”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沦为苦力;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招募华工”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贸易合法化。第(2)问,据材料一“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契约华工’”、材料二“为了谋生……印度洋一带”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后,大多数近代华工是被西方殖民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据材料一“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结合所学得出近代华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据材料一“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材料二“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结合所学得出近代华工主要从事的是苦力劳动;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结合所学得出华工死亡众多、遍及世界各地。
6 / 6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近代殖民扩张所导致的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通过史料了解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人口跨地域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2.了解人口跨地域转移在当地社会中产生的文化认同,认识华工对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背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表现
(1) 数量锐减: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原因 为了弥补 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影响 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 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白人数量大增: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北美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3.影响
(1)新族群形成: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新的文化形成: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 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美洲各国人口结构的不同
①美国和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④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概念阐释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既是个地理名称又是个文化概念。从地理上看它是位于美国南部边界和南极洲之间的西半球南部的整个地区,包括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中美洲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大陆及其毗邻岛屿。从文化角度看“拉丁美洲”这个概念,既反映了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官方语言的共同的拉丁语基础,也反映了拉丁(即罗曼)语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39图片“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及文字说明,思考:该广场反映了拉丁美洲文化有什么特点?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意?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丰富了美洲文化。
知识点二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 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 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殖民化与近代化同步发展)。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 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拓展延伸
英国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教材开发】
2.读教材P40图片“特鲁加尼尼(?—1876)”及文字说明,思考:特鲁加尼尼的悲惨命运见证了什么历史?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 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概况
地域 概况
开发 美洲 19世纪中叶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在美国,华工是 和中央太平洋铁路(“西进运动”的重要体现)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大洋洲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3.影响
(1)促进了 的开发。
(2)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唐人街”在世界多地出现),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材开发】
3.解读教材P40“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4.观察教材P41图片“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思考:图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
我的思考:
主题一 殖民文化——近代殖民扩张与人口的迁徙对文明的影响
视角 近代世界人口的迁徙
史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人。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人。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徙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洋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5—17世纪》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徙的特点和影响。
我的思考:
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把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殖民地。
②工业化时代,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这就带动了劳动力的迁移。
③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强掠卖人口。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出国。
④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⑤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导致人口迁移。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移民涌入大洋洲。
(2)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人口。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移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③人口迁移数量大。
④自愿移民与强迫移民并存。
(3)影响
①积极影响: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各地的物种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1.西班牙殖民者和葡萄牙殖民者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2.澳洲黑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国共把19万名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此举( )
A.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的调整 D.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
主题二 血泪旅程——近代华工潮
视角 明清之际至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史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的思考: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
(1)国内
①清政府的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生。
②鸦片战争后,几次革命斗争失败,一批人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到海外移居。
③国内人口压力大。
④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而出国。
②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
③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殖民地和国内资源,急需大批劳动力,尤其是奴隶贸易被禁止后。
3.观察下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 )
A.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B.华工出国逐步合法化
C.清朝海关破坏进一步加剧 D.资本输出逐渐主体化
4.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也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材料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华侨之福利更大,具有爱国观念,勇于抗战救国。”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近代华工对世界发展和中国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华工为东南亚、美国和大洋洲等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华工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帮助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注重: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2)注重:考查工业革命与人口的迁移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开发。 (2)注重: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的原因;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在英国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数以万计的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被迫越过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区。这些移民活动( )
A.推动了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促成了印第安人对英国文化的认同
C.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间的矛盾
D.引发了华工被运往美洲的苦力贸易
2.下面是“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示意图(单位:万人)”。从这一变动可知( )
A.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大规模洲际人口流动即将展开
C.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繁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3.下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殖民者约翰·霍金斯人生中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 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4.国家的名称中往往隐藏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下表为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由来。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
国名 委内瑞拉 Venezue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命名语言 西班牙语 印第安语
原意 小威尼斯 森林之国
国名 巴拉圭 Paraguay 哥伦比亚 Colombia 秘鲁 Peru
命名语言 瓜拉尼语 拉丁语 克丘亚语
原意 孕育海洋的水 哥伦布之国 玉米之仓
A.文化特征多元 B.传统文明没落
C.殖民色彩浓重 D.政局动荡不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1)印第安人 (2)劳动力 种植园
3.(2)欧洲
教材开发
1.提示:
特点:融合了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美文化认同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混合性。
文化深意:体现了历史的宽容和文化的融合。
知识点二
1.(1)流放罪犯 (2)工业革命
2.(1)原住民 (2)欧洲
教材开发
2.提示:特鲁加尼尼的悲惨命运见证了西方殖民者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殖民扩张,驱赶和屠杀当地原住民,最终当地原住民被灭绝的历史。
知识点三
1.(2)招募华工
2.加利福尼亚金矿
3.(1)美洲与大洋洲
教材开发
3.提示:史料说明了华工苦力贸易充满血腥和苦难,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与掠夺。
4.提示:英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易;大量华工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来的华工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 提示:
特点: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徙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徙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活学活用
1.C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奴役土著居民,当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时,他们又通过贩卖大量黑人奴隶充当劳动力,这一状况在客观上促使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和黑人奴隶的奴役和剥削,并不能推动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地区文化的影响,无法直接得出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D 据材料可知,澳洲有原始居民黑人,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这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故选D项;移民推动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移民参政的情况,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移民行为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前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的,在1820年以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才直线上升,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 提示:
特点:海外移民历史悠久;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移民潮;海外移民与祖国保持密切联系;重视对自己祖国的投资建设。
主要原因:列强侵华的影响;被卷入世界市场较晚;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等等。
活学活用
3.B 据图表数据可知,1860年之后,华工出国务工的数量明显增多,这是《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影响,故选B项;《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允许华工出国是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的表现,海关管理权在鸦片战争后就逐渐被破坏了,因此不能说明1860年到1870年数据急剧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资本输出逐渐主体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列强侵华的特征,其标志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A 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澳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英国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16—17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殖民扩张正在进行,大量的英国移民进入北美地区,有助于英国殖民扩张活动的开展,且有助于推动英国与北美地区的贸易发展,故选A项;西方列强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采取的是屠杀和压迫方式,且“促成”说法错误,排除B项;英国新贵族是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贵族,资产阶级也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合力打垮国王军队,且移民并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B 美洲土著人口的减少促进了奴隶贸易,导致大规模洲际人口流动,B项正确;欧洲殖民者主要是屠杀、奴役美洲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的主要是黑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美洲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欧洲殖民入侵,而非正常的人口流动造成的,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3.C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展了奴隶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A 拉丁美洲国家的命名语言具有多样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故选A项;五个国家中,只有危地马拉的命名语言是本土语言,确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传统文明的没落,也与所学殖民侵略导致拉丁美洲传统文明没落的史实相吻合,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从命名语言来看,委内瑞拉是西班牙语,巴拉圭是瓜拉尼语(西班牙语),哥伦比亚是拉丁语,秘鲁是克丘亚语(西班牙语、英语),5个国家中有4个使用欧洲殖民国家的语言,确实可以反映殖民色彩浓重,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5个拉美国家的命名,与政局无关,排除D项。
8 / 8(共120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近代殖民
扩张所导致的跨洲、跨
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
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
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
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
认同 1.通过史料了解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
相关史实,认识人口跨地域转移过程
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其作出客观
评价。
2.了解人口跨地域转移在当地社会中
产生的文化认同,认识华工对美洲及
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 背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
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1) 数量锐减: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
人大量死亡。
印第安人
2. 表现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原因 为了弥补 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
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
段)
影响 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 和矿山提供了
劳动力
劳动力
种植园
(3)白人数量大增: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使美洲白
人数量大大增加(北美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3. 影响
(1)新族群形成: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
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
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新的文化形成: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
认同,发展了 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
美洲文化。
欧洲
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④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3)美洲各国人口结构的不同
①美国和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
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概念阐释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既是个地理名称又是个文化概念。从地理上看它是位于
美国南部边界和南极洲之间的西半球南部的整个地区,包括北美洲国
家墨西哥、中美洲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大陆及其毗邻岛屿。从
文化角度看“拉丁美洲”这个概念,既反映了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官
方语言的共同的拉丁语基础,也反映了拉丁(即罗曼)语族西班牙
人、葡萄牙人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39图片“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及文字说明,思考:该广
场反映了拉丁美洲文化有什么特点?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意?
提示:
特点:融合了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美文化
认同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混合性。
文化深意:体现了历史的宽容和文化的融合。
拓展延伸
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
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
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
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
移民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革
新,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移
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
资本原始积累;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
群,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丰富了美洲文化。
知识点二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 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
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 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 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
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
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殖民化与近代化同步发展)。
流放罪犯
工业革命
2.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
的 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
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
主要居民, 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原住民
欧洲
拓展延伸
英国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
来自英国的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
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教材开发】
2. 读教材P40图片“特鲁加尼尼(?—1876)”及文字说明,思考:
特鲁加尼尼的悲惨命运见证了什么历史?
提示:特鲁加尼尼的悲惨命运见证了西方殖民者在塔斯马尼亚
岛的殖民扩张,驱赶和屠杀当地原住民,最终当地原住民被灭
绝的历史。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 背景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工业革命
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 出
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
骗、绑架成为苦力。
招募华工
2. 概况
地域 概况
开发 美洲 19世纪中叶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
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在美国,华工是
和中央太平洋铁路(“西进运动”的重要
体现)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加勒比群岛、
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 大洋洲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
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加
利福尼亚金矿
3. 影响
(1)促进了 的开发。
(2)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唐人街”在世界多地出
现),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美洲与大洋洲
【教材开发】
3. 解读教材P40“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说明了华工苦力贸易充满血腥和苦难,反映了列强对中
国的殖民侵略与掠夺。
4. 观察教材P41图片“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思考:图片蕴含着
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英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
易;大量华工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
下来的华工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
济、文化的发展。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殖民文化——近代殖民扩张与人口的迁徙对文明的影响
视角 近代世界人口的迁徙
史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
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
数达15万人。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人。在伊比利亚
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
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贩卖黑
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
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
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
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
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徙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洋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徙的特
点和影响。
提示:
特点: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徙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
密集地区迁徙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
民相结合。
影响: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
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把大批非
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殖民地。
②工业化时代,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这就带动了劳动
力的迁移。
③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强掠卖人口。如1860年中英、
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出国。
④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⑤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导致人口迁移。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欧洲移民涌入大洋洲。
(2)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人口。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移民,从旧大陆向
新大陆迁移人口。
③人口迁移数量大。
④自愿移民与强迫移民并存。
(3)影响
①积极影响: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
各地的物种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加速了落
后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到灭顶之
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1. 西班牙殖民者和葡萄牙殖民者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
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
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
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
状况( )
A. 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 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C. 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 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解析: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奴役土著居民,当土著居
民大量死亡时,他们又通过贩卖大量黑人奴隶充当劳动力,这一状
况在客观上促使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C项正确;A项与材料
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和黑人奴隶的奴役
和剥削,并不能推动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
殖民者对美洲地区文化的影响,无法直接得出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
认同,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澳洲黑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
大量涌入。如英国共把19万名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
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
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
民10.8万人。此举( )
A. 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 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 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的调整
D. 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澳洲有原始居民黑人,还有大量外来移
民,这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种族化与多民族化,故选D项;移民推
动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移民参政的
情况,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移民行为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
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前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在大
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的,在1820年以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才直线上
升,排除C项。
主题二 血泪旅程——近代华工潮
视角 明清之际至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史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
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
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
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
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
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特点:海外移民历史悠久;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后,
晚于世界移民潮;海外移民与祖国保持密切联系;重视对自己祖国的
投资建设。
主要原因:列强侵华的影响;被卷入世界市场较晚;中华民族的爱国
情怀;等等。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
(1)国内
①清政府的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
生。
②鸦片战争后,几次革命斗争失败,一批人为逃避政治迫害而
到海外移居。
③国内人口压力大。
④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破
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而出国。
②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
③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殖民地和国内资源,急需大批劳动
力,尤其是奴隶贸易被禁止后。
3. 观察下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 )
A. 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B. 华工出国逐步合法化
C. 清朝海关破坏进一步加剧
D. 资本输出逐渐主体化
解析: 据图表数据可知,1860年之后,华工出国务工的数量明
显增多,这是《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影响,故选
B项;《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积极组织华
工出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允许华工出国是列强掠夺中国劳动
力的表现,海关管理权在鸦片战争后就逐渐被破坏了,因此不能说
明1860年到1870年数据急剧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资本输出逐渐
主体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列强侵华的特征,其标志是在甲午
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
现象也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
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 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 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 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 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解析: 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洲淘金华工传
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自守政
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澳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材料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
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
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华侨之福利更大,具有爱国观念,勇于
抗战救国。”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近代华工对世界发展和中国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华工为东南亚、美国和大洋洲等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华工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帮助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殖民扩张
与美洲族
群的变化 (1)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
族群。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
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
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注重: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角度 内容
英国的殖
民活动与
大洋洲人
口结构的
改变 (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
化。
(2)注重:考查工业革命与人口的迁移
角度 内容
华工与美
洲、大洋
洲的开发 (1)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
工出国,加速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开发。
(2)注重: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的原因;华工与美
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 在英国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数以万计的清教徒、天主教
徒、罪犯等被迫越过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区。这些移民活动
( )
A. 推动了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 促成了印第安人对英国文化的认同
C. 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间的矛盾
D. 引发了华工被运往美洲的苦力贸易
解析: 英国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
16—17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殖民扩张正在进行,大量的英国移
民进入北美地区,有助于英国殖民扩张活动的开展,且有助于推动
英国与北美地区的贸易发展,故选A项;西方列强对美洲土著印第
安人采取的是屠杀和压迫方式,且“促成”说法错误,排除B项;
英国新贵族是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贵族,资产阶级也从事资本主
义工商业,二者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合力打垮国王军队,且移
民并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
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时间上
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 下面是“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示意图(单位:万
人)”。从这一变动可知( )
A. 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 大规模洲际人口流动即将展开
C. 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繁
D.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解析: 美洲土著人口的减少促进了奴隶贸易,导致大规模洲际
人口流动,B项正确;欧洲殖民者主要是屠杀、奴役美洲土著居
民,被卖为奴隶的主要是黑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美洲人口减
少主要是由于欧洲殖民入侵,而非正常的人口流动造成的,排除C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
排除D项。
3. 下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殖民者约翰·霍金斯人生中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 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
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 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 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解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展了
奴隶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
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求,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 国家的名称中往往隐藏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下表为拉
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由来。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
国名 委内瑞拉Venezuela 危地马拉Guatemala 命名语言 西班牙语 印第安语 原意 小威尼斯 森林之国 国名 巴拉圭Paraguay 哥伦比亚Colombia 秘鲁Peru
命名语言 瓜拉尼语 拉丁语 克丘亚语
原意 孕育海洋的水 哥伦布之国 玉米之仓
A. 文化特征多元 B. 传统文明没落
C. 殖民色彩浓重 D. 政局动荡不安
解析: 拉丁美洲国家的命名语言具有多样化特征,语言是文化
的表现,故选A项;五个国家中,只有危地马拉的命名语言是本土
语言,确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传统文明的没落,也与所学殖民侵
略导致拉丁美洲传统文明没落的史实相吻合,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
信息,排除B项;从命名语言来看,委内瑞拉是西班牙语,巴拉圭
是瓜拉尼语(西班牙语),哥伦比亚是拉丁语,秘鲁是克丘亚语
(西班牙语、英语),5个国家中有4个使用欧洲殖民国家的语言,
确实可以反映殖民色彩浓重,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
项;材料只涉及5个拉美国家的命名,与政局无关,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
人奴隶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奴隶贸易
的起点。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
表所示。在此期间( )
项目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欧洲人 18.2 23.4
混血种人 28.3 17.8
非洲奴隶 11.9 49.8
印第安土著 41.7 9.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A. 西葡两国的奴隶贸易远超他国
B. 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 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 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发现
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新航路的开辟还推动人口
的迁徙,美洲殖民地人口由欧洲人、混血人种、非洲黑奴、印第安
人组成,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
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A项;“种族灭绝”说法绝对,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非洲文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 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15—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A.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 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 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的传播
D. 殖民侵略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下降与生产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近代殖民侵略、贩卖非洲人口、屠
杀拉丁美洲原住居民,使其人口下降,生产遭到破坏,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人口有上升趋势,但非洲、拉丁美洲人
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通过表格只能看出近代殖民活动导
致拉丁美洲人口减少,并不能看出其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
从表中可以看出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先增多后减少,未显示传染病
的传播使其人口减少,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3. 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
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
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
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蔗糖的普及主要对美洲的掠夺
开发有关,因此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与提高甘蔗种植数量无
关,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是生产成本下降的影
响,而C项说法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材料未涉
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4. 1524—1572年间,西属拉美出现了上百种用印第安人语言编写的教
义问答,秘鲁天主教会也在1583年之后出版了西班牙语、克丘亚语
和艾马拉语三种语言的《基督教教义》。据此可知,拉美地区
( )
A. 西班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B. 印第安人放弃本民族信仰
C. 文化传播呈现本土化特征
D. 政府积极建设多语种社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文化传入美洲,并被翻译为印第
安语言,说明文化传播呈现本土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基
督教在拉美地区的传播,无法突出西班牙文化的主导地位,排除A
项;印第安人并未放弃本民族的信仰,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与
政府有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5. 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建立了许多种植园,
并使用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到18世纪末,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殖民
地的黑人达到77.6万人,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黑人人数高达188.7
万人,约占拉美全部人口1/7。这表明当时( )
①拉丁美洲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
殖民扩张影响拉美经济结构
④葡萄牙和西班牙经济引领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材料所示为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建立了种
植园,发展种植园经济,大批非洲人被贩运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
劳动,拉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①③正确,故选B项;②是在第一
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④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6. 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
(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 )
A. 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 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 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
D. 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西班牙在墨西哥实行种族隔离制
度,意在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故选A项;材料无关种植园经
济,排除B项;墨西哥城市的殖民化与上述规定无关,是先实现殖
民统治,然后出台上述规定,C项说法排除;材料规定与淡化印第
安人的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7. 下表是北美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该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 724.0 400.0 3 140.0
A.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分布越来越广
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D. 外来疾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700—1860年间,北美土著人口逐
渐减少,白种人口迅速增加,黑种人口不断增加,据所学可知,这
是由于欧洲人对美洲不断探险和征服,改变了北美地区的人口结
构,故选B项;材料只针对北美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进行了统计,
排除A项;C、D两项是土著减少的部分原因,不全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8.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一世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
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
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
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
规定( )
A. 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 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 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为了保障更多的贡税来源,西班牙采取了
种族融合的政策,促进了殖民地社会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共生共
存和文明融合的现象,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故选C项;
印第安文明在欧洲征服时期处于被断裂状态,而非正常发展,排除
A项;“自由平等”说法错误,西班牙对拉美进行殖民统治,排除
B项;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9. 如图为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统计数据。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B. 黑人在中美洲的种族分布比例最低
C. 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导致白人比例激增
D. 拉丁美洲独立后根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中,北美洲白人占
绝对优势,中美洲印第安人居首位,南美洲中白人、黑人、印第安
人相差并不悬殊,可见美洲不同区域种族结构不同,故选A项;
“最低”不符合题意,应为“位居第二”,排除B项;“开始涌
入”不符合史实,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
项;“根除了”不符合史实,应为“缓解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0. 1976年,非洲裔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根据自己的家族背景,完
成了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根》。小说讲述了昆塔(作者祖先)从
非洲被贩卖至美洲,他与后代在美国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
获得自由后的若干经历。该小说( )
①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 ②反映近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
③说明美国奴隶制度依然存在 ④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不符合史实,
《根》是历史题材小说,而非文献史料,对于历史研究有一定
而非系统性价值,故①错误;《根》反映了西方殖民者从事奴
隶贸易的罪恶,故②正确;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
制,故③错误;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中
的生活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故④正确。故选C项,排
除A、B、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
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
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 大量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
C.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 民主政治发展,代议制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当时德国的经济飞
速发展,出现了劳动力缺乏,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化推动的
结果,故A项正确;当时德国是移民输入国,而不是输出国,排除
B项;19世纪末,德国没有因为大规模战争而损失大量的人口,排
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2. 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
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
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
明( )
A. 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 贩卖奴隶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 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 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澳大利亚曾是英国罪犯的流放之地,而他们建造了悉尼
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这说明英国的流放
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开发,A项正确;“贩卖奴隶”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对于澳大利亚的贡献而非导
致澳大利亚社会动荡,排除C项;人口结构变化在材料中未体现,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3. 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主要原
因是( )
A.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 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
C. 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 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解析: 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人的殖
民式移民,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4. 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
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
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 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 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 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
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居民锐减,白人成为
主要居民,这在客观上导致大洋洲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白
人文化取代土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故选D项;澳大利亚和新西
兰的大量原住民被屠杀,并非沦为难民,排除A项;原住民的减
少推动了华工被卖到大洋洲,但华工不是当地的主要居民,排除
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洲原住民大量减少,欧洲白人成为
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5. 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
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
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
主要是由于( )
A. 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 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 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 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日”对澳洲土著来说是悲惨
命运的开始,因为遭到殖民掠夺,故选B项;1931年英联邦正式
成立,排除A项;工业革命产生于1765年,1788年尚未扩展到澳
大利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而不
是被迫融入全球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6. 1500年至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和
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欧洲移民来到美洲。19世纪,大部分欧
洲移民去往西半球,也有一些去往南非、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
屿,而亚洲人大都移民到欧洲和美国。这可用来说明( )
A. 移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B. 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 殖民活动造成了全球人口的锐减
D. 疫病流行造成土著人口的灭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材料反映了1500年至1800年间各洲之间的移民现象,
该现象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
是移民,非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与人口锐减无关,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疫病对土著人口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7. 下图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
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 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 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北美,怀着
发财的梦想,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故选C项;1854年在南北战争
前夕,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排除A项;“确立”不符合史实、
逻辑,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自
由贸易政策”不符合史实,美国此时对英国等强国实施贸易保护
主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8. 鸦片战争前,出国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的,人数较少,
规模很小,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期,
出国华工在700万人以上,且分散在世界各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 列强对中国疯狂地倾销商品
B.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最低廉
C. 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
D. 中国沿海剩余劳动力增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鸦片战争后,出国华工人数明显增多,主要是因为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允许外国人
在华招工出洋,使华工出国合法化,C项正确;A项与华工出国没
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9. 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
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
①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②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③海上贸易完全中断 ④英荷等国殖民扩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
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
的廉价的劳动力,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
国招募华工出国,为满足美洲地区劳动力的需要,华工被运往
美洲等地,形成苦力贸易,故①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伴
随着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海上贸易进一步发
展,故③错误;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
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和原料产地,华工
贸易的主要原因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后美洲劳动力的不足,与
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错误。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 从15世纪开始,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
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他们逐
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
C.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 奴隶贸易违反国际法规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殖民者在奴隶
贸易中积累一定的资本,转向开办工厂,发展商品贸易,放弃了
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
发展,为了获得原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扩大了殖民体系
的范围,排除A项;19世纪末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世纪
中叶时非洲各国仍未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
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并
不是因为奴隶贸易违反法律规定,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1. 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
时(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 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 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 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 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中“被拐骗出洋者”比率高达84.97
%,通过这一现象可知,他们的出洋并非自愿,而是由于不可抗
力因素,如被诱骗或胁迫,故选C项;奴隶贸易一般指大量的人
被强制地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其买主可以驱使其从事任何种
类劳役的人口买卖活动,虽然被拐骗出洋的现象与奴隶贸易有其
一定的相似性,但表格中并未直接指出奴隶贸易的存在或涉及奴
隶贸易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表格中“出洋方式”的统计,只
有14.60%的华工是自己欲出洋,这个比例较低,并无明显证据反
映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洋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并未介绍华工出洋后取得的成就,且古巴也不属于大洋洲国家,无法得出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2. 1866年,有大臣向清政府上书称:“臣等因思中国既有奸民掠卖
人口出洋,即难保外国不有奸商揽买出洋转贩,若不速定章程申
明禁约,不特海隅苍生受害无所底止……借词袒护奸民。”其意
在强调( )
A. 防止中国的劳动力外流
B. 完善中国外交规章
C. 通过立法规范华工出洋
D. 杜绝列强贩卖华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大臣主张制定华工出洋相关法规,避
免出现沿海居民遭受苦难、外国人袒护奸民的问题,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规范华工出洋行为,并非防止中国的劳动力外流,
排除A项;华工出洋总体上属于中国内政,与外交规章无关,排
除B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3. 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
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
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
后果是( )
A. 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 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 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 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
易,B项正确;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C、D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4. 从1871年开始,美国很多城市的华人居住区和唐人街遭到打砸和
破坏;1882年,美国政府又颁布《排华法案》:“十年之内,华
工不能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不能获得公民身份。”这些现象
( )
A. 反映了美国对华侵略程度加深
B. 造成美国社会劳动力严重短缺
C. 表明美国的社会治安亟待整治
D. 进一步恶化了华工的生存处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华人居住区和唐人街
遭到打砸和破坏,而且在1882年,美国政府颁布《排华法案》,
说明当时在美国的华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D项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美国在本国国内的政策,而非对华侵略,排除A项;排华
政策是种族主义的表现,与劳动力短缺无关,排除B项;排华政
策是美国政府行为,与社会治安的整治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5. 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
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
据此可知,当时( )
A. 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 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
D. 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地区的人口流入墨西哥,缓解了
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瓷器及白银的贸易,从而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马尼拉地区的人口流动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
缓解了粮食压力的同时获得了商品收入,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了
经济发展,D项正确;17世纪的美洲尚处于被殖民状态,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之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殖民扩
张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洲与亚洲的生活水平的对比,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
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
人大约有4 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 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
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约为950万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
到21世纪》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
原因。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
样化;人口增长集中在北美地区。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奴隶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剧,人口迁移规模
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工业
化不断扩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北美经济实力的增长及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
大量外来移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印第安人减少、白人和黑人移民
增加、地区分布差异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
涉及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的罪恶、
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隶贸易,于是西
方殖民国家开始寻求替代黑人奴隶的其他劳动力来源,从而把眼
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招聘雇工出国是违
法的,帝国主义主要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将中
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民地作苦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开放沿海省份的港口,允许西
方殖民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850—1875年间,帝国主义对
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在澳门、香港、厦门、福州、汕头等沿海地区成立了很多招工洋行进
行招工,后来还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送到招工洋行。这些
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也叫“猪
仔”。
——罗佩玲《晚清拉丁美洲契约华工合同
记录华工血泪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材料二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
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
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
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答案: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沦为苦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贸易合法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 据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等殖民国家禁止非洲奴
隶贸易……中国”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
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
工业者破产,穷苦百姓沦为苦力;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招募华工”结合所学得
出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华工贸易合法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华工与“下南
洋”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案: 鸦片战争后,大多数近代华工是被西方殖民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近代华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近代华工主要从事的是苦力劳动;华工死亡众多;遍及世界各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解析:据材料一“被绑架或被欺骗而签订契约……‘契约
华工’”、材料二“为了谋生……印度洋一带”结合所学得
出鸦片战争后,大多数近代华工是被西方殖民者拐掠贩卖的
契约华工;据材料一“以暴力和欺诈等方式掠夺中国劳动
力”“雇用了一批流氓拐骗绑架中国人”结合所学得出近代
华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据材料一“将中国劳动力运往所属殖
民地作苦力”、材料二“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
业”结合所学得出近代华工主要从事的是苦力劳动;据材料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掠夺达到高潮”结合所学得出华
工死亡众多、遍及世界各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