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7 14:51:55

文档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
B.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  )
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
3.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生活3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士有60万,2016年有7 600万外国人出入境。在中国的国际移民既有从事高级生产性人才,也有从事服装、日用品外贸行业的人员。与欧美国家类似,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移民聚落。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各国政府采取优待政策
B.发达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D.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主导
5.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这表明(  )
A.跨国公司孕育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知识经济推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C.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6.下图所示是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2004—2018年全球流离失所人口统计。其中,2018年被迫流离失所人口数,已超过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任一国家的总人口。这反映了(  )
A.战争与地区冲突多
B.联合国注重救助经济难民
C.难民问题的严重性
D.战争使难民数量逐年增长
7.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2018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
A.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8.据统计,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 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ose(麋鹿)、caoutchouc(橡胶)、hominy(玉米粥)。banana(香蕉)、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据此可知,美国文化(  )
A.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  B.植根于殖民扩张
C.体现出民族平等的精神 D.具有多源性特征
9.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10.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有元旦、春节(华人春节)、耶稣受难日(基督教节日)、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劳动节、卫塞节(即佛诞,又称浴佛节)、屠妖节(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节日)、圣诞节(基督教节日)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十分严重
C.消除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D.是最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11.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政府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反映出德国政府(  )
A.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B.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
C.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D.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人,期间年增长率达1.9%。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
全球人口问题》
材料二 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和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在多族裔的跨国、长距离人口迁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文化扩散”“文化融合”等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迁移流动虽然能够使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但复杂多样的全球人口流动也可能引发族裔间、群体间等深层次的排异反应,如与移民相关的种族矛盾及社会撕裂问题等。
——摘编自陆杰华《全球人口结构的
变迁趋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叶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认识。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D 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而非南欧,故D项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全球流动现象,故A项不符合题意;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即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故B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故C项不符合题意。
2.B 根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所有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国,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才较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外来移民最多的是理工类,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移民的文化素质与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除;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科技创新落后,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区,非洲、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即根源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项;1991年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迁移情况,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21世纪初,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从事生产和外贸,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外国人来华主要受中国国家政策影响,而非“各国”政策,排除A项;21世纪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交通便利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活动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带有全球商贸性质的新式行业发展,企业对高素养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需求增加,故选C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仅涉及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企业的具体性质及规模,故“跨国公司孕育全球劳动力市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随着经济积累的持续性,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在美国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经济全球化之下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具体危害,故“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C 据图示信息可知,2004—2018年世界难民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3—2018年增长更快,这说明世界难民问题的严重性,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知这一时期的难民问题是战争与地区冲突多所致,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明确这些难民就是经济难民,排除B项。
7.C 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来看,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冲突,C项正确;部分欧盟成员国对于难民政策的抵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看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力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D项。
8.D 根据“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 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可得出美国文化中包含了诸多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多源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美国的文化多元与殖民扩张有关,但不能得出根植于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
9.D 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了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项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排除B项;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
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定节假日有华人春节、基督教圣诞节、伊斯兰教开斋节,还包括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节日,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元文化并行不悖,并非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十分严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对比其他地区情况,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1.D 据材料可知,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反映了德国政府注重强化外来移民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德国政府要求外来移民接受的人权、民主、法制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表明德国政府存在一定的冷战思维意识,但是“固守冷战思维”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体现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提升德国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
12.C 大量移民涌入欧洲引发欧洲民众的担忧,甚至忧虑欧洲有可能被移民同化和占据,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依然存在矛盾和困境,即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民众的担忧,而不是否定社会交往,排除A项;外来移民和欧洲民众的交融不属于南北方民族交融,排除B项;欧洲民众在外来移民面前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D项。
13.(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发达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国际人口迁移的依赖程度加深;移民主体由劳动移民逐步转向知识移民;国际难民成为迁移的重要成员。
形成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科技革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政府政策的引导;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战争、灾难的影响等。
(2)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汇,文化交汇伴随着文化的互鉴和适应;文化的互鉴和适应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和认同;带有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会引发文化冲突;自主性的人口迁移更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人,期间年增长率达1.9%”可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由材料“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可得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材料“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及所学可得出发达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国际人口迁移的依赖程度加深;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及所学可得出移民主体由劳动移民逐步转向知识移民;结合所学可得出国际难民成为迁移的重要成员。第二小问,由材料“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及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可得出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由材料“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及所学可得出科技革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政策的引导;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战争、灾难的影响等。第(2)问,由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和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在多族裔的跨国、长距离人口迁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文化扩散’‘文化融合’等问题日益凸显”及所学可得出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汇,文化交汇伴随着文化的互鉴和适应;文化的互鉴和适应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和认同;由材料“人口迁移流动虽然能够使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但复杂多样的全球人口流动也可能引发族裔间、群体间等深层次的排异反应,如与移民相关的种族矛盾及社会撕裂问题等”结合所学可得出带有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会引发文化冲突;自主性的人口迁移更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等。
3 / 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现代以来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了解现代社会人口的全球流动,认识当今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认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认识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理解难民问题产生的影响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在      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占主导)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表现
(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徙),推动了发达地区        的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东地区的    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长期受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20世纪50—70 年代 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    劳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 ①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图解史
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43图片“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思考:跨国公司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有何作用?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44图片“硅谷”及其文字介绍,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移民的特点有哪些?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    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主体: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    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民族、宗教和地区冲突是主因)。
3.救助
(1)措施
1950年 联合国成立         ,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1951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1966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2000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2)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教材开发】
3.解读教材P45“历史纵横”及图片“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       的移民文化。
2.代表类型
(1)美国——移民国家
形成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      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特点 ①民族和文化的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      问题
(2)新加坡——城市国家
形成 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②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      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③新加坡的人口主要是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
特征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马来语、    、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主题一 是“机遇”还是“挑战”——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与难民问题
视角1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史料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国际迁移人口事实上是在不断上升的,由1965—1975年的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1990年的2.6%。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点并对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我的思考:                      
                      
                      
                      
                      
                      
                      
视角2 难民问题
史料 这些欧洲难民远离难民接纳国主流文化,形成独立于接纳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导致外国移民难以同化。这在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穆斯林难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德国,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氛围之中。这无疑加剧了包括难民在内的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文化的难度。
——宋全成、赵雪飞《论欧洲难民问题及
其消极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欧洲难民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现代人口迁徙
 (1)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两极格局的瓦解。
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④世界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难民潮。
⑤科技发展不平衡,引发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出国学习热潮。
(2)特点
数量 国际移民在绝对数量上呈现出较大增势,反映出当今世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依然强劲
流向 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欧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
趋势 国际移民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
问题 难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战
(3)影响
积极 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形成多元文化及多重认同,大量移民的移入带来不同的文化,使移入国民族的同质性和共同的价值观形成
消极 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剧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移民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如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1.据统计,199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1.53亿人,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增至2.72亿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发达国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国际经济中心转移趋势明显
C.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两极格局结束难民问题加剧
2.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 (地区) 数量 (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国家 (地区) 数量 (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的难民政策成效显著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主题二 是“熔炉”还是“拼盘”——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视角1 美国移民文化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跨族通婚的发展导致美国种族关系变化,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实在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以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2000年,跨族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美国多元文化不但不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而且它可因加快异族、跨族通婚而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
——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新加坡移民文化
史料一 
史料二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政府确立了“教育立国”的方针。从1966年开始,新加坡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英语和母语(主要是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在后来被认为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
——摘编自张耀源《新加坡教育改革发展的
历程与经验》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说明其特征的表现。
我的思考:                      
                      
                      
                      
                      
移民文化的特征和认识
 (1)特征
冒险、 拼搏、 开拓、 进取 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会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移民社会多产生于穷乡僻壤、蛮荒之地,面对环境的严峻挑战,移民只有敢冒风险,拼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移民社会的崛起,都是移民精神的生动写照
开放性 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相互交流,从而使移民社会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兼容性 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使移民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带有强烈的兼容性特征
(2)认识:尊重多元化和个性,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3.1964年,新加坡提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由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即租屋)。20世纪70年代,政府规定:不同族群在房屋配额上按比例随机抽签获得租屋。1989年颁布的《民族融合政策》中规定,租屋必须按照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这些举措(  )
A.意在消除族群间的差异
B.增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C.清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D.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
4.下面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了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
C.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
D.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
当代国际移民的影响
材料 国际移民对一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际移民组织在《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坦承:“在这个日益密切联结的世界里,国际移民已成为影响我们经济、社会和安全等方面的复杂现象。”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合法移民依照目的国的移民法律或入境规定有序进入目的国,反映了对目的国主权的尊重与认同。不规则移民被广泛视为对国家主权与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因此,尽管大多数国际移民属于合法迁徙,且“迁徙有助于改善来源国和目的国民众的生活”,但舆论仍然对国际移民抱有很大疑虑,其重要原因即在于不规则移民。“当下有关移民一些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以及大多数公众舆论对移民的担忧都与不规则移民有关。”就国家安全层面而言,国际移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国土安全、公共安全与文化安全。国土安全主要指国际移民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公共安全表示移民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而文化安全主要指的是因文化差异以及融合问题而引发的不同族裔之间的社会关系。
——摘编自陈积敏《当代国际移民的趋势、
安全挑战及其应对》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中国在解决难民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缓和地区冲突、调解争端、制止战争、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促进共同进步,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中国加强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采取一系列人道主义举措开展难民援助工作。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现代 社会的 移民 (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2)注重:现代移民的方向和趋势;结合国际形势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现代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移民在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2)注重:移民社会的文化的多样性;关注文化交融和文化认同
1.据统计,1960年发展中地区迁出人口总共达到325万人,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人迁移人口中,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
D.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2.自2005年以来,德国制定政策,允许投资德国公司并带来益处的外国公民在3—5年后获得德国绿卡;欧盟委员会也制定和实施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支持与新兴国家发展“流动伙伴关系”,更好地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这反映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
C.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扩大化
D.跨国公司对移民的依赖性
3.从1933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陆续进入上海的欧洲犹太人难民总计近30 000人,除去后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的那些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在沪的犹太难民数应在25 000人左右。专门研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指出,当时上海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纳的总和还多。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B.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
C.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
4.2015年夏秋之际,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到年底,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1/3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这表明欧洲(  )
A.开始拒绝难民的大量涌入
B.成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
C.接纳难民技术问题已解决
D.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5.二战之后,移居美国的湘籍厨师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这道融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为美式中餐的代表,风靡全美,并成为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B.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
C.移民文化在交融发展
D.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
6.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新年
春节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国际劳动节 —
卫塞节 佛诞,又称“浴佛节”
开斋节 伊斯兰教节日
新加坡国庆节 —
哈芝节 伊斯兰教节日
屠妖节 印度教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
A.开放的经济体系 B.儒家文化的传承
C.移民社会的结构 D.城市国家的规模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经济全球化
2.(1)资本主义经济 石油 (2)体力 知识精英
教材开发
1.提示:加速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方向。
2.提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全球劳动力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精英移民从事的主要是高科技或贸易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工作。
知识点二
1.宗教
2.犹太
3.(1)联合国难民署
教材开发
3.提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接纳大批犹太难民的史实。可以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中国人民对犹太难民的救助两个角度,进一步理解难民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社会救助难民的努力。
知识点三
1.(2)多元一体
2.(1)欧洲文化 多样性 文化认同 (2)贸易大港 华语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特点: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蓝领迁移到精英迁移。
解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欠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
视角2 提示:欧洲难民自身文化远离接纳国的主流文化,难以形成文化认同,与接纳国存在文化冲突;社会治安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活学活用
1.C 据材料可知,1990—2019年,国际移民人数迅速增加,这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促使资本、贸易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促进了人口的全球流动,故选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且有些主要移民接受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沙特、印度等,排除;国际经济中心并没有明显转移,且与国际移民人数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导致难民问题加剧,而非两极格局结束,且难民不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有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国的难民政策信息,排除A项;1945年的难民数量高于2019年的难民数量,C项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信息,而“始终”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跨种族通婚增多;美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增强了美国各族裔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视角2 提示:
特征: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表现: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活学活用
3.D 据材料可知,新加坡政府在不同族群在“居者有其屋”问题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有利于不同族群和平共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故选D项;不同族群之间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差异会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是新加坡,并不能扩大为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文化的多元化,与殖民主义无关,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这推动了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被改变,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排除C项;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很突出,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据材料可知,相比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口集中向发达国家的迁移,到2005年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迁移明显增多,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增强了对人口的吸引力,故选C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生活水平方面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的高端人才不会流失,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人口方面的表现应该是全世界各地区人口流动的加速,而不是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排除B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依然处于构建过程中,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德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欧盟委员会也推出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这些政策和措施意在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现象在扩大,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与欧洲经济模式的转型无关,排除A项;投资、技术移民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容易拉大南北差距,而非“缩小”,排除B项;虽然跨国公司在当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并不依赖移民,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A 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D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爆发难民危机,大量难民的涌入,促使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说明在欧洲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D项正确;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说明欧洲暂时没有拒绝难民的涌入,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欧洲是否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
5.C “左宗棠鸡”既有湘菜风格,也有美国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中美文化交流,未体现冲突,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并非美国文化的输出,排除B项;国际分工体现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并非食物,排除D项。
6.C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的节日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这与新加坡是移民社会有关,故选C项;材料反映新加坡法定节日既有东方节日也有西方节日,与开放经济体系无关,主要是受其移民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新加坡的法定节日还有西方的,这不仅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城市国家的规模与节日内容无关,排除D项。
9 / 9(共96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现代以来跨
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
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
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
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了
解现代社会人口的全球流动,认识
当今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问
题,认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
和包容性。
2.认识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联合
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理解难民
问题产生的影响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 背景:在 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生产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占主导)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
形成。
经济全球化 
(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
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迁徙),推动了发达地区 的发展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中东地区的 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
中东产油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世纪 90年代 东欧国家(长期受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
难)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资本主义经济 
石油 
2. 表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 劳动
20世纪 80年代 开始 ①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力 
知识精英 
构图解史
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43图片“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思
考:跨国公司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有何作用?
提示:加速劳动力在全球的流动,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在全球的流
动方向。
2. 读教材P44图片“硅谷”及其文字介绍,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现代
移民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全球劳动力呈现出“精英迁
移”的趋势;精英移民从事的主要是高科技或贸易金融等新兴产业
的工作。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 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 或部族矛盾、自然
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
回原籍国。
2. 主体: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
的 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
地区(民族、宗教和地区冲突是主因)。
宗教 
犹太 
(1)措施
1950年 联合国成立 ,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1951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
行动准则
1966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
公约的适用范围
2000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
难民日”
联合国难民署 
3. 救助
(2)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
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教材开发】
3. 解读教材P45“历史纵横”及图片“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
证”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提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接纳大批犹太难民的史实。
可以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中国人民对犹太难民的救助两个
角度,进一步理解难民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社会救助难民的努力。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 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
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
种 的移民文化。
多元一体 
2. 代表类型
(1)美国——移民国家

成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以 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
地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点 ①民族和文化的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 问题
欧洲文化 
多样性 
文化认同 
(2)新加坡——城市国家

成 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
洲的航程。
②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
逐渐成为繁荣的 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
为独立国家。
③新加坡的人口主要是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为
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
贸易大港 

征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马来语、 、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
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华语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是“机遇”还是“挑战”——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与难民问题
视角1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史料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增长到1990
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国际迁移人口事实上是在不断上
升的,由1965—1975年的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
1990年的2.6%。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
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
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
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
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
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
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
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欧
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点并
对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提示:
特点: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人口迁移分布
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
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蓝
领迁移到精英迁移。
解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
成,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欠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
力和知识精英。
视角2 难民问题
史料 这些欧洲难民远离难民接纳国主流文化,形成独立于接纳国主
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导致外国移民难以同化。这在宗教文化氛围
十分浓厚的穆斯林难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德国,来自土耳
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
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
穆斯林宗教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氛围之中。这无疑加剧了包括难民在
内的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文化的难度。
——宋全成、赵雪飞《论欧洲难民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欧洲难民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提示:欧洲难民自身文化远离接纳国的主流文化,难以形成文化认
同,与接纳国存在文化冲突;社会治安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全面认识现代人口迁徙
(1)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推动了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两极格局的瓦解。
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④世界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难民潮。
⑤科技发展不平衡,引发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出国学习热潮。
(2)特点
数量 国际移民在绝对数量上呈现出较大增势,反映出当今世界劳
动力的全球流动性依然强劲
流向 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欧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
趋势 国际移民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
问题 难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战
(3)影响

极 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促
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形成多元
文化及多重认同,大量移民的移入带来不同的文化,使移入国
民族的同质性和共同的价值观形成

极 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大
量的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剧
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移民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如
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1. 据统计,199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1.53亿人,而这一数字在2019
年增至2.72亿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发达国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国际经济中心转移趋势明显
C.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 两极格局结束难民问题加剧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90—2019年,国际移民人数迅速增
加,这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促使资本、贸易等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促进了人口的全球流动,故选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且有些主要移民接受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沙特、印度等,排除;国际经济中心并没有明显转移,且与国际移民人数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导致难民问题加剧,而非两极格局结束,且难民不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
2. 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 (地区) 数量 (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国家 (地区) 数量 (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 联合国的难民政策成效显著
B.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 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
D. 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
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有
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
题较为突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国的难民政策信息,
排除A项;1945年的难民数量高于2019年的难民数量,C项说法不
正确,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信息,而“始终”一
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
主题二 是“熔炉”还是“拼盘”——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视角1 美国移民文化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跨族通婚的发展导致
美国种族关系变化,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实
在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以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美利坚族
裔”。2000年,跨族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
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美国
多元文化不但不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而且它可因加快异族、跨族通
婚而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 ——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提示:跨种族通婚增多;美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增强
了美国各族裔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视角2 新加坡移民文化
史料一 
史料二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政府确立了“教育立国”的方针。从
1966年开始,新加坡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英语和母语(主要是华语、
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在后来被认为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
——摘编自张耀源《新加坡教育改革发展的
历程与经验》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文化的特征,并
结合所学说明其特征的表现。
提示:
特征: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表现: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
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移民文化的特征和认识
 (1)特征
冒险、 拼搏、 开拓、 进取 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会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
的。移民社会多产生于穷乡僻壤、蛮荒之地,面对环境的严
峻挑战,移民只有敢冒风险,拼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
取,才能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移民社会的崛起,都是移民精
神的生动写照
开放性 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
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相互交流,从而使移民社会
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兼容性 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使移民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形
态,带有强烈的兼容性特征
(2)认识:尊重多元化和个性,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
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
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3. 1964年,新加坡提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由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
体的公共住房(即租屋)。20世纪70年代,政府规定:不同族群在
房屋配额上按比例随机抽签获得租屋。1989年颁布的《民族融合政
策》中规定,租屋必须按照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这些举措(  )
A. 意在消除族群间的差异
B. 增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C. 清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D.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加坡政府在不同族群在“居者有其屋”
问题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有利于不同族群和平共处,从而形成
和谐的多元文化,故选D项;不同族群之间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其
差异会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是新加坡,并不能扩大为
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文化的多元化,与殖民主义
无关,排除C项。
4. 下面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
A. 移民推动了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B. 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
C. 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
D. 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这推动了美国多
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白人移民占主导
地位的状况被改变,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
盾,排除C项;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很突出,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当代国际移民的影响
材料 国际移民对一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国际移民组织在《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坦承:“在这个日益
密切联结的世界里,国际移民已成为影响我们经济、社会和安全等方
面的复杂现象。”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合法移民依照目的国的移民法
律或入境规定有序进入目的国,反映了对目的国主权的尊重与认同。
不规则移民被广泛视为对国家主权与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因此,尽
管大多数国际移民属于合法迁徙,且“迁徙有助于改善来源国和目的
国民众的生活”,但舆论仍然对国际移民抱有很大疑虑,其重要原因
即在于不规则移民。“当下有关移民一些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以及大多
数公众舆论对移民的担忧都与不规则移民有关。”就国家安全层面而言,国际移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国土安全、公共安全与文化安全。国土安全主要指国际移民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公共安全表示移民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而文化安全主要指的是因文化差异以及融合问题而引发的不同族裔之间的社会关系。
——摘编自陈积敏《当代国际移民的趋势、
安全挑战及其应对》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中国在解决难民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缓和地区冲突、调解争
端、制止战争、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本
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
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促进共同进
步,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中国加强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采
取一系列人道主义举措开展难民援助工作。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现代 社会的 移民 (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
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2)注重:现代移民的方向和趋势;结合国际形势和不同
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现代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角度 内容
移民社
会的多
元文化 (1)移民在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欧洲文
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美国社
会的显著特征。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多元文
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2)注重:移民社会的文化的多样性;关注文化交融和文
化认同
1. 据统计,1960年发展中地区迁出人口总共达到325万人,超过90%
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人迁移人口
中,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
B.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C. 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口集中向
发达国家的迁移,到2005年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相互迁移明显增多,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增强了对人口的
吸引力,故选C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生活水平方面明显超过
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的高端人才不会流失,排除A项;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人口方面的表现应该是全世界各地区人口流动
的加速,而不是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排除B项;建立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依然处于构建过程
中,排除D项。
2. 自2005年以来,德国制定政策,允许投资德国公司并带来益处的外
国公民在3—5年后获得德国绿卡;欧盟委员会也制定和实施了《全
球移徙和流动办法》,支持与新兴国家发展“流动伙伴关系”,更
好地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这反映了(  )
A. 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 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
C. 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扩大化
D. 跨国公司对移民的依赖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德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外国投
资和人才,欧盟委员会也推出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这些政
策和措施意在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说明全球劳
动力流动现象在扩大,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
题,与欧洲经济模式的转型无关,排除A项;投资、技术移民从发
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容易拉大南北差距,而非“缩小”,排除B
项;虽然跨国公司在当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
发展并不依赖移民,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 从1933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陆续进入上海的欧洲犹太
人难民总计近30 000人,除去后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的那些人,到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在沪的犹太难民数应在25 000人左右。专门研
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指出,当时上海接纳的犹太难
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纳的总和还
多。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B. 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
C. 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A
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
有体现,排除。
4. 2015年夏秋之际,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
有5亿人口的欧洲。到年底,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
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1/3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
值”。这表明欧洲(  )
A. 开始拒绝难民的大量涌入
B. 成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
C. 接纳难民技术问题已解决
D. 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爆发难民危机,大量难民的涌入,
促使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说明在欧洲难民引
发了新的社会问题,D项正确;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
口的欧洲,说明欧洲暂时没有拒绝难民的涌入,排除A项;根据材
料信息无法判定欧洲是否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排除B项;C项
说法绝对,排除。
5. 二战之后,移居美国的湘籍厨师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这道融
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为美式中餐的代表,风靡全美,并成为美国
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B. 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
C. 移民文化在交融发展
D. 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
解析:  “左宗棠鸡”既有湘菜风格,也有美国元素,体现了中
美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中美文化交流,未体现
冲突,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并非美国文化
的输出,排除B项;国际分工体现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并非食
物,排除D项。
6. 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
化反映了其(  )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新年
春节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国际劳动节 —
节日 备注
卫塞节 佛诞,又称“浴佛节”
开斋节 伊斯兰教节日
新加坡国庆节 —
哈芝节 伊斯兰教节日
屠妖节 印度教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
A. 开放的经济体系 B. 儒家文化的传承
C. 移民社会的结构 D. 城市国家的规模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加坡的节日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
的,这与新加坡是移民社会有关,故选C项;材料反映新加坡法定
节日既有东方节日也有西方节日,与开放经济体系无关,主要是受
其移民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新加坡的法定节日还有西方
的,这不仅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城市国家的规模与节日
内容无关,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
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
误的是(  )
A. 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
B.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
来源地,而非南欧,故D项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出现了大规
模的全球流动现象,故A项不符合题意;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
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
市场逐渐形成,即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故B
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
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故C项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
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
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
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  )
A. 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B. 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C. 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所有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
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国,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
才较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外
来移民最多的是理工类,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移民的文化素质
与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世界霸
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
除;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
科技创新落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
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
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
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非洲、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这与区域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有关,即根源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
项;1991年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发
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迁移情况,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
B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生活3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士有60万,2016年
有7 600万外国人出入境。在中国的国际移民既有从事高级生产性
人才,也有从事服装、日用品外贸行业的人员。与欧美国家类似,
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移民聚落。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各国政府采取优待政策
B. 发达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C.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D. 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主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21世纪初,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从事生
产和外贸,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C项正确;外国人来华主要受中国国家政策影响,而非“各国”政
策,排除A项;21世纪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全
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交通便利是次要原因,
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活动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业
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
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这表明(  )
A. 跨国公司孕育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 知识经济推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C. 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 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带有全球商
贸性质的新式行业发展,企业对高素养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需求增
加,故选C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仅
涉及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企业的具体性质及规模,
故“跨国公司孕育全球劳动力市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知识
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
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随着经济积累的持续性,至20世纪90年
代中期首次在美国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经济全球化之下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具体危害,故“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下图所示是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2004—2018年全球流离失所人口统
计。其中,2018年被迫流离失所人口数,已超过法国、英国和意大
利任一国家的总人口。这反映了(  )
A. 战争与地区冲突多
B. 联合国注重救助经济难民
C. 难民问题的严重性
D. 战争使难民数量逐年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图示信息可知,2004—2018年世界难民人数呈上升趋
势,特别是2013—2018年增长更快,这说明世界难民问题的严重
性,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知这一时期的难民问题是战争与地
区冲突多所致,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明确这些难民就是经济
难民,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
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
2018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
A. 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 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 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 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
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来
看,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冲突,C项正确;部分欧盟
成员国对于难民政策的抵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排除A项;
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看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
力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据统计,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 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ose
(麋鹿)、caoutchouc(橡胶)、hominy(玉米粥)。banana(香
蕉)、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据此可知,
美国文化(  )
A. 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 B. 植根于殖民扩张
C. 体现出民族平等的精神 D. 具有多源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 700个印第安语的单
词”“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可得出美国
文化中包含了诸多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多源性,D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美国的文化多元与殖民扩张有关,但不能得
出根植于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
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
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
美国(  )
A. 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 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 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
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了美国各族裔的融合
同化,从而增强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项正确;美国跨族婚姻
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题干
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
进民族国家认同,排除B项;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
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有元旦、春节(华人春节)、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劳动节、卫塞节
(即佛诞,又称浴佛节)、屠妖节(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
宗教的节日)、圣诞节(基督教节日)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
A.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 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十分严重
C. 消除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D. 是最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定节假日有华人春节、基督教圣
诞节、伊斯兰教开斋节,还包括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等宗教的节日,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A项正确;材
料体现的是多元文化并行不悖,并非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十分严
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对比其他地区情
况,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
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政府要求所有外来移民
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
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反映出德国政府(  )
A. 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B. 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
C. 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D. 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
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反映了德国政府注重强化外来移民对本国民
族文化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
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A
项;德国政府要求外来移民接受的人权、民主、法制等价值观,
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表明德国政府存在一定的冷战思维意
识,但是“固守冷战思维”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体现重视并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提升德国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
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
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
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 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 南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
C.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 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大量移民涌入欧洲引发欧洲民众的担忧,甚至忧虑欧
洲有可能被移民同化和占据,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
民族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依然存在矛盾和困境,即多元文化主义的
困境,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民众的担忧,而不是否定
社会交往,排除A项;外来移民和欧洲民众的交融不属于南北方
民族交融,排除B项;欧洲民众在外来移民面前不属于弱势群
体,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人增
长到1990年的1.2亿人,期间年增长率达1.9%。1990—1995年发
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
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
区。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
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
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
出新的趋势。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
全球人口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和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在多族
裔的跨国、长距离人口迁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文化
扩散”“文化融合”等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迁移流动虽然能够使人
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但复杂多样的全球人口流动也
可能引发族裔间、群体间等深层次的排异反应,如与移民相关的种族
矛盾及社会撕裂问题等。
——摘编自陆杰华《全球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及
其经济社会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叶国际人口迁移
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
达国家迁移;发达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国际人口迁移的依赖
程度加深;移民主体由劳动移民逐步转向知识移民;国际难民
成为迁移的重要成员。
形成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科
技革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政府政策的引导;人们对财富的
追求;战争、灾难的影响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第一小问,由材料“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 500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人,期间年增长率达1.9%”可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由材料“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可得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材料“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人口增长的1/3来自国际迁移,欧洲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及所学可得出发达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国际人口迁移的依赖程度加深;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从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
机会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及所学可得出移民主
体由劳动移民逐步转向知识移民;结合所学可得出国际难民成为迁移
的重要成员。第二小问,由材料“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
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及所学可得出经济
全球化加速发展;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大多数移民从事制造业和公
共服务业”可得出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由材料“从80年代开始传
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及所
学可得出科技革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政策的
引导;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战争、灾难的影响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
交流与碰撞的认识。
答案: 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汇,文化交汇伴随着文化的互
鉴和适应;文化的互鉴和适应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和认同;带有
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会引发文化冲突;自主性的人口迁移更有利
于文化的交融;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
对待异质文化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由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和跨区域人口迁移流
动,特别是在多族裔的跨国、长距离人口迁移快速发展的背景
下,‘文化适应’‘文化扩散’‘文化融合’等问题日益凸
显”及所学可得出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汇,文化交汇伴随着文
化的互鉴和适应;文化的互鉴和适应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和认
同;由材料“人口迁移流动虽然能够使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
更为合理的配置,但复杂多样的全球人口流动也可能引发族裔
间、群体间等深层次的排异反应,如与移民相关的种族矛盾及
社会撕裂问题等”结合所学可得出带有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会引
发文化冲突;自主性的人口迁移更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