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课件(共10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鸿门宴》课件(共10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22: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0张PPT)
读准字音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
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课前预习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文天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传世巨著:
一念决生死,
一宴定天下
司马迁
了解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38岁的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本纪 12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 30 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 70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个阶层
表 10 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大事年表)
书 8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记各种典章制度)。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 12
世家 30
列传 70
表 10
书 8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传记称“传”。
《史记》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史记》《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评 价
郑板桥评论: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围为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制作yu
鸿门宴
鸿门宴---敌对双方蕴含杀机的政治斗争(谈判)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注:兵困垓下时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大风歌
前206年秦王朝灭亡。10月,刘邦兵入函谷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会面于鸿门。
在此后的5年楚汉战争里,刘项两大集团,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刘邦屡战屡败。前205-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河南荥阳一带决战。始楚军较强,后因战略错误丧失主动权。前202年10月,项羽东撤,刘邦率30万军追击。同年12月,项羽军被围垓下(安徽灵壁)。垓下之战,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见军心涣散,悲唱《垓下歌》,虞姬抽剑自刎,项羽率800顽兵突围,渡过淮河被汉兵追上,项羽剩下28人逃到乌江,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后衣锦还乡作《大风歌》。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集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在今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写作背景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就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发生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响应。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
河,12月终以5万楚兵大破秦军40余万,
章邯投降。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
会于鸿门。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
郑。
秦汉大事记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项羽至
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联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荣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
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合诸侯兵追项
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
兵败垓下。
项羽 5万:20万 / 3万:56万/40万:10万



鸿门宴是项羽、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战争的发端。史家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刘、项之争的结果。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刘邦
项羽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沛公

张良
范增
樊哙
项庄
曹无伤
项伯
主要人物关系
刘邦
项羽
樊哙
张良
项伯
范增
项庄
曹无伤
左司马
内应
堂弟


叔父
好友


故交
盟 友
人物关系图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围绕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依据这个字可以把本文划分为几个部分?
宴会前
1-2
宴会中
3-4
宴会后
5-7
全文以“鸿门设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故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识字正音
王关中wàng
飨士卒xiǎng
好hào美姬jī
鲰zōu生说shuì
少长zhǎng
卮zhī酒
百余骑jì
戮lù力
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玉玦jué
交戟jǐ
瞋chēn目
目眦zì尽裂
彘zhì肩
啖dàn之
刀俎zǔ
何辞为wéi
芷zhǐ阳
成五采  采-彩 距关 距-拒
毋内诸侯 内-纳 不敢倍德 倍-背
要项伯 要-邀 当项王 当-挡
蚤自来 蚤-早 与臣有郤 郤-隙
不者 不-否 置之坐上 坐-座
桮杓 桮-杯
通假字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围绕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依据这个字可以把本文划分为几个部分?
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任务二、文本研习,把握情节,分析人物
1-2:宴前,写鸿门宴背景(事件的起因和发展)。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名作动,驻扎
没有能够
派遣
名作动,称王
副词,完全,全部
明日一早
犒劳
介词,替,给
打败
名词,军队
介词,在
这个
向……报告
状后
省略句
省略句
沛公驻军在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败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劝说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夺取
宠幸
形作名,小的方面
观察他的云气

同“彩”,色彩
失去时机
判断句
状后
无所:…没有被…被动句
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彩色:青、黄、赤、白、黑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范增“望其气”之言颇能蛊惑人心,使气氛顿时紧张。其意在激化矛盾,趁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体现范增的深谋远虑。范增和项羽二人在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刘邦采取不同的态度。
导火索
激化矛盾
思考探究:


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当即“大怒”,为什么?
矛盾焦点:
力量对比:
个性特征:
刘邦“欲王关中”。
天下虽大,但“王”只有一个。
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刘邦
①楚国贵族后代 “市井小人”
②消灭秦军的主力。 侥幸先入
自矜功伐
自负鲁莽
矜功:自恃有功;伐:夸耀。
使子婴为相:
国恨:秦灭楚
家仇:王翦(祖) 击杀 项燕(祖)
章邯 击杀 项梁(叔)
王离(孙) vs 项羽(孙)
刘邦VS项羽
人物 军事实力 个人出身 自身才能 战绩 威望
项羽
刘邦

四十万
兵十万
贵族出身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农家出身
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斩宋义,破巨鹿,败秦将章邯,于新安击杀秦军二十余万。
沛公引兵西,...与俱攻秦军,战不利。与...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28岁)
各路诸侯中的普通一员
(52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叔父
一向,平时
形作动,与…交好
名作状,在夜间
介词,到…去
私下,偷偷地
详细,全部
介词,把
一起
逃走
告诉
跟随
判断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之)”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
沛公大惊,曰:“为 之 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动词,应付
代词,指项羽将要来攻打的事
介词,替,给
动词,谋划,制定
浅陋无知的小人
同“拒”,据守
同“纳”,接纳
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名作动,称王
估计
用来
比得上
本来
表轻微的转折,可是
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比得上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你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怎么
有旧,有交情
交往
使……活命
幸亏,幸而
和……相比,哪一个……
像对待兄长一样
通“邀”,邀请
请允许我
张良说:“请你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与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酒器
儿女亲家
登记
……的原因
偏义副词,偏“入”,进入
意外的变故
通“背”,背叛
“早”,早些
道歉
祝酒
防备
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判断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 遇之。”项王许诺。
离开
趁机
形作动,攻破
趁机
副词,好好地
对待
状后
古:能够。今:胆大,有勇气。
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思考探究:
文章第二段记叙了几件事?情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转机
项伯夜访
运筹帷幄
张良献计
形势缓和
项伯美言
宴会背景
无伤告密 挑起事端
项伯告密 出现转机
张良献计 运筹帷幄
项伯美言 形式缓和
开端
宴前总结
文本解析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项伯重“义”,有恩必报,且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因此确信项伯可以利用,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并且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就能解决问题。
思考:在项羽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①化敌为亲,拉近距离;
②摆出事实,反驳曹无伤之言;
③动之以情,为项羽服务。
思考:刘邦是如何打动项伯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文本解析
虚心纳谏、机变狡诈
四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饭局
鸿门宴,刀光剑影:项羽错失良机,为霸王自刎于乌江埋下伏笔。
曹操宴请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即将建立蜀汉,为三国佳话上演“义”之大戏。
周公瑾宴请蒋干,请君入瓮:群英会后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赵匡胤宴请众将,杯酒释兵权:开启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故事情节
全文以“鸿门设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故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3起3落
无伤告密 项羽欲击 范增说项 项伯私访
张良献计 沛公约婚 项伯具告 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张良告急 樊哙闯帐 刘邦逃席 无伤被杀
第二部分:宴会中(3—4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 何 以至此?”
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一人一马
赔罪,道歉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料想
形作动,攻破
同“隙”,隔阂
代词,指“小人之言”
项羽,姬姓,项氏,名籍,字羽
谗言,流言
凭什么
合力
状后
宾前
宾前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思考:刘邦这一段请罪的语言,有何高妙之处?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言必称臣——放低身段
戮力意味是战友—拉近关系
自己力量不如项羽—抬高对方
表明自己莫大的幸福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开脱自己,麻痹对手
误会的产生归咎于小人的挑拨—甩锅他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于是,就
面朝东
多次
使眼色
多次
趁机
“否”
你们这些人


项羽当天就趁此机会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被动句
当日

西


项羽
范增
张良
刘邦
账门
项庄舞剑处
宴 中
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居尊不让
自矜功伐
目中无人
骄横无礼、任人唯亲
座次
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积极退让应变,展现了其老谋深算、隐忍不发、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常识补充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
——《史纪会注考证》
“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
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例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例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 。
鸿门宴上的座次
思考:从宴会上的座次安排,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①项羽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
②刘邦态度恭顺卑谦,因为要表现自己道歉的诚意;
③项伯的座次比范增要高,呼应了前文相关内容,
暗示二者在项羽心中的地位。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没有用来……的
像翅膀一样
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掩护刘邦,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作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意图
拿着,持着
接纳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守卫在沛公身旁,竭力保护他。”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阻止,使……停止,使动用法
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眼眶
干什么
分开
来,连词,承接
向上,名作状
握着
即“骖乘”
跪着
宾语前置
判断句

道谢
连词,表修饰
一只生的
猪前腿
樊哙侧举盾牌来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
沛公欲王关中 
素善留侯张良 
乃夜驰之沛公军 
君安与项伯有故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
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范增数目项王 
词类活用
王:名作动,称。
善:形作动,与…交好。
夜:名状语,连夜。
故:形作名,老交情。
活:动作使动,使…活。
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
籍:名作动,登记造册。
从:动作使动,使…
跟从。
目:名作动,用眼示意。
常以身翼蔽沛公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头发上指 
刑人如恐不胜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持剑盾步走 
间至军中 
道芷阳间行 
拔剑撞而破之 
词类活用
翼:名作状,像翅膀一样。
止:动作使动,使…止。
上:名作状,向上。
刑:名作动,杀。
王:名作使动,使…为王
步:名作状,徒步。
间:名作状,从小路。
道:名作动,取道。
破:形作使动,使…破碎。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④而听细说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
⑥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今异义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而成的夫妻关系。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
古:现在别人。今: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两次。今:又一次。
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宾语前置句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客何为者(为何)
沛公安在(在安)
大王来何操(操何)
故事情节
全文以“鸿门设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 刘邦”为故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3起3落
无伤告密 项羽欲击 范增说项 项伯私访
张良献计 沛公约婚 项伯具告 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张良告急 樊哙闯帐 刘邦逃席 无伤被杀
一共有几次啥刘邦的机会?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尚且


反扣
连词,表承接
值得推辞
害怕
怎么
施加肉刑,名作动
退军
来,连词,表目的
使……称王
打败
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杯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楚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是关中王。’现在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特意
小人的谗言
后继者
认为,个人意见的谦辞
一会儿
去、往
趁机
又,并列关系
却,转折关系
判断句
挨着
没有办法来回答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啊!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没有回答他什么,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一道)出去。
刘邦谢罪、
项王留饮
项王默然
项王赐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项伯翼蔽
三起三落,跌宕起伏——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思考:司马迁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驾驭悬念的技巧非常高超,第三、四段为本文的高潮部分,请依据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的曲折性。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带剑拥盾入军门
侧其盾以撞
立而饮之
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语句短促紧迫——形势紧张,心态急迫,性格忠勇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勇武
英勇无畏,临危不惧
文本研读(宴中)
语言
行动
外貌
樊哙: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忠诚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描绘的这个形象?
宴会中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应证刘邦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貌合神离
君臣一心
主动
被动
被动
主动
发 展
高 潮
第三部分:宴会后(5—7段)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 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 操 ”曰:“我持白璧 一双,欲献(于)项王;玉斗 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名词,作为
考虑
小的礼节琐事
讲究,计较
责备
切菜的砧板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宾前
拿,携带
告别

副词,正碰上
定后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就让张良留下向项羽谢罪。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酒杯,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献上去。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走,从郦山下,道芷阳 间行。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对张良的尊称
表恭敬的语气

距离
随从
动词,骑马
名作状,徒步
逃跑
名作动,取道
名作状,秘密地

放弃,丢下
估计
您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好。”在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独自骑马离开,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秘密地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到了军营,您才进去(见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 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 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 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承担,承受
连拜两次
敬辞
哪里
宾前
名作状,从小路
责备,责罚
代词,他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中。张良进去谢罪,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让我奉上一双白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一双玉杯,拜两拜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 今 为 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同“座”,座位
使动,使…破,击碎
骂人的话,小子
值得
共事
我们这些人
即将,马上

判断
被动
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即将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处死了曹无伤。
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从小路走;
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羽对刘邦的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觉。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深知刘邦的借故脱逃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精心策划一一破产而恼怒。
项羽
范增
面对张良的献礼,项羽和范增二人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宴后,刘邦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鸿门宴
宴会前
(幕后活动)
宴会中
(明争暗斗)
宴会后
(脱身除患)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项王许诺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沛公脱险
项王受璧
刘邦锄奸
张良留谢
范增愤骂
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课文小结
关于《鸿门宴》后的历史
刘邦逃回营地后,项羽以盟主的资格,分封十八个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己则称为西楚霸王。这又恢复了封建割据的状态,不久,认为分封不公的将领发生变乱,刘邦趁机重新占领关中,并出兵进击项羽。几年的战斗,项羽常常战胜。但刘邦善于用人、得民心,又有关中作为根据地,最终转败为胜,在垓下一战,项羽兵败被围,在四面楚歌声中突围而出,至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成为汉朝开国皇帝。
任务三、人物形象鉴赏:(为什么说鸿门宴是双方力量变化的转折点?预示着刘胜项败的结局?)
问: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鸿门宴上,项羽一次次错失刺杀刘邦的良机,后面的战局也在一步步扭转。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性格决定命运,你认为双方性格各有什么特点?最主要的方面是什么?
深入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
① 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宴会前
战与不战问题
宴会中
杀与不杀问题
宴会后
追与不追问题
深入探究
文本细节 性格特征
听完曹无伤的告密,项羽便立即决定进攻; 听到刘邦谎话——洋洋自得、说出线人
谋士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示意,项羽默然不应。
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 ,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对项伯盲目听信,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


寡谋轻信、胸无城府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沽名钓誉,妇人之仁
用人唯亲,自大轻敌
刘邦逃后张良奉璧——安然受璧,处之泰然
自矜功伐 轻敌自大
深入探究
文本细节 性格特征
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
第二天去鸿门谢罪在项羽面前自称“臣”、安然“北向坐”,居下座无怨言。
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宴会上得知是曹无伤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回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圆滑狡诈,机智应变
能屈能伸,冷静从容
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刘邦
项羽
项羽、刘邦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衬托、对比表现出来的
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烘托人物形象
谋臣
VS




刘邦的主要谋士,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计谋,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王;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终于化险为夷。
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
攻打刘邦:“急击勿失”;
宴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
布置项庄舞剑,取刘邦性命;
破玉斗,痛惜放虎归山。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洞察形势,办事果断,深谋远虑。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没有头脑,
剑术不佳,
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
被动。
武士
内奸
VS





知恩图报,
见识短浅。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
激化矛盾、
宴后被诛。
三个“奈何”
刘邦
项羽
第2段: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第2段: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第5段: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第1段: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第2段:项王许诺。
第3段: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
第4段: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第6段: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一次“大怒”、四次“沉默”
③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不耻下问、善于用人
虚心求教、择善而从
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侵犯了项羽的利益
妇人之仁
缺乏政治远见
寡谋轻信
自矜功伐、豪爽直率的一芥武夫
总结
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②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③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
自矜功伐,又妇人之仁;
沽名钓誉,致轻敌败亡。
知人善用,
能言善辩,
狡诈圆滑,
见机能断。
老谋桀骜的范增,
干练透辟的张良,
甘被人用的项伯,
豪壮勇武的樊哙。
人物
形象
项羽
群像
刘邦
拓展:分析成败原因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思考:结合所学,请分析刘邦与项羽成败的原因。
史实评说
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最终断送了他的霸业。反观刘邦善于机变,利用敌方性格弱点,化险为夷,一场打不赢的战事也消弥于无形。这段史实揭示了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的重要作用。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
司马迁
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话说项羽
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的性格。自秦军主力被他
击败,各路诸侯就听命于他。入关后,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便立即决定攻击;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的时候,就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未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愿弄小谋在席间杀人,加上刘邦很给他面子,使他有了妇人之仁。这种不忍之心,还使他对樊哙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樊哙陈词,虽有指责,但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故意迎合他自矜功伐的心理。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项羽一时成功,最终不免于失败。
话说刘邦
刘邦的形象很生动传神。赴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息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他立诛曹无伤。这些,能看出他的决断。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有大功,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宴会上他居于下座,安之若素,逃席未辞,却故意作态说于礼不合。
这些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归罪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是惹眼。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
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结束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
乌江无语
四、相关知识总结积累
1.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君臣上下一心,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共同对抗项羽集团,最终取得鸿门宴的胜利。——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2.项羽集团:范增主张灭刘,项伯主张保刘,项羽犹豫不定整个集团内部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盘散沙,最终覆亡是可想而知的。
——祸起萧墙,伟大集团的灭亡往往从内部的腐败开始
3.刘邦借助张良的足智多谋,在鸿门宴中保存性命,更在以后的楚汉之争中君臣合作,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刘邦取得了天下,张良也成就一番功名,刘邦为张良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张良也助刘邦取得天下,当上皇帝。
——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作文素材
1. 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刘邦在斗争中善于洞察时势。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因此,他占领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相反,项羽思维方式简单,—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项羽的分小国、封诸侯的思想与刘邦的大一统,集强权的政治主张相比,明显不合潮流,毕竟周后至秦的400多年里,老百姓多经战乱,担心诸侯割据,渴望和平安定。刘胜项败的历史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适用角度
2. 善于利用人才
刘邦使用干部就是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
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战争不是仅凭武力,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处于劣势。从用人这个角度可见真正的战争要凭借智慧,而不是武功。
适用角度
拓展
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不能忍辱
负重
深表惋惜
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
赞美敬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课后作业:
从课文中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示例)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